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科】设本业经说十住第六心有退者起信论中释彼文为示现退也为慢缓者策励其心故而实菩萨入发心住即得不退也。
  纵本业契经作如是说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护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是故起信论云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各入第六住其间值恶知识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趣中恶缘即乞眼等。
  【科】其行相者起信论说三贤初位中少分得见法身能於十方世界八相成道利益众生又以愿力受身自在亦非业系又依三昧亦得少分见於报身佛其所修行皆顺真性谓知法性体无悭贪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等广如彼说又梁摄论中十言名凡夫菩萨十解名圣人菩萨等其地上行倍前准知。
  即彼论信成就发心菩萨行状三贤初位者信满入住也少分下论云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於法身能於下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等乃至入於涅盘又云亦非业系以有大愿自在力故等又依下论云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等又云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其所下论云於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以知法性体无悭贪乃至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修行般若波罗蜜然是解行发心中文位当行满入向深解现前即十解中之解也所修离相即十行中之行也知法性无悭等显所修离相总是地前初僧祇中行相故梁论可知。
  【科】是故当知此中行位与前始教浅深之相差别显矣。
  【科】问此教岂不通引二乘何行位不似小乘说耶答此后诸教并皆深胜所引二乘亦是纯熟高胜机故不假似彼也。
  在文可见当知此引二乘令回心向大非三车引诸子也。
  【科】若依顿教一切行位皆不可说以离相故一念不生即是佛故若见行位差别等相即是倒故。
  如地品中十地如空中鸟迹岂有差别孔目云若约顿教即一切行位皆不可说以无相故此据三乘方便说古德云一念妄心不起云何不得名佛又心本是佛念起故为众生故念不生即是佛也法数章就维摩嘿然无言义当顿教嘿绝万法故对法论云不待名言及余根境是名实有即显待名言根境是假有也是故见相差别即名颠倒大疏等皆言顿教无位者即其义也故佛境界章言若据顿教举心皆不当理。
  【科】若寄言显者楞伽云初地即八地乃至云无所有何次第又思益经云若人闻是诸法正性勤行精进如说修行不从一地至一地若不从一地至一地是人不住生死涅盘如是等也。
  寄彼不次之言以显无位引经云相经文语略演义第五具出初之七句以义配同最后一句据理都泯又云不立地位者以第八句中一切俱拂故云正意在於下句平等理中佛亦不立复何更有次第证耶故云无所有有何次即经长行云於第一义无次第相续等若尔如何祖师复说顿教无位之位而指起信论翻妄四位凡贤圣果次第说耶答彼钞注曰傍断譬如逐鹿者不见山斩蛟者不见水志在蛟鹿忘於山水傍观之士言其登山有高下入水有浅深行者忘心唯知寂灭世尊说彼断惑有粗细得位自高下法尔必然无位之中有此位故论结四位云而实无有始觉之异本来平等同一觉故问起信岂亦顿教乎答以起信三重因地凡贤圣果四位圭山释义总属顿门与圆觉一体又云今用论者分齐一也良以论中从生灭门入真如门生灭是能入之假真如是所入之实以假从实故属於顿又此论虽有四法正以一体摩诃衍为宗故故当顿教若尔何以复云正终兼顿当知此约众生心生起染法如来藏随染故云欲究妄本约凡以标心义判要彰动末先明静体故正终而兼於顿也。
  【科】若依圆教者有二义。
  【科】一摄前诸教所明行位以是此方便故。
  摄前诸教者则知前四皆圆中四教非圆中别有四教也诸门摄前义皆同此。
  【科】二据别教有其三义。
  【科】一约寄位显谓始从十信乃至佛地六位不同随得一位得一切位何以故由以六相取故主伴故相入故相即故圆融故。
