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资粮全集

  考证 莲师疏云。王氏大本。去取旧文。亦有未尽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

  九品往生(详见观无量寿佛经)

  赞佛偈有云。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上品上生(大智律师元照颂)
  三心圆发  谛理深明  金台随往  即证无生
  上品中生
  达诸法空  了无惊动  有愿即生  不必读诵
  上品下生
  但发道心  未穷妙理  到彼开明  获菩提记
  中品上生
  诸戒久持  往生如愿  闻说苦空  得阿罗汉
  中品中生
  一日一夜  奉戒愿求  莲开见佛  即预圣流
  中品下生
  孝友仁慈  知识开悟  遇二菩萨  闻法得度
  下品上生
  平生积恶  死遇良师  一称佛号  生宝莲池
  下品中生
  毁戒业深  狱火俱至  闻法回心  众圣迎去
  下品下生
  十恶五逆  临终苦逼  教称十念  莲华金色
  考证

三辈九品
  钞云。三辈九品。以心分事理。事理亦复各分胜劣。后得往生。如其本因而为品位也。九品者。观经所云上三品。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罗尼门者。有经一小劫。得无生忍者。有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而有深浅。故成三品。例上辈也。中之三品。有生彼国。即得阿罗汉者。有生彼半劫。得阿罗汉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罗汉者。配前。则事盈理歉。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中辈也。下之三品。有往生彼国。经十小劫。得入初地者。有经於六劫。莲华乃开。发无上道心者。有十二大劫。发菩提心者。配前则有事无理。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下辈也。孤山谓大本三辈。止齐观经六品。以三辈纯明善行。不及恶人也。灵芝判三辈止对上品。诸说稍异。草庵辅正解曰。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乃约位次相同。不约行因。孤山灵芝唯约行因。则齐中上。取义各不同耳。克实而论。则烦恼不异菩提。三九正相配合。又何疑焉。

三心
  见上品上生观章。

下品往生
  净土或问曰。逆恶得生者。观经疏云。以念佛除灭罪障故。畲详之有三义。一者虽以少时心力。而其力猛利。是心勇决。名为大心。以舍身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犍人也。二者亦是宿种今熟。以宿善业强故。临终得遇知识。十念功成也。三者若非宿种则其念佛之时。必有重悔。故永明曰。善恶无定。因缘体空。迹有升沉。事分优劣。真金一两。胜百两之迭华。爝火微光。爇万仞之[廿/积]草○龙舒净土文曰。下品往生者。譬如紩石虽重。赖舟舡力。可以渡江。一针虽轻。不赖舟舡。江不可渡。盖谓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净土。罪恶虽轻。不仗佛力。亦不得生。又如平生不善。一日招安。遂为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恶者。亦复如是。切勿疑也。有罪恶念佛而不可以往生。但起见佛得道。还度一切冤亲之心。则无不生也。

  往生胜相篇

  见往生集。各举二三事以例其余耳。非曰止於此也。
  (还)谨按阿弥陀佛愿后之偈。则佛之所度者。岂特三辈九品而已哉。但恐世人障重惑深。不愿往生耳。若肯至心发愿。黾勉精修。则是篇不为虚文矣。今略开十相。而以往迹证之。庶乎观者知所回向云。

  标名金地

  宋可久居明州。常诵法华。愿生净土。元佑八年坐化。越三日。还谓人曰。吾见净土境。与经符契。莲华台上。皆标合生者名。一金台标成都府广教院勋公。一标明州孙十二郎。一标可久。一银台。标明州徐道姑。言讫。复化去。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满室。十二年孙十二郎亡。天乐迎空。皆如久所云。
  (还)谨按往生之事。人多疑焉。今观可久。不亦信而有征乎。较之冥府提额者。又为捷径矣。
  考证

冥府提额
  宋江公望。官谏议。蔬食清修。述念佛方便文。以劝道俗。有子早亡。托梦云。大人修道。功业已成。冥府有金字额云。严州府江公望。身居言责。志慕苦空。躬事熏修。心无爱染。动静不违佛法。语默时契宗风。名已脱乎阎浮。身必归于净土。宣和末。一旦无疾。面西而化。

  投种莲胎

  宋荆王夫人王氏。与婢妾精修净业。一妾忽无疾而逝。俄而夫人梦与亡妾同游宝池。见红白莲华或荣或悴。夫人问何以如此。妾云。此皆世间发念修西方人也。才发一念。池内便发莲华一朵。若愿心精进。则华日日敷荣。以至大如车轮。若念心退转。则华日日萎悴。以至殒灭。次见一人坐莲华上。夫人问何人。妾云杨杰也。又见一人坐於华上。妾云此马圩也。又望见一金坛。金碧照耀。妾云。此夫人化生处也。夫人既觉。访问杨马所在。则杰已亡。而圩无恙。是知精进不退者。虽身在娑婆之内。其神识已在净土矣。夫人於是弥加精进。年八十一。立化。
  龙舒居士曰。或者疑云。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便生莲华一朵。予告曰。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见其形。镜何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故此间念佛。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无足疑也。
  (还)谨按夫人梦中之说。或疑其未真。殊不知有道者之梦。非世人之梦幻也。况以法照之华台。宗本之华丽。合而观之。夫人之言。益可信矣。岂曰幻妄云乎哉。
  考证

