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西方确指
西方确指
续藏经 西方确指
清 觉明菩萨说 常摄集
西方确指序
丁未夏过雪山和尚方丈。和尚出一书授(余)曰。此宝筏也。且缘起甚奇。明末时。吴城八友同修[纟-八]门。日请乩仙以谈其术。於卒也。有仙至。所谈与诸仙异。因日事之甚狎熟。久之。忽劝以念佛。众问念佛可乎。曰善。众皆称南无佛。曰不如是念也。众问如何。曰汝须合掌至心。向西顶礼。念南无阿弥陀佛。众从之。于是为之微细开示念佛法门。令舍伪归真求生极乐。始宣示夙昔因缘。菩萨名号。及现异香天花种种灵瑞。而八人者。皆反其邪修。归于正信。无朽者。八人中之师也。菩萨令往三昧和尚处。受毗尼圆僧相。和尚始难之。既而见菩萨月偈。遂敬礼西方为之剃度。盖菩萨始至时。众以为仙。指月为题求句。因示以偈曰。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无量照群迷。当知本体原无二。不动庄严变化机。始於明崇祯癸未五月二十八日。迄 清顺治丁亥十月初二日。前后共二十四会。所说皆修行要妙。因偈中有确指正修路句。遂名之曰西方确指。余读之。身心踊跃。不啻醍醐之滴入焦肠也。因叹奇不已。和尚曰。(余)始亦不之信。既而阅之。神采焕发。即欲不信而不能矣。(余)曰菩萨往昔因中与八人具有大缘。悲念深故权巧接引。此岂同於应乩之流。且观菩萨临行。有曰鸾乩之设。本为神鬼依吾末如之何也矣。是书得之友人王贯三。向有刻板。顷毁于火。吾党诸贤将复刻以行世。子谨为订其章句。次其先后。既成而为之叙如此。
乾隆三十八年秋八月 东林后学彭绍升撰
西方确指后序
古先圣人。去今远矣。然读其书知其言。决不可以伪为者。断之於理而已矣。佛法入中国千五百年。其间豪杰明睿之士。得一经一偈。决定信入。了脱生死者。殆不可悉数。而浅智之流。辄以私意窥之。谓其原出於老庄。乃其徒所伪作。即今老庄书具在。试取而与楞严圆觉诸经絜之。其浅深离合之故。略可见矣。老庄所不能为。而谓学老庄者能为之乎。此不能察理。而自徇其私者之过也。近世飞鸾之化行。三教圣贤往往随方应感。宏法度人。是皆出於不得已之心。读其书。知其言。决不可以伪为者。亦断之於理而已矣。西方确指者。极乐界中。觉明妙行菩萨所说法也。其为教贬斥邪修。指归净土。阐一心之妙谛。穷向上之[纟-八]关。诚学佛者之指南也。予反覆读之。作而叹曰。嗟夫莲华国土。不离当处。阿弥陀佛。全体众生。奈此众生日用不知。未曾发一念回向心。从迷入迷。漂流长劫。可不哀哉。菩萨悲愿深重。与此众生世世随逐。不相舍离。飞鸾之化。与现身说法何异。读是书者。诚能信自本心。如说修行。心心回向。无诸异念。念极情空。脱然无住。虽现居五浊恶世。已浑身坐在莲华国里。报缘一谢。弹指往生。是果是因。初无先后。如其不信自心。因而不信净土。甚者或疑此书为伪作。则凭非大菩萨应化常事。则是书也。岂可作乩书视也。(余)时即愿刊布流通。广利群有。而因缘未和。迄今己酉春。僧俗道侣。无不踊跃欢喜愿施赀助成。至有读而哭。哭而读。顿舍所爱室宇衣服器具。入深山念佛者。岂非菩萨以无缘慈。摄化众生。不可思议乎。遂与灵曦慧楫二老师。谋付诸梓。梓成道其始末如此。
时康熙己酉九月既望古吴净业弟子朗西金锷撰
西方确指
觉明妙行菩萨说
菩萨戒弟子常摄集
一时菩萨自极乐国来。降於娑婆震旦古勾吴地。在会弟子。以往昔因缘。得蒙化度。菩萨将显净土法门。而说偈言。
诸佛之法要 微密不思议 以非思议故 无能尽宣说 牟尼大慈父 悲悯众生者 说所不能说 导彼今后世 更以异方便 显示安乐剎 令发愿往生 横截诸恶趣 繇佛阿弥陀 大愿摄群品 闻名能受持 决定生无惑 若有大力人 专念心常一 成就深三昧 现前亦见佛 今我如佛教 将开化导门 念尔等迷倒 确指正修路 是非弱小缘 应具难遭想 西方万亿程
一念信即是。
菩萨说偈已。令诸弟子朗宣一过。复言汝等向来学宗玄术。心溺邪修。我以夙缘慈念深故。来此化导。今已首标西方净土。为正向正修一门。犹虑未能极信。次当说我名号及我所证。令知说是法者。是大菩萨。善男子。我昔因中。以妙湛觉心。照明一切诸所有剎土。众生所同具足。即以觉妙妙觉。觉明妙心。起无量妙行。度诸众生。是故阿弥陀佛印我名号。号曰觉明妙行。汝等从此皈依。更无疑二。时同会者八人。俱合掌至心。念南无觉明妙行菩萨。敬礼而起。菩萨曰。善哉。如是。
