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报恩论
报恩论
佛制诸经不立文字。盖有深意。照录当时语言。直叙问答气象。一涉文笔。易失真面目也。如诸经中世尊语止复说。必重呼弟子名。不惮再三。弟子答语。亦累呼世尊。不惮再三。且有节节详述世尊向某人边。某人向世尊边。不惮再三者。读之觉世尊慈悲恳切。弟子亲爱尊敬之意。流露言外。其偈颂则是佛教中文字。如中国诗歌箴铭之比。故必申明欲重宣此意而说云云。以见长行是语。而不是文字也。偈语原必有韵译以中国文字。则无可协。故无韵。间有用韵者。如后出偈经之类。译师善巧点窜。既是文辞。但求达意。不妨略改。令人易诵也。华严字母。教中极重。流入中国。遂为韵学鼻祖。是其明证。儒者不解此理。刻意求疵。见偈中有韵者。反谓彼教焉得有有韵文字。断为缁流臆造。且即以证经之类多臆造。何不思之甚也。佛教既不立文字。故三藏皆是语录。本无经传序记等名目。经之梵语。为修多罗。原翻为线。言其贯穿也。流入东土后。以中国文字经为尊称。故亦称经。既是语录。弟子尊其师说。有闻必录。不必皆有深义。如小乘中传述因果报应。或问答名义诸小品。在中国成书。则如杂考杂说之类。医痔经偶说方剂。咒水治病。在中国成书。则如艺术之类。教中亦不以为重。但同是平铺直叙。而无中国文字一切体制。不得不概谓之经。儒者分别观之可也。斗诤坚固。不暇深求。才睹首题。便斥为僭窃吾圣人箸作之尊号。然则杨子之太元经。文中子之元经。既同其名。并拟其体。何说乎。兵家术数家艺术家亦多称经。甚至相马相贝品茶品酒。亦概称经。更何说乎。且惟帝王制法於民。则谓之律。臣下箸。述章程之属。罕有敢用此称者。(惟医门法律。他未之见)今不恶律藏之称律。独恶经藏之称经。平心自思。其故安在。
古圣人心迹出处之难於窥测。莫如吴泰伯。背弃君亲。偕弟远遁。病不归省。丧不奔赴。且断发文身。裸以为饰。自孔子叹为至德。又申之以民无得而称焉。(可见当时是非未定)至今三吴文物之盛甲天下。咸知推本於让王开基。设非孔子有此语。或有之而不见於论语。仅见於他书。恐至今少可多否。是非未易定也。有宋诸贤。类多探索内典。或积至十余年之久。最后则曰佛教灭绝彝伦。其他何须更问。夫佛之出家。谁不知之。不待读其书。使果灭绝彝伦。则是罪恶彰着显而易见之粗迹也。乃迟之十余年之久而始觉之。有是理乎。亦可知其非出本心矣。佛制在家男女受五戒者。须先谘白父母。次眷属。次君王。皆听许已。乃为说戒。其欲出家者。先以此戒为基。出家时。重白父母眷属君王。皆听许已。乃得剃度。受持沙弥戒。五年习熟。进比邱戒。七年习熟。进菩萨戒。其不得受戒出家而与法会者。曰清信男清信女。凡出家二众。冬夏入兰若讲学。春秋归家养父母。故僧家序齿称夏腊。不称年。在家四众。亦冬夏入兰若听讲。思欲则归。欲饱还来。皆听之。此佛在世时也。迨灭度后遗制。凡受戒每坛三人。过则法师得滥法罪。出家必剃除须发者。犹吾师儒章服。必异於众。又重为之防。不使两混也。合前后观之。其圆通方便若彼。郑重谨严若此。曩有客问余曰使佛教盛行。人类当绝。柰何。余曰赖有卿辈在。否则当时被教各国。人民旱无孑遗。安能流入东夏。其人不悦。余曰子不读论孟乎。樊迟学稼。夫子答以好礼义信。焉用稼。孟子辟许行而言大人劳心。小人劳力。使当时孔孟之教盛行。人人皆欲不稼而好礼义信。不劳力而学为大人。应亦孔孟所深许而不能禁也。子将不虑其复变为茹毛饮血之世乎。其人失笑而退。
或言自古高僧。类皆绝异於众。可畏不可近。是以先儒见归宗禅师遗像雄伟。叹为状貌如此。必其资性能为贼祸於天下。如操莽之流。余笑曰子误矣。此先儒赞佛语。子以为毁乎。夫操莽皆以文学见重於当时。其初固吾党人也。今云归宗之资性。即操莽之流。可知操莽之资性。亦归宗之流矣。以本归宗之流。济之以文学而卒成操莽。以本操莽之流。纳之於丛林而遂变归宗。佛教之入中国。害乎利乎。问者笑谢去。
心性之学。莫精邃於佛书。宋儒千言万语。或录全文。或括大旨。皆本於此。其大纲领之显着者。如事理对举。(惟杨子有说事者。莫详於书。说理者。莫辨於春秋二语。亦是分说)无为善恶对举。心要内外两忘。心有全体大用。及体用一原。显微无间。(此程子所谓必不得已而说出者)诸说皆唐代诸禅师经疏语录中首发者。盖时至理彰。入而俱化。不自觉知。必谓阴用而阳拒之。亦过也。其毁之者。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之成见。牢不可拔。不知六经语孟言心性处。原不如此也(或难云至理愈阐愈精。六经语孟辞意简质。本无如许高妙之谈。安得以其原本佛书者为是。原本太极图者为非。答曰此理易晓。譬如作时文以心性为题。由浅入深。逐层疏剔。不假安排。道理完密者。自是正宗文字。而经旨亦合。别立柱意。或创新解。或专一经。纵说得盛水不漏。终是强题就我。偏锋文字。与经旨微隔一丝矣)。
