-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华严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
华严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
△今当第三释同字一言为总。文复分四。且初通目多义。全收名同。
章曰。又言同者。众多别义。一言通目。故言同。
解曰。通目诸教。眷属经中。教义理事。因果行位等。十法门义。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见闻等。众多差别法义。并依海印定中。同时演说。十十无尽。主伴具足。卷舒自在。皆不思议。以为教本故。故贤首曰。同时显现。同时前后。理不相违。当准思之。故今科曰。通目多义。全收名同者。全收诸教。为不思议圆通同也。
△二会差别义方便名同。
章曰。又会义不同。多种法门。随别取一义。余无别相。故言同耳。
解曰。会彼同时异处异时。异处逐机深浅。说诸经教。各各所诠。多种法门。随别取之。一一法义。并同本教所流所目。与本圆别作方便引摄故。以同通目故。无余别相故。故四祖曰。华严是主。余经是眷属。以此准之。诸部教相法义差别不等。随别取一。不离本故。故以同目。故贤首亦曰。是同教故。末不离本故。依本而说。故言同耳。故祖依经立一同字。为教总名。具含总别。总约本法融通。通目多义。一一同圆。故有全收诸教。名圆中同也。别约逐机分齐差别。会义不同。多种法门。随别取之。故有全拣诸教。名方便同也。若人法俱融。别总别无二也。故华严曰。善财见大愿精进力夜神。发十种同己心。夜神与说八十四同行。清凉疏曰。通论同有四义。一人法无二。与一切法界同。二因果无二。与一切诸佛同。三自他无二。与一切菩萨同。四染净无二。与一切众生同。故钞释曰。谓由证见法界体同故。上同诸佛。下同众生等。故祖依经立同。为总目也。
△三通目诸乘宗类名同。
章曰。所言同者。三乘同一乘故。又言同者。小乘同一乘故。又言同者。小乘同三乘故。
解曰。前明诸教所诠差别法义同竟。今显乘同。然诸经论。乘数至多。开合不等。有约趣果。止分为二。谓大小二乘也。有约从理成行。则分为三。谓大乘中乘小乘也。有依法华三乘一乘。约界分体相方便究竟不同。故又约数说。谓二及三。各通三二义意故说也。今此乃约成机欲性。显法本未乘宗类摄也。故四祖曰。依摄论一乘三乘小乘。谓於教门中。成机欲性。显法本末差别不同也。是故以三小之末。同一之本者。以道品名同。引失三小。生信乐故。故四祖问曰。一乘道品既名数别。体亦须别。因何有义与三乘同。答据义分量深浅宽挟。并皆不同。今举义门有差别。名字有同。欲引三乘信乐故也。小乘道品名数。略有三十七种。三乘道品名数亦同。但义有异。广在经论。此显道品名同。引末同本说也。若约法相。交参一乘。垂於三乘。三乘参於一乘。两宗交接。连缀引摄。令易信入者。委在下文云。即以一乘别教。从三乘说中具释。又如五祖教章同教门中。初分诸乘有六重。第一重内。七义委明。贤首於后结曰。依上诸义。即三乘等。并名一乘。皆随本宗定故。主伴不具故。是同非别也。
△四叙古之通。通即名同。
章曰。前德已述通别二教。而未见释相。今以理求。通之与同。义无别趣也。
解曰。云华尊者。述古之通。通义即同。故以同字一言。立同总名。显非自意。遵古所立也。已上四科。收归第三。释同字一言为总竟。
△今当第四彰问答答异归同。文复分四。且初彰异违同问。
章曰。问所以佛教多用一言通目诸义。既通目诸义。於辨才中。云何得明法义。及辞乐说等耶。
解曰。本问来意。既曰一言通目诸义。诸义应同。如何於辨才中。却有法义辞说四种异耶。耶之一字。助显问意也。
△二遣言通性答。
章曰。答佛教若不通目。有情众生。随言取义。以定根性。无由以近会其远旨。
解曰。佛说言教。随机胜劣。虽则法义辞说四种有异。大意通明显归一性。性若不通。法义壅隔。是故有情迷性众生。随取近言。生死无常苦空法义。执取而修。报趣人天权渐根性。随言修证。证小果者。无由远悟一性真常。本无生灭。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舍。证性圆通一乘佛果也。是故华严四无碍智。通该一切同一理性。经列十门。初依自相。谓知事法体各殊故。二依同相。谓知理法。若性若相。同归一理故。广列经文。疏随解释。繁不具引。若约乘摄四无碍者。演义曰。大小乘相中。法知一乘。义知诸乘。词云说一切乘无差别。即同一乘。乐说云说一一乘无边法。即同说诸乘意也。是知法义摄乘。四皆无碍。通归一性。了无四异也。
