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订西方公据

  如上所说诵经作福。俱可资助往生。尚有无始以来深重罪业。不加忏悔。莫能湔洗。所以普贤十大愿王。忏悔居一。行者但勤行忏悔。临命终时。直往西方。更无障碍。今绘四图於左。首诵经。次忏悔。次作福。次普度。凡诵经礼忏。每一卷。加一点。如小阿弥陀经。三徧为一卷。心经二十一徧当一卷。忏用净土及大悲等。不能礼忏者。但称南无阿弥陀佛。向西膜拜。每百拜。抵忏一卷。须至诚恳恻。如对目前。不得散乱。作福一件。如前加一点。其施钱功德。须分三等。力饶者以千钱为一件。次以三百钱为一件。下者以百钱为一件。至求生净土。尤贵发菩提心。菩提者。觉也。觉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前所有行愿。自利居多。利他偏少。今别列一图。运心分注。代彼四恩三有。回向菩提。求生净土。庶得冤亲等度。宏济无穷。

  读诵大乘

  
  

  忏除业障

  
  

  勤修方便

  
  

  等度冤亲

  
  
  右四图。每图四百八十圈。如前五次填满。不能五次。即量行节减亦可。注云。
  弟子  持诵  经。共 千 百卷。愿与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净土。
  弟子  礼诵  忏仪。共 千 百卷。愿与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净土。
  弟子  谨遵遗教。广修众善。今合计所行。共 千 百件。愿与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净土。
  弟子  普为四恩三有。代申回向。今将所诵万德洪名一图。分为十分。一奉祖先父母。一奉帝主大臣。一奉三党眷属。一奉师友。一奉诸天。一奉诸鬼神众。一奉地狱众生。一奉冠带人伦。一奉编氓下贱。一奉羽毛鳞介蜎飞蠕动之属。尽此报身。同生净土。

  重订西方公据卷上
  重订西方公据卷下

    知归学人 彭际清 集

  六莲宗开示
  专杂二修说

    (唐)善导和尚
  问。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答。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相续。念报佛恩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见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劫。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临终正念诀

    同 上
  凡夫临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乃是称意之事。如脱敝衣。得换珍服。放下身心。莫生恋着。才遇有病。便念无常。一心待死。须嘱家人及问候人。来我前者。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及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若病重将终。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同声念佛。守令气尽。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依此法者。决定往生。更无疑也。

  禅净四料简

    (宋)永明禅师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往生问答

    同 上
  问。观经明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答。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习定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狱。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平时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也。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问。见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系念彼佛。求生他方。答。真修行人。应自审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诸仁者。当观自己行解。见性悟道。受如来记。绍祖师位。能如马鸣龙树否。念无碍辩才。证法华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说皆通。行解兼利。能如忠国师否。此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劝往生。盖是自利利他。岂肯误人自误。况大雄赞叹。金口丁宁。希从昔贤。恭禀佛勅。定不谬误也。至往生传所载古今事迹。显着非一。宜勤观览。以自照知。又当自度临命终时。生死去往。定得自在否。自无始来恶业重障。定不现前。此一报身。定脱轮回否。三途恶道。异类中行。出没自由。定无苦恼否。天上人间。十方世界。随意寄托。定无滞碍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其未也。莫以一时贡高。却致永劫沈沦。自失善利。将复尤谁。呜呼哀哉。何嗟及矣(此节语载龙舒净土文第十一卷。云出王敏仲直指净土决疑集。今决疑集已不传。而世间通行净土文祗有十卷。恐渐湮没。故录其文。与万善同归一节。并列如右)。

