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亦不可说界外索车但是二乘以经不说彼求牛车人出门即得彼牛车故又不说彼索先许车唯二乘故。
亦不可等者恐彼救云但是回心二乘出竟索车故云经不说等既不得车明皆无体以无可得故长者虚指三车实无尽无生智是二乘车体丈六浅智是牛车体二乘之智既非真实丈六浅智岂有实耶故知同索。
【科】是故经中诸子得出至露地已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以此得知三车同索。
诸子既索牛车明同无体故牒索耳索车是喻约法云何古有多释略要有二一者机索二者口索言机索者三乘之人以佛教门出三界苦谓为究竟不解索车已被陶练一乘机发机宜叩圣义言索耳佛知机熟灵山集会为说法华一极之旨即是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二口索者已集灵山三乘三根皆悉启言求法求记即是索车为说与记令其修证即是等赐弥勒序品陈四众疑征佛定因已是索义文殊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已许等赐方便品初云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盘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已是开权又云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於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即是显实开权显实已是略赐亦是许与身子三请法说索车譬喻品初腾疑白佛请说喻车踊出品中弥勒陈疑请说果车开示知见说佛寿量等即是等赐三根求记即是索车佛皆与记即是等赐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即是叹喜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皆是赐义故合喻云令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是宝乘直至道场由是故知三乘皆索三乘皆赐。
【科】此中三车约彼三乘所求果说。
此中等者镇国曰三乘之果非究竟故是故要须回入一乘方有果证正是今章分相之意也首明义大是佛究竟果法也离普法外余乘无成佛之义故演义曰前四因中则有至果全无又云约果则会三乘之因同归一果故则知三乘无果故说三车虚指也。
以是意所标趣故。
以是意等者禀教造修志求果故。
【科】问二乘各得小果何以界外更索耶。
二乘志期罗汉既已出界各证小果理不应索今云何索。
【科】答依小乘云有教有行果今依大乘云昔日但有言教无实行果故故云三车空无。
阿含经等依彼自宗则云有所禀之教依以起行以行趣果得二涅盘今依法华了义大乘等经则云昔日但有善诱之空言不能如实修四无量故无实行所得非真故无实果故云三车空无也法华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故云但有言教且法华经者宗意在於一乘吾祖止有判属渐教以约五时渐说故镇国云华严之圆是顿中之圆法华之圆是渐中之圆渐顿之义二经则异圆教化法二经不殊今章与搜探孔目问答圆觉华严等疏尽皆判为同教一乘通教一乘等。
【科】若望自宗并皆得果若不得者如何出世今言俱不得者以望一乘故是故以实映权则方便相尽故皆无得也。
本求出界今既出已非不得也仍在所引之中故皆无得望一乘也映者隐也实现而权自隐矣方便随宜巧便施设引归一实一实既显假相亡矣故云方便相尽。
【科】为欲回彼三人入一乘故是故大乘亦说回也。
为欲等者谓有义云昔既有实会二归一义则明矣今谓随机引导权设三乘三皆无体是故大乘亦说回也。
【科】若不尔者彼求牛车人既出界外不同凡夫非求羊鹿不同二乘未得露地大白牛车不同一乘若非三中大乘更是何色人也。
若不等者已出三界固非凡夫退非二乘进非一乘求牛车者当知是彼大乘人也。
【科】以至自位究竟处故后皆进入别教一乘。
自位者三乘自所得位也究竟处修因所至之处也后皆进入果车住处既皆空无则当等赐大白牛车无尽普法是圆果故探玄云共教菩萨於彼教中多时长养深解穷彻行布教源即当得此普贤法界以离此普法更无余路得成佛故故云入也。
【科】问临门三车为实不实耶。
实不实者据自宗则得果望一乘则空无就彼三车为实不实。
【科】答实不实。
实不实答也。
何以故。
何以下释所以。
是方便故由是方便引子得出非不实由是方便引故非是实此二无二唯一相也。
是方便故者总示由是方便引得出在三乘而非不实也由是方便引故望一乘而非是实也虽有二义而无二法故实不实唯一相也。
