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原人论合解

  复有前生少时修善。老而造恶。或少恶老善。故今世少小富贵而乐。老大贫贱而苦。或少贫苦。老富贵等。故外学。唯执否泰由於时运(会彼所说皆由天命)。
  前会道宗自然。此会儒宗天命也。世俗谓达与不达是命。遇与不遇是时。如术数推占。豫知休咎。云某年当有灾。某年当有喜。故曰阴阳注定。祸福莫逃。而不知是宿业所致。如前所说时定报不定等四句所明。灿如列眉。或能追悔曩愆。尚可回转。故世有积功累德。能延年却祸者。此由不定业。可转重令轻。转轻令不受也。孰谓否泰由天命。而不可损益乎。故外学下。结会异执。
  然所禀之气。展转推本。即混一之元气也。所起之心。展转穷源。即真一之灵心也。
  此举内以收外也。先推气本。次推心本。气即四大诸根。心即四蕴诸识。推气本者。谓此血气之身。本乎父母阴阳之气所成。父复从祖。祖从会祖。迤逦推至最初天地未分。则自混元一气也。此顺世俗。且作是说。以收前禀气之义。下当会之。令同内教。推心本者。外教所无也。周易但云。游魂为变。而不备明游魂之相。复何为本。今展转穷源。谓此心本从前世善恶业招。业又从惑。惑从执起。执由三细。三细由不觉。不觉由迷真。所迷之真。即灵心也。非佛教了义。安能臻此。
  究实言之。心外的无别法。元气亦从心之所变。
  此又会气归心也。前约身心别分。似各有本。此以身心相望。则身又从心所变。心外无法。则知元气亦自心生。然外教乍闻此说。定生惊骇。然此尚约妄识。犹能如是。况真心乎。大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属前转识所现之境。是阿赖耶相分所摄。从初一念业相。分为心境之二。
  所现之境。即九相中第三相也。由根本无明熏真如。真妄和合。成俱合动相。即赖耶证自证分。从此渐成枝末无明。最初心动。名为业相。即自证分。依此业相转成能见。故名转相。即是见分。依能见心。境界妄现。名为现识。即属相分。前云元气。即此相分现相摄也。
  心既从细至粗。展转妄计。乃至造业。境亦从微至着。展转变起。乃至天地(即彼始自太易。五重运转。乃至太极。太极生两仪。彼说自然大道。如此说真性。其实但是一念能变见分。彼云元气。如此一念初动。其实但是境界之相)。
  此辨心境始末也。上文从末逆推至本。此文从本顺推至末。以结成身相也。赖耶见分。从细至粗。赖耶相分。从微至着(注约耶约能变见分。收外宗自然。约赖耶所变相分收外宗元气。盖由前会通外教。似同而实异。恐成相滥。故须拣别)。
  业既成熟。即从父母禀受二气。与业识和合。成就人身。
  此言合内外以成身也。以业为内。业属心故。以气为外。气成身故。识如弄狮子人。父母二气。如狮子皮。气兴业识和合。如人在皮中。成就人身。如狮子跳跃。似有作用。故人出则狮子不能运动。识去则形骸之身死矣。又摄论云。譬如幻化人。复作幻化人。如初幻化人。是则名为业。幻化人所作。是名为业果。此论六句初二句举喻。后四句法合。且喻意者。如昔壶公之谓。壶公善幻术。於廛肆间卧。有一妇人。自壶中出。妇又悬壶。行立良久。见壶公困卧不觉。於自壶中化出肴酒。及一男子。与共欢饮。少时壶公将觉。妇以肴酒及幻男子内自壶中。既而妇人亦入壶公之壶中。所谓幻化人复作幻化人也。法合中。初幻化人。如彼妇人。喻能感业。幻人所作。如彼男子。喻业所成身。应以壶公喻赖耶也。故知此身。外暨天地万物。皆幻中幻也。故屏山云。儒者道家。梦中说梦。未知是梦。斯之谓也。业所成识。名业识也。
  据此。则心识所变之境。乃成二分。一分与心识和合。成人。一分不与心识和合。即是天地山河国邑。
  此重辨心境也。前文从初唯一真灵性下。次第派本成末。至前十月满足生来名为人。则内教原人之义备矣。又以宿业差别。会儒道所说自然天命。至於业熟禀气。成就人身。已尽内外之说。无所遗矣。今此一段。则就内教心能变境。(前云元气亦从心之所变)境有内外。故成情器之异。然后知会万化而唯心者。唯佛教有之矣。外学不知。妄谓以小缘大者。自其坐井而谓天小耳。乌足与语道哉。言所变之境成二分者。谓诸识生时。虽有多缘。要略唯二。一者。根身。识所依故。二者器界。识所缘故。所依之中。有总有别。总谓一身。别即五根。谓眼耳鼻舌身。诸识依此。方能发故。能依所依不相舍离。故云与识和合成人。所缘之中。总名曰境。别则有六。谓色声香味触法。论中为对外教执天地生万物。故特言之。而前六境。并在天地之中。故举天地以总收之。然天地等。皆色法摄。广如百法等说。
