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西方确指
西方确指
菩萨曰。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势力之所成。非由他致。今尔等念佛。昼夜不能如一。乱想犹复问真。皆是用心不得力处。
顾定成求教。菩萨曰。汝来此庵。欲依净业。可知道云何得生极乐。答曰。念佛往生。菩萨曰。汝知云何念佛。即得往生。曰。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菩萨曰。如何是一心不乱。定成不能对。菩萨曰。吾知汝第能言之。未必能如法行之也。汝谛听我语。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汝今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趋上品。定成再拜曰。浊世凡夫。心智浅劣。未能深达至理。更求详示。菩萨曰。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於阿弥陀佛。必使声缘於心。心缘於声。声心相依。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更欲上进。当广参知识。博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汝今当具深信。慎毋学彼庸流。闻而不受。更莫学彼半真半假。半疑半信之徒。名虽受而无诚心奉行也。
菩萨谓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答曰。因添儿孙。时常抱持。恐有不净。菩萨曰。汝谓不净念佛。恐怕有罪。不知不念佛则获罪无量。莫计净与不净。只管念去可也。
陈永寿问结局。菩萨示偈曰。
节欲戒嗔 是保身法 收敛安静 是作家法 随力婚嫁 是省事法 行善念佛 是出世法 守此四法 结局通达
顾善记问终身及行善之方。菩萨曰。汝若存正心。行正事。得个正终身。你若存邪心。行邪事。还你个邪终身。至於善之一字。随时随地可行。大事小事皆是。又兼戒杀放生。随力舍贫施苦。持念阿弥陀佛。回向极乐。日日不间。如是三年不改。方许你好心行善四字。
菩萨示无朽曰。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经。一炉一卓。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物件。庭中亦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盖汝生时撇得乾净。抛得乾净。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大限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岂不是大丈夫举动。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别无沾滞。正为此一大关目也。至於修净之法。不出专勤二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汝今晨起。即诵弥陀经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文。以此文言简而意备也。此为一时之课。若初起或身心未宁。日止四时。稍宁。渐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合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声。更於回向时礼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时。此为每日常课。余工不必计数。或默或声。但摄心谛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莲华。登不退地。若余年未尽。犹得以其所证。为四众向导。报佛深恩。汝若於我所说。一一遵依。方不负觉明菩萨示汝正道。令汝出家。方不负三昧和尚为汝剃度。授汝大戒。此非小小因缘。汝莫自生轻慢。慎之。慎之。
