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报恩论
报恩论
谨按此结语。可见本师先说大本小本。后说此本。可见净宗本旨。专重持名。盖往生彼国。全赖弥陀本愿。以名接物。大力摄持。其为易行道者在此。其为难信法者亦在此。故此经特应韦提希之请。开异方便。令当来众生。现生亲证。以坚正信。而仍结归本旨。概称念佛。又申结以即是持名者。以名可赅相。举名而一切功德庄严自在其中。如称天而日月星辰在其中。称地而山川原隰在其中。众生妄想分别。作观难而称名易。故特郑重嘱付。以显名号本愿威力之大。称名者。一一声中。不啻亲证一切依正功德庄严也。然则往生之重在佛名号力可知矣。而净宗本旨之专念他佛。仗他力。并无自佛自力之说。亦可知矣。善读者曷审思之。
大集贤护经(隋都那崛多译)
云。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若人发心求生此者。常当系心正念相续阿弥陀佛。便得生也。(节)阿弥陀如来。告彼人言。诸善男子。汝当正念。精勤修习。发广大心。必生此也。(节)阿弥陀佛复告彼言。诸善男子。若汝今欲正念佛者。当如是念。今者阿弥陀如来。具有如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身色光明。坐师子座沙门众中。说如斯法。其所说者。谓一切法本来不坏。亦无坏者。如不坏色。乃至不坏识等诸阴故。又如不坏地。乃至不坏风等诸大故。又不坏色。乃至不坏触等诸入故。又不坏梵。乃至不坏一切世主等(节)。
谨按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净土。西方合论中。已略具之。修净业者。固当博观全经。而阿弥陀佛说法。惟见此经。(密部摩护坛中。徃徃有弥陀说法。然皆梵咒。故无可引)合论失载。故特节录於此。上云系心正念相续。下云精勤修习。发广大心者。盖即大本一向专念。万行回向之意不坏色等者。不离根尘界处也。楞严二十五菩萨。各说方便即其明证。不坏梵者不废诸天业休咎祲祥等也。不坏一切世主者。不废十方国土。王法人情等也。此之谓立处即真。此之谓当下即是。此之谓唯此一身。身外无余。此之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此之谓今现在说法。是故净土法门。但说事修。不说理性。极平极实。正是极圆极妙。而不许说圆说妙。若必离平实而说圆妙。则早不圆妙矣。
谨按佛劝父净饭王。归心极乐净土。而未尝弃舍王位。七万释种。同奉佛教。亦未尝劝令出家。佛岂以其父与族党。不足与语圆妙。而姑出於粗俗哉。试观诸经。惟遗教专告比邱。(四十二章经。系彼土高僧撰集。故不论)余莫不称善男子善女人。兼在家二众言之。此理显而易见。也教判五时。除第二鹿苑时。说阿含小部诸经不论外。其第一时。说华严部。末后以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而善财五十三参善知识。在家者居十之八九。童子如众艺等。杂流如船师等。淫女如婆须密多等。外道如徧行等皆与焉。更何世法之可嫌也。净土说在第三方等部。同部显教。诸经义类。固应相通。亦姑弗论。密部教分三部。金刚部。以秽迹咒为总持。(此咒实说在涅盘时。以其同为密部。故备举之)莲华部。以大悲咒为总持。瑜伽部。以准提为总持。三咒皆护持行人往生极乐。皆许咒水。治产难诸病。准提并特开五荤不忌。尤为方便。则更何世法之拘碍也。第四时说般若部。般若为众经母。大小乘显密诸教。无不从此流出。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六百卷。穷元极妙。义富文繁。而天亲菩萨造大智度论释之。谓佛说此经。欲令众生修念佛三昧。得增益故。(此念佛不必专指西方。而净土持名法门。自在其中)且开卷先说六波罗密。包括万善。其显示般若。