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科】二就实报即说分段至金刚以还以十地中烦恼障种未永断故留至金刚故既有惑障何得不受分段之身故十住经云第十地已还有中阴者是此义也。
实报即业惑等所感身如分段身以惑业苦三为体言惑者谓分别俱生烦恼障发业润生能为缘故言业者即总别报业正感助感能为因故言苦者即三界九地四蕴五蕴能为果故唯识论云一分段生死谓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等言变易者即以无漏业所知障欲色二界异熟五蕴为体谓诸圣者由以悲智上求下化念斯分段短促不能长时远征大劫修行遂以所知障为缘无漏业为因冥资故业故业被资便能熏感识等五支五支种子既被感已生现功能而复殊胜改粗为细易短为长名变易身唯识论云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名变易生死今说行者所依之身故云实报此教既留烦恼至金刚位受分段身以烦恼发业受分段故故十地下引证既有中阴知是分段也亦名中有身。
【科】问八地以去一切菩萨於烦恼障永伏不行以无漏智果恒相续故如阿罗汉既无现行惑何得更受分段之身耶。
八地下以於俱生中六七识惑七地已来寄有现行八地已去永伏不起又如未那烦恼寄至七地八地以去唯有所知等故引为问前说分段至金刚位故须问释。
【科】答若是凡夫即以现惑润业受生圣人不尔但留惑种用以受生。
可知。
【科】故杂集论云一切圣人皆以随眠力故结生相续又梁摄论云异凡夫故永伏上心异二乘故留彼种子。
随眠即是种子故九烦恼中一随眠贪二随眠瞋三随眠痴第四贪瞋痴等分极重上心惑方是现行也又稠林中十三有二烦恼谓随眠烦恼上心烦恼故指随眠为种子也。
【科】解云圣人受生非现润彼复留种子如何不受分段身耶若言八地已上以智障为缘受变易者所留惑种即便无用何不於此第八地初永害一切烦恼种耶彼既不尔此云何然。
圣人下释成当受分段若言下夺其惑种无用而不断也彼既下反质而结成本义。
【科】若约回向菩提声闻已断烦恼者彼即可以所知障受变易身通诸位也。
已断烦恼者既无惑障许受变易也三乘中回心即入十信故通诸位也。
【科】问若尔何故圣教说八地以上唯所知障为依止故受变易身。
即下第四仁王中义也。
【科】答此等为欲寄对二乘显其优劣故经作此说。
经作此说为寄对显优劣耳非实受此身也。
【科】然此寄对依诸圣教约位不同略辨十门。
【科】一说罗汉即同於佛更不分位如律中说佛度五人已即云通佛有六罗汉出於世间文同座等当知此约小乘教说。
出於世间者位当出世间也。
【科】二亦於佛地分出罗汉如对法论说得菩提时顿断烦恼障及所知障顿成罗汉及如来故此中虽约烦恼尽边名阿罗汉而亦为生诸声闻中心胜欲乐故寄於佛果以分大小也。
寄断二障已分大小也而言虽者亦止言断惑障成阿罗汉而不说彼亦断智障是亦为生彼心中胜欲乐也。
【科】三第十地名阿罗汉佛地超过故非彼也如涅盘中说四依云阿罗汉者住第十地此寄因异果以分大小此上二门约始教中回二乘教说。
文亦可见此上等者对二乘说故知是回心教也。
【科】四七地以还寄同罗汉八地以去寄菩萨位如仁王经云远行菩萨伏三界习因果业灭住后身中住第七地阿罗汉位此寄因中自在未自在位以分大小也此约始教直进中说此中既寄声闻至七地故烦恼障及分段身俱至此位八地以去寄此菩萨行位胜前是故唯有彼所知及变易身。
远行即七地伏三界习等以此地已还寄灭三界色心烦恼及彼果报又七地已去寄菩萨位细於二乘寄灭色心习气又俱生第七识惑七地已来寄有现行又末那烦恼寄至七地八地寄灭色心二习无明又八地俱生内六七识惑永伏不起又以六识烦恼寄至四地末那烦恼寄至七地八地已去唯有所知障二障二身以显二位不同故在直进中也。
【科】五初二三地寄同世间以得世间四禅等故四地寄是须陀洹等以得道品故此初出世故五地寄此声闻罗汉以得四谛法故六地寄辟支佛以得十二缘生法故七地以去寄是菩萨以得无生法忍故此如本业经说上来唯约三乘教说以未分出一乘法故。
前三地修四禅八定寄同世间即人天也四地寄须般洹等三果即出世间也五地已下寄出出世间五地修四谛六地修十二缘生观七地已去寄菩萨以同得无生忍故通以十地寄三乘说前六寄同凡小后四通寄大乘未分出一乘者融一同大故也。
