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

  宝性论即坚慧菩萨所造道前菩萨者玄镜谓地前菩萨有三种空乱意以不了知真如来藏生死涅盘二际平等执三种空一疑空灭色取断灭空此如穿井除土出空取其顽空也二疑空异色取色外空此如墙处不空墙外是空亦取断空也(上二依圭峰释)三疑空是物取空为有彼谓别有一物是於空体故取为有也(依清凉解)。
  今此下推此一科义涉二途一释前三疑二双示拣显释前疑者即是拣空乱意菩萨计三种空也谓色是幻色必不碍空释前一者疑空灭色取断灭空空是真空必不碍色释前二者疑空异色取色外空若碍於色即是断空若碍於空即是实色释前三者疑空是物取空为有三疑既遣则一尘包徧义见次文。
  二双示拣显者终南观中以会色归空明空即色皆拣情显解故圭峰注云若色是实色即碍於空空是断空即碍於色今既色是幻色故不碍空空是真空故不碍色但此文约次第释前三疑故先明空幻后彰断实彼观约次第成其第三空色无碍观故先遣断实后显真幻文虽前后义乃同时一家拣显殊涂同归然会色归空观拣外道小乘皆有断灭明空即色观拣凡夫及初心菩萨皆执实色此文何故唯拣空乱意菩萨耶今但约所计断空实色是同不以能计之人有异于何不可或谓彼观唯以真幻拣於断实此文何以举一尘含容空有耶答曰夫迷名执相则终归边见了事即理而中道可期且幻色岂非一尘乎真空岂非法界乎如下文谓无生既显幻有非云摄法界而一尘收举一身而十身现亦以幻色即一尘无生即法界岂以名殊而异於物哉。
  尘含十方即大不思议也龙树谓尘含法界量等虚空即指华严为大不思议毛吞巨海芥纳须弥即指净名为小不思议念包九世即十玄门之一也金师子章云剎那之间分为三际谓过去未来现在总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促即一念也延即九世也正当十玄门中十世隔法异成门也。
  殊胜微言纤毫彰於圆教者即经云无量无边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余。
  奇特圣众轻埃现於全躯者即经云於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此义徧於大经避繁不引。
  逈超言虑之端者圭峰云法无名相非心思口议释上纤毫彰於圆教也。
  透出筌罤之表者周易云得鱼亡筌得[少/兔]亡罤释上轻埃现於全躯也。
  经云下即出现品尘含经卷喻此并次科但申其大意具释如前序中引长行及清凉大疏今此八句即重颂也。
  随缘妙用德中群生即众生变其文耳。
  众者不一之称汉书中去呼今释教相承平呼。
  根器不等受解万差者以根有大小之殊解有明昧之异乐欲不同应机授法者上机授之以六度中根授之以十二因缘下根授之以四谛。
  (次下二句即维摩经)应病与药谓用诸观智之药治诸不善之病令得服行谓断二障之惑证三乘之果。
  维摩具云维摩罗诘秦言净名垂裕记云净即真身名即应身真即所证之理应即所现之身生公疏云秦言无垢称其晦迹五欲超然无染清名避布故致斯号此则疏记翻名不同。
  所以释义有异具明斯义者彼经又云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
  又以下文有五对一悲智对二空假对二理事对四真俗对五本末对初对有悲故不为无边所寂名曰随缘有智故不为有边所动名为妙用此中妙用之言皆是即体之用荷泽云即用而体自知即知而体自寂名说虽是体用一致。
  良以下初四句约法示体用次四句约法喻双释初法无分齐语其体也起必同时辨其用也真理不碍万差体即用也显应无非一际用即体也次云用则波腾鼎沸释前起必同时全真体以运行释前真理不碍万差体则镜净水澄释前法无分齐举随缘而会寂释前显应无非一际又总上八句约法喻隔句双释体用谓法无分齐体则镜净水澄起必同时用则波腾鼎沸真理不碍万差全真体以运行显应无非一际举随缘而会寂。
  若曦光之流彩妙用也无心而朗十方随缘也华严经云赫日扬光辉十方靡不照如明镜之端形妙用也不动而呈万像随缘也但涅盘论云明镜之像对之不知其所以来皆约结名以释。
  二威仪住持下左传曰有威而可畏有仪而可象故谓威仪夫戒者威仪也威仪者德之表也故曰住持有则德然大乘八万小乘三千诸教亦[牙-(必-心)+?]通如楞严优波离云三千威仪八万微细长水义疏谓二百五十各有四仪复对三聚故成三千复以三千配身口七支四分烦恼转成八万四千今举大数耳此大乘通小教也又三千威仪经云其中出家者次应舍执作缘务具受八万四千向道因缘此小乘通大教也。
