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科】若言说大品等时一音异解得小果故有三乘者说华严时何不异解得小果耶又说增一等时何不异解得大果耶。
【科】是故当知三宗各别理不疑也。
则一乘宗三乘宗小乘宗理无疑也为有不信者是故再三指示也。
【科】二者大乘中乘小乘为三乘此有三义一则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故唯三也教理可知此约一乘办二即大乘中自有三乘如上所说三小乘中亦有三如小论中自有声闻法缘觉法及佛法此中佛法但慈悲爱行等异於二乘故也。
此有三义初中约一乘辨者以大乘拣二乘故小乘则回心也就普机说故知约一乘辨二者大乘中自有三如上者即普超大品等所说梁论有本三乘作大乘此约三乘宗也三则小中有三但慈悲等异者亦止三十四心断结成真佛故此约小乘宗也。
【科】四者或为四乘亦有三种一谓一乘三乘为四此则开一异三合声闻故也二谓一乘小乘人天为四此总开意也三谓三乘人天为四准上可知。
一谓下合二声闻愚法同回心也二谓下总开者约三世间就世间中开人天为四三谓下三乘为三也。
【科】五者或为五乘亦有三种一谓一乘三乘小乘为五二谓三乘人天为五三谓佛与二乘天及梵亦为五并准释可知。
初中三为三故有五也二谓中人天分二也三谓下并可见。
【科】六者或无量乘谓一切法门也故此经云於一世界中闻说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至无量乘此之谓也。
一切法门皆可入道然此有二义此中但差别乘耳。
【科】上来分乘竟。
是知大小人天等法皆入此门良由是方便故法界义普故圆教甚深广大不思议故同别各各摄法尽故吾祖曰然此教海宏深包含无外语其横收全收五教乃至人天总无不包方显深广乃至语广明无量乘语深唯显一乘当知教海全深全广能拣能收或有不知何法全拣何法全收但数语字真不晓者也。
【科】二融镕本末者。
本末则同所摄一三乘等融通无二也。
【科】此同教诸乘等会融无二同一法界有其二门。
此同教者指分诸乘中或三或一权实无碍权实角立互成而总名一乘者良由应法界而有二门有二门故两宗并立应法界故三一无碍皆入此门故吾祖曰或亦通收以本末圆融无一相故摄方便故同一法界故是故人天所得亦在其中又曰若摄方便如前诸教并在此中是故同教一乘先分别诸乘后明融本末也易简折薪将同一法界作同教得名所以者悞也如祖师曰此文在三乘亦得一乘用何以故由此观法一切处用应法界故又此文在一乘及三乘余宗不具显若无尽究竟唯一乘何以故以应法界故若从文相别相是三乘当知此说差别三乘得入一乘所以也如云文在三乘义通一乘何以故以应法界故等又云此文在三乘义通一乘用由同法界故又云此文在三乘一乘方究竟何以故称法界故又云诸义差别不同皆是同教一乘义也何以故为成普法故普法所成故义甚分明同教之名但由三一共耳。
【科】一泯权归实门即一乘教也二揽实成权门即三乘教等也。
一泯权等者则三亡而一显故唯一乘揽实成权则一隐而三存以别机不见普法唯见三乘也别教唯有初门三乘独有后门同教具斯二门该摄中指一即於三云如同教说者义见於此。
【科】初即不坏权而即泯故三乘即一乘而不碍三后即不异实而即权故一乘即三乘而不碍一是故一三融摄体无二也。
初则下由有四句不得坏等故故即一而不碍三也后则下譬犹派总成别不动总也是故即权而不碍一体无二者吾祖曰分非圆外分分圆以成分圆非分外圆揽分以成圆是即分内之圆圆内之分也水动故成波波澄故为水何二之有哉。
【科】问若尔二门俱齐如何复说有权实耶。
俱齐三一俱融体无二故。
【科】答义门异故权实恒存理遍通故全体无二。
以义从门则权实常在法界理圆其体不二也。
【科】何者谓权起必一向赖於实是故揽实实不失实现未必一向藉於权故泯权权不立。
如何是门异而有权实耶谓权下释也非水而无波有波必赖水无一即无三有三必揽一依本而成故派总成别故於一佛乘分别说三故实不失者有波即有水波波全湿故风停水在故是故揽实实不失实现下静水不因波故实现不藉於权泯权则方便相尽济河而焚舟权不立也。
【科】是故三乘即一虽具存坏竟必有尽一乘即三虽具隐显竟恒无尽。
三乘者引机假设体本是一就义以明存坏性本自无故竟有尽一乘普法法尔繁兴小智不知故说隐显法体无尽。
【科】由此融镕有其四句一或唯一乘谓如别教二或唯三乘如三乘等以不知一故三或亦一亦三如同教四或非一非三如止果海。
