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科】前中若小乘佛果唯是无常以不说本性功德故如佛性论云小乘以无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也。
  孔目云先须知教立其佛意若小乘但有二佛一生身佛二化身佛小乘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属其生身人天中佛亦同报身但有我无我别以不说本有法身功德但说修生所显。
  【科】若三乘始教法身是常以自性故亦无常以离不离故修生功德是无常以从因缘生故是有为无漏故亦得是常以无间断故相续起故。
  问答云依三乘佛亦常亦无常法身佛究竟故常离不离故无常也应身一证究竟故常随对下位声闻凡夫得见增减故是无常化身如火有处然有处灭故是无常化德相续故说常也。
  【科】庄严论云自性无间相续三佛俱常住等。
  论云常有三种一本性常谓自性身本来性常住故二不断常谓受用身恒受法乐无间断故三相续常谓变化身没已复现化无尽故云说三佛俱常住等。
  【科】若依终教有二义先别明后总说。
  可知。
  【科】别中修生功德是无常以修生故亦即是常一得已后同真如故何以故本从真流故无明已尽还归真体故。
  修生者信等善根先未现前赖缘始发故说修生是无常亦即是常者其如来藏性隐在诸缠今得无分别智始显法身出缠成净何以下出二所以故。
  【科】梁摄论云无不从此法身流无不还证此法身等宝性论起信论等盛立此义如彼应知。
  一切染净等法皆从真如流出还归真如故宝性论正释如来藏经成立此义等。
  【科】又智论云萨波若不与三世合何以故过去世等是虚妄是生灭萨波若是实法非生灭故解云萨波若此云一切智即佛地圆智同真如故非生灭也。
  佛智同真如者良以真如染净之所不亏始终之所不易是故不与三世合。
  【科】又摄论云犹如虚空遍满一切色际无生灭变异等如来智亦尔遍一切所知无倒无变异等是故当知非直无间断故以为常亦则同真如不变异常也。
  虚空遍一切处而不与色合佛果圆极亦遍一切色无色边际而无变易故名为常。
  【科】法身是常以随缘时不变缘自性故亦即无常以随染缘起故何以故以诸功德既并同是真是故起用唯是真作。
  法身者无性摄论无垢无碍智名为法身金光明经名大圆镜智为法身等以法身随缘虽作诸法而不失自性故十方齐应多机顿感故属无常以诸功德依真而起摄用归真故得为常。
  【科】故起信论中释报化二身属真如用大摄又论云众生心净法身影现等又云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谓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乃至广说。
  起信用大中辨佛报化二身以彼用大依体相起会用归体故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众生心净自然显现又云下既在随染门中故云生二种相生已不离觉体故知净相者明本觉随染还净之相不思议者明还净本觉业用之相等。
  【科】二总说者由此法身随缘义故是故功德差别得成由不变故是故功德无不即真如举体随缘全相不变二义镕融无障碍故是故佛果即常即无常具足四句或非四句随义应知。
  由不变随缘二义相资故得佛身即常即无常等又二义融镕无障无碍故得非常非无常等。
  【科】问若尔何故得说非一非异也。
  既镕融无碍何故复说非一非异耶。
  【科】答若始教中以真如遍故智证真如故非异也有为无为不同故非一也。
  真如是所证智为能证能所泯合故非异理是无为智乃有为有为无为二义不同故非一也。
  【科】若终教中功德有二义一缘起现前义以三无数劫功德不虚故二无自性义以离真如无自体故。
  以法身随缘显义差别功德不虚故以法身不变湛然常存体无变易故但举体随缘而成不变由不变故方能随缘是故要在缘中方显无性。
  【科】此中初义与法身随缘后义与法身不变是非异门以举体全取故又此初义与不变后义与随缘是非一门以义差别故是即不动非异明非一也思之可见。
  由缘起义故与法身随缘由无性义故与法身不变是非异门又缘起故即不变又无性故即随缘是非一门也是故即不坏非异而成非一也。
  【科】若依顿教以相尽离念故唯一实性身平等平等不可说有功德差别所不可说常与无常。
  若依顿教即一切佛身相貌皆不可说以无相故。
  【科】若寄言显者如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又经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等如是准之。