菩萨示常摄曰。汝向持大悲神咒。祈观音冥加。速得入道甚好。但不得一向延缓使志事不立要须并日而作。兼程而进。自今当刻定期限。约准数时。杜绝人事。安止一室。每咒百卷作一时。兼礼四明所立忏法一卷。忏诸业障。助发胜功。为一时。昼夜分为六时。以五时持咒。一时礼忏。余时安坐修禅。深入不思议慧。何言乎不思议慧。了知心外无法。法法无名。直下纤尘不立。一念圆融。不可以思思。不可以议议。故名不思议慧。依此妙慧则心摄於微。摄无摄相。所谓摄无所摄而不碍於摄。名善摄心也。由心摄故。无事不办。总而言之。无时无在而不心心流入。为持咒摄心之本。自然夙障冰消。定心朗现或得三昧开发。契本妙心。庶无虚縻岁月。可以刻期进道。不然。今日明朝。来年后月。若作不作。欲前不前。保汝百年后。仍自目前行止。断不能移易寸步也。慎之。勉之。
菩萨又示常摄曰。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在今日决不是牵郎拽弟打哄过日之时矣。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
达本奉教出家。菩萨示曰。汝老年出家。不得泛学余事。但诵弥陀经。日课佛名一万二千。自少至多。真真切切。求生极乐。此事一了百当之法。莫学世俗愚流。高谈阔论。说牲说心。见人念佛。便一概抹去。及叩其所行。不及三家村里一个不识字的汉子。十字街头一个念三官经的乞儿。枉使掷却光阴。误却大事因汝平日喜说禅而不达要妙。又未必能深信净土。老实念佛。故发此论。
菩萨又示无朽曰。弥陀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不要增不要减。只依着我行去。但经要匀匀净净。不缓不急。不疾不徐。佛要声声心心。不涩不掉。不浮不沉。念去。至千回向。不是但诵旧文一过。须从自己心中。发出真正大菩提愿。至诚恳切。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而我心无所着。如虚空等。是名回向。又静坐时当反观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无能无所。如是谛观。更无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勿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见。如是坐一时。便起经行。又更持诵有个次序。若忙忙促促。一气赶去。谓可完却一日课诵。便有苟且了局之念。非真正修行矣。大抵学道人不遵知识明诲决定劳而无益。未久必败。慎之。慎之。又诸经中所谈净土依正庄严。须讲诵明白。倘坐中或经行或礼诵时。净土现前。便可觉了。不为异境所惑。
菩萨示陈大心曰。尔道念增矣。世念亦不减。凡世间一切人我相。名利相。嗔喜相等不但在身上行出来。始为牵连尘网。但心上略带些子。即属障道因缘。尔须要明白。尔但身礼阿弥陀。口诵阿弥陀。心念阿弥陀。不涉分毫别想。便得洗涤乾净。打破尘网。生极乐国。尔须要明白。
或问终身。菩萨曰。汝问终身耶。我这里没有断终身的法为因菩萨历劫修行。不曾学得这事。然汝亦太愚痴。终身便不过如此。问他何益。汝何不问头儿白了。面儿皱了。身子软了。无常将次到了。阎罗大王面前。如何抵对他一言半句。免得披枷带锁去。这事汝何不问问。
僧法缘将结期礼弥陀忏。先来求示。菩萨曰。弥陀忏是近代慈云忏主所集。亦具事理一心。事一心。专於一事。若四相不生。湛若虚空。名理一心。此一心难到外则勤修忏法。以除夙障。内则依理修观。驯致一心。既得一心。何患不能入道。汝今在期。莫管为自己。为施主。亦莫管长久不长久。只要扫除习气。打荡身心。不成三昧。誓不休息。便了。又汝在彼虽然次第但不是个修行地面若真正要修行。将万缘放下。一钵依於十方。一身依於大地。真真切切。求度生死。乃为正修行法。若区区三载忏期。又夹杂世故。而欲成净业。出生死。譬如吸风吞雾而求饱足。世上必无之事。汝莫作此大愚痴想。以至冻馁而死也。
王师初下三吴湖寇突发。阖城奔窜。久之事定稍稍复集菩萨示曰。后六月十三之变。得无惊恐耶。汝等当知此皆无始劫来。不能修善。广造恶业所以生生世世。不离此祸如梁武皇时。八人以兵乱各散。今日又遭兵变逃窜无地。可见众生不能超三有获无生。毕竟因缘业报。分寸难免。汝等幸而不死。亦大险矣。三世业果。可惊可怖。汝等尚不一心办道早出苦轮。隔世他生。正未了在。奈何。奈何。
菩萨示沈元辉曰。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功成。方不错却。当授汝一偈。依而行之。
阿弥陀一句 万法之总持 声与心相依 念兹复在兹 感应不思议 莲开七宝池
