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要决科注

  此之一节。总祖述彼经意。考迦叶问辞。出于长寿品之初也。佛演说譬。在於四依品之初。行者等下捃摭经文。处处交举。寻而可知焉。
  【科】言优婆麴多。不识魔者。
  【科】尊者麴多。生居佛后。以次传法。为第五师。说法度人其数极众。
  付法藏传云。乌婆麴多说法道利。夫妇俱证阿罗汉者。乃下一筹。一筹四寸。填积石室。室高二十余尺。广三十余尺。单已及别族者。虽证不记矣。
  【科】魔王垢弊。法会雨华。挠动众心。不能领悟。又当更惑。施以宝冠。圣者垂哀。愍而见受。因语魔曰。我奉佛教。识义知恩。圣者云。汝既施宝冠。我有宝璎相谢。乃取人蛇狗三种死尸。变作宝璎。系颈下。波旬庆曰。麴多圣者。神力难名。化导群机。果集圣侣。我之魔众。展转希谏。今既受我宝冠。又以宝璎酬我。麴多既落魔网。恶趣转增。我之军众。不复损减。身心踊跃。辄即还宫。至四天王天。麴多遂摄神力。宝璎珠玉。还作死尸。臭烂青胮。脓血交落。波旬忧恼。控去无所。遍及诸天。欲请除弃。诸天各报言。非我力能。此是释迦如来弟子。优婆麴多。为汝无知。横加挠乱。暂以此事。挫汝身心。可速归依。得免斯厄。波旬来下。至圣者前。五体虔诚。悲哀忏谢。麴多尊者。愍而为除。谓彼魔言。我生居佛后。不见如来。汝可为我变作佛形瞻相。魔入村林。变身似佛。麴多见巳。敷座顶礼。魔乃惊惧。向麴多言。弟子凡愚。不违尊教。虽变作佛。仍处庸流。圣者和南。灭无量福。尊者答。我近礼佛像。远敬大师。汝弊魔。非我所敬。汝今莫惧。妄畏福消。於是魔王。深生庆悦。舍诸杂行。归佛法僧。顶礼优婆麴多足。还宫不现。
  传云。或雨真金。化作白象。现为女身。端正奇特。举会欲观。无听法心。於三七日中。演深法味。乃至无有一人得道。尊者入定即觉焉。大乘义林章曰。波卑夜。此云恶者。天魔别云波旬。讹也。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此言将众令与天地战。谓之军众也。控。引也。三七日中。不觉魔挠。故云无知。或波旬未知尊者神力。当如此。谓之无知也。挫摧也。庸。常也。贫贱之人。称和南。此曰恭敬。
  【科】岂得疑言不识魔也。
  【科】又如众多贵宰。力助一夫。凶恶之人。莫能侵挠。修业者亦复如斯。修念至诚。决定生彼。十方诸佛。咸助威灵。报尽之期。魔不能乱。弥陀化众。皆阐慈光。接引魂情。令升妙乐。勿惧魔挠。不习良因。
  小本云。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宝积经云。高声念佛。魔军退散。称赞经云。慈悲加佑。令心不乱矣。
  【科】第七西方净土。弥勒天宫。共相比校。以彰优劣。
  天台迦才。及与道绰。如次以二三四之义辨之。感师解之。亦以十二。上世古德。盛为之辨。盖为人多生惑也○律师疑云。上生经疏云。天宫有十易生。净土有七难生。且劝内院曰。但业行浅。愿生西方。万一不生。恐成自误。故当已行。应修此业。一师所释。何其如此。故知此书。非基师造也。今会云。如来说教。随机万差。人师演教。亦随空示。随入一门并归一理。此文所述。意在兹焉。故通赞中。亦举十胜。专劝净土。各随一趣。并不相违。
  【科】疑曰。弥陀净土。去此悬遥。弥勒天宫。现居欲界。何不愿生兜率。乃趣西方。舍易求难。岂非迂滞。
  迂。回曲貌。滞淹也。
  【科】通曰。比校两缘。凡有多种。略陈十异。同释众疑。
  【科】一命有长短。二处居内外。三境分秽净。四身报两殊。五种现差别。六进退修异。七界非界别。八好丑形乖。九舍生不同。十经劝多少。
  【科】一命有长短者。兜率寿命。只四千年。西方寿命。一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以人间四百年。为彼天一昼夜。於人间数。五十亿六十千岁。那由他。此云万亿。阿僧祇。此翻无数。大本誓寿命曰。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小本曰。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今释虽云无数。而非无量。何乖经乎。谓大阿弥陀经。及平等觉。悲华芬陀利等。皆说有量。故且据一说。而与天寿对论。况判主为化身。岂无量乎。若准通赞。则亦判言无量。盖存报身义也。
  【科】二处居内外者。兜率天宫。慧业若多。即生内处。亲侍弥勒。慧少福多。即生外处。不见慈尊。净土之中。一无内外。报虽优劣。俱是圣贤。