  始从下谓寄彼三乘次第六位显此教中一得一切得也何以下择相收清凉曰六位不乱以更收。
  【科】经云在於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是故经中十信满心胜进分上得一切位及佛地者是其事也。
  即初地经文此与演义第二用意小异彼但当位之中自一摄十此证一得一切得五十二位正当彼中总摄诸位故此云得一切位及佛地故是故下义引梵行品文云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於诸法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惠身不由他悟。
  【科】又以诸位及佛地等相即等故即因果无二始终无碍於一一位上即是菩萨即是佛者是此义也。
  言相即等等於相收相入也一一位者此别明五位互摄如初住摄於初行初回向初地第二住摄二行等第十住满则十行满等十行智度圆十地智度满如海憧比丘寄第十住顶出诸佛灌顶成佛者即其事也前约理行圆融此兼行证相似。
  【科】二约报明位相者但有三生。
  【科】一成见闻位谓见闻此无尽法门成金刚种子等如性起品说。
  亦名见闻生故曰三生未起解行前皆见闻生性起品彼经说亲近如来见闻所种善根皆悉不虚出生无尽觉慧乃至到无功用智地即引喻云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同处故。
  【科】二成解行位谓都率天子等从恶道出已一生即得离垢三昧前得十地无生法忍及十眼十耳等境界广如小相品说。
  经云佛子我为菩萨时於兜率天宫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剎微尘数世界彼世界中地狱众生遇斯光者众苦休息得十种清净眼等咸生欢喜踊跃称庆从彼命终生兜率天又足轮有光名清净功德阿鼻地狱极苦众生遇斯光者皆悉命终生兜率天既生天已天鼓说法时诸天子闻说普贤广大回向得十地故等离垢三昧前者地论说得离垢三昧现在前又此是果定而有二分今得十地故言前也。
  【科】又如善财始从十信乃至十地於善友所一生一身上皆悉具足如是普贤诸行位者亦是此义也。
  初见表十信至释种童女得法云地最后见普贤菩萨与诸佛等普贤等至觉位清凉曰非唯前后理观圆融行布亦足弥勒言余诸菩萨无量劫修善财一生皆得故言具足诸行位也。
  【科】三证果海位谓如弥勒告善财言我当来世成正觉时汝当见我如是等。
  即入证分齐处也弥勒等者入法界品经云善男子我愿满足成一切智得菩提时汝及文殊俱来见我。
  【科】当知此约因果前后分二位是故前位但是因圆果在后位故说当见我也。
  今见弥勒但是因圆见成正觉则是果满也。
  【科】三约行明位即唯有二谓自分胜进分此门通前诸位解行及以得法分齐处说如普庄严童子等也。
  行行之中皆有此二探玄云然此二分通说有七重一约一行生熟分二约二行如先施行已成后修戒等三约二利以分四就行位以得位为胜进五约比证以分六约二位谓前位已成为自分趣向后位为胜进七就因果因成自分入果胜进得法分齐处者所得三昧也如善财於弥勒所得解脱门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庄严藏未得三昧是善财自分得三昧已则是胜进二位不同普庄严者探玄云此童子得法是何位者义准上下经有三种成佛一约位以六相方便即十信终心胜进分后入十解初位即成佛以此是三乘终教不退之位故以一乘六相融摄即具诸位至佛果也是故此童子见初佛为信位自分闻初经为信位胜进见后佛当解位自分闻后经为解位胜进以摄诸位皆具足故二约行总不依位但自分胜进究竟即至佛果三约理则一切众生并已成竟更不新成以余相皆尽故性德本满故。
  【科】其身在於世界性等以上处住当是白净宝网转轮王位得普见肉眼见十佛剎微尘数世界海等。
  世界章云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乃至十世界相谓积种成性等此当万子轮王已去所居若晋经寄当十地如兜率天子从恶道出即得离垢三昧前得十地无生法忍位一乘义章曰若证得普贤位在六相方便十地位中何以故依十地证义会普法故今章既云及以得法分齐处说则知普庄俨等位皆十地准唐经云种一清净金网转轮圣王据晋经云所谓白净宝网轮王等清凉会云是则多个轮王非一轮王之多善也梵本亦然而言清净金网者准璎珞上卷金轮在十回向中初地已上皆是琉瑠轮而增宝数为别是知旧译为宝网者胜金网也故彼经云欢喜地百宝璎珞七宝相轮四天王一万子为眷属宝数一一增至第七地十三宝相轮八地但云大应宝相轮九地云白云宝相轮十地云百万神通宝光璎珞无畏珠宝相轮若顺晋经白净之言则当九地今章与孔目皆云十地但据晋经天子所得位判清凉由二经不同以义会通故有是说普见下一乘义在普见肉眼位中见十方界经云菩萨住金网轮王位放摩尼髻清净光明若有众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萨第十地位成就智慧光明得十种清净眼等又菩萨业报清净肉眼乃至如颇梨镜清净光明照十佛剎微尘数世界等。
