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初后亦尔者所说一切即后中所具一切也。
  【科】问若初即具后得初即得后者亦可后亦具初既不得后应亦不得初耶。
  以后例前可见。
  【科】答实尔但以得初无不得后故是故无有未得后而不得初也。
  实尔者理实如是若无十一不成故余文可知。
  【科】问若尔云何得说诸位阶降次第。
  若初后皆具一切义实夷齐云何经中复说阶降。
  【科】答以此经中安立诸位有二善巧一约相就门分位前后寄同三乘引彼方便是同教也二约体就法前后相入圆融自在异彼三乘是别教也。
  约相者且入法行位皆有体相用三若就十住约法说者十住之中教义二分吾祖乃言义中以平等法界为体十住行位为相应教所诠为用教中以六决定为体十住不同为相益机为用就门者以住行向等为门却以住向地等相就於六位之门故有前后阶降次第不同寄同三乘引彼之机令舍权三而入一实也此中所同即终顿三乘能同即别教一乘寄同三乘融会云又华严经文前之五会及十明已后尽不思议品即以别教从三乘说十地文中即用一乘圆教从三乘教以显别教说又十地已前四会中六决定文何故不依十数而说答六决定是本分义深体略难解故寄三乘之教却显一乘玄趣令其闻者一往易解也经文善巧交络二义显宗分齐极善妙也又言同者吾祖云同者通也故名通教一乘或名通相一乘又云通之与同义无别趣所言同者三乘同一乘故又言同者小乘同一乘故经云毗尼即大乘也又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今以一同於三彼以三同於一是则两宗交接连缀引摄令归别教一乘也又云同教者经云会三归一故知同也是则全收诸教前四皆三乘是远方便摄故上云则三乘等并名一乘是故总列同教中也若尔何以大疏但同顿实答且收江河若地品疏钞亦说若下同三乘亦收始小但彼文正约性相料拣对权显实以后三为一於一乘以分同别则顿实为同圆教为别能拣十条亦即此经同教中义圭峰指云华严同教故大疏至义理分齐中即言同教者同顿同实理事无碍法界一一会前终顿未说同於始小至地品方该前四贞元疏总相会通中第三於大乘中复分为二一者权教大乘亦名三乘即第二大乘始教二实教大乘亦名一乘谓会三归一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法故即后三教合名为实即今性相二宗乃至有多差别十对料拣竟即云第四就实教中复分二教一约有位无位以分顿渐二约圆融不融分成二种即实教顿教并皆不融为同教一乘第五圆融具德名别教一乘故知同顿同实是合终顿归於一乘为同教也贞元至义理分齐中亦云故此圆教语广名无量乘语深唯显一乘一乘有二一同教一乘同顿同实故乃至云以别该同皆圆教摄等镇国二疏其义一揆若言华严经中自有能同一性一相为同教者岂得便云不融又不应后三合为一实开同别矣但彼合二教归圆此引三机入一但小异耳问分四教中同教一乘如探玄等从共教开出何以今云圆教摄耶答当知总相会通义意虽同文言小别或有广略一或合为一圭峰云圆教摄於前四一一同圆唯一善巧二或开为二探玄首开一乘前四为三乘即是智论共教三於共教中开出小乘四於共中开出终顿为同教一乘贞元则初开小乘次开权教三乘后於一乘开为同别玄谈该於多义对小显大则先开小乘对权显实乃开前二为权后三合为一乘乃至开成四五皆圆教渐次开也故此同教从一从三理无不可但由不知或总为一即是圆教乃云非圆中开出又问何以定知是今圆教章云若依圆教有二义一摄前诸教等又云三约一乘有二说一摄前诸教所明种性并皆具足主伴成宗以同教故摄方便故如此文义溢目盈空不知思耳由是义故所拣三乘正拣终顿但异权三不足为别教也余如同教策辨二约体者如十住以平等法界为体今以行位等为体以就圆融普法是故前后圆融异彼三乘是别教也。
  【科】但以不移门而恒相即不坏即而恒前后是故二义融通不相违也。
  不移门而恒相即行布不碍圆融不坏即而恒前后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教相施设圆融是理性德用相是即性之相性是即相之性是故不相违也。
  【科】问若尔是初门即一切者何不说信位初心即得而说满心等耶。
  文处可见。
  【科】答若自别教即不依位成今寄三乘终教位说以彼教中信满不退方得入位今即寄彼得入位处一时得此一切前后诸位行相是故不於信初心说以未得不退不成位相但是行故。
