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
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
续藏经 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
宋 净源述
华严还源观疏钞补解(并序)
晋水沙门 净源 述
夫宗经为观传诸后嗣以教类之略有三焉昔帝心尊者集法界观门则宗乎化教矣澄照律师述净心戒观则宗乎制教矣若乃化制并宗性相互陈唯贤首国师妄尽还源兼而有之故其圆顿之机权小之流悉皆普被耳源景佑中禀兹观门於昆山慧聚法师之门(名讳清本)并疏两轴科文一册皆法灯大师之所撰也然其间所释序文及诸观义虽尽乎善而未尽乎美於是举要治繁选言发行探清凉之疏旨索演义之钞辞补其偏善之功成其具美之绩故命题曰疏钞补解焉古人有言不截盘根无以验其利器不剖文奥无以辨其通才后之孙谋通吾祖观心昭昭然若杲日之丽天且不为昏情所翳者其在兹乎时元丰二年岁次己未夏安居后三日於云间善住宝阁序。
题中修之一字总贯名题谓本文别举六门通为一观以前之三门(一体二用三徧)通拣情显解谓一尘含容空有徧中以真空幻色双拣断空实色第四门修四种行德为熏习止观方便其第五门入五止第六门起六观方为造诣正修由是随入一门即全收法界矣。
(上释修字)下之九字别申纲要华严奥旨即所依经也。
华喻万行之因严饰十身之果。
奥谓竖深与众典为洪源也旨乃横广摄群经为眷属也。
妄尽还源即能依观也妄法无体义说为尽会归一心喻派还源故正彪之水赋云万派虽别同出於源众流虽殊同归于海若合心源如清凉谓随客尘则去而莫归见本性则还源反本。
观者妄尽智泯本觉真性与万法融通之称也然真本不可以功成要亡功而本就深源不可以智得必智尽而源成故曰。
观者妄尽智泯也下文亦云识尽见除清凉谓情尽理现诸见自亡文虽广略有异义乃顿证全同若准终南观题为例应云略有异义乃顿证六重今此不标者以下文统收中谓此上所述六重观门举一为主余五为伴具在末章耳并序者并兼也序叙也叙述法义之要旨及集观之利物也或曰大方广所证法也佛华严能证人也。
今题中何以但标能证二字答夫观者开发后学之慧门冥通诸佛之果海慧门既开自见依正重重无尽此其大用也若乃明其一经三大皆大方广五周因果并佛华严人法双标法喻齐举有体有用兼因兼果理尽义圆备如疏文解释经题七字今此立名尚简唯取华严二字为所依经也。
若然则法界观题何以具尽六字耶夫广略分途述作异辙体势万端不可一准若责贤首立题阙大方广佛四字不责帝心题下阙并序二字耶前修谓直默异难微贬穿凿斯亦吾志。
京即长安张晏注汉书云地绝高曰京左氏传曰莫之与京京大也唐虞已前帝王之居多云都某处世纪云伏羲神农都陈是也。
大荐福者唐之精舍颇众亦有小荐福故以大字拣之荐追也言为考妣追福也此寺即唐中宗皇帝所造按大宋高僧传曰中宗有怀罔极追福因心先於长安造荐福寺事不时就作者烦劳乃勑工部尚书张锡与律师释道岸同典其任广开方便博施慈悲人或子来役无留务费约功陪帝甚嘉之。
寺者梵言毗诃罗此云游止即出家者游履之处也广雅云寺治也释名曰治事者嗣续於其内也。
沙门此云息恶无恶不息即释子之通称也。
次二字名讳也按秘书少监[泳-永+阎]朝隐述碑铭云国师姓康氏讳法藏累代相承为康居国相祖自康居来朝父谥皇朝赠左侍中国师年甫十六炼一指於阿育王舍利以申供养此后便游大白雅挹重玄闻云华寺俨法师讲华严经投为上足以为水置瓶之受纳以芥投针之因缘名播招提誉流宸极属荣国夫人奄捐馆舍未易齐缞(上资音下催音)则天圣后广树佛乘大开法宝国师策名宫禁落发道场住太原寺证圣年中奉勑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华严经至神龙中又同译大宝积经唯圣之所归依唯皇之所回向爰降纶旨为菩萨戒师太上皇脱履万机褰衣四海亦受戒法讲华严经三十余徧梵网楞伽密严起信皆有义疏传于四方先天元年壬子十一月十四日终身西京大荐福寺春秋七十其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葬於神禾原华严寺南帝念若惊圣情如失诰曰国师德业天资虚明契理辨才韬识了觉融心广开喻筏之门备阐传灯之教随缘示应垂化斯尽比真师寂虽证无生之空朝序饰终宜有褒贤之命可赠鸿胪卿赠绢一千二百疋葬事准僧例余皆官供若夫集观判教独得其奥制疏通经名耀古今具如圣宋僧传并七祖传文。
述者明也乐记云作者曰圣述者曰明然帝心名讳之下称集今言述者何耶谓序文之未具彰创集无疑先规有据故此不云集耳满教即华严也文出北本涅盘经彼经明半字即小乘满字即大乘故清凉云半满是喻大小是法。
而言难思者此教非法相所宗故不可以心思也。
窥者左传曰举足而视也。
一尘顿现如行愿品云於一尘中尘教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此文亦徧大部下文国师引剎现佛身经云花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佛皆入普为众生起神变毗卢遮那法如是。
