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科】三。或开为三。谓一乘三乘小乘教。以方便中开出愚法二乘故。
  谓一乘等者。探玄云或开为三。谓小乘三乘一乘教。智论既将此经不与二乘共。名为不共。即是一乘大品等。为通三乘同观得益故名为共。即是三乘四阿含即是小乘。清凉曰。或后一是不共。此三亦顺四乘。此上二门三乘皆备收终顿。皆是方便为三人所得非究竟也。若清凉圭峰分三教中於五教内。初一小乘。次一三乘。后三一乘。与今不同。
  【科】四。或分为四。谓小渐顿圆。以始终二教俱在言等故。
  谓小等者。此是探玄第二义。以彼分四有二义。一於上共教中约存三泯二。开两教故为四。一别教小乘。二同教三乘如深密等存三也。三同教一乘如法华等泯二也。四别教一乘如华严等。深密既第二第三时教同许。定性二乘等俱不成佛。许其入寂不起。是始教存三也。若终顿二教共谈一性无有五性。入寂二乘非真灭度。是泯二也。由此义故开入一乘宗中为同教一乘。清凉曰。终顿二教虽说一性一相。无二无三。是泯二也。又云实教顿教并皆不融为同教一乘。演义云。不辨圆融具德故非别教。贞元大疏其理一也。若尔者前二门则以皆为三人故终顿总入三乘教摄。第四门则取泯二故终顿入一乘摄。文理甚明。又皆指法华为同教一乘。文亦甚多。
  【科】五。或散为五。谓如上说。
  【科】二。以教摄乘者有二。
  教是能诠。乘约所诠。乘教非一。故辨此门。
  【科】先一乘随教有五。一别教一乘。二同教一乘云云。三绝想一乘如楞伽。此约顿教。四约佛性平等为一乘等。此约终教。五密义意一乘如八意等。此约始教云云。
  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云云者。建立一乘中广显同别。不复更书三绝想一乘。孔目云会彼五乘成无分别离相一乘。出楞伽经。第四可见五密义意者。要问有八意。故说一乘。彼一乘是隐密相引二乘说非显了说也。
  【科】二。明三乘亦有五。一小乘中三始别终同以俱罗汉故。二始教中三始终俱别以有入寂故。三终教中三始终俱同并成佛故。四顿教三始终俱离云云。五圆教中三始终俱同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故云云。
  小中三始别终同者。探玄云谓始约因修四谛缘生六度等别。终就得果。三乘之人身智同灭。故云俱罗汉等也。二始教等者。探玄有二义句。彼云若据圣谛缘生六度行异。亦得名为始终各别。此是第二第三时教说也。即是今义。彼又云。二始同终别三。谓同闻般若同观无性三乘之人各得自果。如前所引说。彼前所引者亦即大品等共教三乘。若如是者。始教既皆共教三乘。则亦有同观无性各得自果始同终别之句也。三终等者。始同者同闻般若同观性空故。终同者并成佛故。探玄又有近异远同三。谓初以三乘方便引之。后同以大乘令得度等。名若力士经大般若等诸大乘经。於中虽有权实不同皆具三乘。以约始终一类此世定故。如是说者则终教自具四句。一始同终别。三同闻般若等故始同也。皆为三人所得故终别也。以终教亦收入共教三乘。故二始终俱别三。以大品等通说三乘法通益三人。则谛缘度别是三法始别也。通三人得益是终别。虽有权实皆具三乘。此世根性定故。未过八万劫等未回心故三始别终同。三约此世根性异。未至无余位不发心。须说二乘。引令入道谛缘度不同始别。又以八六四二万十千劫醉三昧酒始别。酒消然后觉终同也。四始终俱同三。始同同闻同观也。终同者以许回心作佛也。四顿教始终俱离者皆不可说故。五圆教中三。汝等所行释始同皆得授记终同也。
  【科】三。诸教相收者有二门。一以本收末门。二以末归本门。
  所以辨相收者。欲显方便正乘上下相望权实不同。令知末有所归耳。然有二门并约一乘辨也。本即一乘。末即诸教。以诸教虽有相收为本之义。而本义不成。以毕竟是方便故。如共教中亦上下相望有共不共而皆共教也。
  【科】初中於圆内。或唯一圆教以余相皆尽故。或具五教以摄方便故。顿教中或唯一顿教亦以余相尽故。或具四教以摄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初教中或一或二。小乘中唯一。皆准上知之。
  圆内余相尽者本来是一乘故。或具五摄前四为方便故有五也。此通即不即二义。如下七八二门辨。顿教中亦余相尽者一切不可说不知一故。或四摄前为方便者从渐入顿故。熟教亦名实教或名终教。或一亦以余相尽故。或三前二为方便故。初教根不定堪入熟教等。故初教或名始或名分以空有二宗皆未尽大乘法理总名初教。或一约自宗。或二摄小为方便。小根不定堪入初教。即便定等。故小乘唯一。