菩萨示定恺曰。汝既遭大难幸而得免。自今当痛思前过。断其后愆。更无躁心竞气逞志使能。贻厥身灾。今为汝立名曰恺。恺者何慈也。仁也慈以立身。仁以及物。功名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惟务培育善心。坚固善行。以仰答四恩而已。
一时菩萨降临法会。士庶三十余人。未决心疑。咸来咨请菩萨悯兹众等。虽同禀诚心而不识修行正路乃垂示曰今日之会。可谓有缘但若与尔等说佛法。非所习开。恐难信人。不若举一则世典儒书。与众等一话。或能信得一句。两句。中庸说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今日看来。安与利且莫说起。即勉强而行者。亦不可得。即如尔等自遇我之后亦曾发心勉强为善。乃有一旦弃捐。或渐至懈废者。其故何在。只是将善之一字。看得太缓。谓行善无功。不如为恶之有效耳。不知为善若果无功。何以古来圣贤之徒断不作些微小恶善则尽力尽心。必要做到十二分满足。若果为恶有效。又何故古来仁人君子。不惟有效是求。反作无功之事。且现见为恶之人。眼前虽得便宜。到头几个有好结局。好断送。好名声好子孙以延其世代。又如世间数岁小儿。见说个好人便知赞美。岂不是为善有大利处。见说个恶人便要嗔怪。岂不是为恶无大利处。此事极易晓。非是尔等不聪明。真不知得。但是不能实心向善。故一时不细察耳。所以平日间舍一钱。也要向人说一遍。有句好话。也要向人说一遍。都是从外边做手脚全不体会大圣大贤用心切己处。觉得没滋味。便抛弃了。汝等今日若果将真真实实的心。行真真实实的事。无一毫妄想觊觎於其间。坦坦然乐天知命。守其在我不见有终身可祈。结局可问五行八字之穷通可卜。吉凶得失之可得而趋避。自然无祸不消。无福不至道与时增。德与岁积。成圣成贤无难矣。此尔将来一定的实事。所以说及其成功一也反此则生为无忌惮之小人死为腐烂之草木。可不痛哉。菩萨说是语已默然而住时众犹颙颙有待。更有再拜而致祷者。菩萨曰。甚哉尔众之愚也闻。如是言竟不生希取之心。反顾之念。只要将胸中儿女身家之事。一问而后已。苦哉苦哉。然菩萨大慈无已。当更说些古话。醒豁尔等痴梦。一者学道之士情不正。性则离。心不坚德乃阙。往往慎於斯须而变於顷刻。若是者谓之造就无地之流。难以入道非圣人之诲人或倦。而故绝之也。众中有识者思之。一者天下又尽有聪明向上之士。却为自是之见所障不成大器。盖人一自是决不肯虚心就正有道。其平日所交所接。定是一等庸下之徒互相称誉凡有所为不能面闻其过而德业殆矣众中有识者思之。一者世人贪得。都务强求。不知一钱之获。尚有命焉而况功名富贵之大。曰吾智力可求若然则苍苍者天。赫赫者神将无用乎。即使强求而得。亦是命数合有不因尔用却许多龌龊心机天悯而与之也。然则勉强而求者有辱无荣。有失无得有僇身之祸。无利物之功。有损德之灾。无进善之福天厌之神弃之矣。众中有识者思之。一者天下大恩莫过父母。父母而在。堂前活佛也。父母而没。犹可追报也。试思此身从何而来。何由而长。乃不能反本寻源。尽心尽力。敬事承顺。而至有结怨於父母而不顾。自利其妻子而不养。更甚至有病而不知。死而不葬。或一言亦报复如平人者。是皆禽兽所不若也。呜呼人而禽兽不若耶。可畏哉。众中有识者思之。
或欲求官问可得否。菩萨曰。做官一事。你更莫想。你须知得通经史之谓文。练韬略之谓武。膂力过人之谓勇。智能出众之谓才。汝自思量有一於此否。若四中不具其一。要做官。不过图侥幸而已。要图侥幸。念头先已不正。一做了官。便去假威仗势。一味虐疲民而饱我腹。决不思为国为民做些好事。以至积恶日深。不知改悔。来世定作牛马驼骡有力报人等畜。如目前兵戈战阵中。一类畜生。皆夙世冒禄贪功。无一毫功德於天下之徒也。且报应之理。远近无期。或致祸於现世。或殃及於子孙。如目前一等罪犯囹圄。身受屠戮。继嗣不肖。或绝灭无传者是也。又损害良民而取其财货。谓之不仁不义之物。以之祀祖先。而祖先益愆。事神明而神明加怒。供诸佛圣贤必为之堕泪。奉仁人有道。反为之生惭。即罪恶不极。而冤结相酬。后世定作一类羊猪鸡犬。无力报人之畜。及世间一等。贫穷下贱剧苦之人。又此图侥幸一辈。在官即做些好事。亦未免公中有私。善中有恶。罪福影响不漏丝毫。贪有限之荣名。受累生之恶果。侥幸做官。溺心利欲。如上所谈势所心至。可不畏哉。
王定佑求子。菩萨曰。汝自今莫杀生命。勿食异物。勿多欲逞忿。何以故。杀生伤天地之慈。乖长养之道。食异物。必增淫秽。或致恶疾。多欲逞忿。则戕损寿命。暴折元和。又多犯阴阳之忌。汝当永戒此三。一意奉养老母。推惠行慈。济贫拔苦。广行阴德。积累不废。天必锡汝佳胤也。
菩萨示陆定息偈曰。
亲近老成 莫狎恶少 君子上达 汝曹当效 劝母修行 是为大孝 必诚必敬 遵菩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