  涅盘经文即化显法故清凉引此用释终教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恐人谓言但是不断常非凝然常凝然常者即法身也又经等者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即问明品也孔目云此据三乘方便说。
  【科】若依圆教佛果常等义有三说。
  圆教一乘佛故说二种十身融三世间十身及佛身自具十身今约体相用三义说。
  【科】一约用佛果既通三世间等一切法是故具有常等四句。
  一乘十佛是常是无常等四句义则是一乘圆教从共教说。
  【科】二约德佛果即具四义谓一修生二本有三本有修生四修生本有圆融无碍备无边德是故亦通常等四句上二四句义思之可见。
  至相云依一乘教本有及本有修生及修生本有是故具恒沙性德即同教义若一乘依行分说不分修生及本有义故。
  【科】三约体亦通四句谓此经中以不可说为显故是常与阿含相应故是无常二义无碍故俱有随缘起际故俱非。
  要问云一乘十佛是常是无常非常非无常用不说为说故佛是常与阿含相应故是无常随缘起际故非常非无常也。
  【科】此上三义若体即俱体乃至用即俱用以融摄无碍故皆有常等无碍思之。
  此上三义总明缘起本法互摄无碍竟。
  【科】二明相好差别者若依小乘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实法也。
  要问云依小乘教见色身佛三十二相等则是实见名为见佛。
  【科】若三乘中或所但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化身之相仍即空是相义如金刚般若经对法论等说此约始教引小乘说也。
  又云若依三乘见佛实色身等三十二相不名见佛由与分别徧计合故假使见可似之相即是谓似亦非见佛若知无性无来去相是名见佛如金刚下如来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等此约始教似小乘说也。
  【科】或约报身说八万四千相并是实德此约直进及终教等说。
  实德下以修生本有并皆实德始教直进及终教等唯一真如故。
  【科】问何故智论等於此化身辨金锵马麦等往业所致三十二相等各出因耶。
  智论说佛化身有九恼苦事一六年苦行二孙陀利谤三金锵四马麦五瑠璃王杀释种如来头痛六入婆罗门国乞食空钵而还七旃遮女覆钵谤八调达推山九寒风索衣马麦金锵兴起行经备出既往业出因何云即空。
  【科】答为引二乘同下而说现业果不亡故圣道断惑非灭报故如罗汉餐沙金锵等亦尔小乘以为实始教即空说以是方便知大乘方便经说。
  大乘为引少乘说业果不亡又以圣智断惑非灭业报孔目每章皆云初教门染净即空愚法小乘苦谛之教所诠实法有为无为等宗并不同义理各别也。
  【科】其相好出因其二义一亦是方便为引二乘即於此身示胜因果以实报身非彼所见故二此等亦即是实报相垂在此中显示现故得出因也。
  於彼化身出因有二所以一为引二乘就下说以实报非彼见故二示以实报就化身说故。
  【科】问何故摄论中说三十二相等入法身功德摄也。
  前以化滥报尚为所问今何以化滥法耶。
  【科】答此亦有二义一为回二乘方便渐说真实法身恐彼难信故以此功德说为法身令易信受以现见故二彼以功德为法身故摄在彼中也此上并约始教。
  若依小乘二佛生身佛化身佛今始教於三十二相寄显法身方便诱引令易信受又以实报功德为法身摄在相中也。
  【科】又三十二相等即无性无性故亦即是真如法身此约终教说。
  要问云若知无性无来去相则色是空非色灭空等此约实教说。
  【科】若依一乘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彼一一相皆遍法界业用亦尔所以说十者欲显无尽故如相海品说。
  此经佛染净圆融帝网无尽莲华藏中依正浑融具三世间微尘数相是德是相是非德是非相由缘起理具足逆顺德相业用皆无尽故。
  【科】又观佛三昧经中约此三宗分佛相好以为三段。
  言约此三乘宗者有谓彼经是三乘教故此言非也三乘宗者小乘三乘一乘为三宗也。
  【科】故彼经云略中略者我今为此时会大众及净饭王略说相好佛生人间示同人事同人相故说三十二相胜诸天故说八十种好为诸菩萨说八万四千诸妙相好佛实相好我初成道摩伽陀国寂灭道场为普贤贤首等诸大菩萨於杂华经已广分别。
  同人相者要问云依小乘教以人相为佛一切智等则属於法余文可知。
  【科】解云此中三十二相等当略中之略为人天二乘等即当初也八万四千等义当但是略为三乘菩萨等当次也佛实相好如杂华说者义当广说即是指此华严相海品说此一乘别教相即异终也以杂华即是华严故余义可知。
  即华严十身相海品列九十七大人相结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皆徧法界等。
  【科】第九明摄化分齐者。