类聚六经语孟。及西汉以前。诸子百家言心性者。为第一编。东京而下。迄於隋初。诸子百家言心性者。为第二编。唐代诸儒。及宋五子前言心性者。为第三编。宋五子以下。迄於 国朝诸大老言心性者。并其为学宗旨。为第四编。诸儒或赞叹佛书。或拈弄机锋。及与高僧往来赠答诗文。皆附编末。第一编。可以观吾儒言心性之本旨。第二第三编。可以观其渐入佛理。第四编。则儒佛之异同原委。灿若列眉。时代前后。彰彰可考。自不容以笔舌空争矣。
类聚辟佛之说。若史传所论及诏令奏议。私家着述等。唐以前为第一编。其崇佛者为第二编。唐以后迄於 国朝(其人生存者不录)为第三编。其崇佛者为第四编。四编中凡僧俗辨正。及讲学家彼此互诤者。随条附入。如此则一时之风尚。两家得失之浅深。及其用心之公私厚薄。均可於言语气象闲得之。四编之前。恭录 本朝列圣阐扬佛理。护持正法诸诏旨诗文。(从无辟佛者)及当时诸僧奏对机缘。编定入藏。或见於诸大老文集者。为卷首。以见 本朝家法。儒佛并重。圣人作用。道合时中。所以为子孙黎民计者。至深且远。普天率土千万亿年。长承帱覆。於此而犹生疑谤。辜负深恩。井蛙小天。何足以辨哉。
昌黎与大颠三书。显然缁徒伪托。东坡笃好佛乘。而不信三书。紫阳辟佛之力。远过昌黎。而偏以三书为真。且着为论说以证实之。窃所未喻。周子大贤。曾与东林佛印诸禅师。往还论道。亦诚有之。不必讳。彼徒遂称太极图为东林口诀。诬罔孰甚。夫周子太极图。得於穆修。修得於种放。放得於陈抟。胡五峰言之详审。彼徒既倡为陈抟得於麻衣。麻衣得於寿涯。寿涯得於国一之说。以为东林秘授之证。而朱子又并讳其源流。直云周子之学。莫知其师传之所自。亦所未喻。盖自儒佛两家斗诤不已。彼徒往往援引名公。列入宗派以自固。最为无识可丑。吾儒分别观之。宜取诸家灯史所载诸名公之与高僧往还者。详考事迹。萃为一编。各着所出。其生平奉佛。见於他书。而无论说可入前数编者。依时代先后。并入此编。若韩子之询佛法。大颠叩齿三下。周子之问易理。东林劝倡道学之类。随条辨正之。盖贤者学佛固多。而不肖者亦不少。不必以此为贤者讳。亦不当以此为不肖宽。前如张无尽之倾险。后如李卓吾之狂悖。并称宗教兼通。真是法门之玷。佛法难做人情。此编足为龟鉴焉。
以佛理入儒书。盖始於魏晋间。今易论语注疏。及皇侃义疏可证。此亦所谓入而俱化。不自觉知。苟足发明。虽圣人复起。亦不责也。(佛书能所二字。犹之儒书动静字。最为简明。以诠易理。自然要言不烦。必谓原本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亦是强辨。若朱子释书。能觉为道心。所觉为人心。亦可谓之原本易文言乎)若李长者华严合论。处处以八卦五行方位牵配。则直有意藉此歆动儒者。不特齐文定旨。堕语渗漏矣。夫儒佛两家。离之固不成二。合之亦正非一。明教嵩禅师。称其可以心通。难以迹较。洵为知言。若从文字上牵引附会。纵能密合。亦是借重他家。无益有损。憨山之注庄子内篇。藕益之释周易。及四子书。用心良苦。而不知儒者。早有读华严八十卷。不如读艮卦一爻之诮。此风沿流到今。动称三教同源。着为邪说。惑世诬民。酿成乱本。搜剔病根。毕竟是急於求信之一念。走作至此。故不得不痛辨之。颇望后贤。永为炯戒。
三教之称。盖创自北魏道士宼谦之。故文中子亦有此二字。不知道不成教。所祖之老子。不过九流之一。汉书艺文志。彰彰可考。生平着述。祇有道德经五千言。不但与后世道士虚诞之说。全然风马牛。且与庄列。亦大相径庭。世俗所行常清静经。是唐时学禅者伪托。文理字句。全不类春秋时语。极易辨别。至灵宝等经。皆是寇谦之鲍静林灵素辈。先后伪造。全窃佛书之粗浅者。甚至套袭句调。昔人早痛办之。其源流之杂凑不一。方维甸先生抱朴子序。考论最详。(并附录於后)尤可笑者。佛家诸咒。其字多着口旁。缘华书无其字。祇能以数字合音代之。着口旁者。须读作弹舌音之标记。犹儒书之发音加圈耳。并非其字有圈也。乃道士伪造咒字。亦多口旁。试问老子与所称元始天尊者。外国人乎。张天师一派。本非道家。乃周时巫祝之遗法。能交鬼神。秦汉之际失传。后为黄巾贼张角兄弟所得。张道陵即张角之后裔。其交鬼神之道。还是古法。后人不知恪守。见世俗道士伪派盛行。又互相比附。如[竺-二+齕][竺-二+(齿*其)][竺-二+龊][竺-二+(齿*定)]四字。系明嘉靖间妖道所造。今天师府。亦用以为正法。真堪绝倒。