  准上生经及彼疏曰。内院即是牢度跋提。及五百亿诸天子等。愿力造作。供养菩萨。众宝珍华。为增道缘。依赞而言。十善报应胜妙福处。外院即是诸天共造。耽着五欲。不逢胜缘。还造恶业。不免轮回。杂阿含。凡夫於彼命终。生地狱饿鬼畜生中。盖斯谓也。一味平等。故无内外。阶有九品。故云优劣。住正定聚。所以皆为圣贤也。
  【科】三境分秽净者。若生兜率内院。见弥勒尊圣会之境。能发净缘。外院香华楼台音乐。皆生染想。西方树鸟水网音乐。触对六根。无非长道。
  准上生经。牢度跋提愿力。为化作善法堂。菩萨居中。集众说法。是名圣会也。所见闻皆劝助菩提。外院无若此事。故多着乐也。西方树鸟水网。及音乐等。皆出法音。如观经说。六境相缘。而得法忍。六根清彻。无诸恼患。受其快乐。皆无染着。譬如比丘得灭尽定。斯乃大本所明。而愿力所摄也。
  【科】四身报两殊者。天中正报。男女两殊。更相染着。障诸道业。西方生者。皆是丈夫。於自他身。清洁无染。
  内虽有女而化所成。外即不然。男女相着执手成淫也。丈夫男子之称。彼国众生。乘佛本愿。悉具三十二丈夫相。名犹无有。况有体乎。
  【科】五种现差分者。若生天上。种现之惑俱行。但生西方。唯种永无现惑。
  兜率诸天。现居欲界。具惑凡夫。更无愿摄。净土众生。无境迎恶。故乘愿力。不善永离。差分有隔矣。
  【科】六进退修异者。若生天上。多有男女。慧力轻微。多不免退。往生极乐。慧力增强。既绝欲行。唯转进修。
  依经及疏。内决无退。外即不免退没三涂。净方众生。定慧并行。福德自然。无毛发恶○律师疑云。彼经疏云。若生外院。离第九品。任运后时。还成不退。今何违乎。会云。此是释外院中。亦有不退者。然多有退。而今不免。盖就多分而言。
  【科】七界非界别者。上生兜率。未离欲界。火灾若起。不免焚烧。如生西方。永辞三界。水火风等。并不能害。由彼国中有形质故。非无色界。依地居故。不染色境。故非色界。无淫及段食。故非欲界。
  火灾能坏色界初禅。欲界之中。岂免焚烧。火灾既起。余灾可知焉。净土之中。三灾不及。波水风幻。还为胜缘。由彼下据大论第三十八卷释成焉。净土论云。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所以此无段食也。
  【科】八好丑形乖者。生在天中。男女不同。好丑殊异。若生净剎。紫磨金身。一类莹严。具丈夫相。
  论天果报。真为殊特。然随因行。报有好丑。形有男女。实缘憎爱。净土之中。咸同一类。形无异状。盖是为愿有。悉皆金色。及无有好丑。具大人相也。
  【科】九舍生不同者。舍命生天。无人接引。若生净国。圣众来迎。
  法藏菩萨誓曰。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不取正觉。说其相如三辈九品文也○律师疑云。上生经曰。时弥勒放眉间白毫光。来迎此人。今无接引者。岂非乖异乎。会云。弥勒无本愿来迎。相亦劣也。故且属无焉。
  【科】十经劝多少者。劝生兜率。唯有上生经文。不至殷懃。粗令作业。劝生净土。经论极多。大圣殷懃。专诚使往。
  粗略也。疏也。专诚。不之苟且也。非特有经劝多少。及文殷不懃。至励功行。亦有亲疎。故曰粗。曰专也。天台判曰。诸经所赞。多在弥陀。亦此中意也。既辨优劣。须定生之难易。故下决焉。
  【科】又问。西方净土。处胜时安。一切下流。如何并往。答曰。彼方精微。欲往实难。佛力加持。去之甚易。
  出过三界。故云处胜。四大常安。故云时安。菩萨别得。业之所感。故不易往。佛力加助。弹指即至。盖本愿之所致也。易往而无人。实可悲痛焉。

  西方要决科注卷上
  西方要决科注卷下

  【科】第八无量寿经云。生彼国者。住正定聚。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
  决定流转。名邪定聚。随缘不定。名不定聚。决定不退。名正定聚。净土无前二。故住正定也。盖是乘愿力。居纯正土也。
  【科】疑曰。泛论不退之位。要说万劫修功。如何念佛一生。下至临终十念。并蒙弥陀接引。生彼得不退。
  十信。经一万劫方入三贤。今即一生等行。顺次获得。疑也宜哉。
  【科】论功行有差别。若为符契。
  符契。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两不相差也。
  【科】通曰。不退正定。名异义同。修行之人。凡有两种。一居秽土。二处净方。秽土修因。要资万劫。净方起行。自有多途。
