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科】为於上达分阶佛境者说於如来无碍解脱究竟果海圆极秘密自在法门故名为圆即此经是也。
上达兼地前也分阶佛境地上也具周疏义钞。
【科】后光统门下遵统师等诸德并亦宗承大同此说。
遵等者即名也光师之高弟也尊严敬仰有过其师者。
【科】四依大[衔-金+工]法师等一时诸德立四宗教以用通收一代圣教一因缘宗谓小乘萨婆多等部二假名宗谓成实经部等三不真宗谓诸部般若说即空理明一切法不直实等四真宗涅盘华严等明佛性法界真理等。
立四宗文处颇明。
【科】五依护身法师立五种教三种教同前[衔-金+工]师第四名真宗教谓涅盘等经明佛性真理等第五名法界宗谓华严明法界自在无碍法门。
护身即寺名也但於前四开出华严为法界宗。
【科】六依耆阇法师立六宗教初二同[衔-金+工]师第三不真宗者明诸大乘通说诸法如幻化等第四真宗者明说诸法真空理等第五常宗者明说真理恒沙功德常恒等义等第六圆宗者明法界自在缘起无碍德用圆备亦华严法门等是也。
耆阇亦以处标名也第三不真等但约俗谛说诸法如化第四约真谛说空理真实第五约性德常恒第六约华严德用圆满故名圆宗。
【科】七依南岳思禅师及天台智者禅师等立四教该摄一代东流教。
【科】一名三藏教谓是小乘故彼自引法华经云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故又智度论中说小乘为三藏教大乘为摩诃衍藏二名通教谓诸大乘经中说法通益三乘人等及如大品中乾慧等十地通大小者是也亦名渐教三名别教谓诸大乘经中所明道理不通小乘者是也亦名顿教四名圆教谓法界自在具足一切无尽法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华严是也亦名秘密教以声闻等不见闻故。
彼自引经者以此教名小监故言彼自引也四教名义略如演义广如彼宗。
【科】八依江南敏法师立二教一释迦经谓屈曲教以逐物机随计破着故如涅盘等二卢舍那经谓平道教以逐法性自在说故即华严是也。
立二教如演义备释。
【科】九依梁朝光宅寺云法师立四乘教谓临门三车为三乘四衢所授大白牛车方为第四以彼临门中牛车亦同羊鹿俱不得故余义同上辨。
义如章初广如探玄演义。
【科】后代信行禅师依此宗立二教谓一乘三乘三乘者即别解别行及三乘差别并先习小乘后趣大乘是也一乘者谓普解普行唯是一乘亦华严法门及直进等是也。
别解别行者解行一一历别三乘差别谛缘度异也先习者谓大由小起亦大小俱陈也普解普行者一具一切故此非华严余宗则无。
【科】十依大唐三藏玄奘法师依深密经金光明经及瑜伽论立三种教即三法轮是也。
【科】一名转法轮谓於初时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即小乘法二名照法轮谓於中时於大乘内密意说言诸法空等三名持法轮谓於后时於大乘中显了意说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
一转法轮谓三轮四谛法轮二照法轮者谓以空照有故为破遍计性密意言空未显说有也三持法轮者谓双持前二也三性直如皆约理说不空谓圆成是有依彼自宗但许不变湛然常存之有非随缘有。
【科】此三法轮中但摄小乘及小乘中始终二教不摄别教一乘何以故华严经在初时说非是小乘故彼持法轮在后时说非是华严故是故不摄华严法门也。
此三法轮但摄小乘等者从小之大但摄一代渐经小始终三合名为渐故又以三轮义通如真谛三藏法性宗人亦依光明等经立此三轮持则双持性相故将三轮摄於三教非相宗意相宗但至境空心有为双持耳。
【科】此上十家立教诸德并是当时法将英悟绝伦历代明模阶位叵测只如思禅师智者禅师神异感通迹参登位灵山听法忆在於今诸余神应广如僧传又如云法师依此开宗讲法华经感天雨华等神迹亦如僧传其余诸德行解超伦亦如僧传。
【科】此等诸德岂夫好异但以备穷三藏睹斯异轸不得已而分之遂□依教开宗务存通会使坚疑硕滞氷释朗然圣说差异其宜各契耳。
【科】第四分教开宗。
开宗判教者非命世之大才彻法之正眼备穷三藏囊括百家隐实托权本高迹下者岂能为哉昔可尚也正而用之理或未然别立新意前列十家周鉴不远。
於中有二初就法分教教类有五后以理开宗宗乃有十。
就法分教者法谓能诠教法就此一代教法以类相从其流有五故次文云圣教万差要唯有五问今家以义判教其理安在答若不约所诠之义何以知其教法有五盖由吾祖以圆通之智眼观彼圣教诠小乘行果则分为小教权实偏圆义有不同则分为彼教故下文云此约法以分教若就法义如下别辨此分能诠五教不同下辨五类所诠差别於理照着以理开宗者约人所尚道理不同略有十也。
