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仁王经分四位今章寄显三位色心合说。
  【科】十一於此菩萨位中为显自在及未自在二位别故七地已还寄灭三界色心烦恼及彼果报八地以去寄灭色心二习无明故本业经云七地以还灭三界色心二习果报灭无遗余八地色习无明尽九地心习无明已灭除十地二习无明灭尽。
  於此七地已还未自在故八地已去显自在故或名烦恼或名习气或名无明皆惑业总名经论互举。
  【科】十二依三无性论寄灭二性以显见修二位差别故彼论云由见道故分别性即无故言不得由修道依他性即灭故言不见。
  二性即徧计依他二皆无性故云不得不见。
  【科】十三依杂集论等以分别俱生二种烦恼寄显见修二位差别。
  以分别惑寄显见道位断俱生惑寄修道位断烦恼粗细二位别故。
  【科】何以得知但是寄位非实断者如分别我见籍三缘生谓邪师邪教及邪思惟妄计即蕴离蕴等我如佛弟子虽居凡位然依正师正教正思惟故非直不起即蕴等执亦乃愿乐於无我性此人岂断已入见道耶若言虽无现行然有种故非入见者既无现行则应入资粮加行。
  以前约位灭惑中始教分别俱生正约实断今何云寄如分别下先立难显寄所以如佛下正设难若言下纵救夺破。
  【科】义既不尔是故当知为显见道无我理故寄彼横计颠倒粗惑返以显之又以任运所起烦恼细难断故翻显修位渐增差别如实义者但一烦恼有粗有细见位断粗修位断细。
  以始教约分别俱生见修二位断者乃机粗教浅且约见道断分别惑修道断俱生惑粗细以显差别然烦恼所知至究竟位余残习气方尽故知寄对以立其名非实断也。
  【科】如末那烦恼通二位断之如无相论云第二执识及相应法至罗莲位究竟灭尽若见谛肉烦恼识及心法得出世道十六心时毕竟断灭余残未尽但属思惟是名第二识无性摄论亦同此说如上所引故得知也。
  末那烦恼通见修二位断之孔目云若说灭时初见道位即灭末那何以故障见无我理故故无性摄论云转染污末那故得平等性智初现观时先已证得於修道位转复清净转清净者即灭习气无相下第二执识者即末那识第一识者即阿赖耶相应法者孔目云末那一起相续不废与我见我慢我爱无明四使相应八忍八智前十五心唯断烦恼惑得十六心断烦恼微细种子俱尽引无性摄论例同无相论说。
  【科】十四於分别惑所籍三缘寄显地前三贤位别谓十解等除邪师等如次应知此约直进说又以邪师邪教所起寄资粮位伏以行相粗故邪思惟所起寄加行位伏以行相细故此约回心二乘说。
  地前不立十信成位以信但是行非位故不开四加行者异小乘故约直进说地前开资粮加行为七方便者同小乘故约回心说。
  【科】十五於俱生内六七识惑七地已来寄有现行八地以去永伏不起此为寄显入观有间无间位异故作此说。
  七地已还观心有间容有现行八地已去观心无间永伏不起故分二位。
  【科】十六又以六识烦恼寄至四地末那烦恼寄至七地八地已去唯有所知障此亦为显世间二乘菩萨故作此说也。
  六识烦恼寄四地断相同世间末那烦恼寄七地断同彼二乘八地已去寄菩萨位断所知故。
  【科】十七为显十地至佛地各差别故以十一无明返寄显之。
  二位别故寄惑返显位相差别也。
  【科】十八为显地地真俗二智故以二十二无明寄以显之如深密经云由此二十二种愚痴品及十一粗重安立诸地故既云安立故知寄显也此诸义广如瑜伽对法唯识摄论等说上来多分约始教说。
  地地皆用根本智证真后得智达俗解深密经有二十二种愚十一种粗重一极喜地断异生障破执着我法愚恶趣杂染愚二离垢地断邪行障破微细悞犯愚种种恶趣愚三发光地断暗钝障破欲贪愚闻持愚四焰惠地断现行烦恼障破等至爱愚法爱愚五难胜地断下乘般涅盘障破乘背生死愚趣向涅盘愚六现行地断粗相障破观察流转愚无相现行愚七远行地断细相现行障破流转生死愚生灭愚八不动地断无相加行障破加行愚自在愚九善惠地断利他不欲行障破义词总持愚辨才自在愚十法云地断未得自在障破大神通愚悟入微细愚十一断如来地第一障破所知着愚微细碍愚此诸下总指前九门广如诸论上来下结后九门。
  【科】已上诸门并是阿含门寄惑返显位相差别何以故为护十地故为令众生於十地中离慢执故位相甚深极难了知寄惑显位生净信故余义准思可见。
  孔目云如此等法差别相者为护十地故随方便门作种种说令诸众生於十地中离增上慢寄惑显位令众生於此十地生敬信故。
  【科】若依顿教一切烦恼本来自离不可说断及与不断如法界体性经云佛告文殊师利云何教诸善男子发菩提心文殊言我发我见心何以故我见际即是菩提故此文证准知。
