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西方要决科注
西方要决科注
【科】若不如斯。还沉恶趣。长时受苦。解脱未期。
【科】详此二因。差无违诤。勿随一见。浪执生疑。
两经说异。净秽途殊。至其所入。遂归一趣。故云无违。
【科】顺此要门。乃为想土。仍坏住此。牢绝轮回。
所入虽一。而能入有难易。此所以专为劝也。
【科】验此随行。浅深观因。自分殊益。详因念理。契本何差。
二因虽异。而修念道。不行邪路。遂入一趣。并归本原。何差之有。
【科】第三无量寿经云。此界一日一夜修道。胜余佛土百年。维摩经云。娑婆国土。有十事善法。诸余佛土之所无有。谓以布施摄贫穷等。
【科】疑曰。准此经说。娑婆修道。乃胜余方。何劳专念弥陀。愿生极乐。舍胜取劣。业行难成。
【科】取舍二途。幸详曲委。
【科】通曰。善逝弘规。靡不存益。各随一趣。理不相违。
第一上升。永不复还。故名善逝。弘规犹言大度也。
【科】何者。
【科】修行之机。凡有两位。
【科】未登不退。难居秽土。欲修自行。多有退缘。违顺触情。便生忧喜。爱憎竞发。恶业复兴。无法自安。还沈恶趣。
智论曰。具缚凡夫。虽有大悲心。即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境强。自无忍力。心随境所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恶道。焉能救众生。
【科】若也修因万劫。法忍已成。秽土堪居。方能益物。既成自行。已免轮回。十事利他。诸方不及。为余佛土。依报精华。众具莫亏。所须随念。既无乏少。施欲何人。自余九事。准斯可委。所以自知不退。住此无防。广业益他。胜诸佛国。
大本曰。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故曰无乏少也。施所欲具。谓之施欲。维摩说曰。大悲深固。大本劝令广行六度。知两经皆说上位之行矣。
【科】当今学者。去圣时遥。三毒炽然。未能自在。若生净土。托彼胜缘。籍佛加威。方得不退。是故要生彼国。成自利因。
胜缘者。有五种胜事。至下自明矣。维摩经曰。自疾不能救。而焉能救诸疾人。故云要成也。
【科】据此而言。差无违诤。
【科】第四弥勒问经云。念佛者非凡愚念。不杂结使念。得生弥陀佛国。
经中说十念。今文其总标也。
【科】疑曰。准此经说。夫念佛者。非是凡愚。不杂结使。方成净业。今修行者。圣位未登。结使不除。如何得往。
【科】汝今念佛。功不枉施。疑网稍淹。请垂剖折。
稍。渐也。淹。滞也。剖折。割切细簿之也。文选曰。剖纤折微。
【科】通曰。教阐随机。密旨难悟。色丝之妙。达者须臾。所以取舍不明。浪生疑执。
色丝之妙。犹言绝妙也。世说新语曰。魏武尝过曹娥婢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齏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其智迅速。固易悟焉。故须臾而得之。密意旨远。辄难取舍。所以迟钝之怀疑也。
【科】何者。
【科】佛教净业。都是凡夫。因果深信。岂得愚也。
观经云。为未来世。一切凡夫。又曰。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科】今解凡愚。应作四句。
【科】一凡而不愚。谓从善趣。乃至十信终心。无得相似唯识智。故谓之凡。但於谛道缘生。深怀仰信。运心取舍。损益能知。此即不愚也。
谛道。四谛也。总别并举。故曰谛道也。缘生。十二缘起也。取善舍恶。是损是益。自能分别。故非彼顽愚也。
【科】二者。愚而不凡者。十解以上菩萨。於真如境。未能证见。故说为愚。得相似无漏智。皆比知二无我。不随生死凡流。亦得义说非凡也。又解。初地以上菩萨。於胜进分。无明障故。约此称愚。由得圣法。故非凡也。
现立少物。谓是识性。带相观心。犹有所得。非是真实。故曰相似也。能伏分别。二取知解。不涉邪谬。故曰。比知也。不同彼无得。故说为非凡也。况三贤无生。摄论所许。悉称名圣。非凡之说。良有由也。当体非愚。故曰约此也。