  为住持之楷模者高僧传十科(一译经二义解三习禅四明律五护法六感通七遗身八读诵九兴福十杂科)以住持为兴福故北山住持行编云夫经律论为住持之教本僧财食为住持之功烈务教而法众盛矣宣功而金界治矣故使至道淳懿灵神降趾此住持之法度也。
  楷模二字皆训法广雅云楷模品式法也。
  整六和之紊绪者梵语僧伽此翻众和合有六种一身和同事二语和同默三意和同忍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紊运切乱也。
  绪谓丝绪出三界之梯橙者纂要以戒定慧能出欲界色界无色界疏云戒出三涂定出六欲慧出三界梯喻橙自下升高也。
  越苦海之迅航者分改变易二种生死深广如海迅疾也航亦舟也字统云单船曰舟并船曰航即两舡并载者此之一句并次二句与心经疏序大同。
  拯物导迷莫斯为最者结叹上文谓拯救导引物机迷惑莫若威仪有则为其最要然领徒之士泛受则人喜陵犯严毅则物自肃然末代住持宜其严而少受斯又为最矣。
  但语辞以由也。
  金容匿彩下通叙去圣逾远法道不行匿汝力切隐也彩即毫光故魏刺史云玉毫收彩正圣也木受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教者效也施而教之便物自效也然有化制二焉经诠理智化教也律诠德行制教也今文多明德行制教欤陵夷亦云陵迟即不进貌发正云以下望高欲上成难云凌迟远法师云佛法陵迟秽杂日久每一寻至慨愤盈怀(文出答桓玄书)通惠传中作夷字与今文同彼云马令脱辔象阙施钩不习律难调象马令教法日见陵夷。
  (文出宋高僧传)传授浇讹者如神清法师引经云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时有比丘承师误训诵云若人生百岁不识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阿难闻而歔欷(上虚音下希音悲叹也)往正彼师竟不令改且阿难圣力党之尚然矧今之世传授浇讹余柰之何师於己见者禅诠序云今时弟子彼此迷源修心者以经论为别宗。
  讲说者以禅门为别法是皆解背真诠师於己见也别录云如洪州禅师云贪瞋慈善皆是佛性有何别者如人但观涅性始终无异不知济舟覆舟功过悬殊夫慈善如济舟之功也贪瞋如覆舟之过也。
  彼谓皆是佛性无别者岂非师於己见乎致使者因他而得故名为致由前传授浇讹师於己见致使教无纲纪滥挹淳流网之大绳曰纲小绳曰纪滥谬也挹酌也应作淳漓即浓薄之貌谓酌漓为淳以薄为浓大义於是乖矣。
  得失齐举妄参真净者迷妄谓之失悟真谓之得今既齐同举物其犹妄秽杂於真净矣尝试论曰且夫人思善道洁已依师近期於立身扬名远冀於革凡成圣发挥像教垂於无穷又奚有妄秽能参真净哉。
  故令初学触事成非者由其得失齐举所以令其初心学者日乖法则逢事成非向闻有西江商客赛愿营斋先示文疏僧无能读者被商驱之一何可笑后生闻此当寅夜攻学一则不虚受施一则覆庇群僧一则扬名於四方(出僧史略)南山亦云屡有初心在道触事未谙曾不寻其教章於法每缠疑网不依经论混杂凡流者起信疏云大乘深旨沉贝叶而不穷群有盲徒驰异路而莫反无相亦谓圣教之所不依明师未曾承受所以混杂汩乱凡夫之情耳。
  自陷陷他者如宋法丰死为不食之鬼巡寺作饿驼声以专寺任刻薄故也临邛僧孙民见身如厕持钵食秽以俭岁刻[木*夕]减粥故也。
  智坏死作众奴以寺布借人故也圣寿寺僧清训念法华经每在送终处於行食者求酒食及饱之以归一日骤无声经年不通食渐不通水自去生入饿鬼也(上三缘出北山录皆自滔下一缘出宝公注兼滔他)有谓道安之门人法遇领徒四百时有一僧饮酒废夕烧香遇罚而不遣安闻之以筒缄杖寄遇曰此由饮酒者也我训不勤远贻忧赐乃集众命维那行杖至三因立下自咎此亦自陷陷他也人安有言曰汝曹若能修身践言慎终如始勤尔学问慎尔行藏避恶支如避虎狼事良朋如事父母顾言行而礭乎不拔处贫病而乐以忘忧自然与祸斯违於福斯会慕雪山之求法学善财之寻师智足以照惑慈足以摄人此又自利利他也。
  瑜伽此翻相应大沈谓昏沉也小浮谓掉举也宝藏论云夫入道之遥内虚外净其意不沈其心不浮不出不入湛寂自如常住正念一句文连上下谓以观破昏沉以止破掉举止观双运永离二过即常住正念此文连上也又常住正念根本眷属即文连下也小乘四重为根本余篇皆眷属大乘根本眷属次文示之或可定共是戒眷属定共戒者依定心发不复起恶助於律仪道共戒者道即慧也依分别发拣择善恶防发功强正资摄善兼助律仪由是定道俱名戒也。
