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
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
兹性海下谓觉性如海语其深广也。
妙行如林言其高耸也。
参而不杂释上别举六门。
一际皎然释上通为一观谓一真实际皎然明白有谓通为一观总号还源斯亦有理。
冀返迷方者如人迷东往西冀望返归也。
情同晓日者情法也日喻也夫观心发明则情计尽遣其犹晓日腾辉则瞑雾顿祛。
佩道犹负道也佩者玉之带礼曰凡带必有佩道者性德之本斯须不可离之非佩而何君子者仲尼谓鲁哀公曰言必忠信而心不妄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而自强不息此君子儒也今亦尔所谓名必副实而心不妄戒法在身而色不伐(矜伐)定慧更资而辞不专力传遗训而自强不息此君子僧也。
俯而详焉者惟义学君子僧俯心从道广而行之详者广也焉者语绝之辞。
初列名然此六门生起有绪生佛迷悟莫先本体故初授之以显体也体性开发存乎妙用故第二授之以起用也依於妙用尘尘普周故第三授之以示徧也依能徧境而修行业故第四授之以行德也行德在躬以止调心故第五授之以大止也止门虽寂观心常照故第六授之以妙观也。
一显一体要其大旨即华严一真法界也。
二起二用初海印常住用明自性深广二圆明自在用辨随缘成德三示三徧一普周法界徧明尘性依真二出生无尽徧明依真起用三含容空有徧明体用交参四行四德一妙用无方德多示悲心利他二住持有则德多诫智体自利三柔和质直德悲智双流自他俱济四代生受苦德唯大悲利他普救群品五入五止一照法离缘止正显法空二观人寂怕止兼明人空三性起繁兴止会缘归寂四光定显现止寄功忘照五理事玄通止寂照融泯六起六观一摄境归心观显出法身二从心现境观修成报身三心境圆融观法报无碍四智身影现观一智现多五身入镜像观多身入一六主伴帝网观一多同时身智无尽然此六重观即贤首品中明普贤德徧一切时处无方大用十三昧门一圆明海印三昧门二华严妙行三昧门三因陀罗网三昧门四手出广供三昧门五现诸法门三昧门六四摄生三昧门七俯同世间三昧门八毛光照益三昧门九主伴严丽三昧门十寂用无碍三昧门若以六重观门摄此十门三昧者一显一体即摄第一圆明海印三昧门以下文依名别示中谓若据一体为名即是海印炳现三昧门又二起二用初海印森罗常住用引经二偈亦摄第一圆明海印三昧门二法界圆明自在用引经二偈即摄第二华严妙行三昧门此依清凉科经摄之又上四偈中复摄三门一摄第四手出广供三昧门以正引偈云严净不可思议剎供养一切诸如来今第四门偈谓能以一手徧三千普供一切诸如来二摄第七俯同世间三昧门以正引偈云或现童男童女形随其所乐悉令见今第七门偈谓或现梵志或国王人天等类同信仰三摄第八毛光照益三昧门以正引偈云放大光明无有边度脱众生亦无量今第八门偈谓放大光明不思议令其见者悉调伏三示徧即摄第三因陀罗网三昧门以文中谓一尘既具当知一一尘亦尔今第三门偈云如一尘中所示现一切微尘悉亦然。
四行四德摄其二门一摄第五现诸法门三昧门以四德中具明四摄也今第五门偈谓菩萨住在三昧中或以四摄利益门二摄第六四摄摄生三昧门以下文依名别示中谓若准四德为名即名四摄摄生三昧门五入五止即摄第十寂用无碍三昧门依名别示中谓若约五止而言即为寂用无碍三昧门六起六观中主伴互现帝网观即摄第九主伴严三昧门谓文中以自为主望他为伴如善财合掌在弥勒前今第九门偈云譬如明月在星中菩萨处众亦复然此中引经或取文义相类故其句偈有前后不若观旧疏但将二起二用对初之二门下之八门皆无摄属是知华严奥旨将兴贤首不得不作贤首遗风将绝清凉不得不生庶习兹观者推经考疏则合十门之三昧为六重之观法无以尚於此矣。
初通显自性文有四节初牒然此下释体字从本下释自性清净性体下释圆明。
言如来藏中法性体者法性即止自性清凉大疏谓起信明一心即如来藏含於二义一约体绝相即真如门二随缘起灭即生灭门今文虽显一心法界而引论文皆约体绝相也又圭峰禅诠序谓况此真性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此则法性与如来藏体同名异也。
随流加染者谓迷之则生死无穷返流除染者谓解之则廓尔大悟真性离此故云不垢不净也。
在圣体即踞涅盘岸处凡身即居生死流真性绝流故云不增不减何者欲言其增同如绝相欲言其减幽灵不竭欲言其垢万累斯亡欲言其净不断性恶口欲谈而辞丧心将缘而虑亡亦通果分不可说也。
虽有隐显下蹑前起后也隐即蹑前凡身起后烦恼也显即蹑前圣体起后智慧也。
非生因之所生者大疏云生因所生为缘如种生芽也。
唯了因之所了者了因所了为因如灯照物也是知生因即缘因同前五度了因即智慧也演义文云其严身华亦喻了因其引果花亦喻生因严身唯约圆融引果兼於行布若了斯旨生了弥显。