反覆开譬。不离根尘界处。与贤护经阿弥陀佛所说一切不坏等。非异非同。则平实之正是元妙。又何疑也。第五时说法华涅盘部。法华通叙如来说教本末。开权显实。大畅本怀。授记现前大众。皆得成佛。又特现女人受持斯经。往生极乐。以作当来榜样。而其澈底开示。直曰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曰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然则一向专念之必成佛道。万善回向之不离世法。不背实相。较然可知。而又何拟议也。涅盘扶律谈常。最为平实明显。即以律藏论。一切诸戒。无不以在家五戒为根本。广之为优婆塞戒。(大本言。无尊无[(白-日+田)/廾]。无富无贫。少长男女。共忧钱财云云。以近世人情观之。可谓千古一辙。然即此可见佛法之圆融。其下文言何不弃世事。念道之自然者。正谓何必徒多胶扰烦恼。非谓当尽弃捐也。如优婆塞戒经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一分应供父母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应积俟用。又言财物。不应寄付四处。一者老人。二者远处。三者恶人。四者大力云云。然则依教奉行。不但无碍世法。且极精明。学者自误会耳)又广之为比邱二百五十戒。无非就世法人情。加严加密。复约之为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统制出家在家七众。其随时随地开遮持犯。无非圆融世法人情。使不障碍。非有别法也。(详见莲池戒疏发隐。藕益梵网合注。而合注为胜。发隐於杀戒中。内色外色一条。实误。不可从)是以大本三辈往生。在家居二。皆以专念为正行。万善为助行。其所谓善。自恭敬供养诸佛事外。不过就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间。勤修身三口四意三诸业。止恶进善。(五痛五烧章。节节唱言独作诸善。即是翻上诸恶。文理极明)再三申劝。全同小乘。乃经前列众叹德。特创一切大乘妙典所未有。直据本师示现受生。示现苦行。以至十相成道等。(会疏备详。其总结言如来出世本怀。顿圆上上妙典。在文明白。谁容拟议。味道君子。请深着眼云云。可谓知言)因源果海。引发当经。(此段叹德。汉吴二译无之。宝积经中无量寿会。唐译本有之。大同小异。盖梵夹传本。间有异同。诸经皆然。类如儒书。今古文家之别)盖结集者深达如来此会时节因缘。寄现前众。表现在法。以见三世诸佛菩萨。历劫修证。不离乎此。而众生现前介尔一念念佛之心。直可现生取办。此其所以为易行道也。(龙树菩萨语)所以为实教也。(李长者华严合论。误判为权教。袁宏道西方合论。已辨正之)纯圆教也。(莲池疏钞。判为分圆。藕益要解。已辨正之)所以当来经灭独留也。(本经)所以为适道教源。济俗要务也。(慧远法师语)所以为三根普被。万善同归也。(永明禅师语)所以一切剎海不能丽。一切教网不能收也。(藕益师语)嗟夫。众生心量昏迷强弱之等差。不可胜数。四十九年中随顺说之。何所不有。至末后涅盘会上。弹偏斥小。叹大褒圆。而圆教大法中。无不指归净土。则一代时教之本旨。断可识矣。夫劫量无尽。世界无尽。众生无尽。此非耳目所能及。而可意决其必然者也。即专论现在劫中。娑婆世界。中国九州。金人入梦至今。耳可得闻。目可得见矣。其中众生百千万亿分不可说不可说之多也。所行之法。无非饮食男女伦常日用等种种世法也。而佛则如是若干众中之一人也。所说之法。如是若干法中之一法也。使佛意必离如是若干众所行之法。而后行我法。其为偏小极已。废而不行久矣。何待三武之暴。诸儒之谤。使依教奉行者。必抑黜世法。而后为护持佛法。则其必不能护持亦决矣。然则今日法门之坏孰坏之。说法行法者之巧见戏论坏之。(才学念佛。便道莫着相。莫心外见佛等。皆是巧见。不行而空言契理不契机等。皆是戏论)非谤法者所能坏也。犹之国家立法之美善。而奉法者坏之。非外国人所能坏也。是故欲望法运之转机。莫要於提倡净宗。欲提倡净宗。莫要於不坏世法。不谈元妙。三经具在。诸方明眼。当共鉴诸。