【科】三者。亦凡亦愚。即善趣以前。一切众生未顺圣理。曰之为凡。不了因果。复说为愚也。
圣。正也。即名出世。未勤求之。故曰未顺。顽然而无知。故曰不了也。
【科】四者。非凡非愚。所谓如来圣智满足。二障都尽。故非凡愚也。
【科】所言凡者泛也。准治人德。损益莫分。泛尔受生。等同凡类。去来善恶。轻重不知。此为愚也。
准。度也。言虽治世法。而未顺圣理。是故不能损惑益智。遂所牵缠。而死此生彼。陀罗尼经曰。流转生死。迷惑不正。故名凡夫。即其义也。常迷同没。故曰等同也。去来等下。释愚名也。
【科】今欲往生净土。作业之人。知此娑婆。苦切充满。特生厌背。不可久居。闻说西方。胜乐无极。专诚注想。誓往无疑。既能永灭苦流。长辞染界。即非薄浅。泛尔随生。
观经曰。韦提希白佛。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乃至我今乐生极乐世界。即此中之意也。
【科】但能念佛求往彼方。道悟无生。当来作佛。意专广度法界众生。能运此心。定生妙剎。有斯胜解。故非愚也。
大经。三辈皆曰发菩提心。愿生彼国。故云。求作佛。广度众生也。
【科】言不杂结使者。
【科】使谓十使。结谓九结。
驱役有情。缚留三界。故曰结使也。
【科】念佛之心。即第六识。心王正起。欲作恶事。结使烦恼。容可得生。正念佛时。与遍行五所。及善十一所。不动诸结。无因起故。心缘异境。结使爰生。注想佛时。结使眠伏。故言不杂结使念也。
准唯识论。诸烦恼生。必由无明。非善心中。有无明故。无痴善根。性相违也。结使烦恼。斯被眠伏焉。
○应生起。言佛教净业。都於凡夫设。愿求而结使未除。数数现行。何曰不杂。若依灭尽者。凡夫岂堪乎。次下会此难也。
【科】愿求生净土者。即不应言杂。良由结使未断。容可杂生。若已灭除。不得杂起。则由未断。时有现行。念佛净心。性乖结使。心正念佛。诸结不行。有间断时。无防即起。非说灭尽。言不杂也。
【科】圣人惑尽。此界足安。不劳念佛。求生彼土。
疑者迷。非凡愚念。而为圣人行。故结若此也。
【科】第五最胜妙定经云。有人造种种寺塔。其数无边。不如於暂时间。端心静虑。
【科】又如诸部大乘经中。说无生之理。遣人修道学慧。
【科】疑曰。准依此教。佛赞无生。业行之中。特为尊胜。弥陀经等。劝往西方。厌患娑婆。愿生净土。
【科】生为患主。生尽患除。舍生求生。患因渐广。何不作无生行。以悟法身。念佛色形。生因不了。设生彼国。与此何殊。但观无生。去佛不远。心即是佛。何假别求。
准般若经。见有生灭。皆是虚妄。非真实有。生即有老。老故有死。愁叹苦恼。但断其生。而死自灭。不知断生。终不离死。即此中意也。
【科】此业既专。幸示深趣。
专。自是也。言自为善之。定有深旨。愿闻之也。
【科】通曰。行缘教起。并为利生。教说不同。良由器别。
【科】何者。
【科】泛论根器。略有二意。一者业深。二者行浅。业深之侣。可学无生。行浅之流。要生净土。
【科】夫论作业。凡有二条。一者倒还。二者出离。
【科】言倒还者。虽学佛法。但为名闻。不惧当来生死悬险。贪求胜解。转执人我。自是非他。不受三业。语宣无相。着相炽然。设学无生。将为伎艺。见他念佛。即横瞋嫌。致使行人。心怀退没。口宣妙药。畏不能服。反吃诸余动病毒药。是心为业。心乃浪游。心既不谛。未能看守。自云我解。勘捡全无。不觉命绝。却沈生死。逡巡受苦。解脱未期。此为倒还也。
妙药。所谓实相常住之甘露也。终日口说。心未曾味。故曰不服也。非特不味。亦执差别。夭伤慧命。如服毒也。逡巡。却去也。此业似进却退。故云倒还也。
【科】言出离者。复有二门。一者无生。二者有相。
【科】言无生者。谓守恬静。了别外缘。有无二相。善知取舍。制心任运。不住二边。口说心行。随事勘捡。若违若顺。心得均平。且如炭火吞食。口餐吞食。畅悦无叹。吃火食炭。不殊吞食。诸违顺境。并得如斯。堪任娑婆。久居不退。回兹秽国。翻作净方。功力既然。即成出离也。
恬。静也。餐。嘉饮。旨口无叹。吞吃火吞刃。腹不烧穿。一事若斯。其余可知。故曰并如也。是皆上位之所作也。若如此。则理居净土。设由秽国。真变瓦砾。随心土净。盖斯之谓也。
【科】言有相者。垢缘障重。无相难成。若在此方。诸苦弥积。守心内静。散境外牵。心逐境移。无生叵悟。心缘一佛。想念弥陀。恶业不为。求生净土。见他别业。赞善显扬。闻说他非。不生轻毁。系心一处。远想西方。三业相扶。定生彼国。亦成出离也。