起信下诸句皆引彼疏注之真如自体(上体下用)有大智慧光明义(本觉智明)徧照法界义(本觉显照诸法)真实识知义(显照之时无倒)自性清净心义(性离惑染)此下引经论多从义势注之欲其文旨明白灼然。
依体起二用者以前文显一体即果海不可说今起二用即因门可说也。
一海印森罗下谓海印现象森然罗列也。
常住用者起信云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后疏释云无明风止性海浪息湛然常住也。
真如者体非伪妄曰真性无改易曰如。
本觉即法身真觉理非新成故云本也论云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妄尽心澄万象齐现者前文谓观者妄尽智泯本觉真性与万法融通者亦取此也。
犹如大海因风起浪即起信真随妄转喻也。
若风止息海水澄清即起信息妄显真喻也。
无象不现合法中末句。
无量功德藏者彼疏释云谓此法身如来藏中含摄蕰积无边恒沙性功德故法性二字前文已释。
言一下亦起信文也彼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疏释曰出其法体也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疏谓辨法功能以其随染成於不觉则摄世间法也不变之本觉及反流之始觉则摄出世间法矣即是一法界者谓无二真心为一法界而此非算数之一谓如理虚融平等不二故称为一依生圣法故云法界。
大总相法门体者二门之中不取别相门於中但取总相然亦该收别尽故云大也此一法界举体全作二门为显此义故云体也轨生物解曰法圣智通游曰门唯依下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此云若离妄念唯一真如者有其二意一符上文一法所印二连下句海印三昧大疏引经谓海印三昧如净水中四兵像(象马车步)乃至莫不皆於水中现又云海有希奇殊特法能为一切平等印众生宝物及川流普悉包容无所拒大集经谓如阎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余外色如是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詺大海为印菩萨亦尔得大海印三昧已能分别见一切众生心行於一切法门皆得慧明是为菩萨得海印三昧见一切众生心行所趣然此经文多同出现品但出现品现於四天下像大集唯一阎浮以此为异考兹一唱观文唯海印三昧出华严次经云下出法句经余皆起信况前明一体彼示三徧四德五止六观一一引论为衡鉴斯盖帝心冥挟起信集三重法界於前贤首显用论文述六门还源於后推是言之以马鸣大士为吾宗初祖其谁谓之不然。
华严下此之二偈正引第一圆明海印三昧门前之一偈明其业用周徧即类於余众后之一偈总结大用所依即海印三昧摩睺罗伽此云腹行即蟒蛇之属文有等字以偈中但标六类等取余六一夜叉二乾闼婆三迦楼罗四紧那罗五人六非人。
二法界圆明自在用是华严三昧者即贤首品第二华严妙行三昧门晋经云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此即据行为言名华严三昧然妙行有五次文释之离世间品云入广大三昧名佛华严大疏云万行披敷严法身故三昧此云等持谓远离沉掉平等治心趣一境故晓法师曰三昧此翻正思正谓正审拣於邪慧也思谓思察拣於昏沉也。
广修万行称理成德释自在用也普周法界而证菩提释法界圆明后释华严二字华有结实之用者行愿疏云表於法界含性德故行有感果之能者疏又云行为生因起正觉故托事释有结实也。
表彰释行有感果也。
行成果满契理称真者此展经题以释严字谓行成果满即佛华严能证人也契理称真即大方广所证法也。
性相两亡唯一真界故前序云泯性相而归法界能所俱绝造极大宗序又云消能所以入玄宗显焕炳着皆光明貌。
良以下反释前文曲为三释初真性所流行释二引摄轮文同释三约承上起下释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者谓真外有行理不徧故何有饰真之行不从真起者谓行外有真事无依故此约真性所流行释又此二句全同摄论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即何有饰真之行不从真起论又云无不还归此法界即非真流之行无契真此约摄论文同释也。
此则下则者承上之辞则重释前二句也。