答问(二十五则)
问曰。子读儒书。近人讲西学。子亦盛称之。顾专谈佛法。其将以佛法治天下乎。
答曰。是必不能。亦断不可。利禄所劝。权势所归。必至名存实亡。奸弊百出。有元之国师。泰西之教王可证也。佛。师道也。其教止於修身治心。罕及家国。上先师书已明辨之。(见卷附)三代以后。不可无佛教。醒迷歌已略言之。夫国所与立。万亿愚贱之心也。历代典章制度。因之而变者也。人心之离散思乱。至今极矣。诚使三五年中。海内幸无事。儒教极四部之选。西学擅各国之长。各得数百数千人。功不至大效不至速哉。而尽中国四万万人。莫能与焉。莫能解焉。以为高远莫及。可畏而不可亲也。(中国人决定不信佛者。万中之一尔。信而若存若亡。不知好者。十之七八。知好者十之二三。此两语通言之。畏官长。良民也。以为不可亲则殆矣。故诚欲亲民。莫近於佛。因此见法藏比邱之弃国。实为大慈。悉达太子之出家。实为大孝。而我孔子盛德在庶。为万世师。天之位置。何异佛之示同凡夫。岂无意哉)以为与己不同道。己所信向。且目为背畔犯禁忌也。(此专指念佛者言之)以为不如归异教者。官为保护。莫敢指摘也。其平日之壅隔揣虞若是。一旦有事。沿海沿边。耕夫渔户。皆早入其彀中。我所召募勇兵。皆素拒之门外。四两五两之守粮战粮。能得其死力乎。数千数百之博学高才。能独治之乎。呜呼。无与同好。谁与同恶。故窃谓今日中国以提倡佛教。固结人心为第一义。此义得而后西学真有用。否则被他人用尔。前车可鉴已。若夫儒之於佛为同为异。二教通喻尽之矣。圣人复起。不易我言。乃自论出后。惟香岩居士能通其说。余皆不解。甚至不能句读。根器陋劣至此。尚复何言。(盖尝思之今之士习不变。仕途不清。实无一能为。子弟读四子书毕。极多加诗经一部。便可应试入学。诗经能背诵乎。不能也。希见之字不识也。易几卦何名十翼何物。书礼几篇春秋几公。概未触手寓目。不知也 本朝开国至今若干年。咸丰以前年号。先后若何。不知也本省几府几县。在何方向不知也。父师不教乎。父师先不知也。如此等人。一县以数百计。无财则可以教乡里。以其道传徒。有财则可以捐纳。可以得一榜。得甲榜。得馆选得高官。问何所能曰能取巧。能敷衍。能构虚架。孰教之乎。曰自其开笔作八股时。心思才力。一注於此。习与性成。不待教也。然则当局者。何取乎。曰正取其如此。则软熟不生事。可苟安也。然则不能改法乎。曰非不能也。不欲也。为己子弟计。为宗族亲戚交游子弟计。为同寮阅卷计。何苦作法自毙。且取诟病焉。呜呼。人之无良。邦国殄瘁。其果无良至此乎。亦非也。七百年来。凭空。讲中庸。习非成是。酿为风气。一人言之。必有多人攻之。其攻之者。徒党皆此类。彼众我寡。明知必不敌也。夫如是虽有良民。谁能用之。余所以徃徃废书而叹。愤极而涕下也) (一)。
问曰。禅教律净。皆佛说也。何独谈净。
答曰。禅佛心也。教佛言也。律佛行也。净则佛境界也。得佛境界而心言行自在其中。同戒录序已言之。(见卷附)舍禅取净之故。法门纲宗已言之。曰既言净宗无参无悟。则以何为得手。曰执辞害意。学者大病。纲宗此段。全对禅家立说。净家本无所谓得手不得手。但念而已。因禅家耽着无想无念。身境两忘为好境界。却是堕在死水。(故初祖达磨扫除六宗。呵为邪见。寂静居其一)不知念佛。亦有身境两忘时。(不可又误解作事一心。及念自佛。盖祇如想一个人。想至出神而已。凡人专注一事。徃徃有此光景。但自不觉耳。何足异哉)而一句佛名。朗朗在口。却正是活泼泼地。(近时惟玉峰师。为得净土正宗。每见打佛七者。一时香烬止息。师家便道此是好消息。须着眼。玉师呵之曰。一向专念。不赞其功。暂时止息。便称好消息。岂念时反为恶消息乎。此语可谓立破余地)非谓别有得手也 (二)。
问曰。何以无参无悟。
