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科】二约终教。即就真如性中立种性故。则遍一切众生皆悉有性。
  良以真如随缘成种种味故。言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论曰真如内熏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盘。真如熏无明成净用等。要问曰若依三乘终教则一切有情众生皆悉成佛。由他圣智显本有佛性及行性故。除其草木故曰遍有情皆悉有性也。孔目曰。佛性者诸佛所师。所谓法也。真性平等犹如虚空。於诸凡圣无有限碍。名为佛性。
  【科】故智论云。白石有银性。黄石有金性。水是湿性。火是热性。一切众生有涅盘性。以一切妄识无不归自真性故。如经说言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此在无情数中即诸法自性也。在有情数中名涅盘性。涅盘即所证佛性也。论文甚明。或谓今学者遍执论文并无此义者悞矣。良以真如随缘而成妄识。妄识从缘无有自性。皆归真性也。故论曰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凡是有心定当作佛。涅盘云若说草木有佛性者是外道说。孔目云佛性者据觉时语所以知者为随其流处成种种味。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则在有情位中名为佛性。佛者觉也。口称无情复言有觉。是知不晓也。须知以性从缘则成差别。以缘从性方归一体。
  【科】问如有难云。若诸有心悉得菩提者。佛亦有心亦应当得。若言佛虽有心更非当得。是则无性众生虽有是心亦非当得。
  佛及无性同是有心。佛非当得。无性应然。
  【科】答经中已自简滥故。但云众生有心不云佛矣。以处处受生名为众生。故不同佛也。
  经自拣云。众生有心。何以滥佛。故不同也。
  【科】问若并有性。如何建立五种性中无性者耶。
  性若并有。经论云何建立无性。
  【科】答论自有释故。宝性论云向说阐提无涅盘性不入涅盘者。此义云何。为欲示显谤大乘因故。此明何义。为欲回转诽谤大乘心依无量时故作是说。以彼实有清净佛性故。
  此义云何。此是论中自有此问。论自答释也。诬谤大乘是地狱因。为转此心令不生谤。故约长时不得成佛。非谓永无清净佛性。
  【科】又佛性论云。问云。若尔云何佛说众生不住於性。永无般涅盘耶。答云。若憎背大乘者。此法是一阐提因。为令众生舍此法故。若随阐提因於长时轮转不息。以是义故经作此说。若依道理。一切众生皆悉本有清净佛性。若不得般涅盘者无有是处。是故佛性决定本有。离有离无故。
  问下论自问也。不住於性不住清净佛性。答下论答也。若背大乘是谤诽大乘也。若有此法则堕阐提。故为欲恐怖令舍此法故说无性。若堕此法则长时流转。约此义故经说无性。若依真实道理皆有佛性。若言阐提实不得灭度无有是处。是故下结成俱有。
  【科】解云又此论前文广破无性。乃至末文云三者失同外道。有本定有。无本定无。有不可灭无不可生。此等过失。由汝邪执无性义生。乃至广说。
  良以种性顺因缘门。非偏在有。不偏在无。汝执定无故生诸过。是失同外道也。
  【科】问前始教中决定说有无性众生。此终教中并皆有性。云何会通。
  始终二教各有所依之经。二义差别如何和会。
  【科】答亦论自有释。故佛性论第二卷云。何故复有经说阐提众生决定无有般涅盘性。若尔二经便自相违。如何会二说。一了一不了故不相违。
  此论王宗一性。故作此问。意在释通。了者终教所依之。经说一切皆有清净佛性者了义说也。不了者始教所依之。典言有无性者是权施不了说也。是故如来所说不相违也。
  【科】解云。若小乘中但佛一人有性。一切人皆不说有。三乘始教中以渐异小乘故。说多人有性犹未全异彼。故许一分无性。是故论中判为权施不了说也。
  尚言一分无性犹未全异。故曰权施矣。
  【科】问若依终教。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即众生虽多亦有终尽。若如是者最后成佛即无所化。所化无故利他行阙。行阙成佛不应道理。又令诸佛利他功德有断尽故。
  生界虽多而皆有性终竟有尽。若如下立理进难。若许俱成。二利行中利他为上。生总成佛则无他可利。无他可利则无妙行。无行而成理不应故。又诸佛如来利他功德无有断尽。生界若尽则断尽矣。
  【科】如其一切尽当作佛而言众生终无尽者。即有自语相违过失。以无终尽者永不成佛故。又如一佛度无量人於众生界有损。以不若有渐损必有终尽。有损无尽不应理故。若无损者则无灭度。有灭无损不应理故。