  【科】若三乘肉眼则不如此故智论云肉眼唯见三千世界内事若见三千世界外者何用天眼为故知不同也。
  文处可见。
  【科】又彼能於一念中化不可说不可说众生一时皆至离垢三昧前余念念中皆亦如是。
  经云菩萨住此转轮王位於百千亿那由他佛剎微尘世界中教化众生乃至未曾一念而得间断若有众生暂得遇光者必获菩萨第十地位皆至离垢三昧之前者孔目云若约解行法分齐克唯未得离垢三昧其离垢三昧是未受职之前定又云当知白净轮王之位福分非少若起利用即合无量众生发不退菩提心及在十地无生法忍地唯未得离垢三昧少分之力故云至前定也。
  【科】其福分感一锭光颇璃镜照十佛剎微尘数世界等。
  一乘义章云白净宝网轮王位时有锭光颇梨镜光明照十佛剎微尘数等世界验知福分不少也。
  【科】当知此是前三生中解行位内之行相也以约因门示故。
  如是身土化用福分是解行生行相以此照前约行明位是位内行相矣以约下以因果该彻圆通之法在因为因在果为果总别相成无有前后始终浅深近远等别今云解行者就因门示也。
  【科】若约信满得位已去所起行用皆遍法界如经能以一手覆大千界等手出供具与虚空法界等一时供养无尽诸佛作大佛事饶益众生不可说也广如信位经文说又云不离一世界不起一坐处而能现一切无量身所行等又於一念中十方世界一时成佛转法轮等乃至广说。
  言得位即信满不退际上以终教三乘至此入住名为得位今以一乘同彼而说引彼三乘令入一乘故三一义章云但不退以后即明得彼普贤之法约熟教比之即十信满心已去即是其位其普贤位中对彼解行法及彼得义唯有自分胜进两义不同故下文问答备拣终教三乘皆遍法界已得普贤法故经引晋译贤首品十种三昧中第四手出广供三昧门偈也。
  【科】是故当知与彼三乘分齐全别何以故以三乘行位是约信解阿含门中作如是说也。
  与彼下建立一乘十义差别后结判云此上十证足为龟镜其别教一乘所明行位因果等相与彼三乘教施设分齐全别不同广在经文略如下辨行位因果则此复拣者会成前义此中正拣终教三乘岂有前后义异文句全同祖师不明辨而示后学圣言宁容有失何以下征三乘行位者种性章云三乘教种性差别略有三说一约始教二约终教三约顿教真如章云真如有二门一者一乘真如二者三乘真如次释云三乘真如复有二门一顿教门二渐教门又次云渐教门者略有三门一终教门二始教门三所知门又此下问答正以三乘终教对拣则所拣三乘通诸教甚明矣良以长养彼根器故施设行布十地等行位令生信解阿含此云净教乃至佛果并是教佛一乘义章约诸教说行位竟顿教末文结云此据三乘方便说章初云今依大乘云昔日但有言教无实行果故云三车空无又云临门牛车亦同羊鹿但有其名以望一乘但是教故是故经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等妙趣云又诸三乘经论所明位地及差别次第法相门等并约信解门中依如是说故大论云随一方化仪也若据行法则不如是行解亦入解门彼亦通拣诸教也问顿实二教岂皆权也答既皆一方化仪非无尽说是故前四皆方便权施也行法分齐云若修菩萨道为回声闻初教许行为引初教终教许行为引渐教顿教许行为引顿教圆教许行当知顿实皆是所引唯圆教究竟非所引也又云据佛别意唯一乘可行余不可行何以故非究竟依故是故前四皆是此经方便枝末法轮并非本究竟正乘也。
  【科】问前终教中不退际上亦得如是八相等用与此何别。
  终教三乘信满入住亦得八相等与今一乘何别此如起信等说。
  【科】答彼於此位示成佛时於后诸位皆不自在以未得故但是当位暂起化故此即不尔於初位中起此用时於后诸位并同时起皆已得故是实行故该六位故。
  答彼终教但於信满入住得位证如能起化用示现成佛於后诸位并未得故皆不自在不同一乘一得一切得一起一切起并皆自在妙趣云华严中信解行等诸位以信一言成其信位位中所含即通成解行理事一切法门等。
  【科】问义既不同何故一种同是信满胜进分上起此用耶。
  一三义异权实宗差何故同此起用。
  【科】答为欲方便显此一乘信满成佛令易信受故於彼教先作此说。
  良以信该果海理圆难信故佛菩萨於彼三乘终教信满之处说能作佛巧令闻者易信斯经也。
  【科】问既一位中有一切位及信满心即得佛者何须更说后诸位耶。
  文处可见。
  【科】答说后诸位即是初中之一切也如初后亦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