答曰。禅家以疑入。故须参悟。净家以信入。故不须参悟。楞严大势至圆通章。事理双显矣。先以二人相忆。喻专念他佛。次以如母忆子。喻彼佛愿力接引。乃言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谓惟其如此。故但凭现前一念信心。常忆常念。直至见佛。其事相类。又申明其理。言去佛不远。不假方便。(上来二十三菩萨。所证圆通。皆是参悟方便。文殊偈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亦正指上文。讲家以无量方便释之。误矣。既用方便。则是远打之绕)自得心开。谓如此则正同母子相忆。不相违远。故不须参究。自然得见而开悟也。大势至本弥陀次子。为西天净土初祖。传法如此。何庸致疑 (三)。
问曰。见佛之悟。与参得之悟。为同为异。
答曰。悟有深浅次第。所谓大悟十八变。小悟无其数。人人不同。皆非实悟。若豁然彻底无余。则祇是证得现前一念本是不生不灭。涅盘妙心。(就人身言。强名为心。实则尽虚空徧法界。无中边无今古以其湛寂常存而非静则谓之一真。以其运行不息而非动。则谓之一灵。诸佛之示现。众生之轮回。皆此物也虽然。不可见如此说。便去揣拟卜度。须知说终说不到。会也会不来。正恐向意根下摸索。故如此着语。至心之於性。犹水之於湿。心祇是生生不已而无生相。性即指其生生不已之机。故心为统同之大名。儒书佛书中。往徃混言之。须善会)此心寂照一如。无时分。无处所。而一切时处。离他不得。净家谓之常寂光。(此亦不可作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等文字相会。纲宗发端。如人有耳目。如正当今日。两喻。读者多忽略过。惟息安香岩两居士。直下欢喜色动。余谓其实人生终日如是。惟背为最显。故易以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取象於艮背。试於此体会看。曲园居士说画卦始於艮。虽从阴阳气交立说。而会心甚微。似奇实正。后世子云。必有知之者)故往生者。为得度世长寿泥洹之道。为次於无为泥洹之道。(此大本经文也。次。非次第之次。犹言比次类次。缘泥洹乃如来灭度之名。今实未灭度故云次。会疏引下文次如弥勒为证。深得经意)泥洹即涅盘。亦称般日盘。(或称般月盘。疑即日字之误)梵音轻重尔。拈花示众。曰我有正法眼藏。(性觉妙明也下句则本觉明妙。合言之为如来藏。凡教起於有。证於知。然是本有之知。而非后起识见之知。永嘉偈云。不以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谓无知。自性了然故。不同於无记。今即目此了然者。为正法眼。以起别传。非谓别有)涅盘妙心。(直指人心本来如是。所谓本是无生。今亦不灭也。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也。若以一念不生解之则大错)实相无相。(所谓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也。所谓知见无见。斯即涅盘也。若以金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及念实相佛等解之。亦大错)微妙法门云云。然则两家所悟。同是涅盘心。何异之有。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非谓一见便成。谓见性则不至错乱修行。如楞严所说十种仙业。转成外道。故曰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净土上品中生以下。皆须进修。必至等觉补处地位。方是无修无证。亦同此例。然无染缘。故能一生取办。视禅家之头出头没於此者。难易平险。判若天渊矣)正同直凭现前一念见佛悟性。何异之有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