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科】何以故。
前曰三一不同何以复说悉是故征也。
【科】三乘望一乘有二门故谓不异不一也。
由有二门故说别而复说即也。
【科】初不异亦二一以三即一故不异二以一即三故不异。
三一互即故云不异。
【科】问若据初门三即一者未知彼三为存为坏若存如何唯一若坏彼三乘机更依何法而得进修。
三即一而唯有一者且普别二机各得自法吾祖云若彼别机称自根器但各见己所见闻自所闻皆不见他所见不闻他所闻若坏彼三如何进修若存彼三如何唯一进退不可故须问以通释。
【科】答有四句一由即一故不待坏二由即一故不碍存三由即一故无不坏四由即一故无可存由初二义三乘机得有所依由后二义三乘机得入一乘由四句俱即一故是故唯有一乘更无余也。
一由即一不待坏既即是一将待何坏二既已即一何碍其存三既其即一复何不坏四既其即一复何可存初二三存故得有所依后二三即是一无可存坏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故得入一乘也。
【科】二以一乘即三明不异者隐显四句反上思之是故唯有三乘更无一也此如下同教中辨。
一乘即三而不异即下揽实成权门也隐显反上者一由即三故不待隐二由即三故不碍显三由即三故无不隐四由即三故无可显由四句俱即三故唯有三乘更无一也此如下同教辨者非此门意故指如下即揽实成权也四句之中或唯三乘即三乘宗耳问何以不作问及结语耶答一乘隐显者对别机小智说也以彼不见他所见不闻他所闻隐彼无尽法也故圆融本法法尔常然本无隐显一异等普贤等机具获十眼无所不见无所不闻吾祖又曰此普贤机见一切所见闻一切所闻皆尽卢遮那能化分齐故不可作此问结也。
【科】二不一者此即一之三与上即三之一是非一门也。
是非一门者普别二机所得不同也。
【科】是则不坏不一而明不异。
一异二门相即也。
【科】又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门此中不异是此骇摄门也。
文处可见。
【科】二同教者於中二初分诸乘后融本末。
於中下分门至相曰同教者经云会三归一故知同也即以临门三车为开方便门界外别授大白牛车为示真实相也三乘一乘和合亦名回三入一也是故具列诸乘普摄无量则亦三亦一是同教也问答所谓共教一乘三乘小乘共依故摄前诸教为方便故末不离本故是所流故为所目故应法界故法界义普故义总故是皆华严眷属摄故若尔何以清凉但言同顿同实答彼疏以终顿亦说一性而立一乘破五性而泯一乘至终教中乃说一乘一性十条大义拣彼五性三乘合后三教为一性宗则后三合为一乘至义分齐开同别处将彼二教为同教后一为别教是故且同顿实至下地钞云若同三乘亦收前四则当始小是知清凉亦同诸教总会诸教权以入一实也分诸乘者明统列方便总入正乘融本末者显一理遍通权实无碍。
【科】初中有六重。
六重者显全收也。
【科】一明一乘於中有七。
【科】初法相交参以明一乘谓如三乘中亦有说因陀罗网及微细等事而主伴不具或亦华藏世界而不说十或一乘中亦有三乘法相等谓如十眼中亦有五眼十通中亦有六通等而义理皆别此即一乘垂於三乘三乘参於一乘。
此就二宗所有法相交互参杂成就机缘也三乘说因陀罗微细等即净名芥纳须弥也而主伴不具者一不即多也华藏世界者即梵网云莲华藏世界也十眼中五眼等如十通品等而义理皆别者问答曰据义分量深浅宽狭并皆不同今举义门有差别名字有同欲引三乘信乐故孔目云地经六决定义是其地体返不用十数目之十地不同是其地相翻用十数目之以此验求知佛慈悲欲令易解将不满数目体以满数目相是佛别意也一乘居上故说於垂垂者自上而下三乘居下故曰参参者承也参承而上也。
【科】是则两宗交接连缀引接成根欲性令入别教一乘故也。
二法所以参而垂者引彼别机入普法也根者一向发起圣道之根欲者乐欲性者种性也。
【科】二约摄方便谓彼三乘等法总为一乘方便故皆名一乘。
皆名一乘者即圆教摄四皆名圆也。
【科】所以经云诸有所作皆为一大事故等也。
即莲经也。
【科】三约所流辨谓三乘等悉从一乘流故。
三乘从一流者即於一佛乘分别说三也非海无以潜流非本无以垂末若无海为本不能流百川之末也经云譬如大海潜流四天下地有穿凿者无不得水无有根本之法何有随宜之说故探玄云将欲逐机渐施末教故宜最初先示本法是故初说此经后於鹿园等处渐说枝末小乘等法文殊问经云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故知小乘之法从大乘所流出故皆名一乘也。