  答若直自宗别教则不依位成一乘义章云若依一乘圆通之教由义自在总别相成故无前后始终浅深近远等别又要问云若须成佛则数数成新新断结亦不住学地若对不成机则常不成由如大海於诸位中无有溢满等今寄下义皆可见【科】问若尔应言住位成佛何名信满。
  【科】答由信成故是故是行佛非位佛也余义准之。
  今但是信行成就故非位佛若但言十信作佛不论十地终心作佛则是三乘教若具五位及九位作佛则是一乘圆教摄若小乘三乘并是阿含佛一乘是义佛也。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二(之上)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二(之下)

  【科】第四修行时分者若依小乘自有三人下根者谓诸声闻中极疾三生得阿罗汉果谓於一生种解脱分第二生随顺决择分第三生漏尽得果极迟径六十劫中根者谓独觉人极疾四生得果极迟径百劫上根者谓佛定满三僧祇劫。
  若依下正示一生种解脱分者谓第一生修声闻资粮作五停心观别相念观总相念观等名随顺解脱分善第二生修声闻加行作四谛一十六心抛缘减行等名顺决择分善第三生起智断惑入於见道极迟则钝根六十劫初二十劫修资粮次二十劫修加行后二十劫入见道正理论云初位下种次位留成后位结实中根独觉亦名缘觉四生者第一生修声闻资粮第二生修声闻加行第三生别修缘觉资粮加行第四生入见道便证无学百劫者二十劫修声闻资粮二十劫修声闻加行二十劫修缘觉资粮二十劫修声闻加行第五二十劫方入见道证无学果上根定三僧祇第一无数劫修大乘资粮加行第二无数劫入见道乃至七地满心第三无数劫从八地初心乃至十地满心生色究竟天上他受用土中更百劫於顶寂定中学诸相好千劫於金刚定中学诸威仪万劫於大寂定中学诸化行然升大宝华王座上放十道光明成得正觉拆玄云遇一化佛出世名为一生如舍利弗等於过去拘那含牟尼佛时修声闻资粮於迦叶佛时修声闻加行於释迦佛时方入见道乃至极果也。
  【科】此中劫数取水火等一劫为一数十个合一为第二数如是展转至第六十为一阿僧祇依此以数三阿僧祇也。
  水火等一劫者要问云依小乘教世界成坏大劫满三僧祇则将一成坏劫为一数劫数此十劫为第二如是数至第六十为一阿僧祇所以说六十者孔目云小乘以六十劫为大劫阿僧祗小乘经三僧祇得作佛。
  【科】问何故下根返经时少而上根等乃多时耶答能於多时修练根行等以为难故是故多也。
  於文可知。
  【科】又依婆娑等菩萨成佛有二身一法身二生身法身者谓戒定等五分修此法身具有四时一三阿僧祇劫修有漏四波罗蜜时二於百劫修相好业时三出家苦行修禅定时四菩提树下成正觉时。
  法身者即以丈六五分功德法为体三僧祇者婆娑云一切诸佛尽於三僧祇劫修诸方便四波罗蜜即前四度也三祇修有漏者未入见道故尚在四加行位入见道发真无漏三十四心断结成佛。
  【科】生身者但百劫修相好业於最后身伽耶城净饭王家受生报身於摩诃陀国而成觉道余如彼说。
  父母所生身三祇行满百劫修因然后菩提树下而登正觉。
  【科】若依始教修行成佛定径三僧祇。
  定劫章云大乘小乘二乘不同三乘大乘佛准一方化仪经此三大劫修道得成佛若依顿教则不可说彼则正约终教以拣小乘今章开於始教故二处小异。
  【科】但此劫数不同小乘何者此取水火等大劫数至百千数此复至百千为一俱胝名第一数数此俱胝复至俱胝为第二数如是次第以所数等能数至第一百名一阿僧祇此即十大数中第一数也依此数满三阿僧祇。
  不同小乘下镇国云黄帝算法但有二十三数始从一二终至正载钞云从一至十为十次有十三数谓十十为百十百为千次万亿兆京垓[禾*石]壤沟涧正载言载者天地不能容载也小乘六十已至无数亦约从一至十为十十十为百乃至跋罗搀方第五十二阿僧企耶彼论失於后八六十之后别无数法僧祇品中有百二十四数倍倍变之故非凡小所知也小乘中但以水火劫之一劫为第一数却从一二数至十便为第二数大乘以水火劫数至百千百千则当於亿数此复至百千则百千亿为一俱胝方为第一数则相去甚远数此复至者谓一俱胝二俱胝数至俱胝方为第二数良以数法有三种谓上中下下等数法十十变之中等数法百百变之上等数法倍倍变之故有不同也又俱胝若唐三藏译百亿为俱胝若测法师深密记第六云俱胝相传释有三种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是故诸说或有不同也如是次第下旧本云以所数等能数至一百者如约俱胝以数物则俱胝为能数也复数至俱胝是等能数也经中从百洛叉为一俱胝中间越劫阿庾多乃至趣趣为一至一至为一阿僧祇故言次第至一百也阿之言无僧祇曰数谓三无数劫也十大数者即心王所问十大数也谓僧祗至不可说不可说耳。