△三结通明大道。
章曰。所以佛教存通目者。依其论道及施设道。以生智灭惑。显理成果之便巧也。
解曰。法本通玄。义无壅塞。不为惑业所拘。岂昧性真玄通。故存通号。统目为德。云惟一实之题者。贵使群生。去执我人山。发明元性海。依性核论。显扬其道。及乎施设教道。位地高下。即非隔碍。以用发生根本大智。通灭无始迷执妄惑。惑忘理显。成就佛果。此是大圣善巧方便也。故下经云。佛说一切法。本破一切执若无一切执。则无一切法也。
△四引经证一言。文复分二。初显信一言通目诸位。
章曰。故华严中信解行等诸位。以信一言。成其信位。位中所含。即通成解行理事等一切法门。亦简前后诸位法相不同。
解曰。信为元首道之长也。通括始终。该摄三贤十圣。一切法门以信为宗。故清凉释曰。今在信门。收无不尽。下诸位中。皆具一切也。故下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等。言亦简前后诸位法相不同者。简显此经圆别一乘行位法相。不妨前后相入。行布圆融自在无碍。不同三乘信解行位。阿含门中。阶降次第。前后相由也。故清凉拣曰。非是前后钩锁相因。唯是本位信中。有此则有彼。同时具有。而说有前后。不同三乘前后相因也。
△二会同普眼。结显玄玄。
章曰。及会普眼境界一乘无碍陀罗尼门。据斯圣巧。一言之下。玄复玄耳。
解曰。法普即眼普。义通乃见通。能於一言。解一切法。能於一境。见无尽境界。故清凉曰。名普眼者。诠普法故。普诠诸法故。乃至曰。诸缘发见缘名为根。因没果中。缘皆号眼等。一乘无碍陀罗尼门者。陀罗尼翻为总持。总持一乘法体。具尘沙德用。从本已来持之不失也。门者出生义也。至相曰。十陀罗尼。是一乘文义。如离世间品。印相施设。工巧字相等。并准此知。据斯圣巧一言文下玄复玄耳者。结显一言通玄无尽。如清凉曰。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即善财所遇。第三知识海云比丘。於如来所。闻。此普眼法门。於能诠一字中。便证所诠无尽法。清凉曰。即海云所持。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此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能尽。但是深入法界菩萨。陀罗尼力之所能持也。圭峰释曰。少分者即一字也。是知圆别诠旨玄妙。显一言具无尽诠。明一法具无尽旨也。故圭峰曰。以能诠一字。全即所诠法界。故即无尽。不同诸宗能诠。定非所诠也已。上二科。收归第四引经证一言。兼前三科。总归第四蹑踪问答辨。异归同竟。
△今当第五明一经八会法门。文复有六。初地前五会。从三比行。
章曰。又华严经文。前之五会。及十明已后。尽不思议品。即以一乘别教。从三乘说。
解曰。今显晋经八会。卷摄圆通料拣八会。不出初会。故至相曰。初会十门。料拣一部经意。初会如是我闻首。料拣下文所目之义。约有十门。谓人及法理事文义。解行因果相成主伴。以明旨趣也。故清凉亦曰。以文从义科者。此经一部有五周因果。即为五分。初会中一周因果。谓先显舍那果德。后遮那一品。明彼本因。名所信因果。二从第二会。至第七会中随好品。名差别因果。谓二十六品辨因。后三品明果。亦名生解因果。三普贤行品辨因。出现品明果。名平等因果。非差别显故。亦名出现因果。四第八会。初明五位因。后明八相果。名出世因果。亦名成行因果。五第九会中。初明佛果大用。后显菩萨起用修因。名证入因果。因果二门俱证入故。是知晋经八会。卷摄相尽。不离初会。总显人法理事。乃至因果十门法义相成主伴。以明旨趣也。初会为总。信解行向四会。为前五会也。经文善巧。以一乘别教。一周因果。圆通法本垂於三乘。从彼教相。约显地前。比行而说也。清凉疏。约前后摄迭十科中。第七科曰。就前复二。初明地前比行。后第六一会。明十地证行也。言及十明已后。尽不思议品者。十明即第二会中问明品也。是显十信之明。贯下诸位。直至晋经第六会已后。尽不思议品。至随好品。并明差别因果也。故清凉疏。约前后钩锁科中曰。四从问明至随好品。差别因果。前因后果。皆依一乘别教。甚深法界。无尽因果。善巧所流。从三比行说也。
△二登地一会。从三证行。
章曰。十地中文。即用一乘圆教。从三乘教。以显一乘别教说。
