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角虎集
角虎集
元旦茶话
问。念佛法门。亦可见性成佛乎。
师曰。此当念唤醒主人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全提宗旨也。参禅虽为直指。悟入者难。惟念佛乃真圆顿法。古人指念佛为捷径。犹未尽其善。捷径。虽异於曲路岐途。未免从门外而入。今主人现坐堂皇之上。自呼自醒。岂有含元殿上之人。更觅长安之捷路乎。故吾以念佛即念心使常住真心。圆明净照。不向外驰求。则超出圣凡善恶是非大小偏圆诸对待之外矣。今人。不知自心念自佛。强立西方许多名相。转使此心王。向诸心所法上。比量较计。是令殿上帝王降阶而与群臣黎庶。较贵贱也。是复令殿上帝王。转向士庶位中。求科第进取。而后再进王位也。夫此内绍宗旨。不繇臣僚功勋而入。所谓诸三昧中之王三昧。既谓之王三昧。何可与心所法。及诸名相。六度万行。差别进修相比量哉。今日无真念佛者。皆主持莲宗之人。悞此心王之佛。流落他乡耳。如主人在家中坐。忽有客从外来。呼主人在家否。若真正主人合应曰。你唤我作甚么。若此时自己作主不得。却向外乱走。客复呼曰。主人你归家来。与你说话。彼主人闻呼之急。愈走远去。如人追贼相似。愈呼愈赶。不着且不计千山万水。抛家弃土去。又安得自悟主人元在家常住坐乎。呜呼大地众生。皆是昧自己主人。弃家乱走者。惟我弥陀慈父。念此众生如一子。念念欲呼彼在家中住坐。莫向外驰求也。
问。今人既抛家外走。呼之不回。亦要设法比喻。令其归家。不亦有捷径之路乎。
师曰。善。此亦喻言。人走在他乡。须岁月始得归家。不见达么云一念旋机。还同本得乎。此众生。心迷家外走。如人身子睡在床上。梦驰万里之外。或见天堂之极乐。或见地狱之极苦。或见刀兵水火。贼盗劫杀。或迷妻子名利恩爱。或於冤家业障。罪犯临身。或於朝廷边塞军国大事。不胜忧悲苦恼。惊魂骇魄。大叫救苦。阿弥陀佛惊回大梦。原来身子犹在床上。虽则通身汗下。亦不曾移寸步出故乡也。安可以他乡实法会耶。故曰。念念呼醒梦中人。自悟本无生死心。今人睡熟沉酣。不能自醒。必须眷属亲友。呼之推之。锥之札之。伶俐人。一呼便醒。沉重人。再如推呼。若更睡死沉迷。如皮下无血汉。不免深锥痛札。入於骨髓。而究其必死之疾。如果死而不返。此一念佛心。犹足为九转还丹。起死回生。肉白骨而返灵魂。惜乎。世人不知念佛之灵验如此。
问。吾师不惜广长舌。为古今迷倒。痛说此法。秪如念佛。即是念心。何不令人念心为直指乎。
师曰。众生心多不净。止以妄想爱欲多。牵入轮回生死。此等妄想爱欲之心。不是地狱心。即是饿鬼心。不是畜生心。即是修罗心。不是五逆十恶心。即是贪嗔妬痴。贡高我慢。杀盗淫妄。僭灶篡乱之心。此心何可念哉。世间最可念者。父母有时照应不着。或病患之至。虽叫爷娘。不能免其苦。至若妻子恩爱。兄弟朋友之好。子女玉帛。珍宝车马。宫室土地。乃至万乘之尊。极品之贵。一旦生死祸患。毫无能救。返而求之。最亲莫若自己。身手头目。耳鼻口舌。互相爱护。一朝目昏耳聋。手挛脚硬。咽硬舌结。气息不通。则心志神魂。皆颠倒迷乱。而不能作主。况身外之法。何可念哉。身外之法。既不可念。则心上之法。如平日能文章。能诗偈。能道理。能经济世事。能明经教妙义。能参公案机锋。及到一口气不来时。毕竟心思不及。拟议不能。惟有自己这念佛心。自为主宰。始得自由自在。超超乎圣凡善恶。生死妄业之外。岂非百丈所谓灵光独耀。回脱根尘。体露真常。即如如佛乎。