或问持经咒之法。菩萨曰。所谓持经咒者。自持其心也。要在直明心地。若止云持得熟。诵得多。又念某经某咒某佛。谓我有大功德。而不能句句销归自性。又不能深解如来妙谛。谓可以获果证者。不见十字路口。若无眼。若无足。若乞妇。若乞男。终日不住口念到夜。计其所持。一岁何啻数十万遍。究竟是残疾者。求乞者。并不曾证得一毫果在。此何以故。只无解无行故耳。故知持是经。即当依是经而修行。又发大愿。或求生佛国。或求明心地。或发大智慧。或利济众生。俱仗如来广大弘通之力。以成就行人之愿。如是。方为持经持咒念佛。
天然老僧以久病不愈。欲入径山待死。投骨普同塔中。菩萨曰。汝欲住山待死。是无事讨事耳。汝愁几根老骨头没处安顿耶。不知眼光落地。直伸两脚。任他刀砍斧斫。火烧水浸。与尔无干。乃为他作久远计。亦太愚矣。且此身生时。尚是无益。何况死后。汝今宜简省诸事。单持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不舍。阿弥陀佛便与汝为好伴侣。大限到时。现身接引。得生极乐。岂不愈入山待死耶。又生老病死。是世间难免之苦。汝即久病。亦莫管他愈不愈。但一念一心。生也由他。死也由他便了。
僧不二将投师受戒。菩萨曰。惜哉惜哉。堂堂相貌。表表仪形不知自反。计其所作与俗人无异。吾见汝身在此处。而神游地狱矣。急宜痛加修省。断恶遵善。上求佛果。下化群生。不可昏昏昧昧。失此有限光阴。自贻万劫之累。至受戒一事。不受则已。若一受。更不得分毫毁犯。当守护清净。如白璧明珠。了无瑕玷。斯成戒品。盖戒为三世诸佛入道根本。勿同儿戏。又若住静参方。更宜亲近善友。远诸庸劣。亲善则道业易成。近恶则戒行易失。此二语。终身学道之要。慎之记之。
马永锡兄弟夙世为猎户。一日入山。共杀一鹿。当获短命报。又尝见塔中佛像仆地。扶起安座。礼拜而出。以善因故。再得人身。菩萨先为永锡开示已。永锡惧求永年之道。菩萨曰。昔北方妙觉寺。有童子沙弥。年十六时。有一相师。说人生死。不爽毫发谓沙弥言。汝年十八季秋。当死沙弥恐甚。夜祷於佛。愿於藏中赐经一卷。终身受持。以祈长寿。言已。悉泣不胜。再拜而起。於大藏中。随手取得金刚般若经。遂书写受持。晓夜无懈。兼持戒精严。了悟玄理。年未四十。道风流播。四众归仰。后至八十坐化。即洛阳微行禅师也。为唐玄宗开元六年事。我所亲见。汝今既怖短命。欲求永命。当依此沙弥求金刚善本。发心书写。勤行读诵。复求解义趣。此内功德也。从今日始。不得更杀物命。当爱如己身。又多积阴德。此外功德也。内外俱修。功德甚大。自能与天合体。而夭寿不二之理立矣。何虑年寿之不永乎。然须慎终如始。如彼沙弥八十而不怠。方为合道。切莫有头无尾。或行十日半月。一年两岁便丢手了也。若果尽形遵奉。先后无间。不遂所求。诸佛及我。俱堕妄语。
菩萨示陈定端曰。汝父子奉行我教。最为难得。但必持志久远。不得便生感应希求之念。将修行二字。正如日用间穿衣吃饭之事方可。
菩萨示查定宏母曰。汝夙有向道之念。而未遇正人。深为可悯。今当为汝分别开示。汝往昔为比邱时。力行精进。昼夜不怠。心猛烈故。於静定中。忽起一见。云我何故不能速得成佛。又一日闻诸佛无相。即心是佛之语。复益邪思。云既诸法空寂。我心是佛。何用修习。不知此为究竟空理。而非初入法界所易言者。比邱从此竟堕邪见。不复进修。自谓已证大道。所以从迷入迷。沈沦长夜。悲哉众生。求道不遇真善知识。未免陷於罗网。不可不慎。汝今当知。由昔以见邪故。报获五漏。失正知故。复遇邪师。毒螫亲遭。岂得不生恐怖。今应速发正信。至心忆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国土。
无朽为一友问。得寿几何。菩萨示偈曰。
人命如朝露 虚浮无定期 未能逃梦幻 何必预求知
