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重订西方公据
重订西方公据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自负修行者。祇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门。功过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粹身。不足为报。
开示
憨山大师
念佛求生净土。元是要了生死大事。今人发心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乃生死根株。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亦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自无始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何曾有一念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生死之根尚且不知。何曾有一念断着。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者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的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者一声佛。果能敌得者爱么。果然断得者爱么。若断不得者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故劝念佛人。第一要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
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自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尝反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直须勇猛。更莫迟疑。
凡念佛时。先将自己胸中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间无一毫空隙处。如此着力靠定。於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日用动静。不杂不乱。梦寐如一。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净土之时也。
每日除二时功课外。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将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饮食起居行往坐卧。此一声佛。时时现前。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就将者一声佛提起一拶。即见烦恼当下消灭。以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便於睡梦中作得主。若於睡梦中作得主。则於病苦中作得主。若於病苦中作得主。则於临命终时。便知去处矣。此事不难行。只是要一念为生死心切。单单靠定一声佛。更不别向寻思。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得大受用。
示念佛法门
藕益法师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设有巧设方便。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现前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前所念之佛。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祇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岐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念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然。然后记数亦得。不记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着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着。珍重。
念佛工夫。祇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养的可归。炽然欣厌。次信现前一举一动。皆可回向西方。若不回向。虽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回向。虽误作恶行。速断相续心。起殷重忏悔。忏悔之力。亦能往生。况持戒修福。种种胜业。岂不足庄严净土。只为信力不深。胜业沦於有漏。又欲舍此别商。误之误矣。但加真信。一切行履更不须改也。
七往生现果
集验
知归学人
闻学老人。名实定。上海人。尝主天目禅原寺。晚至苏州。住文星阁。老人既彻法原。应机利物。慧辩无碍。时为学人提唱念佛法门。作念佛偈云。念佛念自心。念体元空寂。当念了无依。心心无别佛。又曰。飞鸟弄圆音。水有八功德。历历显清机。皆因净心得。又曰。子母不相离。净念常相继。良哉大势至。得此无尽意。又曰。愿力如山重。往生似羽轻。见知融一念。无量佛名经。又曰。君有净土心。悟心方知土。界道有金绳。六时休错路。又曰。西方开净域。不染世间情。前路无知己。君须独自行。又尝作净土诗一百八首。畅演唯心之指。普劝人发回向心。寻还江阴香山寺。岁杪得疾。明年正月三日。嘱付后事。至黄昏。起坐。呼众至。命具汤洗手者再。连称阿弥陀佛。说偈而逝。事在乾隆四十二年。老人摄净归禅。与从上莲宗。眼目自别。即土即心。非心非土。直下洞然。丝毫不隔。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菩萨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观经云。上品中生者。解第一义。既往生已。因前夙习。普闻众声。纯说第一义谛。经於七日。得不退转。老人足以当之矣。
旅亭和尚。名际会。嘉善人。得法於闻学老人。机锋迅利。尝主席禅原。已而至苏州文星阁。自言在天目西方庵。修念佛三昧。风声水声鸟声虫声。悉皆作唱佛声。及是掩关念佛。作偈曰。截断世人生死路。别开化外一乾坤。不知那个脚跟稳。放下身心入此门。已而下痢。语戒弟子沈敬孚曰。昼夜弥陀十万声。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方少有相应分。那得工夫说闲话。管闲事。命侍者具汤沐浴。其明日遂逝。事在乾隆四十六年。
尔立师。名广志。会稽人。出家后。结茅天台黄金洞。专修净业。苏州吴山殷天成。诣天台饭僧。服师道行。延住吴山接引庵。垂三十余年。随机化导。指归净土。从受归戒者累百人。尝结期念佛。昼夜不绝声。其弟子造之。见师经行之地。大书阿弥陀佛。放金色光。讶之。以问师。师曰。汝自本光发现耳。乾隆二十六年四月望。要弟子四人诣庵供佛。临别。谓曰。明日午前当来送我。及期。众至。焚香诵阿弥陀经。称佛名千声。端坐而逝。自数十年来。吴中唱导净业者。必以师为首称矣。先期以常住属法侣月映。月映名普江。念佛精进。屡开期场。集众回向。老於庵。
誓愿师。名佛安。苏州人。年三十余。投上津桥天竺庵为僧。已而住北濠大王庙。以念佛为课。得钱辄买香华供佛。放诸鱼鸟。已而有疾。逝前三日。遗徒往狮林寺。请僧礼净土忏。施食一坛。期满。别众。称佛名。香三炷。日午。曰行矣。端坐而逝。事在乾隆四十一年。
金南溟翁习丹诀。予劝之学佛。不应。曰。苏秦有言。使我有负郭田二顷。安能取六国相印。吾之於佛。盖心知其异而不能从也。则丹诀之为予负郭田也久矣。予曰。翁之所以异佛者。可得闻乎。曰。吾以平生目接者验之。徐庄钱青侯。贩腌猪。一日忽谓其妻曰。此罪也。吾今徙业矣。遂辍贩。请僧礼忏七日。度群猪。日诵阿弥陀佛。至年七十二。谓家人曰。吾将去矣。去时勿哭。为我诵佛名赠行可也。越三日遂逝。事在雍正二年。大邨顾天瑞。老而无子。与妻陆氏。长斋修净业。僧舍有为念佛会者。夫妇与焉。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天瑞无疾。诵佛名而逝。年七十二。先数年。妻有微疾。沐浴就寝。其妯俞氏。亦修净业。隔屋居。半夜。闻陆氏呼之曰。姆早晚好来。吾先去。趋视之。逝矣。年六十三。明年四月。俞氏亦无疾而逝。年七十二。又有予族婶陆氏。日课佛名千声。斋期加五千声。如是二十年。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偶患腹痛。翼日。集家人长幼。各致慰谢。劝修净业。怡然而逝。年八十七。予初谓念佛法门至卑近。顾其效章章如是。因是知佛之不可思议也。念佛成佛之决非虚语也。此予之所谓异也。