此一心念佛。是诸三昧中三昧王。如悉达太子。投胎于净饭王夫人腹中。才生下地。已是天上天下独尊。亦便是饭王太子。父王之天下国家。皆是太子所有何用如臣子。从一科一第。取功名爵位。以至极品。而后始有国土哉。秪此一念。妙圆真心。天然尊贵。逈绝圣凡。真是佛顶门上生出。秪恐不是真佛种子。不愁成佛不解说法不获庄严也。且如何是真佛种子。即此一心不乱。真能时时现前。念念相续。自然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安肯如诸小教渐门。修一功立一行。断一惑进一品。渐渐积功德历阶梯。而后到极地也。若谓我不曾修六度万行。何以能成就国土庄严。不知一滴之水。投于大海。则收尽百川之味。一心投於圆觉。则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一针中於太极。则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所谓销我忆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与弹指圆成八万门。一超直入如来地者。惟此最上一乘妙心。足当此旨。
我此念佛三昧法门。独取一心之纯粹精。如大易之乾卦六爻。上下内外。无非一纯粹精。更无生克制化。及诸变易反覆之杂体。所以谓之纯。亦不已大明终始时。乘六龙以御天。才见有潜。见愓跃飞亢。便有六首。不能用九矣。惟不见六龙之有首。则纯一统天。乃见天则之不杂也。此念佛三昧法门。独大易重乾。足以比喻。其余六子。及八八六十四卦。皆阴阳六错。破体不纯。不可谓时乘六龙以御天。亦惟念佛王三昧法门。可配善财童子纯一无杂之心。能入一真法界毗卢藏身之三昧。是故阿弥陀佛。在极乐为无量光。在华严。则是法界藏身之王中主。于宗门。则可以配天然尊贵。还乡尽是儿孙。事祖父从来不出门。而常寂光土清净法身。亦不必推爷在里头也。岂非天上天下。向上全提之妙旨哉。
念佛要旨
诸佛。尝觉不迷。如日轮当空。更无迷昧。众生。尝迷不觉。如色想在梦更无觉明。是故念佛最为直捷。以念念唤醒。自家主人公。则不复迷於根尘识界之生死轮转也。所谓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此盖念佛一心不乱。如狮子哮吼。象王蹴踏。有何妖狐怪兽。能当其声势而不消灭乎。然念佛。贵念念无间。纯一不杂。自能作主。不为妄想所迁。则神纯臻化。速成三昧矣。
念佛以全提一心成净土说
法界一切含生。元同一个心性。只因一念妄动。遂自各成异途。所以念善则从善。念恶则从恶。念有则堕有。念空则沉空。念妄则逐妄轮回。念真则归真常住。是故。众生因念动处。而向外流转。诸佛亦因念动处。而向己归还。驰之远者。愈散而愈迷。返之近者。愈收而愈悟。所以迷者亦有深浅。悟者亦有顿渐。收者亦有权实。求者亦有速迟。种种设化投机。无非即念接引。然百千三昧法门。其最捷最顿。直指全提之法。莫过於自心念自佛。自佛念自心。为因果不二。本始同源之妙也。况人以一心为本。万法为用。苟能一心自念自佛。则念念顿超自觉圣智。又有何法。不从吾自心之佛而发挥哉。乃至百千方便。互相攻击。无非欲令众生。发真归元。不为妄想之所转耳。至于说弥陀经。更不分真别妄。较实论权。并无顿渐偏圆之可拘。亦无始终大小之可判。直是全提一心不乱。清净解脱之法。使彼一切有见无见常见断见之凡夫小乘邪人外道。一一皆得顿发自心。超越世出世法。而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也矣。