  【科】若依小乘中唯此娑婆杂秽处是佛报土於中此阎浮是报佛所依余百亿等是化境分齐也。
  娑婆探玄翻云堪忍阎浮提此云胜金唯此阎浮释迦实报所依处也百亿即三千大千世界皆是摄化境界也。
  【科】若三乘中法性土及自受用土今此不说。
  三乘中土有三种一法性土二实报土三变化土或说四土实报中开自他受用也今此下拣前二土。
  【科】其释迦佛随他受用实报净土或有说在摩酰首罗天化身充满百亿阎浮提是所化分齐如梵网经及对法论等说当知此约始教说。
  梵网经报身在首罗天宫清凉云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即大化也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即小化也小化唯一四洲大化总该百亿梵网疏云若入大乘论说摩酰首罗天上有一实报成佛以一大千世界为所缘境化作百亿释迦一时成佛。
  【科】何以故为二乘教以释迦身为实报今即翻彼显其是化故於彼天别立实报又恐二乘不信界外有实净土故寄界内最胜处说其化身但充满百亿等亦顺彼说也。
  色究竟处约摄报说为引二乘令生净信以大乘初门多影似故。
  【科】或有说释迦佛报土在三界外如涅盘经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无胜是释迦佛实报净土此约终教说。
  演义引涅盘经二十四高贵德王品西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何故名曰无胜其土所有庄严之事悉皆平等无有差别犹如西方安乐世界等今云去此三十二者恐传写之误。
  【科】以不随下说故为显娑婆唯是化故是故当知色顶之身亦非实报。
  今界内界外用分权实也。
  【科】或说化境非但百亿如大智论中以三千大千界为一数数至恒河沙为一世界性又数此至恒河沙为一世界海数此又至无量恒河沙为一世界种数此又至无量十方恒沙为一佛世界所化分齐也此亦约终教说以摄化渐广於前故。
  要问云若三乘终教三千等同类世界现成佛者并是化佛今引智论证摄化分齐渐广前约终教说。
  【科】又唯约须弥山世界说以局此界故未说树形等世界故非一乘也。
  但约一类世界说未说异类等界故非后教也。
  【科】或说释迦报土在灵鹫山如法华云我常在灵山等法华论主释为报身菩提也当知此约一乘同教说。
  云等者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天亲释为报身菩提此即化以显报也。
  【科】何以故以法华中亦显一乘故其处随教即染归净故说法华处即为实也。
  法华所显一乘即同华严故。
  【科】如菩提树下说华严处即为莲华藏十身境界法华亦尔渐同此故是同教也。
  如华严在秽土说居摩竭提国即莲华藏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网等法华亦尔即染以显净渐同华严故云同教。
  【科】然未说彼处即为十莲华藏及因陀罗等故非别教也。
  但法华虽说即染归净纵说一乘之义主伴不具然由未说十莲华藏等拣非别教也。
  【科】或有说此释迦身即为实报受用之身如佛地经初说此释迦佛即具二十一种实报功德彼论释为受用身也此亦约同教说。
  佛地经指释迦即具二十一种殊胜功德亲光菩萨释为报身菩提。
  【科】何以故此释迦佛若三乘中但为化身若别教一乘以为究竟十佛之身。
  释迦何以释为报身耶若在三乘以为化若在别教即为十身今即化以显报则当同教义也。
  【科】今此方便劝彼三乘显释迦身非但是化恐难信受故彼经中为约说佛果深功德处明佛身随教即权归实说为报身。
  今以三乘参於一乘故於彼经显教深细故说佛身即权归实。
  【科】即方便显说华严一乘法时此释迦身亦随彼教即究竟十佛法界身也是故以此为同教摄也。
  如说华严法时纵说释迦亦即十身今以即权归实故然由未显无尽身故拣非别教也问同教册引清凉一性一相等云此示能同即别教中彰其无碍也以华严为能同今何异耶答彼以后三为一乘自分能所今约能所似义与彼不同也。
  【科】或有说此释迦身即是法身如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此约顿教寄言而说心相尽离念故。
  文显可知问顿教是一乘耶三乘耶若云一乘何以今章前后皆曰三乘若云三乘何以今科在一乘中耶答因说佛身报体通终教及同教说终教之后连次同教故言一乘今顿教居后寄入此科以少从多非以顿教为一乘去情思之。
  【科】若别教一乘此释迦牟尼身非但三身亦即是十身以显无尽。
  十身此有二种一融三世间十身二佛身自具十身。
  【科】然彼十佛境界所依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