  【科】二以末归本小乘内。或一以据自宗故。或五谓於后四教皆有为方便故。初教中或一是自宗故。或四谓於后三教皆有作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顿教中或一或二。圆教中唯一。皆准上知之。
  前四皆有趣归之法。则知自宗非是究竟故名方便。随宜巧便假施设者也。小乘或一自宗不知大乘故。或五皆有为方便故。初教或一约自宗或三於后二教皆有为方便故。顿教中或一约自宗或二於后一皆有作方便故。当知此章终顿二教但属三乘。皆须入一方名究竟。望后圆教皆名方便。若约泯二显一属於一乘则不名方便。以后三教皆名□乘。今非此义。圆教唯一以究竟故。
  【科】是诸教下所明义理交络分齐。准此思之。
  交络者如五教互望分齐也。
  【科】是则诸教本末句数结成教网。大圣善巧长养机缘。无不周尽。
  本末句数者。则上来诸教相收诸句也。结成教网则镕融为无尽圆宗也。是则融前诸教为究竟之圆。多涝漉根缘无孑遗矣。是知人天善根皆圆教摄。有谓但融圆中自有四谛等法。不取前教者岂足以语道也。
  【科】故此经云张大教网亘生死海。度天人鱼置涅盘岸。此之谓也。
  【科】第六教起前后者。
  教起前后者略辨如来一代所说。约时显教本末交映与夺相资方为善巧摄生方便也。
  於中有二。初明称法本教。二明逐机末教。
  【科】初者谓别教一乘。即佛初成道第二七日在菩提树下。犹如日出先照高山。於海印定中同时演说十十法门。主伴具足圆通自在。该於九世十世。尽因陀罗微细境界。则於此时一切因果理事等一切前后法门。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见闻等并同时显现。
  称自得法。直说根本一乘法也。於中有四。初正陈本法。第二七日者顺论众也。以时因陀罗该前后故。周疏具有会释。十十法门即同时具足等十十门也。言理事等者等余行位人法等事法也。前后者前即初成后即末代。乃至今后见闻等并在此时显现。
  【科】何以故。卷舒自在故。舒则该於九世。卷则在於一时。此卷即舒。舒又即卷。何以故。同一缘起故。无二相故。
  初征有何所由。前后复同时。同时亦前后耶。答卷舒自在。故不同末教卷舒异门不得自在。此宗舒卷牙即是故该九世摄一时镕融无碍也。又征何以卷舒得若是耶。同一缘起故无舒即无卷。有卷乃成舒也。无二相者珠光镜明牙相是也。
  【科】经本云於一尘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又云於一念中即八相成道乃至涅盘流通舍利等广如经说。
  广如离世间品等说。
  【科】是故依此普法。一切佛法并於第二七日。一时前后说。前后一时说。如世间印法读文则句义前后印文则同时显现。同时前后理不相违。当知此中道理亦尔。准以思之。
  孔目问曰。大智舍利弗等佛出世已在他国。异时异处方与目连等入其佛法。因何华严经会第二七日。佛未移动即有舍利弗等五百声闻。其祇洹林及普光法堂并未建立。因何具述在经。答。如来依解脱德建立一乘。故经云於一微尘中建立三世一切佛转法轮。当知今所成一乘教者即其事也。依九世入智融九世法成其十世。即过现未各有过现未相。即复相入成其十世。当第二七日如是等法皆悉现前。又曰若欲识华严经无尽教义者。当依六相因陀罗微细智及陀罗尼自在法智。知今章即用彼文也。下文云广如孔目问答。则知自云录和尚微言。成於章疏。果不虚矣。不熟孔目问答。则不知此章元由。后贤不可不察。
  【科】二逐机末教者谓三乘等有二义。一与一乘同时异处说。二异时异处说。初义者是同教故。末不离本故。依本而成故。后义者本末相分故。与本非一故。此二各有二义。一三乘。二小乘。
  三乘等者兼小乘也。初义者同时异处也。是同教者则表三一和合同时说也。如次章所指末不离等所以皆同初时也。文中三故字皆出所以同时也。后义本末相分者。本教末教二相各不同也。与本非一者。以不即义故也。
  【科】初者密迹力士经说佛初成道竟七日思惟已。即於鹿苑中以众宝等庄严法座。广集三乘众。梵王请佛为转法轮。广益三乘众得大小等果。乃至广说如彼经中。又大品经云佛初在鹿野苑转四谛法轮。无量众生发声闻心。无量众生发独觉心。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六波罗蜜。无量菩萨得无生法忍。住初地二地乃至十地。无量一生补处菩萨一时成佛。
