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报恩论
报恩论
谨按此段吴译本全同。不复录。据此可见重在作善。散心得生之明证。
阿弥陀经(吴支谦译)
云。诸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虽不能大精进禅定持经戒。大要当作善。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偷盗。三者不得淫泆。四者不得调欺。五者不得饮酒。六者不得两舌。七者不得恶口。八者不得妄言。九者不得嫉妬。十者不得贪饕。不得心中有所悭惜。不得瞋怒。不得愚痴(此经原名。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谨按此段云云。即魏译三辈中下二品。专指在家众也。全文已载论中。今略释之。戒有多品。皆以在家五戒为根本。其云一者不得杀生等。即就五戒而一反一正推言之耳。五戒全持。名满分戒。持三四名多分戒。但持一二名少分戒。从师求三皈并受戒者。则名持戒。已入戒品也。无归戒而自持者。但名作善。未入戒品也。由少分渐加至满分。亦可名精进。更受优婆塞戒。渐加至菩萨戒。则名大精进矣。其实同是作善。而分别言之者。求受不破犯利益大。破犯者罪过亦大。未求受者反之。
大宝积经无量寿会(唐菩提流志译)
云。阿难。若他国众生。发菩提心。虽不专念无量寿佛。亦非恒种众多善根。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回向彼佛。愿欲往生。此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即遣化身与比邱众。前后围绕。其所化佛。光明相好与真无异。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谨按此段。可见散心往生。重在发愿回向。即魏译本万善回向之谓也。言随己修行诸善功德者。可见不论世法佛法。但是善事。皆可回向。专重发愿也。
又云阿难。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来。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心无疑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无量寿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谨按此段十念往生。专指住大乘者言之。大乘如禅宗得破参。及读一切大乘经典。得解悟者皆是。其人不专修净土。如智者永明之类。而百丈清规。以念佛津送亡僧。自唐至今。丛林多奉其教。犹可见禅教律三宗。究竟毕归净土。不待辩矣。
无量寿庄严经(宋法贤译)
云。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十种心。一不偷盗。二不杀生。三不淫欲。(此身三业。诸经次序。大概为出家说者。不淫欲居首。为在家说者。不杀生居首。观经且於十善中。特提不杀。尤其明证。而此独以不偷盗居首。或当时对机而发。如魏译本说少长男女。共忧钱财云云。或传写误倒。未可知也)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如是昼夜思维极乐世界无量寿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谨按此译本。宗旨与前数译皆同。而语气前后详略大异。杨仁山居士。依义分章。并於三十六愿下标提愿意。至为整赡。此十善往生章。次於持经持戒两章之后。可见专指世法。凡是善行。皆可往生。但必常常念佛回向。即转世善为净因。故佛说诸经。总兼世善。而此十善业。且特说专经。以净身三口四意三诸业。为修持根本也。
佛说阿弥陀经(姚秦鸠摩罗什译)
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谨按明蘧庵师(永乐时吴郡沙门讳大佑)弥陀略解云。灵芝疏载襄阳石本。於一心不乱下。有云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彼石经本。六朝人书。窃疑今本相传讹脱。幽溪师(天启时天台沙门讳然灯)圆中钞云。解中既云今传讹脱。凡读习者。应依古本而增正之。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即罗什译小本阿弥陀经)
云。舍利子。生彼佛土。诸有情类。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此数句。什师祇作两句。其所以非少善根得生之故。则略之。故知此经译本。什师以简要胜。奘师以详审胜。二者参观。经意方能尽显)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维。(诸经说法要处。先说闻思。次说闻修者甚多。此数句。即先说闻思也。什师祗作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两句。所谓举重包轻也。意原重在上句闻。字辩已见前)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此数句。次说闻修也。大本四十八愿中。有系念我国句。故此译依用系念二字。大抵梵文。是心念专一而不杂乱之意。故什师译作一心不乱。此译作系念不乱。若泥定华文一心二字。解作理一心事一心。则此译亦可解作理系念事系念乎。善读者曷深思之)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此临终佛力加被。令得正念往生之明文也。什师译作是人终时。心不颠倒二句。省去慈悲加佑语意者。以既先说临终佛现於前。乃说心不颠倒於后。即其为佛力加被。显然可知。故略之。读疏钞者。参观此译。悉心体会。自不至泥执一心不乱之难。而生疑沮矣)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谨按莲池疏钞。谓襄本二十一字。乃前人解经语。误入正文混书不别。缘上有执持名号四字。不可更言专持名号。上下重复。不成文义云云。窃疑莲师此说。别有深意。不可泥也。诸经本皆语录。平铺直叙。译师祇能依其语之先后轻重。翻成华文。无可并省。盖并省则必有语意不贯不完处。如以文法弥缝串合之。