镕者事入理而消镕故融和而有四句也一唯一乘普法独立无一切故如上别教二或唯三乘方便说三隐一乘故不知一者机劣不知故名为隐是故不可约一乘机设难也三亦一亦三如同教则三一和合会三归一如前同教也四非三非一者性果圆极如前所弁。
【科】此四义中随於一门皆全收法体是故诸乘或存或坏而不相碍也准思可解。
皆全收法体者法界性融分圆俱现故诸乘或存或坏虽权实俱融就三乘为语也所以不相碍准此深思可得开解矣。
【科】余释乘名体等并如别说上来明建立一乘竟。
运载体性等广如起信论别记探玄等释。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一(之上)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一(之下)
【科】第二教义摄益。
第二教义等者牒章前辨同别教义分齐深广未明摄机成益故此示之。
此门有二先辨教义分齐后明摄益分齐。
先辨教义分齐者此显三乘一乘分齐不同也后明摄益分齐三宗摄二机各有分也。
【科】初中亦有二先示相后开合初中有三义。
【科】一者如露地牛车自有教义谓十十无尽主伴具足如华严说此当别教一乘。
露地牛车孔目云别教者三车外别索大牛之车故也自有教义即圆果普因也即章题所谓一乘教义矣谓十十无尽主伴具足言十十者欲显无尽故孔目曰十数之义含有二门一成圆教门二不成圆教门今将梵网经等对大经本璎珞等十数即是单别不具一切圆故入三乘摄不具十义数亦有二种一目彼三乘令人分解二目彼一乘就彼下机相对以显一乘今用圆数故云十十如华严说者示能诠教而诠上教义也云花曰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也此当下指判。
【科】二者临门三车自有教义谓界内示为教得出为义仍教义即无分此当三乘教如解深密经及瑜伽等说。
自有教义自宗辨也界内示为教者如握空拳以诱孺子但有言而无物也得出为义但奔火难实无三车要问云小乘佛三乘佛并是阿含佛也教义即无分者引而得出义也诱而引之教也是二不二故曰无分此当三乘教即中间三教於中虽有权实总为一三乘也余经即大品普超三昧涅盘等经瑜伽大智弥勒所问经论等也。
【科】三者以临门三车为开方便教界外别授大牛之车为示真实义此当同教一乘如法华经说。
为开方便教者以三乘解行位地等皆为趣一乘方便因果等法皆是阿含施设故皆是教孔目曰又诸三乘经论所明位地及差别次第法相门等并约信解门中作如是说若据行法行解亦入解门界外等者露地等赐大车皆与记别方为示真实义此当同教一乘即前亦三亦一之同教也要问曰法华经宗义是一乘经也三乘在三界内成其行故一乘三界外与三界为见闻故吾家诸祖皆以法华为同教一乘者多矣此章自有十余处文有谓此同教是终顿说也。
【科】二开合者有二先别后总。
【科】别中一乘三乘各有三句。
【科】三乘三句者或具教义约三乘自宗说或唯教非义约同教一乘说或俱非教义约别教一乘说为彼所目故也。
如文所列为彼所目者为(上声)者被也如重空三昧若为一乘目即属一乘若为三乘目即属於三乘今为一乘所目一一圆融与彼一乘更无异事则自宗失於教义也目者状目诠目也桓温在石头谓诸公曰若能目此城者当赠二姬孔目曰教是能目之方便又曰有名之教目有名之义等云云如教分齐义。
【科】一乘三句者或具教义约自别教说或唯义非教约同教说或俱非教义唯约三乘说隐彼无尽教义故。
诸句易解隐彼教义者三机差别小智不见闻大法故说隐也。
【科】总辨者或教义俱教以三乘望一乘故或教义俱义以一乘望三乘故或具此二句约同教说或皆具教义各随自宗差别说也。
总论三一也第三句云或具者具教义也三乘为教一乘为义余文可知。
【科】第二摄益者於中有三。
约界分内外二机摄之成益不同也。
【科】一或唯摄界内机令得出世益即以为究竟此约三乘当宗说亦如瑜加等辨。
谓三车引出也。
【科】二或摄界外机令得出出世益方为究竟此有二种。
约机通标也。
【科】若先以三乘令其得出后乃方便得一乘者此则一乘三乘和合说故属同教摄亦名回三入一教此如法华经说若先於一乘已成解行后於出世身上证彼法者即属别教一乘摄此如小相品说。
若先等者先同教回三入一教同教之异名也若孔目云经云会三归一故知是同是指教之行相非释同教之名会三归一则是三一共教共故名同也法华是同教一乘所依之经五教三乘通释释迦如来海印所现一代佛法不出一乘三乘小乘三宗收尽勿以情取若先下后别教已成解行者界内通见闻解行出世唯证入见闻入证皆约一乘故属别教小相品者则地狱天子三重顿圆也。
【科】三或通摄二机令得二益此亦有二。
二益者出世出出世二种益也。