简国於诸方。故曰系一。立域於十万。故云远想。非特无相。是能出离。故曰亦成也。
【科】幸各以根验教。契者当行。自委业深。位居不退。未劳取相。愿生西方。行浅之徒。未免流浪。无生要证。始得出缠。口诵无生。作者非一。据其证者。百无一人。欲得无生。要由胜境。所以求无生见佛。用作证缘。久住阎浮。常逢善友。虽闻正法。说者是凡。日夜恒闻。未证理故。
口诵无生。作业不纯。故云非一也。或心口各异。言行相乖。谓之非一亦得。
【科】推摩经云。终日说法。不能令人证灭修道。即是戏论。非求法也。设使来生。遇善友。起今因。还为戏论。不如求生净土。且绝轮回。登入宝林。一闻正语尘妙法忍。应念圆明。
日夜说听。证悟无分。因果响应。转成戏论。夜以继日。勤劳无功。故云不如等也。近超三界。故云且绝。终满足果。故曰圆明也。观经云。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乃至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又曰。当坐道场。生诸佛家矣。
【科】详此两缘。勿烦犹预也。
【科】第六涅盘经云。阿难厄魔。文殊往救。大品经云。魔王变作佛等。人不能知。优婆麴多经云。魔变作佛。尊者顶礼。
涅盘出於憍陈如品也。阿难比丘。在娑罗林外。去此大会十二由旬。而为六万四千亿魔之所挠乱。以此因缘。不来至此大会之中。佛勑文殊往救。即为说大神咒。文殊受已。至阿难所。在魔众中。发大声说。魔王闻已。发心舍业。即放阿难。文殊师利。与阿难俱。来至佛所。阿难见佛。至心敬礼。却住一面。广如经说。大品经出在梦誓品。文曰。菩萨摩诃萨。不久行六波罗蜜。乃至未入菩萨位。为恶魔所挠。须菩提。恶魔变化作菩萨身。说种种之事记菩萨。菩萨闻已。心生轻慢。谓我已得。轻毁他人矣。付法藏传第二卷。广说麴多迹。今称之而名麴多经也。优婆麴多。唐言近护。出佛灭后一百年。而得六神通。大阿罗汉。当尔时为阎浮提大导师矣。广见彼经。及大论第十。并娑婆论。第一百三十五卷。
【科】疑曰。阿难果证预流。尚被魔挠。佛令文殊往救。然得本心。又魔能化佛身。为人说法。浅行菩萨。皆不觉知。尊者麴多。道穷无学。见魔变作佛。不免归依。今欲想弥陀。临终见佛。此皆魔境。岂可依凭。所见若真。特为要药。如逢魔像。虚入邪决。
佛之真形除病胜缘。教令见之法。真为要药也。天魔妄像。长苦恶因。劝使逢之教。当为邪论也。
【科】疑情未除。定希会说。
【科】通曰。大觉权形。神像挺拔。魔虽矫乱。其像悬殊。累劫勤修。胜因圆着。果成万德。相好超奇。岂有弊魔。辄能伦拟。
应现非真。故云权形。超思议外。故云神像。挺。超也。拔。抽也。巍巍出众。故曰挺拔也。智论云。佛从无量阿僧祇劫。集大功德。一切具足。因缘大故。果报亦大。余人无此。
【科】何者。
【科】如来体严紫磨。相具炳然。皎若明珠。光踰万日。魔王设变。众相不成。事等劣夫。方乎贵宰。
炳然。明貌。方。比也。
【科】阿难权居小圣。迹示预流。据其实行。久登初地。虑佛灭后。修行之徒。魔坏净心。无方制伏。所以示拘魔网。请佛加威。神咒既宣。则为起教。广流遐代。学者摧魔。非谓圣人。凡厄魔网也。
阿难发心於空王佛所。其行既久。登地可知。未见证初地文。盖显是地上耳。涅盘经中。不举阿难请语。今文即约隐密云焉。
【科】大品经云。魔变作佛。迷惑下凡。
经说云。久不行六度。及未入位等。知约下凡也。
【科】浅行菩萨。不能了者。当说大品。未辨权起。
大品经曰。於是般若波罗蜜。若听受持。亲近读诵。乃至是人。魔若魔天。不能得便。故当说令之摧魔也。阿难示以魔挠。谓之权也。为起教法。谓之起也。
【科】涅盘会中。因请为说。迦叶请言。佛说波旬说。云何分别知。佛告迦叶。譬如偷狗。夜入人室。其家婢使。若觉知已。寻即退去。行者亦尔。已入佛家。而护甘膳。不令魔杂。佛之灵状。殊异端严。魔来滥正。应善分别。眉间毫相。右绕盘旋。外实里虚。白光流散。其光映洁。净如瑠璃。面貌圆明。犹如聚日。顶髻高显。其发绀青。一发一蠡。右旋宛转。睹兹胜相。并佛真形。若异此门。并为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