【科】六世间二乘同前至六地第七地寄三乘菩萨以未自在故八地以去寄一乘法以得自在故如梁摄论等说此约一乘三乘等分相而说。
於菩萨位中为显自在及未自在二位别故。
【科】七於初地之中已过世间及二乘故如地论等说此约三乘中比证分齐说。
此约地前比观登地现证分齐不同故初地过凡小也。
【科】八地前三贤位已过二乘地如起信论说又如仁王经说习种性中有十种心已超过二乘一切善地此约终教退不退说。
起信论信成就发心十解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故知超过仁王经行位中已引。
【科】九信满心后即过一切小乘三乘等如贤首品说此约一乘说。
信满发心即得成佛等。
【科】十初在凡夫地创发心时即过二乘如智论说罗汉比丘知沙弥发心推在前等此通一乘及三乘说。
即智论说阿罗汉将沙弥行令持衣钵道中沙弥思惟当以何乘得入涅盘即发大心师知其念即取衣钵自将令沙弥前行沙弥思惟佛道甚难且以小乘早入涅盘师复将衣钵令沙弥后行如是至乎三沙弥问师师具答曰汝发大心吾修小行故令汝前汝今退菩提心汝是凡夫不合居吾前沙弥闻已警悟即住大乘。
【科】由有如是寄对法门故诸说前后准此而知。
【科】若依终教地前留惑受分段身於初地中永断一切烦恼使种亦不分彼分别俱生於所知障中亦断一分粗品正使是故地上受变易身至金刚位余义如下断惑中说。
地前留惑等并如断惑中具释。
【科】问若於地上不留烦恼云何大悲同事摄生。
惑障润生地上既不留惑云何度生。
【科】答若於地前及始教中愿智力劣故留烦恼助愿受生今此不尔愿智胜故自在同生。
此教地上愿智殊胜自在同生不同地前并初教中故须留惑也。
【科】问如说八地以还菩萨略有二类一悲增上二智增上悲增者留惑受分段身故智增者伏惑受变易身故此义云何。
问意可知。
【科】答如此所说良恐未然何者若悲增上其惠必劣劣惠导悲悲应滞见滞见之悲岂名增上纵悲智齐均尚不名悲增上况以劣惠导悲而言增上若智增上其悲必劣劣悲导智智应滞寂滞寂之智何名增上以诸菩萨从初以来异凡小故悲智相导念念双修如车二轮如鸟之二翼何得说彼有增减耶。
既滞见滞寂故非增上唯修智分则堕二乘修住相福则堕凡夫故菩萨发心已来双修二行岂互增减。
【科】当知由此始终二教粗细异故有二生死非由悲智互增上也。
始教粗故地上受分段身终教细故地上受变易身非由互增上也。
【科】若言彼智增上者有小乘习怖诸烦恼故永伏者若於地前未证真如可约本习容有此类以未纯熟故初地以上行解纯熟同证同行同修同断如何得有如是差别故起信论云地上菩萨种性发心修行皆等无差别也。
若言至永伏者牒问若於下印彼地前机生未证容有此类初地下夺其机熟已证断无差别起信论云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因等也)发心则等(行等也)所证亦等(证等也)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时等也)故修行断证皆无差别。
【科】又此教中地上变易寄位不同有其四种等亦如下指。
指下断惑处也地上配四种生死受变易等报。
【科】若依顿教一切行位既不可说所依身分亦准此知广如大般若经那伽室利分说。
那伽室利即文殊所问经也。
【科】若依圆教不说变易但分段身至於十地离垢定前以至彼位得普见肉眼故知是分段也又如善财等以分段身穷於因位故也。
此义前科已引既云肉眼知是分段也善财一生非变易。
【科】问何故此中不说变易答如世界性等以上身分甚极微细出过诸天应同变易但以此教不分生死粗细之相总就过患以为一际至信满后顿翻彼际故不说也余准而知之。
世界性等者等取十重如上引普庄严童子等在世界性等上住已得十地此教不分者但以无明边域为生死边际总属过患故不分也然生稠林有二一分段生二变易生分别有二十八门问变易生死是无流转何故入生稠林摄答变易生死本教兴意为显佛法渐渐深远将变易死在分段后显其终教渐渐甚深据理论之变易生死只是分段细相所以知之中阴本立为分段身求生方便故立中阴如十住经说中阴之身乃至涅盘菩提亦有中阴但微细渐深唯佛境界据此文证当知变易生死只是分段细相为其变易问据此生稠林中阴乃证变易渐细至佛境界何以此章初教直进中引七地已还有分段八地已上有变易耶答当知中阴之身位通粗细为分段求生方便故属分段若以微细渐深唯佛境界则是变易是故变易是分段细相也又云中阴身是其报分其阴大分受经七日为一限於中不定或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乃至经劫佛亦於中出世教化入涅盘如十住经说又如梁摄论佛二十年中处中阴身又如地论其中阴身亦得造业有其熏习故知中阴有粗细也。
