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原人论合解

  谓初唯一真灵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变不易。
  此即同起信心真如门也。
  众生无始迷睡。不自觉知。由隐覆故。名如来藏。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相(自此方是第四教。亦同破此已前生灭诸相)。
  此即同起信心生灭门也。如来藏属显性教。生灭心者。属后破相教。相蹑而起。注自此下。依本会末。分之为五。初会破相教。然破相教义通两势。若取空为大乘初门。即合入始教。若取破相显性。即同终教。圭峰以终顿圆。合为显性。为与法相蹑迹相破。故开破相。而以贤首终教义当之。故此所明。全同终教。
  所谓不生不灭真心。与生灭妄想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此识有觉不觉二义(此下方是第三法相教中亦同此说)。
  此会破相教也。龙树论不生灭即真如。生灭即根本无明。谓众生迷时。根本无明起用。名独力业相。能熏真如。真如被熏。起随染用。名独力随相。真妄和合。名俱合动相。即黎耶细相。故曰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等。良以单真不立。独妄不成。故黎耶中。通真及妄。方名真具分唯识也。非一非异者。即显真妄不即离义。由真上随缘。妄上体空。故真妄不异。由真上不变。妄上成事。故真妄不一。故胜鬘云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染而不染难可了知。贤首用楞伽经意以如来藏为不生不灭。以七识为生灭。此二和合。成黎耶识。故黎耶具生灭。及不生灭。应知此中真妄和合。诸识缘起。总作四句。一唯不生灭。谓如来藏。如水湿性。二唯生灭。谓前七识。如波浪。三亦生灭亦不生灭。谓黎耶识。如海含动静。四非生灭非不生灭。谓无明。如起浪风缘。言阿赖耶识者。即标真妄和合识心名也。亦云黎耶。亦云藏识。以诸众生。取为我故。所以然者。良以真如不守自性。随缘和合。似一似常。愚者不知。以似为实。执为内我。我见所摄。故名曰藏。由此二种我见。不起。位中。失赖耶名。又能藏自体在诸法中。亦藏诸法在自体内故。故论云。能藏所藏。我爱执藏。是此义也。此识有觉不觉二义者。由前不生灭真心。故有觉义。由前生灭妄识。故立不觉义。龙树论云。觉义者。是真如气。分故不觉义者。是无明气分故(此下方是会法相教)。
  依不觉故。最初动念。名为业相。又不觉此念本无故。转成能见之识。及所见境界相现。又不觉此境但从自心妄现。执为定有。名为法执(此下方是第二小乘教中亦同所说)。
  此会法相教也。觉义中有本始觉等义。自属净法上转门中。非今所用。故略不明。但说不觉。言最初动念名为业相者。起信云。一者。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疏云。此虽动念。而极微细。缘起一相。能所不分。即当赖耶自证分也。如无相论云。问。此识何相。何境界。答。相及境界。不可分别。一体无异。当知此约赖耶业相义说也。言又不觉此念本无故。转成能见之识者。起信云。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疏云。能见相者。即自转相。依前业识。转成能见。如是转相。虽有能缘。以境界微细故。犹未辨之。如摄论云。意识缘三世境。是即可知。此识所缘境。不可知。释曰。既云所缘不可知。即约能缘。以明本识转相义也。此当赖耶见分。言所见境界相现者。起信云。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疏云。境界相者。即是现相。依前转相。能现境界。即赖耶相分。此上三细。属赖耶识。言又不觉此境从自心妄现。执为定有。名为法执者。即六粗中前二相也。起信云。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前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疏云。於前现识所现相上。不了自心所现故。创起慧数。分别染净。执有定相。即法执俱生也。二者。相续相。依於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疏云。谓依前分别爱境。起乐受觉。於不爱境。起苦受觉。数数起念。相续现前。又能起惑润业。引持生死。故名相续。即法执分别(此下方是下会小乘教)。