【科】故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又经云毗尼者即大乘也。
是菩萨道即一乘也又经下即胜鬘师子吼一乘经云毗尼者即大乘学大乘者即是佛乘也。
【科】四约殊胜门即以三中大乘为一乘以望别教虽权实有异同是菩萨所乘故。
即取三车之中求牛车人入一乘也孔目云大乘中乘小乘分别大乘即是一乘何以故大乘尊上即无尽故中乘小乘义即不定如经会三归一故以望下纵夺以成之也。
【科】是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又云止息故说二等。
皆妙经也。
【科】此文有二意一若望上别教余二者即大小二乘也以声闻等利钝虽殊同期小果故开一异三故若望同教即声闻等为二也又融大同一故。
开实以拣权则以大小为二以利钝共名小乘望於同教融大乘同一乘是三中最胜故故声闻等为二乘也。
【科】五约教事深细如经云我常为灵山等。
粗者见劫坏细而常安隐粗为三乘细为一乘经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等。
【科】六约八义意趣依摄论如问答辨。
此辨一乘得名意也故问答云一乘语字几意故说答有八意说一为不定机性声闻通因及果故说一乘等列释如彼又曰约此八意括声闻乘本来是一唯声闻人不了自法谓有别意愚住声闻行从彼愚故诸佛所呵今一乘所救者据此病别也。
【科】七约十义方便如孔目中说。
孔目曰一乘义者分别有二一者正乘二者方便乘正乘者如华严经说祖曰华严一部是一乘不共教余经是共一乘教三乘小乘共依故方便乘者分别有十一对三宝分别二对四谛分别乃至十对譬喻分别初对云佛宝是一乘法僧是三乘何以故佛同无尽故法僧即不定等又曰上来所辨於眷属经中欲显圆通无尽法藏一乘教义故於方便之处示一乘名令进入者易得解故作如是说若横依方便进趣法门即有二义通说一乘一由依究竟一乘教成何以故从一乘流故又为一乘教所目故二与彼究竟圆通一乘为方便故故说一乘非即圆通自在义也一切三乘等并名一乘若谓是所流为所因无异事等故三乘等即圆通法也若言摄方便是方便则三乘等非即圆通义。
【科】依上诸义则三乘等并名一乘皆随本宗定故主伴不具故是同非别也。
依此七义一切三乘等法皆名一乘但从自宗大非小等不同故纵说一乘之义主伴不具如华藏不说十等义当同教非别教也。
【科】二明二乘有三种。
【科】一者一乘三乘名为二乘谓如经中四衢所授并临门三车此中合愚法同回心俱是小乘故有二耳。
言一乘三乘问答云约界分体相方便究竟不同故如经下指经分别也此中下释所以合二声闻故唯有三乘故有二也。
【科】二者大乘小乘为二乘此即合一同三开愚法异回心。
言大乘小乘者问答云於方便中从教趣果分二故合一同三为大乘开出愚法为小乘回心属大以皆趣佛果故。
【科】三者声闻缘觉为二乘此通愚法及回心。
约利钝不同开声闻缘觉为二乘也约本俱得三乘名故通二声闻等也。
【科】又初约一乘次约三乘后约小乘准可知之。
可知。
【科】三明三乘亦有三种。
亦有三种者以前二乘有三种故今蹑之云亦有三种也良以乘门数法一四五等皆不相通唯二三两数得互相通故唯二门而言亦有三种要问曰又约数说谓二及三各通三二义意故说所言二通三者谓大乘小乘声闻缘觉一乘三乘所言三通二者有二义意谓大乘中乘小乘一乘三乘小乘其意各别三二两数既互相通从通义意故标三种若言错者不应三韩与大国之本俱错若脱一义者离今二门无别有故问答亦应脱耶或有足成一种者臆说无取。
【科】一者一乘三乘小乘名为三乘此为显法本末故上开一乘下开愚法故有三也。
一乘等者要问云此依摄论於教门中成机欲性显法本末差别不同故言上开者是於一大善巧法中开作三宗也探玄云或分为三谓小乘三乘一乘智论既将此经不与二乘共故名为不共即是一乘大品等为通三乘同观得益故名为共即是三乘义准四阿含经既不共菩萨亦名不共即是小乘一乘最胜故云上开愚法最劣故云下开。
【科】以经中愚法二乘并在所引诸子中故知三乘外别有小乘三车引诸子故知小乘外别有三乘三人俱出至露地已更别授大白牛车故知三乘外别有一乘。
以经等者愚法二乘即是穷子也三车引彼则在所引中故知三车外别有小乘指彼三车以引诸子诸子既即小乘故知小外别有三乘三人出已别授大车则三外有一明矣当知分相中虽但拣三乘祖意正在三宗不同。
【科】问何以得知愚法二乘在所引中耶。
何以等者以始教有宗说彼愚法出界总断烦恼分断所知以入涅盘名为趣寂故有此问。
【科】答以彼愚法约大乘终教已去并不名究竟出三界故。
大乘终教深细而说不许出界故在所引中也顿圆亦然故云已去。
【科】何以故以人执烦恼未永断故但能拆伏而已。