【科】第六断惑分齐者。
【科】初依小乘。
但标而不释者诸记皆云此中脱一段今勘高丽本亦但有标不应皆脱今释有四所以故非脱也一前行位中已有问答释成小乘异大乘理无疑故不待说也故但标小乘显五教不同不必释耳若更备释前文问答即成元用二师承有据至相尊者亦不说小乘烦恼今章录彼文义是故不释三大乘据用义显烦恼中有二门一异小乘门二同小乘门第二门中烦恼惑品名数与小乘同今说三中二乘惑品即同小乘义虽有异名字是同故不别释四作者任放辨才如探玄但有标五门而不释或释一二如十住中诸门分别梵行无念理观皆标五门而不开释等。
【科】若依三乘有二种义一约位灭惑相二寄惑显位相。
若依三乘者中间三教为一三乘教也以二义中皆具始终二教故便行稠林云烦恼行等者略分二义一约位显烦恼即今寄惑显位相也此中寄惑品显位差别彼约十地等断烦恼粗细以显诸教有异但寄位显惑寄惑显位小有左右耳二据用义显烦恼即约诸教具明粗细惑品即今约位灭惑相也彼云此之二义约三乘显约位者但诸教中约十地显断粗细分齐者即属终教摄二但经论中约见修及九地十一地等明断惑不同及粗细分齐者皆初教所摄若经论中依十地位显别无明不论粗细者如十一无明及二十二无明皆初教中直进教摄何以故为顺十地终心顿断诸惑故彼文亦以始终二教为三乘也。
【科】初义者若依始教具足三乘断惑差别由此是三乘教故障有二种谓烦恼所知。
若依下由有回心真进二种人故回心即是同小乘门直进即是异小乘门回心直进二种教也是三乘教者问若据此文岂非独以始教为三乘耶答上云若依三乘有二种义牒释处云若依始教若依终教岂容便相违耶况释终教亦先说二乘岂无二乘耶但教渐深细言其不能断耳岂彼伏惑无观智乎问答云终教二乘心数亦不可说则有二乘明矣以此教亦有直进回心当知此前拣小乘后异一乘中间三教为一共教三乘前后章文皆作此说非拣终顿理无疑也下文云前约三乘中声闻此约愚法岂可云二乘并成佛而无声闻耶障有下孔目云又依终教烦恼有十六门首列有二无明谓烦恼障所知障又云惑智二障后判云上十六门烦恼义当孰教分亦得通初教中直进教说若在直进教其体即空若在终教说其体即如等。
【科】先辨二乘断烦恼障於中有二先障名数后断惑得果。
【科】初中烦恼有二谓分别俱生总有十种一贪二嗔三无明四慢五疑六身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十戒禁取。
分别则见道所断迷理烦恼俱生则修道所断迷事烦恼一贪下列惑体也。
【科】於中四种唯分别起谓疑邪见见取戒禁取余六通二种。
分别起者疑亲於苦谛犹豫不决邪见亲於苦谛身拨无因果见取亲於苦谛果执劣为胜戒禁取亲於苦谛果非因计因是故唯分别起余六通二。
【科】五识得起初三亦通分别及俱生由用意识中邪师等三因引故得有分别起也。
得起初三即贪嗔痴由用下释分别起因也假三因生方有分别心数云五识由与意识或同体或异体故经云有一意识与五识共缘境故此约三乘始教粗相说也。
【科】意识具十种四分别六通二。
以此识具起六位心所有法良以此识是无边分别一切处分别与五识或一或异故具起十烦恼也。
【科】末那唯四俱生六中除嗔及边见以嗔唯不善此识有覆无记故又以一类相续缘第八识剎那剎那执我故无边见又以后三见及疑藉三因生此识无彼故不起又由恒相续缘故非第六所引不同五识是故唯四。
唯贪无明慢身见何以除嗔以瞋唯下释所以此识执我是异生性障覆弊有情令不出离不属善恶唯无记性此云染污意从过立名与四惑相应故是有覆无记能障圣道隐覆自心说名有覆又於善恶义中不可记别说名无记又以第七名恒审思量常缘第八见分为内自我剎那剎那不断恒执我故无边见也唯识章云末那一起相续不癈与我见等四使相应又以后三见谓邪取禁三见也又由下唯识章对治门云末那一起相续缘我不痴不同五待六引也同末那何故唯是俱生答末那不缘於外缘义不缘外故不得起分别我见是故唯俱生中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