  执此等故。遂见自他之殊。便成我执。执我相故。贪爱顺情诸境。欲以润之。瞋嫌违情诸境。恐相损恼。愚痴之情辗转增长(此下方是第一人天教中亦同所说)。
  此会小乘教也。即六粗中执取计名二相也。蹑前相续相起。起信云。三者。执取相。依於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谓於前苦乐等。不了虚妄。深起取着。由取着故。遂见自他之殊。便成我执。此即我执俱生。也贪瞋痴。即当计名字相。蹑前执取相起。起信云。四者。计名字相。依於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由不了顺逆等境。及与名言。皆虚假故。计为定实。遂於顺情名相境上起贪。於违情名相上起嗔。不了二境。皆由痴故(会人天中标举如注)。
  故杀盗等。心神乘此恶业。生於地狱鬼畜等中。复有怖此苦者。或性善者。行施戒等。心神乘此善业。运於中阴。入母胎中(此下方是儒道二教亦同所说)。
  依起信。即起业受报二相。由前三毒。发动身口。造善恶业。业成招果。恶中杀盗。善中施戒等。并属起业。怖此苦者。谓遭苦发心。改恶修善故。或性善者。由惯熏习。成种性故。不因遭苦。自乐修善也。心神乘此运於中阴者。心神。即赖耶识。乘者。凭托义。运者。转也。心为能乘。业为能运。业如舟车。心神凭此。转入诸趣。言中阴者。亦名中有。谓死有之后。生有之前。中间所有五阴之身。名曰中阴。即以异熟五蕴为体。五趣之中。皆有中阴。除无色界但有四蕴。余皆具有五根等。然其形量大小。各如本有之量。有云。人中有减半。如本有六尺。中有三尺。有云欲界中有。如五六岁小儿形量。色界中有。如本时形量。人天中有。其身洁白。三途中有。其身黑暗。有云。当生地狱趣者。所有形状。即如地狱。乃至当生天趣中者。所有形状。即如彼天。中有本有。一业引故。一切中有。以香为食。随其福力。香有差殊。有福中有。歆飨清净华果食等。轻妙香气。以自存活。若无福者。歆飨粪秽臭烂食等。轻细香气。以自存活。又彼所食。香气极少。中有虽多。而得周济。随趣胜劣。胜得见劣。劣不见胜。唯同类者。得互相见。所住时量。三说不同。一世友尊者云。极住七日。二法救大德云。住时不定。以受生缘有迟速故。若生缘未会。中有恒在故。三设摩达多尊者云。极迟不过七七日。若天中有。头上足下。人鬼畜三中有。横行。地狱中有。头下足上。有云。天中有亦有横行者。当地受生故。有头下者。上天生下天故。大抵从胜生劣。则头下。从劣胜生。则头上。当趣生者。则横行。以此例推。五趣之中。皆应尔也。将往受生时。不见余境。但见受生和合因缘。不拣远近。剎那便至。势力极速金刚铁石。不能为碍。言入母胎中者。俱舍颂云。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谓卵胎二生中有。由彼业力。远见父母交会。起颠倒心。若男中有。於母起爱。於父起嗔。女者反此。由着乐故。而便迷闷。以迷闷故。中有粗重。而便受生。故云倒心趣欲境。言湿化染香处者。谓湿生中有。染香受生。若受生缘会时。不拣远近。皆闻香气。起染心已。彼便受生。随业胜劣。香分好恶。故曰染香。若化生中有。染处受生。若受生缘会。不拣远近。见受生处。而起爱染。彼便受生。随业善恶。处有净秽也。然今论中。正说人趣。故但言入母胎中也(注儒道二教亦同所说者。然儒道虽说禀气。但溟涬而说。非如佛教本末详悉。而佛教四大五蕰中。则具含禀气之义。故今曲开以会之屏山谓西方有中国之书。中国无西方之说。此之谓也。又彼溟涬所说之气得佛教发明。方能委曲详尽。屏山所谓粉泽孔孟。刻画老庄。于斯可见)。
  禀气受质(会彼所说。以气为本)气则顿具四大。渐成诸根。心则顿具四蕴。渐成诸识。十月满足。生来名人。即我等今者身心是也。
  别会文三。初会禀气。次会自然。后会天命。今初。言禀气受质者。气即父母赤白。中有揽之。以成形质。顿具四大者。谓所禀气中。便有地水火风故。又瑜伽云。尔时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各出一滴浓厚精血。和合住母胎中。犹如熟乳。中有赖耶。依之而住。此即名为羯罗蓝位。言渐成诸根者。宝积经云。是诸众生。托胎母腹。凡经三十八个七日。有二十九种业风所吹。次第成就。第一七日。犹如酪浆。第二七日。状如凝酥。第三七日。状如药杵。第四七日。状如鞋楥。第五七日。分头臂[月*坒]。第六七日。肘膝。相现。第七七日。手足掌现。第八七日。二十指现。第九七日。九孔方现。第十七日。声音具足。第十一七日。九孔开通。第十二七日。生肠节孔。十三七日。生饥渴想。十四七日。生九万筋。十五七日。生八万脉。十六七日。通出入息。十七七日。食道渐宽。十八十九七日。六根具足。二十七日。遍生骨节。二十一至二十三七日。生血肉皮。二十四二十五七日。长血肉皮。