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科】二据别教种性甚深因果无二。通依及正尽二世间。该收一切理事解行等诸法门。本来满足已成就讫。故大经云。菩萨种性甚深广大与法界虚空等。此之谓也。
  孔目曰。种性义者是其佛因。其义广大。因果无二者各摄法尽故。通依下孔目曰非偏在解行比证因果等。又曰普贤证位佛果摄用无碍自在一切皆尽故。又说从因感果依一乘教具一切因缘理事教义人法因果。又总虽有因缘乃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卢舍那佛普贤行因成就因果与三乘等别。又问云普贤因果法门体性不与世间道理事同因。何从凡夫世间得成普贤解行等果。答普贤因果不从凡夫世间克得。何以故。若未成则不说普贤。若已成则旧来如此道理时事皆悉不同凡夫之法。本来无物。无物能成。普贤对凡旧来非有无所可成。唯普贤望普贤。说成说不成。可准知之。大经下引证。
  【科】若随门显现即五位之中位位内六决定义等名为种性。亦即此法名为果相。以因果同体唯一性故。广如经说。余可准知。
  五位即住行向地及果位也。六决定者。一观相善决定。二真实善决定。三胜善决定。四因善决定。五大善决定。六不怯弱决定。此六何以名决定。有六义故得名决定。一约行体决定坚固不退故。二望所证决定已证。三约烦恼决定能断。四约所信决定不疑。五约所化决定能度。六望佛果决定能成。由六义得名决定。孔目云。此六决定是十地体通十地故亦通十住已来。经云。十住中有五决定。十行亦同除大善。十回向有三决定。谓观相及大善不怯弱。此之废兴显位高下增微故。通义可知。此义通彼修生及本有普贤性起在此位中。何以故。同是证故非彼三乘及小乘所知。探玄云。大海十相别谕十地。总一大以谕佛地。又云地有二分别。所尽大虚以譬果分。能尽十相以谕因分。是故通能所依为一种性也。
  【科】问云何种性约诸教差别不同耶。【科】答此亦有二义。一约法辨隐显相收。二约机明得法分齐。
  【科】初义者由此种性缘起无碍具五义门。是故诸教各述一门。随机摄化义不相违。
  【科】何为五者。一是随执非有门如小乘说。二随事亏盈门如始教说。三从理遍情门如终教说。四绝相离言门如顿教说。五性备众德门如圆教说。
  【科】义虽有五然种性圆通随摄遍收隐显齐致也。
  【科】二明得法分齐者。或一切皆无唯除佛一人如小乘说。或一切皆有唯除草木等如终教说。或亦有亦无如始教说以许一分无性故。或非有非无如顿教说以离相故。或具前四如一乘摄方便处说。或即因具果通三世间如圆教说。余可准知。
  并如所依心识。准知可解。
  【科】第三行位差别者於诸教中皆以三义略示。一明位相。二明不退。三明行相。
  【科】初者依小乘有四位。谓方便见修及究竟。又说小乘十二住以为究竟。及说三界九地十一地等广如小论说。
  方便谓七方便。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四暖。五顶。六忍。七世第一。此七总名道前方便。二见道。三修道。四究竟道。孔目云。从小乘位十二住即合四果共成十二住。十二住者。一声闻自种性乃至第十二一切种阿罗汉。住三界九地者。一五趣杂居地乃至第九非非想处地。欲界为一。上二为八十一地者。九地复加十未至定地十一灭受想地。
  【科】二不退者。此中修行至忍位得不退故也。
  忍位等如前门说。
  【科】三其行相亦如彼诸论说。
  即愚慧胜劣行相如毗昙等论。
  【科】问何故小乘行位等相不广显耶。答此中意者以义差别显教不同而小乘异大乘理无疑故不待说也。
  文皆可见故下断惑分齐中但标起而已。
  【科】若依初教亦以三义显初位相者此中有二。
  【科】一为引愚法二乘令回心故施设回心教亦但有见修等四位及九地等名同小乘或立五位谓见道前七方便内前三种为资粮位以远方便故后四善根为加行位是近方便故余名同前。
  施设下谓大乘经中有将大小二乘地位和合而说如乾慧等地是大小杂列作十地也又如大小二乘同说见修等皆为引令二乘回心施设此法也故云引愚法等此教通於三乘又说见谓见道通大小乘小乘义者见谓推度为义谓能推度见谛理故名见道见即是道属主受称有云八忍名见八智名道即见之道依士得名大乘义者真见道得无分别智亲证谛理非比智知相见道以后得智修道修谓修习道谓圣道於此位中勤修圣道故名修道等者名同小乘故。
  【科】又亦为说乾慧等十地第九名菩萨地第十名佛地者欲引二乘望上不足渐次修行至佛果故又彼佛果不在十地外同在地中者以引彼故方便同彼以二乘人於现身上得圣果故不在后也。
