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原人论合解

  引二喻。以明虚必依实也。
  又前说梦想梦境。诚如所言。然此虚妄之梦。必因睡眠之人。今既心境皆空。未审依何妄现。
  盖心境俱空之义。若对法相境空心有。则深有理若望实教。则缺妙有义。睡眠之人。喻所依实性也。但知梦想与梦境皆空。而不言睡人。则未尽理。
  故知此教。但破执情。亦未明显真灵之性。
  结言空宗未了义也。
  故法鼓经云。一切空经。是有余说。(有余者义未了也)大品经云。空是大乘之初门。
  引二文以证未了。佛意说空。但为破执。执为究竟。岂尽佛心。然空性二宗。若望法相。则显大同。若空性相望。则亦成异。大抵空约密意遮诠。性约显了直说。
  上之四教。展转相望。前浅后深。若且习之。自知未了。名之为浅。若执为了。即名为偏。故就习人云偏浅也。
  四教相望。有浅有深。若望显性。总名曰浅。浅深就教。偏圆约人。执则成偏。法非偏也。清凉大师云。圆机受教。无教不圆。偏机受教。圆亦偏矣。若但显执性。不融前教。未免亦偏。良以根有渐顿之殊。故教有深浅之异。若也博究圆解。方可会其渊源。如其受一非余。安得穷乎圆妙。
  三直显真源(习佛了义实教者)。
  真源。即此教所明觉性。不妄曰真。有本曰源。对前四教。得名直显。谓前四教中。亦有真性。但随机屈曲。未直显了。此教随佛自意。究竟而说。非约随机。方名直显耳。
  五一乘显性教者。说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
  觉以了悟为义。谓真如一法。灵明鉴照。性出自古。故曰本觉。即对始觉得名也。异前妄识。故曰真心。言有情皆有者。拣木石无情等故。
  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
  无始常住。乃名为本。昭昭了了。乃名为觉。
  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
  性乃现因。佛约当果。谓此真心。是成佛之正因。故曰佛性。泛言性者。通情无情。今言佛性。则拣无情。盖觉以照察为义。局有情故。如来藏者。离倒曰如。出缠名来。藏以隐摄彰名。谓众生在缠之因。含摄出缠之果。虽有烦恼隐覆。而性常不变也。
  从无始际。妄想翳之。不自觉知。但认凡质故。耽着结业。受生死苦。
  众生由迷本觉真心法尔。便执虚妄身心为我。由执我故。起惑造业。受生死苦。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大觉愍之。说一切皆空。又开示灵觉真心清净。全同诸佛。
  说一切空者。破妄执也。开示灵觉者。显真性也。全同诸佛者。圣凡平等。无增减故。涅盘经云。一切众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当得常乐我净。清凉释云。非但因同。果亦同也。
  故华严经云。佛子。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
  一论大意。此为宗极。所引华严。即出现品。清凉大疏。释此一文。总有三意。一明生等有因。二明因有。果智。三明自他交彻。今初。无一众生而不具。则知无性者。非众生数。谓草木等已过五性之见。(即涅盘云除墙壁瓦石。余皆有佛性。故无佛性。则非众生。凡是有心。定当作佛。以一切人皆有心故。此是涅盘一性之宗。故云已过五性之见也)二者。众生在缠之因。已具出缠果法。故云有如来智慧(明因有果智。拣胜初义但有佛性。所以有者。因果二性。无二体故。若因无果性。果是新生。便有始终。既有始终。非常住故)非但有性。后方当成。亦非理先智后(初句拣因果不同。谓前义意如。木有火性钻方火生。乳有酪性。缘具成酪。今此中意。果尚本有。况於因性。况当有耶。次句拣理智两别。若唯理为先有者。则第一义空。不名智慧。以理智异故。无漏智性。本自有之。不应理故。大智光明。非本有故。智后生者果无常故。能证所证。成二体故。)是知涅盘对昔方便。且说有性。后学尚谓谈有藏无。(即大乘法师法华疏意。涅盘经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总谈皆有。欲奖众生。实而明之。亦有无者。藏在一切总有之中)况闻等有果智。谁当信者。(况闻等者。即举今宗结成难信。劝物信耳)三。彼因中之果智。即他佛之果智。以圆教中。自他因果。无二体故。若不尔者。此说众生有果。何名说佛智耶。斯则玄又玄矣。非华严宗。无有斯理(谓诸凡夫因中果智。即他诸佛已成果智。自身佛性。一身竖说他佛在凡。自他横辨故更玄也)问曰。涅盘云佛性者。名为智慧。有智慧时。则无烦恼。今有佛智。那作众生。答曰。妄想执着。故不证得。岂曰无耶。如壮士迷於额珠。岂谓肤中无宝。故圆觉钞云。凡夫妄想。二乘执着也。
  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