沈敬孚。名炳。长洲人。少得喘病。过三十而剧。因发出世心。持佛名颇切。至年五十。病益甚。自正月至九月。一息仅属。遂矢愿断肉。其友杨广文省之。劝持金刚经。扶起授之读。尽卷。居三日。加持至三卷。半月而病愈。自后日以三卷为常。持佛名不辍。夜坐辄至晓。喘病遂除。寻受五戒於旅亭和尚。常言世间万法生灭不停。唯有一句阿弥陀佛。是大休歇处。又自谓念佛工夫。尤於病中得力。诸苦煎熬。独一念炯然。不曾打失耳。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示微疾。数日。其月晦。晨起洗沐毕。喘甚。回首向西。结跏念佛。其妻在旁。挥之去。已而寂然。则坐逝矣。遗言以龛殓。用茶毗法。其妻寻出家为尼。
余辑净土圣贤录。录比丘尼。自刘宋迄明。不过十一人。而吾吴十余年来。其往生有据者。乃得四人焉。则其他湮没无闻者盖多矣。惜哉。
其一岐松师。名本印。吴县人。幼多病。因发愿出家。年二十五。父母送之城中圆通庵剃染。寻受具戒。别买屋数间以居。名曰观幻。戒行洁清。勤修福业。历诸名剎。供佛饭僧。回向净土。其年八月自九华归。结期礼大悲忏。甫逾二七。忽感微疾。曰吾生缘其尽乎。遂辍忏。专持佛名。至十月初旬。卧床七日。右胁西向。念佛无间。已而属付后事毕。命其徒诵阿弥陀经。至三周。寂然而逝。事在乾隆四十五年。
其一圣可师。名律宗。嘉定人。三岁失母。其祖母携至苏城圆通庵。寻剃染。受具戒。少好礼佛。长习法华经。苦不能解义。因愤诣金山及杭州崇福。参究累冬。归而专修净业。屡诣诸名山供佛饭僧。年五十三。得咳疾。遂闭关不出。以西方为期。至年六十四。正月望。集诸缁白。同称佛名。至日昃。顾视左右。劝勉修行。语剧苦切。寻举手称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是者三。趺坐而逝。莲华香满室中。事在乾隆五十五年。
其一越成师。名遂钦。无锡人。九岁出家。稍长。遇一尼师激发。专持佛名。行往无间。寻住苏州南园白衣庵。兴复殿堂。念佛益切。年五十。始受具戒。至五十五。其年三月。鸡初鸣。召其徒曰。吾将去矣。徒曰。师无他恙。何出此言。因泣下。师曰。痴人。哭我何益。认真念佛可尔。遂趺坐西向。同称佛名。尽炷香乃逝。事在乾隆五十三年。
其一见琳师。名佛琦。长洲人。自少不愿有家。既长。其母送阊门外雨华庵剃染。寻受具戒。已而受城中崇佛庵尼道坚嘱付。继为庵主。募金千余两。造西方三圣旃檀像。高八尺。岁结七日期场。集净行僧为念佛会。历诸名山供佛饭僧。为常州天宁寺置田三十亩。晚而专修净业。将逝前三日。见菩萨现身。两童子侍。或言闻菊华香。师曰。此青莲华香也。八月晦。有近事女问疾。师令扶起。集众焚香。称佛名。可二千声。遂逝。事在乾隆五十六年。
常州柏万安。名天佑。平生乐善。兼奉仙佛。尝为予言。其母曹氏。年六十四。病热。万安自苏州驰归。视母气已绝。唯胸前微温。家人为治棺衾悉具。万安悲恸。祷於白衣大士。诵白衣咒一万二千。愿减己寿一纪以益母。涕泪并下。其明日索饮。阅数日。病起。言始死时。为两吏所引。历土地城隍诸司。寻诣东岳府。府君言汝有子。为汝诚祷。仗大士力。贷汝死。命吏引出。放还。万安遂劝母修净业。除一室。供佛像。母遂长斋。日以初中后分入室。掐数珠诵西方佛名辄千计。居十二年。年七十六。九月既望。晨兴谓其子曰。吾将去矣。可召诸亲属为别。明日亲属毕至。母悉与[款-士+止]语。戒诸子女。临去时勿哭。日饮汤五六盏。至第三日。昧旦起坐。洗沐毕。易衣就枕而逝。万安事吕真人谨。尝设乩问仙术。退辄冥心端坐。已而至苏。或贻以予所刻诸书。内有西方确指。辟仙术。指归净土。万安见而有省。遂回向佛乘。然颇疑与仙术异。以问真人。真人曰。尔何疑哉。三灾到时。我辈亦无别路可走。乐邦安隐。尔其勉之。因令兼诵金刚般若经。万安意遂释然。有外姑许氏母。年六十五矣。家居亦长斋奉佛。顾未能专一。万安请曰。母年老。盍去家。吾有一室可奉母。母从之。遂之壻家。万安教以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母如其言。自三月至六月。未尝有间。一日向万安下拜。万安惊问所由。母曰。吾生六十余年。颠倒梦想中。未尝获一日安乐。自子导我以念佛。吾旦而念焉。俄然而夜矣。夕而念焉。俄然而旦矣。世间安乐。何以过之。微子则不及此。是以拜。万安曰。甚善。因为称说极乐庄严。且曰。但得一心。圣境自现。圣境现时。亦勿生着。又三月。母方夜坐。忽见一金莲华现前。已而化作百千万亿。鄂不层出。上升虚空。光照无极。向晨复拜万安。言其事。母自是容色腴润。如三十许人。终日无他言。夜卧更许。即起坐念佛。难精进衲子不及也。其年冬。万安过予言二母事。且曰。赖西方确指一书。得识正修行路。不独自利。又善利人。皆君之惠也。因出金。属予印西方确指百五十余本。将以导於其乡。予喜万安之正信。又乐闻二母之事。因并记之。时在乾隆四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