复示曰。且莫为他问日期。到腊月三十日。管取手忙脚乱在。(是友果以次年腊月三十日疾终)无朽闻说。遂求开示。菩萨曰。元柏当知。学道而不明此心。譬如造屋无基。渡水无筏。欲明心者。当微细观究。此身此心。从何而有。既四大虚幻。心将谁寄。身心既幻。世界微尘。了无差别。目前万法。从何处生。从何处灭。若无生灭。则照与能照。两无所依。自见真如寂灭场地。
勾曲孔生。持斋二十年矣。自念衰老。问死后云何。因泣下不已。菩萨曰。不须悲泪。但从我说。深信遵行。自有好处安身在。遂授偈曰。
西方有净土 人天皆所依 汝能修此门 安隐无惊疑
沈文州以伤寒名家。适至作礼。菩萨问曰。寒入心包。当作何病。答曰。名中寒。因喻诸人曰。汝等但知寒入心包。名曰中寒之疾。若邪入於心。即为殒命之病矣。汝诸人但以身病为病。调之治之。至於心有大病。则不问明医。不求妙药。任其患苦而莫之觉。哀哉。
陈大心奉教念佛。极其诚至。菩萨示偈曰。
八德池中莲已种 果然一念甚宏深 滋培虽藉如来力 长养全凭决定心
又喻诸人曰。此土有发愿往生者。彼土即生莲花。故作是语。汝等应生深信。
孙中白好丹术。日久无效。因来会作礼。菩萨呵曰。老秃今日换这副嘴脸见我么。且问尔金丹几时可成。答曰。正尔求成。菩萨曰。若成了。千万留却几颗。莫都吃到肚子里去。俟汝见阎罗老子时。好做些人事送送。痴老儿。此事决无你分。不如做你本等去。孙拜谢。有顷。菩萨又曰。痴老儿知得你自己本等么。答曰。我求见性是我本等。菩萨曰汝知此性。为大为小。为青为黄。答曰。性无如是等相。菩萨曰。然则汝欲向甚处求见。孙无语。乃发信皈依。愿为弟子。求示法名。遂示以偈曰。
性无大小青黄相 那有声名任汝呼 不达此中玄妙处 一言半字总淆讹
我今强为汝立名。可曰达本。汝此后光阴。不上七八年矣。莫负却八百年前三十六载苦行也。孙因问此身如何结局。菩萨曰。结局便结局。又问如何结局耶。孙乃问如何修持。菩萨曰。净土一门。能广摄群品。汝问修持。当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便得一了百了。汝无再惑。
菩萨又喻诸人曰。从古大圣大贤。阐微立教。皆至精至简。上士闻而悟。中下闻而修。皆归大道。乃后之着述。务为繁言隐说。使凡流揣摩成见。遂至以讹传讹。深入邪僻。抱暗没世。竟不自觉。如达本因读参同悟真诸书。不知法要。曲信讹传。谓为有得。执吝不舍。白首无成动诸烦恼。菩萨说为真可悯者。是故汝等既识前非。当崇正信。
一时菩萨将临法会。弟子八人。无朽。常摄。常源。定茂。达本。查定宏。陈定端。查定敏。恭谨颙伫。齐唱佛号。忽闻异香。从空中来。众皆欢喜。得未曾有。菩萨曰。善哉善哉。尔等知今日之会。有夙因否。昔梁武皇天监六年。我出家於北魏之东都净因寺。为大比邱。因避乱南游。住锡鸡鸣山麓。时尔八人。依我修学。不久以兵乱各散。我越后二载。示寂於武林天竺。后复於唐僖宗朝。为清河献王长子。亦弃位出家。今尔八人。同会念佛。亦由我发心。正如往昔无异。但尔等去我以来。八百余年矣。仍复飘流未反。真为可悲。真为可痛。今为汝等重加发明。所修行业。令速成办。早登解脱。宜各谛听。
示无朽曰。汝向者虽从事玄门。而能恭敬诸佛。当知即是夙因。今宜速发深心精修净业。为诸人唱导。无空掷后。此□十三年光景也。付汝偈言。
八百年前有胜缘 今来相遇指青天 已知本地中秋月 莫向长江觅渡船
示常摄曰。汝常持大悲神咒。云何而持。答曰。所持之咒。历历分明。能持之心。了不可得。菩萨曰。能如是持。是名真持。有偈嘱汝。
汝持大悲咒 应识大悲心 离名亦离相 以此度群生
示常源曰。汝既出家。要须谦下柔和。敬事师长。虚己请益。增长志气。莫只坐云雾中过日。源不达。复示曰。汝懜懜若此。可晓得自己的心么。源无语。乃令诵准提咒一徧。源随诵之。菩萨曰。此不是你心。唤作甚么。偈曰。
见初无心 即汝本心 准提一徧 全体分明
示定茂曰。汝持准提咒。平日须要细密用心。观一切境。若喧若寂。若物非物。若欣若厌。无非此咒现体。即我妙心刻刻流露。如是奉持。必获果证。我亦以神力助汝成就。当诵我偈。
两行秘密 即汝本心 莫谓法少 是法甚深
问达本曰。汝将云何。答曰。欲明心。菩萨曰。得无口头话否。当勤念佛。其功十倍。亦示汝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