  【科】仍此教中就释迦身以分此义如优婆塞戒经云我於往昔宝顶佛所满足第一阿僧祇劫燃灯佛所满足第二阿僧祇劫迦叶佛所满足第三阿僧祇劫我於往昔释迦佛所始发阿耨菩提心。
  文中可知。
  【科】又依本业经又有百劫修相好业但是变化非实修也又以一偈叹弗沙佛已即超九劫但九十一劫即成佛也。
  为引二乘故示修此业又以下智论叹弗沙如来超弥勒九劫先成正觉偈即天上天下无如佛等。
  【科】问三无数劫修诸实行应成报身何故乃就化身说耶答由此始教就下机故有二乘故此身是彼所知见故是权教故作是说也。
  以释迦身为化身故下机者即前机粗浅故有二乘者即引一乘故又是三乘共教二乘唯见化身故是权教者谓三乘中就法华前以分权实如云金刚般若三乘始教大品般若是三乘终教清凉所以不取光宅者以法华之前不分权实玉石俱焚也。
  【科】若依终教说有二义一定三阿僧祇约一方化仪故。
  劫章中文与此同如上已引念劫成佛中又云若据一三千界定三僧祇成佛此依华严一百二十数说僧祇义就此一类世界也。
  【科】又此教中修实行故成实报身不约化说故法华经云我实成佛以来经於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又经云我於燃灯佛所得受记等皆以方便分别故也。
  修实行者从真流故如起信性无悭贪随顺檀等然灯授记即金刚经文诸经所以异说者方便分别引彼器也。
  【科】又亦无百劫修相好业等何以故以小乘中偏修智分不修福分是故临成佛时更於百劫别修彼业始教中引彼亦同彼说仍是化也此终教中论其实行从初发意即福慧双修故成佛时无别修也。
  小乘唯求出离不肯化生故有罗汉餐沙是无福也今此胜无别修也。
  【科】二不定三阿僧祇此有二义一通余杂类世界故如胜天王经说。
  要问云若通余世界亦不定三僧祇亦指彼经以诸类世界时劫不同故。
  【科】二据佛功德无限量故如宝云经云善男子菩萨不能思议如来境界如来境界不可思量但为浅近众生说三僧祇修集所得菩提而实发心以来不可计数。
  先示意次引经证起信亦云为懈慢众生说无量阿僧祗修为怯弱众生故说一念成佛是知普机之外皆浅近之器也。
  【科】解云此中不可计数者是不可计数阿僧祇劫非但三也。
  【科】问何故前教定三僧祇此教有定不定耶答前教生故此教熟故方便渐渐劝彼三乘向一乘故作此说也。
  机有生熟是故说不同粗细二教虽异总劝三机向后一乘也。
  【科】若依顿教一切时分皆不可说但一念不生即是佛故一念者即无念也时者即无时也余可准思。
  皆不可说者地章云顿教者唯有一门所谓无相何以故由成一行三昧故乘彼一味真如所成故不可说有诸异相门一切俱离是名佛也。
  【科】若依圆教一切时分悉皆不定何以故为诸劫相入故相即故该通一切因陀罗等诸世界故仍各随处或一念或无量劫等不违时法也余义准之。
  谓诸劫既乃即入不可得而分其定量又乃该通同异类剎事非一准要问云依一乘义成佛时节并皆不定为十方世界时节不同因陀罗世界等并据当分报位说有为诸劫相作及相入等故无定时仍不违时法者所谓或无量劫等也。
  【科】第五修行所依身者。
  所依身有二种一者分段分谓分限段者形段即三界苦果身之与命有定齐限无所改易故名分段唯识论云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即以惑业苦三为体如演义释二者变易谓改粗为细易短为长改转不定故名变易故论云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诸乘修行不离二身故就此以明诸教不同分段即烦恼为缘变易以所知为缘。
  【科】若依小乘但有分段身至究竟位佛亦同然是实非化。
  但有下以此教唯断烦恼究竟位方尽故是实下佛德章云若依小乘实佛报身生在王宫临菩提树成佛摄生化用及德皆在其中。
  【科】若依始教中为回心声闻亦说分段至究竟位佛身亦尔然此是化非实也。
  引彼就下而说义与小乘同但佛身是化耳。
  【科】若依真进中有二说一为寄显十地之中功用无功用粗细二位差别相故即说七地以还有分段八地以上有变易。
  然诸教皆有直进回心凡夫直入菩萨乘谓之直进先入二乘或至无漏然后发心皆曰回心小乘中亦有直进故要问云仍直进有二种一大乘中直进二小乘中直进菩萨寄於二身显二位差别非实受二身也以七地已还修随相有功用行八地已去修无相无功用行欲显二行粗细异故故说有二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