  净修梵行通结上文华严经即晋经贤首品梵网者即大乘菩萨戒吾祖贤首有疏具明十重四十八轻此以十重为根本四十八轻为眷属余昔领众青憞梵剎每於半月差僧诵十重戒盖遵佛祖之遗范也尝观灵庾集引掉群南有灵鹫山大长老律师胡民领徒而夏安居说戒夜人数则定筹数每过众莫识其然夏既末二三胡沙门出山至路[泳-永+炳]与穑人挥手根别律师闻而奔走其徒四驰其去则不远然而莫得见之矣入大乘论云宾头卢罗睺罗等一十六大阿罗汉恭承遗顾游行人里是以僧居每於说戒解夏日不得不清严法字整众翼翼俨若在乎圣人之前也。
  体无毁禁者彼论云以知法唯无染离五欲过故即此文体无毁禁。
  所谓下具足应云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謟曲瞋恚邪见彼疏释云即摄律仪戒也。
  亦应下至所制禁戒即摄善法戒。
  愦闹上告内切下女教切。
  常护下至妄起罪过即摄众生戒也准上论文等虽通摄前出生无尽徧等文此乃起信发心之相问答除疑之辞乃至次文喻合二科皆彼论势但彼广此略。
  摩尼此翻离垢言此宝光净不为垢秽所染又翻增长谓有此宝必增长威德也应法师云末尼谓之总名有云或山或海之珠圭峰谓摩尼珠中必无黑等色是也。
  五众者一比丘众二比丘尼众三式叉摩那众(此云学法先学本法后受尼戒)四沙弥众(此云息慈息灭染情慈爱众生)五沙弥尼众。
  在家身缠俗网者涅盘经云在家迫逼犹如牢狱出家虚旷犹如虚空。
  自有严科者即篇聚也篇谓五篇初波罗夷二僧伽婆尸娑三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五突吉罗聚谓六七於五篇中加偷兰遮名为六聚开突吉罗为二谓之七聚若翻梵从华广在律宗略如令摸钞然则受三归持五戒而出苦海趣涅盘者约始修终证之言故古诗云方知万里水初发滥觞源此言虽近可以例远。
  毗尼亦云毗奈耶正翻调伏调谓调练三业伏谓制伏过非。
  (身三等)七众於前五众加优婆塞优婆夷二众耳。
  万善藉此而生者万善即万行此之一字指三归五戒言万行藉三归五戒而生也。
  寔佛法之平地者经云戒如平地众善由生又地有生成荷载之义谓十地圣人修生万德厚载恒然故云平地。
  尸罗此云净戒标次文戒为定体也。
  三昧此云正思起下句慧为定用也故其三学皆一乘别教此文四种行德即戒学次入五止即定学后起六观即慧学故大疏序云寻斯玄旨却览余经其犹杲日丽天夺众景之耀良在此矣。
  若夫一乘同教三学者戒学有三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定学有三一安住定二引起定三办事定慧学有三一人空慧二法空慧三俱空慧广辨三九如永嘉奢摩他篇然始教三学与其同教但即不即为异小乘三学即持五篇净戒修九次第定发人空浅慧三学圆备即证菩提与大宋僧传引论证三菩提其文稍同彼云戒如捉贼善擒制也定如缚贼用机械也慧如杀贼清道路也以此成功立效克取空尽三菩提者决达清静之域也。
  四分者业疏序云据说之章段也若约六十卷收之即大僧戒本二十卷为初分。
  尼律下十五卷为第二分安居法下十四卷为第三分房舍法下十一卷为第四分怨家有二(怨与冤音义同)一欠命负财二天魔外道以戒净故彼无所为故云不能近也。
  被诃者如六群比丘屡有所犯多被居士举过讥诃遂往白佛佛乃集众种种诃责。
  三柔和质直德中文有三对初悲智真俗对约无住行二不变随缘对约净缘起三去惑就理对唯辨柔和二字柔则伏灭烦恼者此有二位制伏烦恼位处三贤断灭烦恼位居十圣。
  和则顺理修行亦有二义一事和见斗诤人谏劝令舍不自称誉卑逊敬物二理和见退菩提心人殷勤劝进善能分别菩提烦恼平等一相。
  言行相符者言以顾乎行行以顾乎言即如说而行也儒典等云先行其言而从之又曰言笃信行笃敬言行君子之枢机也寄语来者愿以言行拳拳介怀。
  但为正业调生者但独正圣也言独为圣教事业调伏众生也又正业自行也调生利他也谓质直者但有所为或语默或出处皆不失正行业用然后可以调伏群生也为字通去平二声初解去呼次解平呼又前文一对唯辨柔和此文唯明质直故曰下总前结名。
  四普代众生受苦德文有三聚净戒广利群生即摄有情戒普令断恶即摄律仪戒备修万行即摄善法戒速证菩提即三聚果其中冤亲平等即不生憎爱也。
  救赎一切受苦众生者大经云菩萨见有狱囚五处被缚受诸苦毒或以刀屠割或以火焚烧菩萨见已语主者言如是等苦可以与我设过彼苦阿僧祇倍我亦当受令彼解脱故上句云以身为质。
  (质犹当也如燕太子丹质於秦)不希望毛发报恩之心者经次文云我为救护一切众生发一切智菩提心故若望报恩则同佣作。
  华严下即华藏世界品普贤菩萨重颂因相疏释云辨因招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