【科】二教义差别。
教者因大也义者果大也因果不同故言差别。
以临门牛车亦同羊鹿但有其名以望一乘俱是教故。
界内具许三车出门不上牛车同索故云但有其名俱是教者望彼一乘但是因故果虚指故下文云三乘为教一乘为义故知差别。
【科】是故经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
【科】亦不可说以佛教言但约二乘以经不简故彼求牛人等寻教至义亦同二乘俱不得故。
义如前释。
【科】三所期差别以彼一乘非是界内先许三是故界外四衢道中授诸子时皆云非本所望。
以彼一乘四十余年秘而不说故非界内所许三车直至法华方始开显等赐大车故云四衢道中授时非望也四衢即谕界外如四达通衢不同火宅内也。
【科】是故经云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科】亦不可说非本所望但约二乘以经不简故圣言无失故。
一一作此遮者为彼宗固执不可回故。
【科】良以门内所许今皆无得露地牛车本非悕冀故今得之言非本所望也。
【科】四德量差别谓宅内指外但云牛车不言余德而露地所授七宝大车谓宝网铃等无量众宝而庄严等此则体具德也又彼但云牛不言余相此云白牛肥壮大力其疾如风等用殊胜也又云多诸傧从而侍卫等行眷属也。
宅内等者但云羊鹿牛车不言余德不同七宝大车宝等庄严也则彼三乘行用体德皆悉不具故与一乘差别二宗异也若尔岂彼无行解位地等耶孔目曰又诸三乘经论所明位地及差别次第法相等并约信解门中作如是说又曰行解亦入解门是故今章约行德胜用拣彼不具也。
【科】此等异相并约同教一乘以明异耳。
约同教者未显无尽故非别教如善财见三千大千界尘数知识探玄判云同教者义同此也同者同前诸教三乘故名同也。
【科】又彼三中牛车唯一以彼宗明一相方便无主伴故此则不尔主伴具足摄德无量是故经云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无量宝车非适一也此显一乘无尽教义广说如华严中。
又彼等至相曰在一乘则圆明具德处三乘则一相孤门故知二乘宗不同今约之以弁一相方便者下文云随机少说一相一寂一味等理非穷尽说孔目云三乘终教寂照照寂一相真如乃至有为无为等宗并不同义理各别则知终教三乘等乃一相方便耳今明无量宝车具足主伴故差别也此等祖文如稻麻竹苇不可固执适者往也之也非适所谓一也此显示所宗法也华严者能诠教也古人有云法华一乘意兼两势等其言已错或云於此可用其言亦错也法华宗於会三义当同教非以无尽为宗但由经文具斯二义章中引成如七八二门皆同教也。
【科】此约别教一乘以明异耳。
上四皆约法华四乘义如初门辨。
【科】五约寄位差别如本业经仁王经及地论梁摄论等皆以初二三地寄在世间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间八地已上寄出出世间於出世间中四地五地寄声闻法六地寄缘觉法七地寄菩萨法八地以上寄一乘法。
彼经论等则以四乘寄显诸地不同今却约诸地显诸乘有异。
【科】若大乘即是一乘者七地即应是出出世又不应一乘在於八地是故当知法华中三乘之人为求三车出至门外者即三乘俱是出世自位究竟也即是此中四地以去至七地者是也四衢别授大白牛车者此在出世之上故是出出世一乘法即是此中八地以上一乘法也。
【科】问若尔何故梁摄论云二乘善名出世从八地以上乃至佛地名出出世既不言三乘是出世如何作是说耶答既四五二地为声闻第六地为缘觉八地已去为出出世彼第七地是何人耶是故当知彼云二乘善名出世即大小二乘也以声闻缘觉俱名为小故二乘名通具如下说。
二乘名通具如下说者如同教中也。
【科】六付属差别如法华经云於未来世若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智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於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报佛恩。
於未下至得佛智慧嘱一乘也若有下至示教利喜嘱三乘也汝等下通示嘱也。
【科】解云余深法者即是大乘非一乘故称之为余然非小乘是以称深。
余者所未尽之谓也孔目所谓是随一方化仪少说非无尽说者又如经云是有余说非无上说故云即大乘称为余然非愚法故称深也。
【科】亦不可说以彼小乘为余深法以法华中正破小乘岂可叹甚深耶。
法华破小显一故不可叹甚深也。
【科】是故当知法华别意正在一乘故作此付属也。
法华宗义是於一乘今虽二乘等付当知其意正在一乘也。
【科】七根缘受者差别。
根器机缘受行之者有所不同谓普别二机感普别二法各不同也。
如此经性起品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习道品善根未闻此经虽闻不信受持随顺是等犹为假名菩萨。