  谓若本无。离倒宁有。今既离倒则现。故知本来不无也。是以涅盘恐不行修。故云。言定有者。则为执着。恐不信有。故云。言定无者。则为妄语。乍可执着。不可妄语。自然智者。自觉圣智也。无碍智者。始本无二。绝二碍也(绝碍有二意。一者。众生本有佛智是则始觉。不碍本觉。二者。断障显了。则无烦恼所知二碍)。
  便举一尘含大千经卷之喻。尘况众生。经况佛智。
  经颂云。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尘内。一切尘悉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普饶益众生。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现。饶益诸菩萨。大疏云。大经卷者。喻佛智无涯。性德圆满也。等三千界者。喻智如理故。一尘喻众生者。略有三义。一妄覆真故。二小含大故。三一具多故。一切尘者。喻无一众生而不具有佛智故。
  次后又云。尔时如来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我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迷惑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自於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再谈奇哉者。谓众生烦恼垢染身中。而有圆明佛智。如贫女而怀轮王胎。弊衣而裹无价宝。可谓奇异。若后妃怀王。锦囊贮宝。则非异矣。但以妄想迷惑。久而不见。故我须教离妄想。自见智慧。如破微尘。出大经卷也。
  评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反自原身。
  真宗者。即华严一乘实教也。多劫未遇者。阙胜缘故。不解反自原身者。阙亲因故。即内无始觉了因之智。大抵佛法假藉因缘既因缘。俱阙。何由得悟。
  但执虚妄之相甘认凡下。或畜或人。
  既迷真性。所以执妄。由执妄故。永处下流。故裴相国发菩提心文云。我有真身。圆满空寂者是也。我有真心。广大灵知者是也。舍而不认。而认此身妄念。随死随生。与禽兽杂类。比肩受苦。为大丈夫者。岂不羞哉。上辨昔迷。
  今约至教原之。方觉本来是佛。
  此显今悟。遇至教为胜缘。解心内发为因。了妄即真。反迷成悟。其犹大富长者。诸相具足。忽因惛睡。梦作贫贱丑陋之身。乞丐受苦。无所不至。忽人呼觉。方知元是福德之身。从前梦境。全成虚妄。故屏山云。原人一论。即觉者之一呼也。
  故须行依佛行。心契佛心。反本还原。断除凡习。
  此言依悟修证也。依佛行者。称性悟入故。前言悟者。即属解悟。此言悟者。通证解故。返本还源者。与体相应也。断除凡习者。达妄本空。无断而断也。言凡习者。即二执二障也。然诸障品有三。谓种现习。於此三中。习气最细。举细况粗。且言习耳。然依此宗说断证者。大疏云。照惑无本。即是智体。照体无自。即是证如。谓迷时说惑。悟时说智。惑体智体。无二体故。故知妄惑性空。全是智体。即此智体。从缘无性。无性之性。全是真如。又即寂之照曰智。即照之寂曰如。寂照双融。如智一体。实教断证。大意如是。又十地经云。非初非中后。非言辞所及。天亲论释上句云。是断结相。此智尽漏。为初智断。为中。为后耶。答云。非初智断。亦非中后。偈云。非初非中后故。若尔。云何断耶。论云。如灯焰。非唯初中后。前中后取故。谓唯取一时。则不能断。三时总取。方说能断。假三时断。则无定断性。谓初若能断。不假中后后若能断。不假初中。既假三时。故知无性。一一准征。三皆不断。是故经言。非初非中后。由三时无断。方能断结。是故轮云。前中后取故。论主总取三时。方显三时无断。经论言反。意乃相成。经则约性。论别约相。性相无碍。方能断结。此通实教。若直就圆教说。一障一切障。一断一切断。良以一念迷处。法界皆迷。而称性断一惑时。一切皆断。由一与一切。互为缘起故。一法称性。遍一切故。不坏相故。不妨别断。以别该同。皆是华严圆宗断证。
  损之又损。以至无为。
  此由断习起证也。损之者。即能断也。又损者。遣能断心也。良以了妄本空。假名曰断。执有实断。安能造玄。故并断心亦遣之耳。则能所双亡。方契无为矣。此言无为。即真如性也(然此二句语借道经。彼云。为学曰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为。彼意谓为俗学者。务求多闻。日有所益。修道之士。绝学弃智。反其朴素。故曰无为。今但文同。义则各异)。
  自然应用恒沙。名之曰佛。