  三才中。唯人灵者。由与心神合也。
  外教云。天生万物。唯人最灵。彼宗则以人及万物。皆禀天地之气。故曰天生万物。而於所禀之中。得天地之正气者为人。故以人为最灵。今内教说。则不如是。谓此血肉之身。由与心神合故。盖由心识。宿世熏习所成。故能思虑等。虽禽畜等。亦有心神。而无明深厚。诸识昧劣。故异於人。非于气也。所禀之气。但成血肉之身。此血肉身。但心神之屋宅耳。如傀儡之屈伸语笑。岂木偶之能然哉。
  佛说内四大与外四大不同。正是此也。
  此引教证成心识所变二分之义也。有执受者为内。无执受者为外。世俗执禀气者。见人死气消。便谓气散为死。殊不知四大之中。风火二大。性轻举故。死则先散。地水后之。正意以赖耶去体。非于气也。
  哀哉寡学。异执纷然。寄语道流。欲成佛者。必须洞明粗细本末。方能弃末归本。返照心源。
  由前寡闻。异执。不达身本。故深劝学道之流。原求成佛。不达其本。徒事勤劳。粗细即九相等惑。本末即真妄等法。但不随妄念。即是弃末。了性圆明。即是归本。譬如有人。迷失家乡。淹留外郡。忽逢亲友示以家山。便当舍他国之艰辛。返故乡而快乐矣。返照心源者。谓以了因之始觉。还照正因之本觉。知真本有。达妄元空。大经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是知若不先了本心。设使多劫勤修。非真修故。如磨砖作镜之说也。
  粗尽细除。灵性显现。无法不达。名法报身。自然应现无穷。名化身佛。
  此举果以显益也。粗尽细除。即如磨境。灵性显现。如彼镜明。无法不达。类触处以光辉。应现无穷。若随形而示影。言名法报身。及化身佛者。然三身之义。诸教皆谈。今就大乘。略明梗槩。一依法相宗。一法身者。以出缠真如为体。但是凝然不变之性。在缠名如来藏。出缠与无为功德为所依故。名曰法身。二报身者。酬因名报。谓诸菩萨藏识。具有四智菩提种子。在因中时。障覆不现。由圣道力。断彼二障。令从种起。直至等觉位后。解脱道中。转赖耶识成圆镜智。於色究竟天坐花王座。十方诸佛流光灌顶。根尘相好。彻周法界。受用法乐。不对机宜。名自报身。即以真无漏五蕴为体。复由依定起用。应十地机。令他受法乐。名他报身。二报开合。随时说异。三化身者。变现为义。依前报身后得智中。起大悲心。依大悲心。现三类化身。一者千丈大化身。应地前类。说大乘法。二丈六小化身。应二乘机。及诸凡夫。说三乘法。三随类化身。谓猿中现猿。鹿中现鹿等。此他报身。及三类化。皆以化无漏五蕴为体。二依法性中所说三身。依体相用三大而立。起信云。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释曰。性体当相。即法身也。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释曰。依不空藏。性德本具。修行出障。与此相应。名真报也。三者用大。能生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释曰。谓佛随染业。幻自然大用。应地前类。及诸凡夫。令始成世善。名化身。(名世间善)若他报身。随登地机。说大乘法。令终成出世善也。(地上证真。名出世善)今论言法报身者。谓以性德合於性体。理智不二。法报一源也。故金光明经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斯亦二身义也。若华严宗说。遮那佛具两种十身。一约融三世开为十身。一众生身。二国土身。三业报身。四声闻身。五缘觉身。六菩萨身。七如来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虚空身。二就佛身上自具十身。一菩提身。二愿身。三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庄严身。六威势身。七意生身。八福德身。九法身。十智身。此二种十身。若与三身相摄者。如前十身中法身。虚空身。即三身中法身。如来身。智身。即报身。摄余六通法化。谓法身体故。应物示现国土等故。二约内。十身中者。法身全同。菩提愿。化。力持。意生。五身。即同化身。相好威势福德三身。通报化。智通三身。局唯法报。今论所明。通法性宗。及圆教也。以本统末。亦摄诸宗矣。

  华严原人论合解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