圆宗者起信疏明大小乘宗途有五一随相法执宗二真空无相宗三唯识法相宗四如来藏缘起宗五圆融具德宗故贤首云圆宗主伴具足重重无尽即大经也。
而言叵测者此宗非名句所及故不可以言测也。
观者看也。
纤毫齐彰谓纤小一毛也现相品云如来於一毛孔中一切剎尘诸佛坐下文引身现剎土经云一毛孔内无量剎各有四洲四大海须弥铁围亦复然悉现其中无迫溢上句示一尘约外依报也下句显纤毫约内正报也。
齐彰即顿现文体小变耳故义海云一多全摄窥一尘所以顿彰彼此相收瞻纤毫以之齐现或问满教与圆宗其旨何异答大疏曰夫立教必须断证阶位等殊立宗但明所宗差别故有不同耳。
然者不定之辞用就体分即止之观也非无差别之势谓观照性相也故义海云标体开用助道之品盖多就性明缘差别之势不一事依理显即观之止也。
自有一际之形谓止息万缘也义海又谓法无分齐现必同时理不碍差隐显一际或谓用就体分即下文一体二用者既序体用何不述三徧四德耶此诚曲配故不取之。
其犹下文有六句初二句法喻双标次二句释喻后二句释法。
初病起药兴妄生智立者谓病发者必用药以治之妄生者必立智以祛之按无相集云病有二种一缘虑二无记缘虑者善恶二念也虽复差殊俱非解脱是故总束名为缘虑无记者虽不缘善恶等事然非真心俱是昏住(他宗执无记为真心何异认瓦砾为真金乎)药亦有二种一寂寂二惺惺寂寂谓不念外境善恶等事惺惺谓不生昏住无记等相是故以寂寂治缘虑以惺惺治昏住亦止观二行治之即前妄生智立也然妄生则烦恼所知二障智立则如理如量二智如理智破烦恼即无缘虑也如量智破所知即无昏住也所以引无相二病二药消文者盖与诸家二智二障义同耳。
病忘药忘下二句释喻也谓昏散两病既忘则止观二药亦忘故以空拳喻药忘也。
止啼喻病忘也。
潜夫曰譬若握空拳以诳诱於孺子也厥或呱呱之泣既止则开拳舒手岂有物耶孺谓孩孺呱音孤泣声也。
心通法通下二句释法也谓心通则二智俱泯法通则二障双亡智障寂然物我冥一故引虚空以喻性徧也大经云譬如虚空普徧一切又曰法性徧在一切处。
既觉既悟下既已也谓昏散之妄已觉顿除则现量之智亦悟齐泯故云何滞何通也。
百非者肇法师谓但有一法则名为非法不止一故云百非。
攀缘者以妄相微动攀缘诸法也笔削记又谓百非者此於有无一异四句上明之谓有非有亦有亦非有非有非非有为一四句无等例此共成十六又过现未来各有十六成四十八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并根本四都成百非也若据序文绝其增减则约四谤以明四句一执有增益谤二执无损减谤三执亦有亦无相违谤四执非有非无戏论谤此云增减即四谤之二也今由心通法通绝虑忘言枝叶百非皆泯由根本四句顿亡。
故得下故者所以之称得者获之在己也由前己性心通法通既觉既悟所以获得药病泯而静乱融也此文以静定喻药以动乱喻病斯则隔句会别归总谓能药所病双泯则证入玄宗静性乱相俱融则复归法界。
窃见者谓私窃见大经教义也。
玄纲浩澣见能诠教也浩澣水之汪洋貌故大疏云教海之波澜浩澣妙旨希微见所诠义也希微即希夷也故般若论云契希夷之境讵究其源释上能诠讵岂也水之初出曰源罕穷其际释上所诠罕少也至极曰际。
真空即能观之智故滞於心首。
实际即所观之境故居於目前且真空无念念起恒为缘虑实际无形形生翻作名相故宝藏论云真智隐於缘虑之内法身隐於形[谷-禾+卵]之中法身即实际之异名。
统收谓总摄也。
玄奥即前玄纲浩澣矣。
囊括犹包结也。
大宗即前妙旨希微矣。
出经卷於尘中即大经卷尘含经卷喻(文有二段初法)经云佛子如来智慧无所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疏云喻於佛性通平等智所以得知佛智徧者无一众生不有本觉与一切佛体无殊故)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谓倒故不澄岂得言无如壮士迷故额珠岂是肤中无宝)若离妄想一切智自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谓若先无离倒宁有既离倒现明本不无如贫得珠非今授与自然智者自觉圣智也无碍智者始本无二绝二碍也二喻)佛子譬如有大经卷(喻佛智无渥性德圆满)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书写大千界事一切皆尽乃至书写其量悉等(书写一一各称境者智如理故)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潜一尘者略有三义一妄覆真故二小含大故三一具多故)如一微尘一切微尘皆亦如是(一切尘者无一众生不具佛智故)时有一人智慧明达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以精进力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得饶益(三合)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合上书写多事)具足在於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着不知不觉(众生身及妄想俱合上尘)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等(如来合上一人智眼合上天眼是皆於经益物也)上来具引经疏一一注释者盖圆觉广略二疏禅诠观门两序并撮略引经而圭峰释之与清凉本疏或异下文贤首再引偈文而释义亦略故今经疏具书所冀后昆详而览焉。