【科】解云此明三乘菩萨根未熟故虽如是经尔许劫修行不信不闻此一乘经者是人也当知是前法华经内余深法中示教利喜者是也以望一乘究竟法是故说彼以为假名若望自宗亦真实也此文意明华严是别教一乘不同彼也。
言以为假名者章中明言望一故说为假名望彼自宗亦真实也探玄云假名菩萨者但依权教修行昧得一乘实行也非初地前地上若其如此则不能分二宗显差别矣。
【科】八难信易信差别。
如此经贤首品云一切世界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乘求缘觉乘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甚为难。
举三乘之信展转犹难况於一乘明文照然权实有据。
【科】解云以此品中正明信位终心即摄一切位及成佛等事既超三乘恐难信受故举三乘对比决之。
信位终心者即十信满心胜进分上得一切位及佛地等故云成佛等事此是实成非变化成非三乘境界设有闻者必难信受至今有谓但名字观行即耳非究竟即也经恐难信故以三乘对决显二宗不同也问前明果德绝於说相云何十信终心即具佛果德用若十信同果德者即果德是可说之相何名不可说耶答因位弁果德者欲彰果德是不可说是故叹德文言菩萨在於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也。
【科】九约机显理差别。
如此经第九地初偈云若众生下劣其心厌没者示以声闻道令出於众苦若复有众生诸根少明利乐於因缘法为说辟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饶益诸众生为说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事为示於佛乘说无尽佛法。
谛缘度等为三乘皆是一方化仪有限说也非是无尽佛法故云差别。
【科】解云此明一乘法门主伴具足故云无尽佛法不同三乘一相一寂等法以此地中作大法师明说法仪轨是故开示一乘三乘文义差别。
主伴具足等者如此经中一一结通一切时处皆说此法又一一法门皆说十者欲显无尽故或名无尽修多罗海与彼三乘不同一相一寂即一事一理所谓三乘终教一相真如也而言等者孔目云并初教门染净即空愚法小乘苦谛之教所诠实法有为无为等宗并不同义理各别也下文云若依三乘种性差别略有三说一约始教二约终教三约顿教今就彼终教以拣明知此章通拣诸教三乘无足疑者以此下示经意也。
【科】十本末开合差别。
如大乘同性经云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
所有下至诸佛法本末分异也诸佛法是本余法是末故二宗差别也。
【科】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
如是诸法是前二乘并菩萨法也皆悉流入者会前三乘之末归遮那之本法也经文甚显。
【科】此文约本末分异仍会末归本明一乘三乘差别理耳。
本末分异前分四法也仍会末归本即如是下会一切三乘法归第四诸佛法也章语如揭日月而行也何其惑哉智藏大海即诸佛十地中第十名也。
【科】此上十证足为龟镜。
龟者定吉凶镜乃别妍媸以喻圣言能判二宗也。
【科】其别教一乘所明行位因果等相与彼三乘教施设分齐全别不同广在经文略如下辨纵无教证依彼义异尚须分宗况圣教云披焕然溢目矣。
所诠差别具明行位等相二宗分齐不同故云略如下辨尚须分宗者文中虽但云三一差别意兼小乘明有三宗一小乘宗二三乘宗三一乘宗然此三宗寄於五教则有二说一依此章并孔目等则以后为一乘宗中间三教为三乘宗初一为小乘宗探玄云谓小乘三乘一乘智论既将此经为不与二乘共故名为不共即是一乘大品等诸教为通三乘同观得益故名为共即是三乘四阿含经不共菩萨即是小乘亦名不共依此三位梁论第八善成立有三种一立小乘二立三乘三立一乘下章云是故当知三宗各别理无疑也清凉亦曰或唯后一为不共也二依圆觉华严等疏初一为小乘宗次一为三乘宗后三为一乘宗今当前义至文更释。
【科】二骇摄门者。
骇摄者若但明分相则唯彰权实不同义非绝待岂知一外无三独一圆极今备骇诸权骇摄一切方尽圆融无碍之大宗也。
【科】一切三乘等本来悉是彼一乘法。
一切三乘本来是一乘良以三乘无体揽一成故则经云於一佛乘分别说三祖曰普法所成故既无自体全揽一成故本来是一浮石曰且约印像以明六相示一乘三乘主伴相成显法分齐总相者义当圆教别相者义当三乘教如六相不即不离不一不异常在中道一乘三乘亦复如是主伴相资不即不离不一不异虽利益众生而唯在中道主伴相成显法如是昔说三乘派总为别今言即一揽别成总乃成普法也吾祖复曰一切即一者会别归总故显一甚深故一外无三方称圆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