【科】若先以三乘引出后令得一亦是一三和合摄二机成二益故属同教此如法华说若界内见闻出世得法出出世证成或界内通见闻解行出世唯解行出出世唯证入此等属别教一乘此如华严说。
初门可见若界内下不与三合故属别见闻解行证入三位就界内外并出出世为义不同耳如华严者所辨乘体教义摄机成益皆是所诠如经说即约能诠教也。
【科】第三叙古今立教。
古今诸贤所立教门差别非一且略叙十家以为龟镜。
古今立教者前之二章已辨所诠乘法摄机成益三一不同同别亦异将显能诠经论诠有浅深以示所宗圆极理宜判教开宗先叙古今名范故说此门名贤俊杰开判良多且叙十家以示方轨。
【科】一依菩提留支依维摩经等立一音教谓一切圣教皆是一音一味一雨等但以众生根行不同随根异解故有多种如克其本唯是如来一圆音教故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等也。
菩提流支即后魏至中夏也依维摩经立一音教一音即净名经一味一雨即法华药草喻品谓三草二木不同同承一雨之润五性三乘不同法雨一味无差别然此一音或名教本或谓本末镕融一大善巧法而圭山乃谓圆教摄於前四一一同圆海中百川无非海也或名法界大宗或名无尽圆通自在宗即是华严全收诸教大宗也今章与探玄独引菩提流支证一音教引维摩经前偈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如来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肇曰密口一音殊类异解探玄云一约类或为天众现一天音能含余类各别得解对人亦尔余类皆然清凉曰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玄文双引流支罗什於罗什下引经次偈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肇曰佛以一音说一法众生各随所好而受行探玄云二约法或为众生说施一音亦令人解戒定等清凉曰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有殊非谓音本陈大小又云初则佛音具异后自在机各得圆音一义有谓与清凉异者悞矣。
【科】二依诞法师等依楞伽等经立渐顿二教。
【科】谓以先习小乘后趣大乘等大由小起故名为渐亦大小俱陈故即涅盘等教是也。
大中小起正示渐义从小而大亦小大并陈所以得名为渐也涅盘者捃拾残机大由小也度十仙果证罗汉所以前文判属三乘是也。
【科】如直往菩萨等大不由小故名为顿亦以无小故即华严教是也。
直往於大故不由小文无回小之说初成顿说无权可会故云无小名顿也。
【科】远法师等后代诸德多同此说。
隋远法师齐朝刘虬亦立此二。
【科】三依光统律师立三种教谓渐顿圆。
光统即佛陁三藏高弟也大统名惠光南山宗承之律宗之祖师也常讲大经有广略二疏所立教门至相搜玄承用也此方首判华严为别教一乘人到于今咸受其赐非聊尔人也三教名义如本疏释。
【科】光师释意以根未熟先说无常后说常先说空后说不空深妙之义如是渐次而说故名渐教。
由根未熟未堪总闻故先说等也如五时三时之次第也常无常如以般若对涅盘空不空即般若对法华等也。
【科】为根熟之流於一法门具足演说一切佛法常与无常空不空俱说更无渐次故名为顿。
具足演说故名顿也然上二教释义探玄周疏并作此说此乃吾祖略撮彼义以成其文若据彼疏搜玄中全用也渐教则说三藏翻名辨相彼文云如约以辨一化始终教门有三一曰渐二曰顿三曰圆初门渐内所诠三故教则为三所为二故教则为二言其三者一修多罗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等教则为二则说大小二藏所以如此者良由三藏诠於三学有兼有正诠此不诠彼二藏之内说大不说小说小不谈大通收一代渐经故言先空后不空先无常后说常等彼又云二顿教者下经云若众生下劣其心厌没者示以声闻道令出於众苦若复有众生诸根小明利乐於因缘法为说辟支佛若人根明利饶益於众生有大慈悲心为说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事为示於佛身说无尽佛法以此文证知有一乘及顿教及三乘差别以此文中四乘顿用故云具足演说常无常空不空同时俱说此则化仪有异所说之法不别指圆觉为化仪之顿义同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