解曰。功不虚设。终必有归。前明解导行愿。贤位因终。今显智冥真如。圣位果立也。言十地者。十是一周圆数。十十无尽也。地是生成住持。持诸功德也。故本业云。地名为持。持百万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地也。若尔云何说得诸位阶降次第。答。以此经中安立诸位。有二善巧。一约相就门分位前后。寄同三乘。引彼方便。是同教也。二约体。就法前后相入。圆融自在。异彼三乘。是别教也。但以不移门而恒相即。不坏即而恒前后。是故二义融通不相违也。今即用此融通甚深。言所不至。从彼三乘之位。地前行布。地上圆融说者。要以一乘地前地上。俱具行布圆融。以显一乘深广。寄彼三乘。令易入故。故清凉曰。三乘之位。地前行布。地上圆融。今一乘位。地前地上。俱有行布圆融。若俱双辨。则前后不异。若地前行布。地上圆融。则全同三乘。前浅后深。又似行布圆融。各别教行。不知法性教行。非即非离。故於地前。但显圆融。已过三乘。地上多明行布。以显超胜。胜相云何。谓贤位始终。已圆融自在。登地已去。则甚深甚深。言所不至。若不寄位。何以显深。不包三乘。何以显广。是知以圆一乘。从三乘说者。方显一乘别圆法体。圆融自在也。故贤首曰。若自别教。即不依位成。今寄三乘终教位说。以彼教中。信满不退。方得入位。今即寄彼。得入位处。一时但得。此一切前后诸位行相等。是明法体深玄难解。故寄三显。令易入故。若约乘寄地。如清凉曰。九约寄乘。谓初二三地。寄世间人天乘。四五六七寄出世三乘。八地已上出出世间。是一乘法。故以诸乘为此地法。委释具三十五钞。广如彼疏。及贤首教章行位差别具明。
△三结显地法成就功德。
章曰。所以知者。故文中以悉昙字音。会成无尽故也。
解曰。梵语悉昙。此云成就。言字音会成者。即字母为众艺之胜书。说文本故。此偏明之。故经列四十二字。一曰阿字。是无生义。达诸法空。断一切障。二曰多字。是清净无染离尘垢义。乃至第四十二日陀字。即究竟处。所谓此究竟含藏一切法轮也。故经结云。善男子。我唱如是字母时。此四十二般若波罗蜜门为首。入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门也。清凉疏结云。四十二门者。谓表四十二位故。故智论中诸位圆融。明初阿字具后诸字。故曰字音会成无尽故也。然新译本第四十二曰。茶字去声引之故智者观经疏曰。究竟佛者。道穷妙觉。位极於茶。又南岳用对圆顿教中四十二位。初住阿字中四十一字。对至等觉。最后茶字。当於妙觉。虽一一位皆能徧具诸位功德。然是分具。今此极位。乃究竟具诸位功德也。若更委辨诸经译别。字多乖舛。如涅盘以阿字为恶。此中以啰字为多。此等不以义定。故多讹谬。委如演义五十九释。
△四别教一乘因果交彻。
章曰。普贤性起。用彼一乘别教。以显一乘文义。由彼文中是广大说故。
解曰。普贤性起二品。明普贤行因。成现果分。以晋经缺第七会初十定品也。自十通品。至如来性起品。凡有十品。兼前十地品。共十一品。并第六会。收其中十通品。至菩萨住处品。计有五品。辨等觉法门。等觉义周。终明妙觉故。次佛不思议等三品。明妙觉之果。略有二义。一不可说。二可寄言。寄言中复有二义。一差别说。二平等说。差别说者。即以三品。酬前诸因。因果别故。初总明佛德。逈超言念。名不思议品。次辨身相普周。名如来十身相海。大相既尔。随好更多。名随好品。已上皆属差别因果也。今显普贤性起二品。明平等因果。谓因无异果之因。果无异因之果。因果交彻。平等不二。不二而二。因果历然。因即普贤行门。果即性起圆融也。唐经名如来出现品。今依晋经。名如来性起品。是第六会了。是显别教一乘平等因果。以彼二品经文。广大说故也。
△五七八二会。一乘证入。
章曰。离世间下。二会之文。一乘行法。以始标终说故。教义俱一乘也。
解曰。由上差别平等因果。生解既终。今摄解成行。六位顿修。辨二千行门。一时齐起。而处世无染。故受之以离世间品。次入法界品。近望上文。大行既具。则证法界。远取诸会信解行愿。本在於证。依人证入。故次辨之。如来自入师子频申三昧。即果法界。令诸大众。顿证法界。善财历位。渐证法界。渐顿该罗。本末融会。皆证法界。故受之以入法界品。此上二品。晋经为七八二会。唐经为八九二会。始标则前之六会。是寄三显一也。终说则七八二会。正显一乘行法圆满无尽教海。唯证相应。无尽法门。自此略毕。又复教则因大。义则果大。教证二大诠旨圆融。俱一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