世人。孰知此经大旨。妙在不立依真起妄。返妄归真之语。但叙彼佛现在说法。其极乐世界依正报相。有如是楼阁阶道水鸟行树。有如是声闻缘觉菩萨众会。皆是如来一心清净行愿之所作也。若有善根之人。发愿往生。执持名号。毋论一日七日。但能一心不乱。自然顿断生死命根。现前感应。道交即时。亲见彼佛及诸圣众。岂非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乃吾自心佛性现量所成就之功德庄严哉。而六方诸佛。恐此土众生深信不及。盖以一向闻佛说法。种种教人观察修习六度万行。然后始得到佛境界。如何此会但教一心持名。不假方便。即得成就如是庄严。所以出广长舌。异口同音。称赞我佛一心持名之法。是众生难信之法。是诸佛难行之事。汝等众生。常信一心念佛。是诸佛已会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之所护念者也。
若能深信一心持名。则心心清净。念念解脱。根根尘尘周徧法界。皆成庄严净土矣。岂非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微尘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哉。我佛正以一切众生病。在多知多见。若更立知见。而破知见。反生知见。而病其知见也。是故但教彼一心持名。不假观行。自成观行之功。不假破立。自成破立之因。若於一心不乱之中。复作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等解。不亦大失其一心不乱正旨乎。又况以寂照能所。止观是非之名言分别。反惹起他五浊众生邪见邪缘。而误其自心清净现量之正法乎。
余所谓念佛之法。妙在全提。当人本心自性。不可思议威力。使其念念愤烈。时时逼真。自然超越世间。以获自在殊胜。岂不与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旨相参哉或有信此言。是直指之妙。可以普摄三根而归正觉。何净土莲花。乃有九品之次第乎。虽此一心自觉圣智。法门元无等级。其如众生根性。有大小之别哉。若能了此全提一心之旨。则知千红万紫不异春光。万派千流皆同湿性。至於水涨船高。泥多佛大。又在行力之勤惰。与信愿之浅深耳△当知。六道凡夫。必须念此心佛。始得疾了生死。二乘声闻。必须念此心佛。始得疾越偏空。大乘菩萨。必须念此心佛。始得疾超法界。是故普贤长子。亦必念此心佛。始得圆满华藏之庄严也。呜呼。如此自念心佛。须深信此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始得转身一路。身里出门之生机也。不则正好参研云栖大师弥陀疏钞。其中融通藏海。透彻化机。而广大悉备。无所不极其至矣。
佛日石雨方禅师(嗣湛然澄禅师)
师云。念佛有多种。有渐。有顿。有顿中渐。有渐中顿。如今人油口念佛。虽然也不知观相。也不识西方。他后直至善恶业报尽时。这一句油口弥陀。也用得着。若是顿念的人。直下持名。或一日。或七日。念得一心不乱。不独死后往生。即现身弥陀。全身显现。更有要识念佛是谁的人。随念随扣。扣到无可扣处。忽然撞着。此便是顿中渐念的人。顿中顿者。也不管你西方东土。也不管你静念散心。只要一句念得着。便是好手。所谓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虽然古人为甚么。又道。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参。
越州西遁居士祁净迢(嗣三宜禅师)