  众生总许作佛而云无尽。则自相违也。又如下问生界损不损否。若有损。云何有损而云无尽。不成理故。
  【科】依如是等道理。佛地论等由此建立无性有情。离上诸过。此义云何。
  依上诸义。佛地瑜伽等论立无性者。其义善成。
  【科】答若谓众生由有性故。并全成佛说有尽者是。即便於众生界中起於减见。众生界既减。佛界必增。故於佛界便起增见。如是增减。非是正见。
  若谓下牒难是即下总非。既云增减。是外道说。故非正见。
  【科】是故不增不减。经云。舍利弗。大邪见者所谓见众生界增。见众生界减。乃至广说。
  邪见之人则有增减。彼经又云。法身即是众生。众生即是法身。法身众生。义一名异。又云。众生界法界无二无别。若言众生法界有二有别者。我说彼人名一阐提。
  【科】设避此见。故立此一分无性有情为不增减者。彼终不能离增减见。何以故。以彼见於诸有性者并成佛故。则便起於断见减见。诸无性者不成佛故。即便起於常见增见。以彼不了众生界故。
  设避下是牒难彼终下总非。何以下征释有情俱成则后不复有成佛者。则断见减见无性不成。常在生界是常见增见。有如是见者由不了生界也。
  【科】是故经云。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一法界故。不如实见一法界故。起邪见心谓众生界增众生界减。
  在文可见。
  【科】文殊般若经云。假使一佛住世若一劫若过一劫。如一佛世界。复有无量无边恒河沙诸佛。如是一一佛若一劫若过一劫。昼夜说法心无暂息。各各度於无量河沙众生皆入涅盘而众生界亦不增减。乃至十方诸佛世界亦复如是。一一诸佛说法教化各度无量河沙众生皆入涅盘。於众生界亦不增减。
  即文殊问般若也。假使过一劫等言其长时也。如一下以一例多亦尔许时昼夜度生不息。如是之多尔许成佛而不增减。此约一方说乃至下列明十方也。
  【科】何以故。众生定相不可得故。
  何故尔所时界多佛度生而不增减。众生既无定相。将何以增减。法身被染故曰众生。从缘成立性本自空譬如虚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坏常无增减。以义从名假立众生耳。故经云若成正觉与不成正觉亦无增减。何以故。菩提无相无非相。无一无种种。能成所成皆无有相。复何增减。
  【科】义言说众生界犹如虚空。假使无量胜神通之者各无量劫飞行虚空。求空边际终不可尽。非以不尽不名游行。非以游行令其得际。
  虚空谕生界。神通谕诸佛。飞行求空谕说法度生也。
  【科】当知此中道理亦尔。非以当得令其有终。非以无终说有无得。是故诸难无不通也。
  非以当得成佛令生界有尽。非以生界无尽说有无性不成佛故。是故结成义宗。生界离尽不尽。诸难皆遣也。
  【科】又为成诸佛利他功德无断尽故。立一分无性众生者。
  【科】是则令彼诸佛但有变化利他功德。亦即断彼随他受用诸功德也。以无菩萨证诸地故。又化他中亦但有粗断灭彼细。以无一人得二乘无漏故。
  登地即见报身。今无登地之机。故断报身利他功德。以彼无性但以人天而成熟之。又化下且凡夫二乘见彼化佛。以彼无性但是凡夫。既无二乘变化利他有粗无细。
  【科】又今已后诸佛无有一佛得说三乘等教。以无得圣机故即断诸佛同体大悲也。
  应但天乘梵乘。诸佛不说声闻等法。以无所化机故。
  【科】又若定意谓悉有性故必皆有尽。恐最后佛阙利他行故立一分定无性者。
  【科】然彼后佛终於利他不圆满。以其所化无一有情得圣果故。但佛菩萨二利之中利他为最。何有不令一人得圣果而於自身得成佛耶。
  不能度一众生令得圣果故利他行阙。阙利他行而自成佛耶。
  【科】又本皆发弘誓愿云令诸众生悉得菩提。是故令得故本愿不虚。而众生界不可□故本愿不断。若不尔者违本愿故。行愿虚故虚行成佛不应理故。
  诸佛菩萨初始发心即有此愿。由有此故得成菩提。今皆无性不能令得故本愿虚也。有性俱成生界 故本愿断也。若不下虚发度生之愿。无生证性。行愿虚矣。不能如实修行而自成佛。理不应故。
  【科】是故虽欲避上诸失建立无性。不谓彼过还堕此宗。是故无性非为究竟了义也。
  此上诸过是法相宗立此以难性宗。故云不谓彼过。彼即性家也。还堕此宗即相宗也。以能立过设难之家为此。受难之家为彼也。
  【科】问夫论种性必是有为。如何此教约真如为种性耶。
  此亦有宗以事难理也。不达有为皆从真起。故有是问。
  【科】答以真如随缘与染和合成本识时。即彼真中有本觉无漏。内熏众生为返流因。得为有种性。