谓真该妄末行无不修释前何有饰真之行不从真起妄彻真源相无不寂释前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此约承上起下释也。
又后之二句略申二解一类义海二引本文类义海者谓真该妄末行无不修即观空万行沸腾也妄彻真源相无不寂即涉有一道清净也依本文谓真该妄末行无不修即行从理起理彻於事也妄彻真源相无不寂即理由修显事彻於理也(〔出下文玄通上〕)然而行法幽微直释难晓故引教义为据勿谓繁而寡要。
华严下此之二句正引第二华严妙行三昧先明五种行后结上所依严净不可思议剎(一净土行)供养一切诸如来(二供佛行)放大光明无有边(三敬众行)度脱众生亦无量(四悲济行)施戒忍进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五十度行兼明神通行等之一字等取十度后三谓愿力智也)如是一切皆自在(结上自在)以佛华严三昧力(总结所依)。
一尘普周法界徧演义钞谓即大经偈云充满法界无穷尽也文中先释一尘后释普徧揽真谓依真界也。
经云下华藏品剎自在文也华严世界所有尘(总中有别)一一尘中见法界(小能容大)宝光现佛如云集(依正互融)此是如来剎自在(结归果德)圭峰释第二句则云见四法界此文虽引一偈意取上半以证前文下半因便来耳。
二者一尘出生无尽徧演义云出现无尽若高山之出云。
自体有常乐我净义(性德圆徧)清凉不变自在义(性德无迁)具足如是过恒沙功德(性德恒沙不离真体)乃至无有所少义(圣证性已性德本有)经云下即义引晋经自大起小明其依正二皆具性德谓山河最大树林渐小尘毛极小当知一尘下文有十一对一尘普周法界即理也一尘出生无尽即事也(上一对为总谓合前二徧下十对为别)即人能证也即法所证也即彼涅盘也即此生死也即依净秽土也即正凡圣身也即染烦恼也即净菩提也即因有学也即果无学也即同同类众也即异异类众也即一不变也即多随缘也即广容十方剎也即狭不坏一尘也即情有知也即非情无知也即三身同教一乘也即十身别教一乘也三身谓法报化十身谓一众生身二国土身三业报四声闻五缘觉六菩萨七如来八智九法十虚空此则融三种世间为十身七八九即智正觉世间第二第十即器世间余五有情世间。
理事无碍者谓理事镕融存亡逆顺通有十门事事无碍者谓徧摄无碍交参自在亦辨十门义或谓吾祖造此观门宗贤首一品则局十门三昧也帝心集法界观宗华严一经则通七处九会也若观此文辨理事无碍周徧含容岂局贤首一品哉所谓终日载天不知天之高长年履地不知地之厚者也。
法如是者法尔而然也。
十身互作下文具释唯普眼之境界者华严策林曰(亦贤首造)全色为眼恒见色而无缘全眼为色恒称见而非我非我离於情想无缘绝於贪求收万象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际是以缘义无尽随见见而不穷物性叵思应法法而难准法普则眼普义通则见通体之自隐隐照之遂重重其唯普眼之境界乎。
如上事相下指上一尘即一切法也。
相容谓一望多即一容一切如东镜容九镜也。
相摄谓多望一即一切摄一如九镜摄东镜也。
重重无尽者大疏云一入一切如性之徧一切入一如性之包若秦镜之[牙-(必-心)+?]照犹帝网之交光故云重重无尽经云下引此一偈证其二义一证前唯普眼之境界以偈文末句是普智眼天王所得解脱门故二证后重重无尽境界以偈文初句有无尽海之言耳。
问中蹑前即理即事一对之总也故先述意谓理与事而融即文随义而[牙-(必-心)+?]通今时下为众叙疑。
且於一尘之上列其十疑束为五对初染净对二真俗对三生死涅盘四烦恼菩提五小乘大乘答中大智圆明而为能证睹纤毫而周性海谓正中见依也真源朗现而为所证处一尘而耀全身谓依中现正也。
万法起必同时即寂寥於万化之域一际理无前后即动用於一尘之中。
体无徧计者谓所计有法一切皆亡即悟我空小乘法也。
无生无灭者谓性无生灭依他似有有同幻化即悟法空大乘法也。
唯以一尘字解释者如吾祖述华严义海唯以一尘剖为百门古人谓圆机睹一乘法界知春秋亦可高例宜深思之者终南观谓深思令观明现是皆祖祖同辨劝修成行耳。
经云下引偈二句意取后句结例立名。
一尘含容空有徧者演义云非灭尽法犹虚空之常住此则合前二徧成此第三谓此文尘无自性即前普周徧中尘无自性揽真成立故云即空也此文幻相宛然即前无尽徧中依真起用亦复万差故云即有也。
良由下显色空交彻观色下示无住行谓不住生死异凡夫不住涅盘异小乘由了色空之境不二所以悲智之念不殊言真实观者以缘起悲智跨末章悲智无尽以结观名也乍观斯文似当中道第一义观细详前有出生无尽后有释义结名皆示周徧含容若以真实即是中道何以次文辨尘含十方为大不思议念包九世为十玄门故知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