公。字季超。居学校中。有出尘想。寻访知识。研穷个事多年。既契旨乎言外。遂印心於三宜和尚。恶祖庭秋晚袭其位者。多有解无行。因编宗门崇行录以励之。每以净土一法作末后句。晨夕念佛。求生西方。为净社。撰缘起云。净土一门。吾佛宣之於先。诸圣僧修於后。其为度生死宝筏昭昭矣。自法运下衰。狂慧之流起而扫之。方自负。高玄超越。不知已入断常二见。而莫之救也。请试言之。夫扫净土者。大抵引心净土净之说。以为惟心净土已耳。岂更有一土。为吾所往生乎哉。盖以心为溪达空虚之心。而已病於断。以土为心外实有之土。而已病于常。不知言心则山河大地。正吾心也。心净则山河大地。正吾净心也。此之谓惟心净土。而心净土净也。若如狂慧之徒。则但许有空空之净心。而不许有即心之净土。是推土于心之外矣。岂非外道之见乎。扫念佛者。大抵引有念成邪。无念成圣之说。以为一念不生足矣。何更多此一念。以执持名号乎。彼盖以为顽空灰灭之无。而已病於断。以念为实有自性之念。而已病于常。不知妙无。原非断灭。则妙有即妙无也。诸念。本无自性。则见性即无念也。此所谓圣邪之分。在有无之间也。若如狂慧之说。则但知灭念为无念。而不知即念之无念。是拨有於无之外矣。又岂非外道之见乎。兹有悯此二念之徒。慨然语予曰。世诚不乏盲修净土。不悟惟心土者。然其病犹易治也。惟拾禅宗之余唾。昧大慈之方便。负莽荡之狂见。入外道之罥网。病在膏肓。治之较难。故疗之须亟。吾将合禅净。融事理。挽颓风。报佛恩。公其为我作缘起。告之众善。予曰。吾素志也。佛说净土一门。乃大方便。速脱生死之妙法也。若能信得此念佛者。即是弥陀法界全身。即是无量诸佛法界全身。则弥陀接引愿力。即吾人念佛之力。吾人念佛之力。即弥陀接引愿力。原无彼此。亦非感应。如大海中沤。东没西涌。有何间隔。有何程途乎哉。盖此一念。原具如是不思议神通妙用。惜乎。人人自有。不自知耳。若于知生知死处。不能无疑。急宜深信。此一门将一句弥陀。靠定如一座须弥山相似。八风万缘。推引不动则念念是弥陀放光。时时是弥陀说法。永明云。万修万人去。非欺我也。如或偶然失手。将一座须弥山。一推推倒大地。平沉虚空粉粹。且道。诸佛弥陀。与大众立在何处笑笑。
居士。又作净土偈小序云。常见狂慧之流。倚禅宗轻净土。人谓其不识净土之旨也。余谓其正不识禅宗之妙。夫既知禅宗。则淫坊酒肆。无非道场。岂七宝庄严。独非道场乎。樵歌牧唱。皆演般若。岂金口宣扬。独非般若乎。粗言细语。皆第一义。岂执持名号。独非第一义乎。古大老。即偶有呵斥念佛者。独不见其呵佛骂祖耶。若见其斥念佛。便谓是扫净土。则呵佛祖。是亦扫禅宗矣。是皆死於古人言句中者也。故吾谓真悟禅宗之人。必圆禅净之旨。而不堕偏见。执偏见者。必非悟禅之流也。
一壑子曰。衲僧行履。如空中鸟迹。水面鱼踪。有时一口吞尽千佛万佛。有时千声万声不离这一佛。其机其用。神妙难思。如博山老汉。得莲池法音。唱无明曲调。和之者。有雪关誾觉浪盛等。以至散木一枝。覆盖天下个个妙树。嘉猷深明的旨。剎剎见如来。那伽常在定者。而瀛山更有云。持名念佛。以一心不乱为宗。乃一种紧峭简捷工夫。妙在提头知尾。就路还家。程途亿万。七日可期。往生一念。相应圆顿。即名成佛。可谓寻龙捉脉。擒贼灭魁。径中之径也。灵谷有云。念念摄六根。净极光通达。念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念念妙莲花。因果全一致。念念无生忍。身心如幻化。念念心花开。九品齐见佛。念念无量寿。元不住涅盘。念念法中王。于法常自在。念念我全提。更无如佛者。嗟乎。灵谷之风翻巨浪。瀛山之雪满长安。殆为学地中人。出一身冷汗。透骨泌心去也。厥功厥德。岂浅鲜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