  前心契佛心。即同佛体。今显即体之用。尘尘出现。念念圆成。故应用恒沙。盖迷时成恒沙尘劳。悟后成恒沙妙用。故清凉心要云。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证真。无一尘而非佛士。良以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得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当知迷悟。同一真心。
  前文广说迷悟之相。皆约於人。谓迷时号众生。悟时名佛。而其所迷。即同所悟。一真心体。本无异也大钞云。动静迷悟。虽有二门。所迷真性。一源莫二。莫二之源。即一体也。大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故曰。同一真心。
  大哉妙门。原人至此(然佛说前五教。或渐或顿。若有中下之机。则从浅至深。渐渐诱接先说初教。令离恶住善。次说二三。令离染住净。后谈四五。破相显性。会权归实。依实教修。乃至成佛。若上上根智。则从本至末。谓初便依第五。顿指一真心体心体既显。自觉一切皆是虚妄。本来空寂。但以迷故。托真而起。须以悟心之智。断恶修善。息妄归真。妄尽真圆。是名法身佛)。
  包括凡圣。彻究真源。故曰大哉。圣智悟入之所由。故曰妙门。过此以往。更无妙门(注意欲释残疑也。恐人疑云。前之五教。皆是佛说。此既玄妙。即应前四皆无用耶。释曰机有胜劣。设教多方。若唯一门。逗机不足。又问既有五教。未知所被之机。皆要历此五否。答曰。机有顿渐。或历不历。不应一准。下机者。先从人天。次入小乘。渐渐经历。乃至第五显性。中机者。不由人天。便从小乘。或从法相。乃至显性。上根者。不历前二。或从法相。或从破相。便入实教。中间更有不定之机。或从人天。不历小乘。便入大乘。或从人天。直入显性。或从小乘。直入显性。良以众生根性。有多差别耳。注中不言上根者。文影略故。故今补之。上上根者。即圆顿机也。从本至末者。即以显性为本。渐次乃至人天为末。谓最初顿指一心。是显性教。便悟本来空寂。即破相教。又悟托真而起。即法相教。然后断恶修善。即通大小乘及人天戒善。但以悟真之智断修。异於前渐不悟而修也。良以此宗先悟毗卢法界。后修普贤行海。虽人天戒善。亦靡有遗。是故不悟而修。如土作器。器器皆瓦。先悟而修。如金作器。器器皆金矣。息妄归真者。应有问言既悟一真心体。了知法法全真何心更须息妄。答曰。楞严云。理则顿悟。事须渐除。良由无始习深。云何顿去。其犹。圣王登位。欲与万国同休。苗顽不庭。必须用武。直得车书混一方能坐拱无为耳)。
  四会通本末。(会前所斥。同归真源。皆为正义)。
  前儒道。人天。小乘。法相。破相。显性。次第相望。前前为末。后后为本。若以显性望前。前皆为末。显性独本。前以执末迷本。故须斥之。今以本该末。则前所说。皆是即本之末。无非了义。又以华严宗。具全收全拣二门。前约别教一乘。拣则全拣。今约圆教。收则全收。
  真性虽为身本。生起盖有因由。不可无端忽成身相。
  问曰。前四教未显真性。故非了义。今既直显。已是尽理。何须更会前所说耶。答曰。真性为本。固是尽理。然性起为相。必具众缘则前八识惑业等。皆其缘也。不可下。反显。如湛静水。要藉风缘。方成波浪。不可无风便成浪也。
  但缘前宗未了。所以节节斥之。
  问曰。真性成身。既假八识等缘。则应前说识等为本。亦未违理。何以斥之。答曰。前宗所说。未明真性。但以识等便为身本。如执风缘便为波浪。岂尽理耶。
  今将本末会通。乃至儒道亦是(初唯第五性教所说从后段已去。节级方同诸教。各如注说)。
  初总彰所本。即标性起以为宗极。后依本会末。即次第会前诸教。大抵全用起信论意。分判诸教浅深。如指诸掌。起信初说一心。即华严一法界心。故彼立义分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次依一心开真生二门。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云云。三依生灭门。开觉不觉二义。文云。生灭门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乃至云此识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四依不觉义生三细。文云。依不觉故。有三种相。与彼不觉。不相舍离。云何为三。一者业相。二者能见相。三者境界相。五依三细生六粗。文云。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一者智相。(法执俱生)二者相续相。(法执分别)三者执取相(我执俱生)四者计名字相。(我执分别)五者起业相。六者业系苦相。今显性教。诠至一心。若依贤首。开顿教。即当真如门。今论不开。即以真如门。合在显性教中。破相齐生灭门觉不觉义。法相齐三细。小乘齐后四粗。人天齐起业受报。(即业系苦)儒道所说。尚不知受报中六趣差别。但於人趣中以义摄之。庶尽内外原人之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