  十地者初乾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见地五薄地六离欲地七辨地八辟支地九十如章欲引等者此乃三乘杂列从初至十示胜劣故又彼下既二乘在现身得果故同彼说在地中得佛是方便善巧也。
  【科】又此位相及行相等广如瑜伽声闻决择及杂集论说。
  位相即上十地等孔目云地者位也行相者谓五乘人所观行相也。
  【科】问何故瑜伽等所明声闻行位相而不同彼毗昙等耶答不同相者有二义意一为显小乘人愚於诸法不了说故二为方便渐渐引向大乘故是故所明行位等法皆悉方便顺向大说故不同也此既非是愚法小乘又非菩萨即知是彼三乘教中声闻乘也。
  见修乾慧等位相如何与前毗昙等不同耶答有二意故不同一欲显小乘不达法空对之以说毗昙等所宗之经也二欲回小入大方便渐同顺向大说故不同也此既下指此回心教也退非愚法进非菩萨即是三乘中声闻乘也吾祖就声闻藏中准诸经论曲开三种一诤论声闻藏谓契经四阿含调伏五部对法二十部互相违诤所说不同不妨圣果是故总名诤论藏二称实声闻藏如瑜伽声闻地及声闻决择诠示声闻行位果等皆悉称实与理相应不同婆娑及诸异论以补处所说非诸异论所能诤故是故总名称实声闻藏问此中所说既与小乘诸部不同岂声闻人有两种耶答此约教中说声闻法尽理不尽理故开为二非谓声闻亦有差别三假立声闻藏如大乘经中为引声闻令回心故所立法门亦同声闻名数而说如无作四谛及道品等如诸大乘经中说不能繁引既非菩萨所学是故名为假立声闻藏问此中名虽同小乘义实是大何得总说为声闻藏答只为此义名为假立问诸声闻人根熟回心所学即是菩萨藏收此假立名於彼何用答但声闻回心有二种一胜二劣胜者一往入大不籍此藏劣犹怖大是故方便同彼名数令易信受故立此门今即称实藏收。
  【科】二为直进人显位相者彼说菩萨十地差别。
  十地差别者孔目云复约位从欢喜地尽第九地於第十地即不退成其佛故。
  【科】又以十地说为见修及通地前以为大乘十二住义何以故为影似小乘故又彼地前有四十心以彼十信亦成位此亦为似小乘道前四方便故是故梁摄论云如须陀洹道前有四位谓[火*(而/火)]顶忍世第一法菩萨地前四位亦如是谓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
  又以十地者约位见修等同小乘故及通下约大乘十二位於第十二最上菩萨住后即成其佛似小乘十二住故地前四十心同小乘见道前四加行故。
  【科】又亦为似回心教故以信等四位为资粮位十回向后别立四善根为加行位见等同前。
  地前立资粮加行似小乘见道前开七方便故。
  【科】问何故此教所立名数多分影似小乘等耶答为随方便影似引彼有胜方便故若全异彼难信受故若全同彼不名引故。
  答中全同全异俱不成引同而且异方成引义故云胜方便。
  【科】问若引二乘可须似彼如为直进何假似彼小耶答有二意故亦稍似小一始教中直进之人机粗浅故不能尽受大乘深法是故所示位等法相亦似小乘而义理仍别二凡以大乘似小乘说者皆通二义一为引小二为浅机是故说此为始教也。
  答义理仍别者小乘即实初教即空等既为浅机又复引小由是说为大乘初门也。
  【科】即如何义等者如瑜伽说云何已成就补特伽罗相谓诸声闻先已串习诸善法故若时安住下品成就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往恶趣非於现法证沙门果非於现法得般涅盘若时安住中品成就尔时便有中品欲乐中品加行不往恶趣於现法中证沙门果非於现法得般涅盘若时安住上品成就尔时便有上品欲乐上品加行不往恶趣於现法中证沙门果即於现法得般涅盘。
  上言以大似小者经论中何等法义是耶故引此以示之已成下已於凡夫地遇佛教法起行进修故下品等应是顶位已还人也以忍位不往恶趣故欲乐加行者即彼顶前诸位所修四谛观行等顶位人纵造业入恶趣必不起大邪见断善根故暖位不容久留诸趣后必生人天遇佛法证涅盘故云非於现法等中品者应是忍位世第一法人也以忍位不往恶趣世第一位虽是异生必能为等无间缘引入见道正性离生位故上品者此应见修位人也然此有多种人且如欲界现般那含人谓此那含於现在身上般涅盘故此是最利根人只於现在欲界身上得三果已不生上界便能进断上八地七十二品俱生修惑证阿罗汉涅盘果故。
  【科】如说声闻独觉亦尔何以故道与声闻种性同故乃至广说。
  当亦立三品也。
  【科】於菩萨位为似二乘亦立如是三种成就故彼论云若诸菩萨住胜解行地名下品成就住净胜意乐地名中品成就住堕决定究竟地名上品成就若菩萨住下品成就犹往恶趣此尽第一无数大劫乃至广说余二大劫配二成就如是等文类别非一皆具上意可准而知。