  【科】解云以此教证。当知最初第二七日即说三乘法。与一乘同时说也。
  经中言七日思惟。即思因行缘行也。文处可见义当探玄本末差别同时兼小乘一乘。三类同时也。
  【科】二小乘者。弥沙塞律说佛初成道竟入三昧。七日后乃於鹿苑而转法轮。故知小乘亦与一乘同时说也。
  【科】又普曜经云第二七日提谓等五百价人施佛麨蜜。佛与授记当得作佛等。此经所说虽通三乘等教。有义亦摄人天等法。亦与一乘同时说也。
  於中各有引经示义。
  【科】问说时既同。何故说处别耶。
  此是直问非难问也。
  【科】答为约时处寄显法故须同异也。
  约时处表法要同异也。
  【科】故地论云时处等校量显示胜故。同时者显是同教故。处异者示非别教故。如别教一乘在菩提树下说者。欲明此是得菩提处。即显如来自所得法称本而说。故不移处说也。余三乘等法欲明逐机改异。故移处就机鹿苑而说显非本也。
  地论等者。时谓初时。处即觉场。异处谓鹿苑等显非别教者移异就机。非是称自所得一乘别教也。余文可知。
  【科】第二时处俱异者。由与一乘不即义故时处俱别也。或三七日后说如法华经。或六七日后说如四分律及萨婆多论说。或七七日乃说如兴起行经。或八七日乃说如十诵律说。或五十七日后说如大智论说。或一年不说法。经十二年方度五人。如十二游经说。有人解云智论五十七日者即五十个七日。与十二游经一年同也。
  第二等者不即义者言本末差别也。八七下探玄大疏皆云五分律。余并同此末教机异宜闻各别。故不同也。
  【科】以此等教证当知三乘小乘并非第二七日说。由与一乘教差别故。随机宜故。余可准知。
  并可知其中义有依本起末摄末归本等。此皆略之矣。
  【科】第七决择其意者。
  然诸教前后差别难知。略以十门分别其意。
  诸教前后难知者。探玄西域二家之后吾祖有问二说三教各初说小华严初说。如何会释前章三宗同时并说。故有此科决择其意也。言差别难知。者古来诸德各答释此问。多说不同。一约顿渐悟机。二约显秘二门。三约一音异解。然皆有妨难。不能决通。第四贤首释通方决此难。兼会二说。大例有二。一为此世根定者说。二为此世根不定者说。今章总笼二例。以为十门。
  【科】一。或有众生於此世中。小乘根性始终定者。则见如来从初得道乃至涅盘。唯说小乘未曾见转大乘法轮。如小乃诸部执不信大乘者是。
  彼文此世根定中有三。此其一也。
  【科】二。或有众生於此世中。小乘根不定。故堪进入大乘初教。即便定者则见如来初时转於小乘法轮翻诸外道。后时见转大乘初教即空法轮回诸小乘。如中论初说者是。
  此即此世根不定门也。然此章分成多义。以顺前诸教也。彼但入三入一之二门耳。今即从小入初教也。而言即空法轮者。孔目等但有以空为始。今章录之而成其文。故言即空法轮。其后相宗渐炽。探玄等方辨乃以三分半人不得成佛。故亦判入初教。加分名耳。非相违也。中论初者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也。
  【科】三。或有众生於此世中於小乘及初教根不定故堪入终教。即便定者则初时见转小乘法轮。中时见转空教法轮。后时见转不空法轮。如解深密等说者是。
  即深密三轮中初闻唯小。次闻唯大。后闻具三。此云空不空者约所显理说。
  【科】四。或有众生於渐教中根不定故堪入顿教。即便定者即见初示言说之教。犹非究竟。后显绝言之教。方为究竟。如维摩经中初三十二菩萨及文殊等所说不二并在言说中。后维摩所显绝言之教以为究竟者是。
  此约净名宗在绝言也。文处甚显。
  【科】五。或有众生於此世中顿悟机孰。即便定者即见佛从初得道乃至涅盘不说一字。如楞伽经说。又涅盘经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菩萨具足多闻等。
  亦即探玄根定中析出也。所引皆绝言也。
  【科】六。或有众生於此世中。三乘根性定者见佛从初即说三乘教法乃至涅盘更无余说。如上密迹力士经及大品经说者是。
  即彼根定中云或有众生此世三乘根性熟者见佛始终但说三乘。如密迹力士经云。佛初鹿园说法时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等。乃至广说大品大般若亦同此说。又云以此义准后时所说皆通具此三乘。如诸大乘经中所说。又云於中虽有权实不同皆具三乘。是故当知此前诸门权实顿渐不同。此世根性定不定别皆属三乘。第七已下方谈从三入一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