不但失真。转多费力。(惟首末法会大众。及一切庄严功德等。或刚繁就简。或举重包轻。如十方省作六方。十号但称如来之类。参观诸经之有多译本者。译手巧拙自见)此经无问自说。通篇随说随解。或先设问而后结释。或先虚说而后结正。如国土名极乐。佛号阿弥陀。经名诸佛护念。及众鸟为佛变化等。莫不上下语气。两相呼应。此段说不可以少善根云云。正与众鸟一段相类。盖先说闻思。次说闻修。(唐译正如此。详见后)其下两句。亦是虚说。犹言闻说彼佛名号而信受之。再下一日至七日云云。方如实说依法修持。专一称名而不杂乱。即为多善根福德因缘。结证上句。灵芝据石刻载入疏中。蘧庵幽溪从而称赞订正之。深合全经语气。盖梵夹皆写本。易致脱误。如汉译大本经。乃尔劫时下。脱误数十字。文义不贯。又四十二章经藏本。与石刻赵文敏写本。及藏外流通各本。章节前后多寡各各不同。而与法苑珠林所引又不同。且有一切经音义所摘字。而诸本皆无者。大抵诵习多。则传写多而得失异同亦多。情势使然。故唐译本。亦脱此二十一字。无足致疑。三师可谓法眼圆明矣。若莲师之说。则有呼无应。通体不类。称名之为多善根。乃显彼佛大愿摄持之力。全经宗要所系。本师於此。岂反不直语正语。而使听者索解於言外乎。且什师与莲宗初祖慧远师同时。书问往还。以道相推重。远师与十八高贤。结社庐山东林。提倡念佛法门。什师此译。自必共传习之。襄阳之去庐山。地亦不远。当莲宗初开盛行之际。宝此新译。传写流通。至刻石以垂示将来。何等郑重。安得误以解经语。混入正文。而都不觉察。揆之人情事理。殆不可通。(藏经传本。固有沿误而不可考者。余藏有唐宣宗大中二年。楞严陀罗尼石幢。咒语文句。与今所集藏本。一字不同。以华严字母还音求之。亦大半不合。此藏当武宗灭法之后。宣宗立而复兴。众姓建立以纪恩颂德。安得有误。考之日本国校刊全藏经。载有高丽国藏本楞严咒。正与此藏全同。按高丽僧至中国请经。在唐中叶。然则今藏本此咒之异文。自宋始矣)莲师之意。正欲主张一心不乱四字。而乃直言以称名故。显然归重佛名号力。而不归重自心念力。则与己所说理一心事一心等。未免乖异。幸唐译亦无此二十一字。故直断为前人解经语。以圆融之。其不明言唐译亦无者。以唐译作系念不乱。不作一心。可见此之一心。仍不过大本一向专念之谓。(六朝写本。原以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为一句。犹言一心专持名号而不乱也)初无深元。而襄本二十一字。纵使确是解经语。亦可见自远师以来。解此经者。从无偏重自心念力。而不归重佛名号力者。故置之不论。试观临终佛迎。特赞称名。不赞余行。观经有明文。心不颠倒。赖佛慈佑。唐译此本有明文。万善回向。散心亦得往生。汉吴魏译大本有明文。疏钞於此诸文。概不引据。但引王龙舒会辑大本。其意可知也。盖疏钞之作。原为当时豁达狂禅。空腹高心。拨无因果。而儒家承姚江心学弊极之余。偏喜谈禅。薄净土。为着相。是以专就上品往生立说。极力主张一心不乱。以抵御折伏之。所谓大权菩萨。曲被当机应病与药。时节因缘应尔也。余故於论中。特解此段经文。为克期取证以斡旋之。而详辩於此。善读疏钞者。当参合诸本以观其通。庶可劝进初心。妙合经旨。而不负莲师善巧说法之深意矣。且莲师亦自有圆融散心得生之说。明载疏钞。读者震於一心不乱下诸说。不暇深思耳。今并录於后。
疏钞卷四。志眼法师云。往生一门。有二净业。一曰正观。默照本心也。二曰助行。备修万善也。二事俱得。则了达四净土矣。如止得事善者。近生同居。远作三土因耳。故知净土正究理菩萨所登境界。而兼容悠悠众生耳。又云圆机体道。是最上净业。苟加愿以导之。即预优品。愚朴之辈。但称佛发愿者亦生。观净土一门。则圣人无弃物也。按所云正观。通乎上中。所云助行。通乎中下。又法师此论极善。观者毋忽(莲师慎重引此。读者亟宜着眼)。
观无量寿佛经(刘宋畺良耶舍译)
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谨按第一专指在家二众。言父母师长。则包尊君亲上可知。杀盗淫为身三恶。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恶。贪瞋痴亦名邪见。名意三恶。反是十者名十善业。不杀居十善之首。重言慈心不杀者。自求往生极乐。而令众生剧苦横死。则与本愿大相反。故特提之。以见杀业最重。虽不持戒。亦不可犯也。第二兼在家出家大小乘戒。第三则专指大乘。凡后后皆兼前前。前则不兼后。就文自明。大本言三辈皆发菩提心。此第一第二不言者。念佛即是菩提心。详见上注。三辈兼论因果。故出家居首。此专论因。故在家居首。十善业等。无非世间法。但受人天福报。而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者。华严十地菩萨。皆不离念佛。又念佛三昧经。亦言三世诸佛。皆以念佛得度。则即转人天因果为佛因果。可见一切法门。无非念佛。又见一切佛法。不离世法矣。
又云。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徧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谨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有云十方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惟除五逆诽谤正法。故此品化佛来迎。不赞闻经功德。但赞称名。为其愿力。与本愿力相应也。
又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逆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名。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谨按念佛与观佛异。观佛须依经所说。光明相好。了了分明。念则但凝神注想。如对佛前。此人苦逼心乱。并此不能。故劝令出声称名。以助念力也。至心者。犹言专心致志也。此章说九品生相。经文或此详彼略。如上节言合掌叉手。此节言至心等三句。实互相补备也。既言至心。又言令声不绝。具足十念者。正显称名威力之大。与佛本愿相应。譬如遇贼追杀。奔呼求捄。尔时布急之极。或恐救迟。或恐追近。杂念势所必有。而要其呼求之心。仍自十分真切。昔人解此。为信力念力二俱勇决。可谓善於体会矣。至五逆不得往生。此经与大本经相违。乃时节因缘。论中已详辨之。
又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