  引法界体性经证一切烦恼体性自离经云佛告文殊汝云何男子等说法文殊言我於彼诸男子所教发我见即是为其说法与无差别疏引同与今文少异。
  【科】若依圆教一切烦恼不可说其体性但约其用即甚深广大以所障法一即一切具足主伴等故彼能障惑亦如是也是故不分使习种现但如法界一得一切得故是故烦恼亦一断一切断也故普贤品明一障一切障小相品明一断一切断者是此义也。
  孔目云若约灭惑分齐论者依普贤品说一障一切障依小相品说断惑分齐一断一切断由彼华严经文云内外各有五百烦恼及八万四千烦恼普灭非别故得知也。
  【科】又此断惑分齐准上下经文有四种一约证谓十地中断二约位谓十住已去断三约行谓十信终心断四约实谓无可断以本来清净故广如经说。
  约证当知即顺十地终心顿断惑义约位同三乘终教在三贤位断约行在十信终心自分已还使习俱断约实无可断自体净故。
  【科】又前三乘等诸门断惑若一障一切障一断一切断即入此教若随门前后是三乘等此约别教言。
  诸门断惑要问云普贤品内据普贤法极深广大又云若依小乘论使缠垢乃至兼在终教等已上诸惑一惑一切障一断一切断此属一乘教若随下拣前此约下结属。
  【科】若约摄方便前诸教所明并入此中以是此方便及所流所目故余义准之断惑门竟。
  摄前诸教即全收诸教宗同教缘起义清凉曰圆必摄四孔目云若横依方便进趣法门即有二义通说一乘与彼究竟圆一乘为方便故故说一乘非即圆通自在义也断惑分齐竟。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二(之下)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三(之上)

    蠡泽沙门 善熹 述
  【科】第七二乘回心者有六种说。
  回心者孔目云回心义者大分有二一据未入佛法以明回心二据入佛法无流之际解脱分善以辨回心初据未入者谓其一阐提位相似修行作普敬认恶法会彼阐提令入一乘其法具如问答中辨。
  【科】一或一切二乘皆无回心以更无余求故如小乘中说。
  以小乘不知有大故孔目云若约声闻自不退位已后不回。
  【科】二或一切二乘皆回心以悉有佛性力为内熏因故如来大悲力外缘不舍故根本无明犹未尽故小乘涅盘不究竟故是故一切无不回心向大菩提也此约终教说。
  一切俱回以如来藏是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乃至六道众生等体又云佛性者亦法喻并说佛性者是一切凡圣因一切凡圣皆从佛性而得生长喻说者如乳是酪因一切酪皆因於乳而得生长是故下孔目云若约终教一切俱回。
  【科】问如瑜伽显扬论说诸识成就不成就中四句内声闻独觉入无余依涅盘者阿赖耶识及诸转识俱不成就既本识转识皆灭无余后生心以何为因无因而生不应理故。
  孔目云辨成就不成就者若约成就有二义一相中辨成就义二约理体辨成就初相成就者依显扬圣教论问若成就阿赖耶识亦成就转识耶应作四句谓或成就阿赖耶识非转识谓无心睡眠者无心闷绝者入无想定者入灭尽定者生无想天者或成就转识非阿赖耶谓住有心位阿罗汉独觉不退转菩萨及与如来或俱成就谓所余住有心位者或有俱不成就谓阿罗汉独觉不退转菩萨及与如来入灭尽定若处无余依涅盘界难云既本识等灭后生心以何为因等。
  【科】答彼论依始教门引小乘故所立赖耶行相粗显不从真起故说有灭又为顺小乘故亦许彼涅盘非不究竟故说入已不复起也。
  故说有灭者梁摄论云四德圆时本识都尽今言灭者楞伽经云唯心相灭非心体灭解云心相即空故无所灭是名为灭顺小乘者以声闻自不退位已后不回今大乘顺彼说入灭后不复起也。
  【科】今约终教中就实而说既以根本无明熏如来藏成梨耶识彼二乘人於此二法既俱未断证何因得灭阿赖耶识又由於彼无断证故所得涅盘岂为究竟化城同喻应便有失又由上四因故得生心也。
  论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生灭即无明也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梨耶识良由真心不守自性随熏和合成阿梨耶今此二乘未断无明未证真如何因得灭阿赖耶识既无断证所得非真同彼化城权令止息圣言无失四因即上正释中佛性大悲无明涅盘故得生心回向也。
  【科】问如生心回向时分齐云何。
  孔目云仍回心分齐多种不等或有从阐提入声闻者从声闻回向缘觉及初教者或有声闻回向直进及终教者或有回心向顿教及一乘者如是之义准之可解。