但伏现行未除种子故云而已也。
【科】故弥勒所问经论云一切声闻辟支佛人不能如实修四无量不能究竟断诸烦恼但能折伏一切烦恼故也。
不如实修行不真也不断烦恼断不真也。
【科】又经云汝等所得涅盘非真灭度。
非真灭度者胜鬘云言诸二乘得涅盘者是佛方便又经云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入於涅盘又云虽生灭度之想入於涅盘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则知小乘涅盘非真灭也。
【科】又经云若不信此法得阿罗汉果无有是处。
【科】又大品云欲得阿罗汉等果当学般若波罗蜜。
若学般若则得罗汉顺释也。
【科】是故当知罗汉实义在大乘中是故大乘必具三也【科】普超三昧经云如此大乘中亦有三乘即为三藏谓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唯大乘中得有三藏余二乘中则无此也入大乘论中亦同此说。
大中有三小乘无也余二下所引二乘也无此三藏谓其行果俱无徒有虚言入大下指论示同。
【科】是故当知门外三车不通愚法以法华非小乘故。
由上愚法在所引中门外三车不通彼也以界内外二位不同故法华会三归一正破小乘故曰非也。
【科】其瑜伽声闻决择及杂集等论辨声闻等教行位果及断惑分齐与婆沙俱舍等不同者是其事也。
大小二论大分齐别如所诠中具出问终教亦有二乘耶答界内二乘前教则无唯此有也昔人云此乃说前小乘非终教有此说太疎岂不闻教说声闻尽理不尽理非声闻亦有差别始教许彼出界入寂岂亦是说前教乎又问此上诸论义当始教何以於此终教引耶答断惑中有二义一者声闻是一始教许断终教不许断二者始约三乘声闻终约愚法若终约三乘说声闻者亦如诸论若始说愚法义同法华故下文云三乘有三义一始二终三顿吾祖曰若约三乘则从始至终皆说三乘通益三机於中虽有权实不同皆具三乘当知经论义实多含此诸论等义通三教是故此中引成终教之义故下文云中间三者或总为一谓一三乘教也以此皆为三人所得故如上所引说正指此文也问始说五性故有三乘终顿共谈一真如性何忽有三答若谈一性而泯二乘则二教归於一乘若皆为三人则属三耳故云前诸教中虽有存三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教等也。
【科】是故当知一乘三乘小乘分齐别也。
即初科正明本义也。
【科】由此义故大智度论云般若波罗密有二种一共二不共言共者谓摩诃[衔-金+工]经及余方等经等共诸声闻众集共说故不共者如不思议经不与声闻共说故。
此论释大品经要问曰大品般若三乘终然般若是通名故有共不共也谓此摩诃[衔-金+工]者即所释大品也及余方等者即涅盘维摩思益迦叶佛藏仁王胜天王等也。
【科】解云不思议经者彼论自指华严是也以其唯说别教一乘故名不共。
【科】义准知之如四阿含经名不共以唯说愚法二乘教故。
【科】如大品等经共集三乘通说三乘法具获三乘益故云共也。
集三众而说三法具获三益非前三人趣终顿之一也。
【科】此中通大之小非愚法通小之大非一乘。
通大等要问曰仍诸共教上下相望有共不共如小乘三世有等三乘则无三乘教有小乘则无或二乘共有如道品等名数共同共犹通也彼有此无则不通矣或二乘俱无则一乘是也。
【科】依此三义故梁摄论云善成立有三种一小乘二三乘三一乘其第三最居上故名善成立即其事也。
依此三义者近指智论远则指其开三本通文也梁论之文诸祖同引然则统论佛法唯有四乘一乘三乘为四三乘中拆之小乘则上有一乘故有三宗一乘之中即开同别若以今家五教摄乘乃有二义一独以圆教摄一乘於中亦开同别一乘之中无余法也以中间三教摄於三乘三乘则有三义始终顿三各说不同然皆三乘也小乘独一则为三义由此义梁论之中作如是说今章始末皆明此义故云依此三义等也孔目问答通计一百四十余处并谈此义搜探二玄上下之文凡拣三乘亦明此义然亦有约一性义拣五性义但少说耳二若以后三终顿圆教以摄一乘於中亦开同别则终顿为同圆教为别则由终顿说於一性泯於二乘不同相宗谈五性而存三乘故开二教入一乘摄为一性宗前二不融为同教后一圆融为别教则一乘宗中离同别外亦无余法是故诸祖并无二种同教对一别也以始教为三乘愚法为小乘为三宗不同亦引梁论当知论造於彼方引用於此土经论多含而用不同然则不碍其成三宗也当知白牛为一三车为三愚法为小三鸟出笼三兽渡河等皆是彼方通义岂令彼可独用而此不容引耶后哲当深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