转法轮於毛处者大经偈云一毛孔内难思剎等微尘数种种住一一皆有徧照尊在众会中演妙法又如善财求友最后至普贤菩萨微细观察普贤之身见一毛孔中有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剎海乃至善财所见佛剎微尘数诸善友往诣亲近积集智慧比此暂见普贤所得百分不及一乃至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善财从初发心乃至普贤於其中间所入剎海相续不断今於普贤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过前不可说不可说倍如是尽未来际犹不能知一毛孔中种种剎海佛海菩萨众会海既云佛海众会海岂非转法轮於毛处耶。
明者德隆於即日示其顿机也行愿疏云得其门则等诸佛於一朝梵行品云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门相应於诸法中不生一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此亦无心体极一念便契佛家。
昧者望绝於多生示其渐根行愿疏又曰失其旨则徒修因於旷劫出现品云设有菩萨百千亿劫具行六波罗蜜若不闻此如来不可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此亦有作之修多劫终成败坏也。
会旨山岳易移喻前顿机无相云妙悟通衢则山河匪壅山即岳如泰山为东岳。
乖宗锱铢难入喻前渐根无相又云迷名滞相则丝毫成隔八铢为锱二十四铢为两。
輙者专也。
旋披谓徧寻也。
往诰即晋译之经诰者告也告示令晓也。
[纟*丐]觌谓远观也。
旧章即古之章疏章者明也各明其义也。
备三藏之玄文者夫经律论之三藏即戒定慧之三学下之第四门明四种行德即戒学也第五门入五止即定学也第六门起六观即慧学也然此观门正摄慧学兼收戒定正摄慧学者此有二说一约本文别举六门通为一观二依别录谓发心修时曰观任运成行曰慧故以慧学为正也。
兼收戒定者谓先以四种行德为方便次以五止为造修故戒定为兼也。
又若本文多翻问答数引起信为证则正属论藏若晓兼正则经律二藏从而可知矣又复应知三藏约法二藏约人今兹观文约人则正属菩萨藏兼摄声闻藏以下文明化教普代众生受苦等即菩萨藏五蕴无主明人空等即声闻藏制教中引梵网经四分律皆菩萨藏为正声闻藏为兼若例终南观文与此大异彼观约人正为菩萨则无声闻藏约法则有经论二藏无其律藏何者彼明三重观门则慧学为正定学为兼而不说四种行德故无戒学也。
凭五乘之妙旨者乘以运载为义此五力有大小载有远近一人乘谓三归五戒运载众生越於三涂生於人道二天乘谓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运载众生越於四洲达於上界三声闻乘谓四谛法门四缘觉乘谓十二因缘法门皆运载众生越於三界到有余无余涅盘成阿罗汉及辟支佛五菩萨乘谓悲智六度法门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之彼岸若推观中五乘之义甚隐今以二义通之一据现文互摄二依大疏寄乘然观中现文唯明三归五戒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盘之根本出苦海即摄前二谓人乘天乘也趣涅盘即摄后三谓声闻缘觉菩萨也故先据现文互摄以通之若依清凉十地疏文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此三寄世间人天乘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此四寄出世间三乘故后依大疏寄乘以摄之繁辞必削下如汉书卫青传削则削笔则笔削谓删去笔谓增益今云繁辞必削所谓删去也。
缺义复全所谓增益也。
虽则创集无疑纵也。
况乃先规有据夺也。
创集者创初集会也如帝心为观集义不集文也。
无疑者文中子曰穷理尽性吾何疑今集先圣规准之言而为据依故绝枝辞周易云中心疑者其辞枝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