  【科】答由根不等故去有迟疾迟者径劫乃起楞伽云味着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解云此文但总相说。
  引楞伽由根不等者回心法对彼五乘机性上下不同回心亦别故楞伽下总证。
  【科】若差别说者随其利钝各别径时皆到阿耨菩提心位如涅盘经云须陀洹人亦复不定故径八万劫则能得到阿耨菩提心乃至云独觉径十千劫得到阿耨菩提之心解云此明最钝须陀洹人受七生已方入涅盘灭心心法如入灭定复径八万劫乃得生心受佛教化即发菩提心若於一身得第二果受二生已即入涅盘经六万劫即能发心若於一身得第三果不还欲界即入涅盘经四万劫能得发心若於一身得阿罗汉即现入灭定经二万劫即能发心若独觉利经一万劫便能发心此五人发心之时即入十信菩萨位方名发阿耨菩提心又有义前五人从凡得小果入涅盘后起回心修十信行信满心已堪入十住初发心住已来随根利钝各经彼劫未必一向在涅盘中经尔许劫也如直往人既经一万劫修行满足堪能发心彼独觉人根最利故亦似直往人经一万劫余四钝根又差别故时多别也上来明迟者。
  引涅盘二初正释涅盘说根有利钝智有先后须陀洹极迟经八万劫起灭尽定受佛教化即能发心得证初果乃至独觉人经十千劫已发菩提心证得彼果最钝极迟者经尔许劫根疾不定此上五人发心即入大乘成十信位又有下二别义由前五人在涅盘中定经尔许劫今从过去往劫已来从阐提位入声闻乘直至回心入十住方经彼劫涅盘回心二义不同也。
  【科】若极疾者如法华经云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盘我於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於涅盘而於彼土求佛智慧闻得此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此上并约终教说。
  余国者即天台四土中方便有余土也但法华唯以佛乘而得灭度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余国得闻是经者则知不必定经尔许劫也。
  【科】三或一切二乘亦回亦不回谓决定种性者趣寂不回不定种性者并回向大如瑜伽声闻决择中说此约始教引二乘说。
  声闻有四种一决定二增上慢三退菩提心四应化决定者约彼长时趣寂灭故增上慢人以世间有漏三昧三摩跋提实无涅盘而生涅盘想如是颠倒退菩提心者即如身子二万佛所已曾教化今还令汝等忆念本愿所行道故应化者如富楼那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又阿难方便为侍者罗睺罗蜜行皆应化声闻也约决定拣非余三不定者遇熏而未至自位故。
  【科】四或非回非不回以离相故如文殊般若等说此约顿教说。
  经云文殊白佛言世尊佛法菩萨法声闻法缘觉法乃至凡夫法皆不可得何以故毕竟空故。
  【科】五或合具前四说以是大法方便故此约一乘摄方便说。
  一乘摄方便者则摄前四教为同教矣孔目云与彼究竟圆一乘为方便故故说一乘非即圆通自在义也。
  【科】六或俱绝前五此有二种一一切二乘悉无所回以望一乘皆即空无可回也如经中如聋如盲者是。
  以二乘不知一故故云悉皆即空故。
  【科】二一切二乘等并已回竟更不复回如经中以普贤眼见一切众生皆已究竟者是此并约一乘别教说。
  普贤等机具获十眼见一切众生本来究竟皆尽毗卢遮那能化分齐故此并下结上二义皆约别教说。
  【科】问如一乘摄方便中回心与三乘中回心所得法门分齐云何答若三乘中回心即入十信已去修行菩提心及大悲等法门次第而去若一乘中如下文舍利弗及因陀罗慧比丘等六千人於文殊师利边回心即得十大法门及十眼十耳等境界义当即是解行身遍於五位法也余义如别所说。
  一乘同教回心与三乘回心所得云何三乘下孔目据入佛法无流际解脱分善者如来善巧设二门则一约始门谓依法华经穷子喻等义当是愚法声闻文判为辛苦穷也仍穷子身本是长者富有之子义当法性实相如来之藏不染而染分后若回心义当契其法性其理即合染而不染名王种贵也一乘下二约终义大智舍利弗与五百比丘身在佛法中义当聪明位当回之时即得十种大法等见闻解行证入今当解行身也若欲识华严经无尽教义者当依六相因陀罗微细智知余义如孔目章。
  【科】第八佛果义相者於中有二先明常无常义后明相好差别。
  就果德以显佛身相貌不同故分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