  胜解行地者论云若诸菩萨住胜解行地名下品成就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往恶趣此尽第一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未得相应若时菩萨住中品成就尔时便有中品欲乐中品加行不往恶趣此尽第二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觉品善法已得相应极善清净觉品善法未得相应若时菩萨住上品成就尔时便有上品欲乐上品加行不往恶趣此尽第三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悉成就。
  【科】二不退位者依佛性论声闻至苦忍缘觉至世第一法菩萨至于回向方皆不退也。
  如种性处辨。
  【科】当知此中声闻缘觉非是愚法是故皆是始教中三乘人也。
  拣愚法小乘此是通大之小故云是始教中人也。
  【科】亦可菩萨地前总说为退以其犹堕诸恶趣故如瑜伽云若诸菩萨住胜解行地犹往恶趣故此尽第一无数大劫如是等也。
  地前总退如瑜伽等说此亦教浅非深细尽理说也。
  【科】三明位中行相差别者如瑜伽云胜解行住菩萨转时何行何相或时具足聪慧於其诸法能受能持於其义理堪能悟入或於一时不能如是或於一时具足忆念或於一时成於妄类於诸众生未能了知调伏方便於自佛法亦未了知如实引发善巧方便为他说法教授教诫勉励而转勉励转故不能如实知或时虚弃如暗中射或中或不中随欲成故或於一时於大菩提已发心而后退舍由意乐故欲令自乐由思择故欲令他乐或於一时闻说甚深广大法教而生惊怖犹豫疑惑如是等类名胜解行住。
  言差别者如诸位行人所起智慧愿行位位不同言菩萨转时者转入诸位转起诸行之时也何行者所行之行云何何相者得位相状若何也此菩萨未能一向升进演义引瑜伽疏云即以此住有漏种现及无漏种诸善为体而犹未证真寂之理但印持决定而起诸行故名胜解行住。
  【科】解云此是十二住中第二住行相其第一种性住行相更劣及地上行相皆如彼说。
  十二住者孔目曰直进菩萨一人即有十地并说见修后方得成佛及说大乘十二住一种性住二解行住三净心住四增上戒住五增上意住六增上慧住七谛相应慧住八缘起相应慧住九有行有开发无相住十无行无开发无相住十一无碍慧住十二最上菩萨住第一种性住者演义引论释能住人云谓由性有仁贤性能成菩萨行德不由思择制约有所防护故即善行人也瑜伽与孔目名有小异。
  【科】若依终教示说菩萨十地差别。
  孔目云约大乘终教有其十门显十地故。
  【科】亦不以见修等名说。
  不假似彼故。
  又於地前但有三贤以信但是行非见位故未得不退故本业经云未上住前有此十心不云位也又云始从凡夫地值佛菩萨正教法中起一念信发菩提心是人尔时名为住前信相菩萨亦名假名菩萨名字菩萨其人略修行十心谓信进等广如彼说。
  吾祖曰此信但是十住位之方便自无别位本业经云未上住前有此十心名字谓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心九戒心十愿心增修是心一劫二劫乃至得入初住中心心有十增成百法明门名入习种性中故知无位但是方便行也又云此经中后四位皆有入住出已列十名辨十义等唯信位中无此故得知也又本业经但说四十二贤圣不说五十二是也问何故仁王经说十信为种性位仍只立三贤位耶答此有相摄故如是何者义准有四句一以本位摄方便故唯立三贤则没信名准论住位引文可知二以方便摄本位故即十住名十信没十住名也故仁王经云十信十止十坚心则不论十住但名十信也三开方便异本位故则如住前有此十心为方便等四於方便处假施正位如前始教说又问信既实无正位何故始教说为位耶答为始教机粗智浅行位不分影似小乘教故说四位终教机细智深克实分异故也。
  【科】又仁王经习忍以前行十善菩萨有进有退犹如轻毛随风东西等在此修行经十千劫入十住位方得不退故十住初即不退堕下二乘地况诸恶趣及凡地耶。
  习忍即伏忍当习种性也演义云习种性者十住经云善男子其法师者是习种性菩萨彼经五十二位亦即五忍经云善男子初发相心信恒河沙众生修行伏忍於三宝中生习种性修信进等十信此之十心是习种性中为十住因开因异果故说十心今文云忍前行十善即开信异住也在信位中即有退堕登住初心即不退故云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