方维甸抱朴子序
道家宗旨。清净冲虚而已。其弊或流为权谋。或流为放诞。无所谓金丹仙药黄白元素。吐纳导引。禁咒符箓之术也。秦汉方士。绝不附会老子。即依托黄帝。亦非道家之说。汉书艺文志。以黄帝诸篇分属道家。神仙盖本七略。七略又本於别录。刘子政固诵习鸿宝。笃信神仙者。而典校秘书。仍别方技於诸子之外。不相殽也。东汉之季。桓帝好神仙。祠老子。张陵之子衡使人为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都习。神仙之附会道家。实昉於此。抱朴子内篇。古之神仙家言也。虽自以内篇属之道家。然所举仙经神符。多至二百八十二种。绝无道家诸子。且谓老子泛论较略。庄子文子关尹喜之徒。祖述黄老。永无至言。去神仙千亿里。寻其旨趣。与道家判然不同。又后世学仙者。奉魏伯阳为正宗。是书偶及伯阳。内篇之名。并无一语称述。惟神仙传中。言参同契。假爻象以说作丹之意而已。是稚川之学。匪特与道家异。并与后世神仙家。无几微之合。余尝谓汉之仙术。元与黄老分途。魏晋之世。元言日盛。经术多岐。道家自诡於儒。神仙遂溷於道。然第假借其名。不易其实也。迨及宋元。乃缘参同炉火而言内丹。炼养阴阳。混合元气。斥服食胎息为小道。金石符咒为旁门。黄白元素为邪术。惟以性命交修。为谷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诀。其说旁涉禅宗。兼附易理。袭微重妙。且欲并儒释而一之。自是而汉晋相传神仙之说。尽变无余。名实交溷矣。然则葛氏之书。墨守师传。不矜妙悟。譬之儒者说经。其神仙家之汉学乎。孙伯渊漕司笃好古义。兼综九流。以明抱朴子。及天一阁钞本。错乱脱误。手自校雠。复属余与顾涧蘋各以家藏诸本。参证他书。覆校数过。伯渊叙录篇目。将以刊行。余因举神仙与道家者流。古今分合之故。论次为序。览者或有考焉。
凡教必有化被一方。不变之仪式。其所以能如此者。前篇论之。所谓空有二边。互形互显。人心物理皆同。必不能废。儒佛两家。本斯立教。故能独立。空有之外。无第三件可说。故道不成教。试问道家化被何方。其全藏经文。杂出不一。任意更改。定制安在。世俗不察。以误传误。向见日本人所编内外一览。详考五大洲中各国之教。其中国下。注云儒教佛教。嗟乎。堂堂中国千余年来。莫能决择。转为海外小邦。冷眼窥破。可叹可愧。
佛教以发菩提心为初步。涅盘为究竟。涅盘者。不生不灭之谓。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也。故又借以为死之称。正所以证明常住真心。死亦不灭也。子张云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几乎。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可见常住真心不灭之说。(儒家谓之道心)孔门亦然。(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德必称位。故皆不斥言死。庶人则言死矣)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佛灭度时。头痛背痛右胁而卧。经有明文。世人徒见幻身之委化。不见神明之常留。千言万语。莫能开悟。所以诸大弟子。往往临终示现瑞相。而中国诸禅师。亦每坐脱立亡。以显此常住不灭之说。实有凭据。利之所在。弊即随生。后人专在此处着眼。甚至垂危之际。旁人强扶之坐。盘屈其膝以显异惑众。不知坐脱立亡。外道邪定者亦能之。是以佛门不贵。石霜禅师早有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之呵。夫此际尚欲作意摆布。更何事非作意摆布哉。去道之远。何啻万里。吾孔子梦奠之谶。记者明言寝疾。曾子易箦之际。亦称反席未安。后儒乃多以端坐而逝为美谈。盖即此可见平日之定力。非杜撰禅和作意摆布之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