【科】初门者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
圣教万差即东流一代部类之多也就此圣教通为五类小者相从为小不辨部帙大小卷轴多寡也余四皆然如人持尺量绢就绢分成五段但言分绢不言尺等非不用尺今就楚法类分为五非不以义也。
【科】初一即愚法二乘后一即别教一乘指经本中为善伏太子所说名为圆满修多罗故立此名也。
初一即愚法二乘教谓此教中但断烦恼以证我空不断所知不证法空愚於诸法罗汉不识赤盐贞元云我於凡愚不开寅等后一下指晋经本中者以章非疏故此晋经唐经名圆满因轮修多罗故立此名者而圆教依此立也。
【科】中间三者有其三义。
中间三者谓始终顿也探玄开二则首开别教一乘前四为三乘三中则开小为小乘中间三教为共教三乘与此全同章初以别教拣三乘以愚法在里内为小乘中间为三乘也孰云不拣终顿哉。
【科】一或总为一谓一三乘教也以此皆为三人所得故如上所引说。
谓总合三教为一三乘教以此下释所以何以三教总为二乘以此三教皆为三人所得故所得者修因获得之果也良由此等大乘经典虽有权实皆是通说三法通益三机也如上所引者即三乘中大品等经共集三乘众通说三乘法具获三乘益获益即所得也若云终顿三人共得一果皆得成佛或引近异远同者皆是臆说且始教得三果终顿得一果此可释存三泯二不同分之为二也今合为一耳。
【科】二或分为二所谓渐顿。
於上三乘开出渐顿谓孔目问答与今教章分判诸教所依之经皆就法华之前以判如正法念经举正解行别邪解行通三乘教涅盘经等及大品经三乘终教维摩思益大般若经那伽室利分等则当顿教金刚般若三乘始教是以今文於三乘开出顿渐复开始终也。
【科】以始终二教所有解行并在言说阶位次第因果相乘从微至着通名为渐。
以始终等者终教虽云假设地位亦在言说并不同顿教也是故二教共为渐也。
【科】故楞伽云渐者如掩摩勒果渐熟非顿此之谓也。
【科】顿教者言说顿绝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
言说顿绝如直默等理性顿显者法性无多少长短故解行顿成者净名云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叹曰是真入不二法门祖曰若无维摩嘿不二理则一切法不成一念不生等者一念妄心不生云何不得名佛清凉云念想都寂方曰不生寂照现前岂不名佛又真如无分别空一念即成其佛又一念所谓无念也小乘无一念成佛。
【科】故楞伽云顿者如镜中像顿现非渐此之谓也以一切法本来自正不待言说不待观智如净名以默显不二等又宝积经论中亦有说名顿教修多罗故依此立名。
即四顿之一也庵罗果四渐之一也以一切下略示所以言说顿绝者以自正也一切解行皆不可说故不待观智也嘿显即真不二理也宝积下重引得名。
【科】三或开为三谓於渐中开出始终二教即如上深密经等三法轮中后二是也。
约大乘初浅后深故开为二会深密者以三时收渐教也五时则於后开出法华涅盘常住妙典为四五时今合五作三第三时中收经甚宽又持法轮义亦通也深密经亦说真如妙有但奘师所宗宗於不变湛然有耳今约通义略分教耳。
【科】依是义故法鼓经中以空门为始以不空门为终故彼经云迦叶白佛言诸摩诃衍经多说空义佛告迦叶一切空经是有余说唯有此经是无上说非有余说复次迦叶如波斯匿王常十一月设大施会先食饿鬼孤独贪乞次施沙门及婆罗门甘膳众味随其所欲诸佛世尊亦后如是随诸众生种种欲乐而为演说种种经法若有众生懈怠犯戒不懃随顺舍如来藏常住妙典好乐修学种种空经乃至广说。
依是义者则依二教始终不同也以空为始不空为终是然此五教草创於帝心因循於至相修饰於贤首也如是则开判於奘师未归之前且竺汰之时三论新翻空性并行各符宗旨遂於大乘有性空二教圣贤继踵权实遂分今家五教囊括诸宗故以空为大乘之初门不空为终也始者初始也终者终极也空不空乃二教所显之理也非立名之因也然此始终且显一理空有相望如圭峰略辨十对浅深不同云华曰始教门者复有二种言始门者如百法明门论六种无为属一切法摄人法二空方入空摄得知真如不及二空二空为上言终门者维摩弟子品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等金刚微尘即非微尘等又云今初教门中真如但是空义不同终教如终二门并具空有二门问奘师还自天竺执定性阐提并不成佛故以深密第二第三时合为始教有不成佛故复名分亦是大乘初门所显之如义同百法是始之初门答以示义复次下引喻诸佛下合显在文可见。
【科】解云此则约空理有余名为始教约如来藏常住无上名为终教。
有余者尚有未尽也常住妙典方尽谈故。