  即起信云心生减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也。即彼下论云此识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乃至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又曰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故。为返流因。为性种性也。
  【科】梁摄论说为梨耶中解性。起信论中说梨耶二义中本觉是也。
  梁论称解性即是起信梨耶中本觉二论共诠也。
  【科】又彼论中如来藏具足无漏。常熏众生为净法因。又宝性论云及彼真如性者彼本云如六根聚。经说六根如是从无始来毕竟诸法为体。故解云以真如通一切法。今简去非情故。约云处众生数中取彼毕竟真如理以为种性也。
  解云下章家示经义也。经取诸法中唯真如是不可破坏故。故云究竟为体。
  【科】此与瑜伽所说名同。但彼约始教。以理从事粗相而说故。约事中明种性故也。地持云种性粗相我已略说。此之谓也。
  宝性与瑜伽所说名同。彼宗就事建立种性。故云以理从事粗相而说也。以彼证。
  【科】宝性论中约此终教以事从理深细而说故。就真如明性种性。是故佛性论云自性清净心名为道谛。
  就真如本觉以明故云终教以事从理深细而说也。佛性下引证道谛即所修之道。皆从真流也。
  【科】又涅盘经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
  【科】此等并就本觉性智说为性种。
  指上所引经论并将本觉性智。说为性种也。
  【科】其习种亦从真如所成故。摄论云多闻熏习从最清净法界所流等。
  【科】又起信论中以真如体相二大为内熏因。真如用大为外熏缘。以与无明染法合故。是故三大内外说熏以熏力故。无明尽时冥合不二。唯一真如也。
  论云真如熏习义有二。一者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来具无漏法乃至常恒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盘故为内熏也。用大者论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乃至见报应之身。熏习真如灭无明等故云外熏缘也。随事业二识见报应等故与合也。无明下论云熏习真如灭无明故。以真如常恒熏习故妄心则灭显现法身。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等同一味唯一真如。
  【科】三约顿教。明者唯一真如。离言绝相名为种性。亦不分性习之异。以一切法由无二相故。是故诸法无行。经云。云何是事名为种性。文殊师利云一切众生皆是一相。毕竟不生。离诸名字。一异不可得故。是名种性。以此准之。
  唯真如者以无生灭等相。总镕染净。一一白白皆悉真故。唯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金刚三昧经云。一切万法皆悉言文之相。言文之相则非为义。如实之义不可言说。众生说者文语非义。论云以无分别离分别故是故无二亦不。下论云。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是故下引经证大本维摩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赞维摩诘言。善哉居士。如言说如如。耳听如斯。乃真实不二法门。斯乃真实不二法体。是故以此为种性也。
  【科】上来约三乘说竟。
  今明佛种性中间三教首标三乘。今结三乘则三乘至此其义明矣。
  【科】第三约一乘有二说。一摄前诸教所明种性。并皆具足主伴。成宗以同教故。摄方便故。
  摄前等而言主伴成宗者此有二义。一依镇国曰以别该同皆圆教摄。即此同中必有别义。如事理无碍必有事事无碍。犹彼江水入海亦咸。华严大疏佛身土中十门云上分权实。唯第九属於此经。若据融摄及摄同教。总前九义一总句是谓如来无碍身土。普贤亦尔。义随隐显不可累安。达者寻文无生局见。问答云已上诸惑。一惑一切障。一断一切断。此属一乘教。皆是全收诸教作别教释也。二依孔目。横依方便即是圆通究竟法。从彼所流无异事故云虽约诸义。差别不同。皆是同教一乘义也。何以故。为成普法故。普法所成故。是故摄成主伴。即决择中第八门也。孔目又曰。若据同教。说即摄前四乘所明道理。一切皆是一乘之义。文虽是同而义皆别者。在此一一主伴成宗也。搜玄云。如法华经。三界之中三车引诸子出宅。露地别授大牛之车。仍此二教同在三界作见闻境。又声闻等为穷子是其所引。故知小乘之外别有三乘。互得相引。主伴成宗。此是一乘为主。三乘为伴耳。然是法华同教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