二十六七日。生发毛爪。二十七七日。分善恶相。二十八七日。妄生八想。二十九三十七日。黑白随业。三十一至三十六七日。身相具足。三十七七日。念欲出生。三十八七日。足满十月。向母产门。倒卓而生。又云。从此已后。复经四日。方乃出生。凡经二百七十日。故云渐成诸根。心则顿具四蕴。渐成诸识者。以赖耶识是总报主。有王必有所故。而前五识。要依根境。方能发故。而处胎时。根境未具。故无前五。其六七识由无境故。亦无发用。出胎之后。诸识方具。故曰渐成。由此故说赖耶来为先锋。去为殿后。通计在胎二百七十日。除小尽算。属十月数。然约多分。故说十月。亦有五七八月。或一年生者。如罗云六年而诞。胁尊者六十年。老聃八十年。故知十月。多人如是。业风吹者。至三十七七日。其母腹中。若干风起。开儿目耳鼻口。或有风起。染其发。毛又有风起。成体颜色。或赤白黑。有好有丑。皆由宿行。在此七日中。生风寒热。大小便通。至三十八七日。在母腹中。随其本行。自然风起。宿行善者。便有香风。可其身意。骨节端正。莫不爱敬。本行恶者。则起臭风。不可心意。吹其骨节。令瘘斜曲。使不端正。人所不喜。
  故知身心各有其本。二类和合。方成一人。
  身以血气为本。心以业惑为本。(且就枝末实通法性)身心二类。合乃成人。儒道禀气。於斯会矣。
  天修罗等。大同於此。
  气成诸根。心成诸识。不独人道。天修罗等。亦与人同。故起世经云。复有一种。以身善行。口意善行。身坏命终。生於上天。彼天上识。初相续时。即共名色一时俱生。有名色故。即生六入。彼於天中。若是天男。即於天子坐膝边生。若是天女。即於其母[月*坒]股内生。初出之时。状如人间二十岁儿。彼天即称是我儿女。(云云)然此且约欲界。若上二界。但由定力引生。而无色界。但有四蕴。无四大粗色。应说上二界但以心为本。言修罗者。梵语阿修罗。古翻无酒。亦云不饮酒神。谓海水咸苦酿酒不成。因兹不饮。新云阿素罗。此云非天。谓受福如天。无天实德。故曰非天。前人天中。而不别说阿修罗者。由此修罗。通四生故。四趣摄之。谓卵生修罗。鬼趣所摄。胎生修罗。人趣所摄。化生修罗。天趣所摄。湿生修罗。畜趣所摄。故不别开。又此等者。等诸仙也。楞严经云。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於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所谓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此等皆於人中炼心。不修正觉。斯亦轮回。妄想流转。报尽还来。散入诸趣。诸教之中。不别说者。合人中故。既属人中。与前人同。
  然虽因引业。受得此身。复由满业故。贵贱贫富。寿夭病健。盛衰苦乐。谓前生敬慢为因。今感贵贱之果乃至仁寿杀夭。施富悭贫。种种别报。不可具述。
  此举因验果也。前云由持五戒。今得人身。外人难云。既由善业。感得人身。人身既同。则应贵则同贵。贱则同贱。何故不同。故今答云。引业招总报。满业招别报。总报同者。引业同故。别报异者。满业不同故。言引业者。唯识云。胜业名引。(功用殊胜名曰胜业)引余业生故。报亦名引。(即总报果)引余果故。言满业者。谓能成满总报果事故。因果皆有满义。如人修五戒时。或敬或慢。或施或悭等。由此二业引满不纯。故於果中总别报异。总别善恶。应作四句分别。一者。总善别不善。谓人中贫病等。二别善总不善。如畜有肥好庄严等。三总别俱善。如人中寿富等。四总别俱不善。如畜中盲跛等。故俱舍云。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是也。
  是以此身或有无恶自祸。无善自福。不仁而寿。不杀而夭等者。皆是前生满业已定。故今世不因所作。自然而然。外学者不知前世。但据目睹。唯执自然(会彼所说自然为本)。
  此举果以验因也。盖前生满业已定。故感现报。而现世所作。不能排遣於定业。夫因果之说。孔老亦尝言之矣。老子云。天道好还。孔子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曾子云。出乎尔反乎尔。孟子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皆因果也。而但言一世。不说过去未来。故求其实。或时不验(如颜子短命之类也)唯佛具宿住智通。及过现未来业报智故。视无量劫本生本事。犹如目击。故高谈因果。以警悟世人。使虽居暗室。尚知畏惧。纵能欺人於现世。将知不免於当来。此其助世教於冥冥之中者。功不浅矣。彼阐提之辈。尚谓吾佛以因果之说诳惑愚俗者。斯亦不仁之甚哉。外学不知下。结会迷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