  净土论注曰。正定。即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今此言之者。论定聚义。经论说殊。人师解区。故预判之。使无相滥也。九品证异。故有多途。或有被弘誓铠。居下位。或有速疾证不退。住补处之位。亦成多途也。虽同居不退。而证有浅深。故作此释。
  【科】今明不退。有其四种。
  诸经论中。明不退义。未必一准。以其名异。数别位殊。勿迷其途矣。
  【科】十住毗婆娑论云。一位不退。即修因万劫。意言。唯识观成。不复退堕恶律仪行。流转生死。二者行不退。已得初地。真唯识观。舍二乘心。於利他行得不退也。三者。念不退。入八地以。去。真得任运无功用智於定散中。得自在故。无念退也。
  十住论。普考未得此文。意言者。相似义也。言第六分别观慧。取相似之境也。恶律仪行者。旃陀罗及畜猪羊等。畋猎渔捕之类是也。准瑜伽等。一期活命意乐。起杀等等。成不律仪也。广如诸文。三贤菩萨。伏灭二取。令彼不起了二取空。得相似智。常生贵家。及善趣中。不堕恶行。及不善趣。前文所谓。皆比知二无我。不随生死凡流。亦斯谓矣。始入初地。实证真如境智平等。离二取相谓之真唯识观成也。於初地中。断异生性障。永不转变为邪见等。能相续不起异类见。及异类业。岂起小心。此中一行之中。修一切行。故不废利他。第八地中。断无相中作加行障。故任运道空中能起有之胜行於定散中。方得自在矣。
  【科】四处不退者。虽无文证。约理以成。何者。如婆娑论说。退根罗汉。欲界人中得果。遇五缘退具。恐失圣果。起修道惑。谓远行多病。乐诵经典。乐和诤讼。乐营僧事。若天中得果。不逢退具。即得不退。入般无余。行者亦尔。前三不退。未得人中。若在娑婆流浪生死。是其常处。由此染界。遇五退缘。一者短命多病。二者大恶缘伴。爼坏净心。三者外道杂善。乱真正行。四者六尘境界。娆动净心。五者不常见佛。竭逢圣化。若常住此。遭五退缘。但生净土。逢五胜事。一者长命无病。二者胜侣提携。三者纯正无邪。四者唯净无染。五者恒事圣尊。由此五缘。故得不退。
  婆娑论第七卷。说六种罗汉。前五皆退。后一无退广如彼论。及俱舍对法等说。五退具等。光记引大毗婆娑论。第六十卷。文与今同。考论未得全文。盖取意而已。见所断惑。迷谛理起。修所断惑。迷粗事生。迷理已断。迷事未尽。故粗事境。失念惑生。是故生修道惑。所谓五事。皆令心倦。实为退缘也。短命多病等。鸾师同述。天台亦言。原出於十住论中。大槩虽同。各有少异。恶缘伴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等。即其事也。其相似善。乱真正行。谓之杂善。浅行之人。苟不甄别。深成障道。当远离焉。五胜事者。天台亦言。通赞同举。并与今少异。又今师观经疏。举七种胜事。其中五种。便解今文。谓寿命无量。而得金刚那罗延身。是一胜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补处菩萨。常为法友。是二胜也。常修梵行。无不善事不闻恶声。不见恶人。无邪法而可乱正行是三胜也。无女人故。无欲爱心。见闻触者。令心不染。是四胜也。常见诸佛。即补处故。恭敬供养。是五胜也。
  【科】据其行位。未可輙齐。地胜缘强。更无退具也。譬如恶人。常行不善。遇逢胜友。哀悯提奖。绝恶交友。恒随长伴。至于一代无起过缘也。
  【科】第九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科】疑曰。净土往生。要须大善。具行诸业。方可往生。但空念佛。如何生彼。
  六度四摄等。名为诸业也。
  【科】通曰。夫论善根多少。只约念佛。以明过去无宿善缘今生不闻佛号。但今得闻净土。专心念佛。即是过去善因。想念西方。方能决至。此为大善根也。虽闻弥陀净土。发意愿生。进退未恒。心不决定。判为少善。不生净土也。
  大本曰。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当知今生至心。过去有因也。广说宿善。出在贤护观佛。称赞平等觉等诸文也。按立多少名目。诸师异解。未必一准也。
  【科】又疑曰。据其念佛。只念佛名。设使心专。未为大善。纵称佛号。那得往生。
  【科】答曰。今明念佛。此辨总修。良为群机受益不等。诸佛愿行。成此果名。但能念号。具包众德。故成大善。不废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