  劝人发随偈并叙

    慈照宗主
  念佛之人。若不发心求生净土。皆是埋头过日。自失善利。大凡念佛。先要发心。欲超生死。往生净土。须以大愿自为主意。常须念佛。早晚专心礼拜弥陀。如朝帝主。两不失时。日近日亲。心口与佛相应。去佛不远。口念心想。心愿见佛。发深重愿。决信无疑。日久岁深。工夫纯熟。自然三昧成就。临命终时。弥陀接引。净土现前。更愿现生之内。常遇善知识。不值邪见师。无惑我心。不生懈怠。如此念佛。深信发愿。是信行愿三不亏也。临终见佛。即非外来。尽是唯心显现。犹如种子在地。逢春发生。岂是外来。皆从地出也。今之修行亦尔。念佛信愿。纳在八识心地。临终发现。净土弥陀。即非外来。皆从自心出也。偈曰。
  万法从心生  万法从心灭  我佛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  持戒无信愿  不得生净土  唯得人天福  福尽受轮回  辗转难脱离  看经无慧眼  不识佛深意  后世得聪明  乱心难出离  不如念佛好  现世无名利  行坐不多罗  则是阿弥陀  发愿持戒力  回向生乐国  如是各行持  千中不失一  释迦金口说  弥陀亲摄受  诸佛皆护念  诸天善护持  见此念佛人  与佛不相远  应当坐道场  转於大法轮  普度无边众  譬如贫家女  腹孕转轮王  诸天常爱护  贫女自不知  腹中有贵子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忆佛常念佛  不久当成佛  诸佛善护持  其人自不知  我当生净土  却要来后世  再得生人中  譬如贫人家  地内有伏藏  藏神常守护  不令其有失  贫人自不知  家内有宝藏  逐日趁客作  求衣食自济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人  具足如来藏  自说我无分  反要生人中  譬如病人家  自有真妙药  不知妙药性  不能自治病  每日床枕边  痛苦受无量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心  能灭贪瞋痴  能为大医王  能为大宝藏  利济一切人  能为大法王  覆护一切众  将谓是凡夫  不得生净土  且自持斋戒  后世愿为人  辗转更修行  方可生彼国  多见修行人  常作如是说  不称弥陀愿  不合净土经  邪见障覆心  毕竟难出离  非是他人障  皆是自障心  今世不得生  一蹉是百蹉  劝汝修行人  信我如来说  佛无不实语  岂是虚诳言  但当自精勤  一心求净土  因风吹於火  用力不消多  幸有念佛心  回愿超三界  逢宝不取宝  遇食苦长饥  咄哉大丈夫  不见真实意  我今略劝赞  辗转传与人  代我广流通  作於如来使  真是诸佛子  真名报佛恩  普愿如说行  同生极乐国

  修进工夫

    虎溪尊者
  凡修净土之人。灼然是要敌他生死。不是说了便休。当念无常迅速。时不待人。须是把做一件事始得。若也半进半退。似信似疑。济得恁么事。如何出离轮回。若是信得及。便从今日去。发大勇猛。发大精进。莫问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但只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靠着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专其心。一其意。或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默念专念系念礼念。念兹在兹。常忆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过。念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放舍。绵绵密密。如鸡抱卵。常教暖气相接。即是净念相继。更加智照。则知净土即是自心。此乃上智人修进工夫。如此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遇苦乐逆顺境界现前。只是念阿弥陀佛。无一念变异心。无一念退惰心。无一念杂想心。直至尽生。永无别念。决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则历劫无明。生死业障。自然消殒。尘劳习漏。自然净尽无余。亲见弥陀。不离本念。功成行满。愿力相资。临命终时。定生上品。

  专意一念

    同 上
  真信修行之事。端的要生西方极乐世界。专意一念。持一句阿弥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师。只此一念。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狱之猛将。只此一念。是斩群邪之宝剑。只此一念。是开黑暗之明灯。只此一念。是度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是脱生死之良方。只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径路。只此一念。是本性弥陀。只此一念。达唯心净土。但只要记得者一句阿弥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现前。念念不离心。无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乐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问人觅归程乎。

  开示

    (明)莲池大师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所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炼铁成铜者。定不诬也。入道多门。唯此一门最为捷径。不可忽不可忽。
  此道至玄至妙。亦复至简至易。以简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离一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即是祖师西来意。纵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极乐。且横截生死。不受轮回。终当大悟耳。愿放下万缘。十二时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古人教亲近明师。求善知识。而善知识实无口传心授秘密法门。只替人解黏去缚。便是秘密。今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即是解黏去缚秘密法门。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续。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真信净土决志往生者。不论已悟未悟。其从事单传直指而未悟者。虽日以参禅为务。不妨发愿往生。以未能不受后有。毕竟有生处故。不是偷心岐路心也。其已悟者。古人云汝将谓一悟便可上齐诸佛乎。故普贤为华严长子。虽尘尘华藏。在在莲邦。而行愿品必拳拳乎以往生安乐为言也。已悟尚然。未悟可知矣。

  警众

    同 上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恶事非信。尚不成就。况善事乎。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迨后释免。依旧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得者条门路。不赍一文本钱。获利无算。所以备受苦痛。决不退悔。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者一句话。於义理不是难解说。尔等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过许多榜样。如今要尔信得者句话。早是不能彀也。尔若真实信得者句话。则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力气。千丁万属。尔自如水赴壑。万牛不能挽矣。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愈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何能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旦汝之能觉妄念者。亏者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剎那不停。自己岂能觉乎。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沈。只是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然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或觉昏沈。则不妨高声。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