【科】又如起信论中约顿教门显绝言真如约渐教门说依言真如就依言中约始终二教说空不空二真如也。
所显真如既有其三故教成三也有疑用论者当知经论多含随用异耳虽开为三然皆三乘也。
【科】此约法以分教若就法义如下别辨。
如下别辨者指下所诠差别中辨能诠教法之下辨所诠之义也义则理行果三也。
【科】二以理标宗宗乃有十。
【科】一我法俱有宗此有二。
【科】一人天乘二小乘中犊子部等彼立三聚法一有为聚二无为聚三非二聚初二是法后一是我又立五法藏一过去二未来三现在四无为五不可说此即是我不可说是有为无为故。
小乘犊子二十部於六宗所计同异摄部少多备释如演义不复更列。
【科】二法有我无宗谓萨婆多等彼说诸法二种所摄一名二色或四所摄谓三世及无为或五谓一心二心所有三色四不相应五无为故一切法皆悉实有。
【科】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部等说有现在及无为法以过未体用无故。
【科】四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等彼说无去来世现在世中诸法在蕴可实在界处假随应诸法假实不定成实论等经部别师亦即此类。
四唯小乘。
【科】五俗妄真实宗谓说出世部等世俗皆假以虚妄故出世法实非虚妄故。
【科】六诸法但名宗谓一说部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无体故此通初教之始准之。
演义云五六通大小五少似中论一半向前此通初教之始者真如义者渐教门中有三门一终教门二始教门三世间所知门第三复有三门始门通人天及愚法二乘言终门者论释谓一切法但有名谓分别名思惟名等为是大乘近方便故故云初教之始。
【科】七一切皆空宗谓大乘始教说一切法皆悉真空然出情外无分别故如般若等。
始教等者义如分教中辨然此教通分别无分别教义无分别教义者谓证真如故分别教义者谓教义即空故今就深指故云无分别也般若者指所宗经也护身衍师智光竺汰等皆此判也。
【科】八真德不空宗谓终教诸经说一切法唯是真如如来藏实德故有自体故具性德故。
谓终教等即前常住妙典说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德一一有体也。
【科】九相想俱绝宗如顿教中绝言之教显绝言之理等如净名嘿理等准之。
如顿教等者孔目云此如绝於教义相想俱不及故。
【科】十圆明具德宗谓如别教一乘主伴具足无尽自在所显法门是也。
如是等如前分教中此章同探玄依五教次第亦顺其义以列诸宗次第及释义也而清凉国师七名三性空有宗八名真空绝相宗九名空有无碍宗此盖以性拣相回大乘法师第七为八以符法性在法性相之后为深故也少与五教不次又以性空通始终顿遂以真空绝相收於顿教又亦空有无碍彻於同教故云前浅后深若空有双绝亦收顿教又复七八九三诸师各立欲判浅深定其权实。故清凉序之与今章探玄不同也。彼文云又上三宗诸师各立故今叙之。其第十一宗非彼所竞故不言耳。
【科】第五乘教开合者於中有三。
乘教开合者。良以诸家判立各有圣教以为依据。不可全弃。又圣教开合本由机异。设云平道亦为化生。合虽多过开亦未能全无於失。是故今家开合全收无过不离。故有此门。
【科】初约教开合。二以教摄乘。三诸教相收初约教者然此五教相摄融通。有其五义。
此即诸文判教之后总相会通也。但立文小异义旨大同与探玄全同。但彼开四有二说。此少一门耳。既云五教相摄。终顿在其中矣。
【科】一。或总为一。谓本末镕融。唯一大善巧法。
本末二相譬若五金大冶烹而为一。故云本末融镕唯是如来一大善巧摄生方便。圭峰言。圆教摄於前四。一一同圆海中。百川无非海也。或名一圆音教。或名满藏。或名无尽圆通自在宗。略如同教策出。
【科】二。或开为二。一本教。谓别教一乘为诸教本故。二末教。谓小乘三乘从彼所流故。又名究竟及方便。以三乘小乘望一乘悉为方便故。
是前一中约本末开成二也。一本教等者。初说华严为诸教本。清凉云。将欲逐机渐施末教。先示本法顿演此经。二末教等者即前四也。既从所流故称为末。又名究竟等者。此约有果无果以分二。亦名称法本教逐机末教。亦名正乘方便乘。探玄云或开为二谓一乘三乘教。前诸教中虽有存三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教。亦名共教不共教。如上引智论。或约同别。或约大小。或约权实。或约曲直。或约渐顿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