华台
  唐法照。忆文殊无如念佛之言。乃一心念佛。忽见梵僧佛陀波利。谓曰。汝华台已就。后三年华开矣。至期。端坐而逝。

华丽
  宋宗本。住慈净寺。密修净业。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华殊丽。问之。曰。待净慈本禅师耳。

  三圣接引

  晋慧远。住庐山东林。三十年迹不入俗。刻志西方。太元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至期。端坐入寂。
  宗镜录曰。问。心外有他佛来迎。云何证自心是佛。答。一是如来慈悲。本愿功德种子。增上缘力。令曾与佛有缘众生。念佛修观。集诸福智。种种万善功德力。以为因缘。则自心感现佛身来迎。不是佛实遣化身而来迎接。佛身湛然常寂。无有去来。众生自心变化。有来有去。是知净业纯熟。自睹佛身。恶果将成。心现地狱。
  (还)谨按远师东林三十载。净业已久。宜佛之接引也。傥无远师之久。何以致佛之迎。曰不然。僧衒九十。始回心念佛。明瞻晚岁。方克志安养。俱感三圣来迎。又奚在久近乎。顾人之所修何如耳。
  考证

九十回心
  唐僧衒。年九十。遇道绰禅师。得闻净土。始回心念佛。日礼千拜。一心无怠。后有疾。告弟子曰。阿弥陀佛授我香衣。观音势至。示我宝手。吾其行矣。言讫而逝。

晚岁克志
  唐明瞻。晚岁克志安养。或讥其迟暮。曰。十念功成。犹得见佛。吾何虑乎。后因疾。遽曰。佛来矣。竦身合掌而化。

  金台迎往

  晋慧恭。酆城人。与慧兰僧光等同学。兰光先化去。后恭病笃。誓心安养。念不少间。见阿弥陀佛以金台来迎。恭乘其上。又见兰等於台上光明中告曰。长者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胜喜慰。恭欣然奋迅而逝。他如怀玉之以银台而易以金台。又甚异矣。
  莲师赞曰。或谓银台至而复隐。金台誓而重来。何得果报无凭。由人拣择。通曰。此正所谓万法由心。随感而应者也。且火车已现。十念而得往生。天众来迎。矢心而归净土。善恶圣凡之相隔。尚可转业须臾。况金银几希间耶。
  考证

易金台
  唐怀玉。台州人。诵弥陀经三十万遍。日课佛号五万声。天宝元年。见佛菩萨满虚空。一人持银台来迎。玉曰。吾一生念佛誓取金台。何为不然。众圣随隐。玉弥加精进。三七日后。向擎台者来云。师以精进。得升上品。宜趺坐以俟。三日已后。谓弟子曰。吾升上品。金台至矣。含笑而逝。太守假公以偈赞曰。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

  天乐迎空

  唐元子才。居润州观音寺。诵弥陀经。念佛。夜闻空中乐音。似有人云。粗乐已过。细乐续来。君当行矣。念佛而化。
  (还)谨按天乐之迎也。或旋环顶上。见而知之。或嘹喨空中。闻而知之。而此则似有人言。又不止於寻常之闻见也。非神灵之翊赞而何哉。噫。精诚之极。一至此欤。
  考证

旋环顶上
  唐道昂。志结西方。愿生安养。至八月朔日。无所患。问斋时至未。即升高座。举目高视。见西方香华伎乐。充塞如云。飞涌而来。旋环顶上。举众皆见。昂即於高座而逝。

嘹喨空中
  宋晤恩。徧诲人以西方净业。雍熙二年。八月朔日。端坐而化。人闻管弦铃铎之音。嘹喨空中。渐久渐远。自西而去。

  旛盖布列

  元鄞县周婆。精修净土。既而微疾。邻人夜见幢旛宝盖来入其家。黎明。婆合掌念佛逝矣。
  (还)谨按旛盖之至。或梦於净严尼。或见於弟子护。固难悉数。要之大丈夫当如此矣。孰谓周婆以妇人而有是哉。噫。男儿可不自强耶。
  考证

净严尼
  晋慧虔。投山阴嘉祥寺。苦身率众。后寝疾。属想安养。祈诚观音。北寺有净严尼者。宿德笃行。夜梦观音从西郭门入。幢幡华盖。七宝庄严。尼惊问大士何往。答云。往嘉祥迎虔公耳。虔虽疾。神色如常。泊然而化。

僧护
  唐智钦。专习禅业。求生净土。弟子僧护。夜半见庭前光。问谁秉炬。空中声曰。来迎钦禅师耳。护急启空。见佛身光明。旛华宝盖满虚空中。钦随佛。冉冉而去。

  光明照耀

  隋法智。晚岁精勤念佛。一日忽辞道俗云。某生西方去也。中夜无疾而化。时有金色光明。照数百里。江上渔人。谓是天晓。迟迟方明。始知智之往生云。
  (还)谨按光明有二。一者佛光摄引往生。如法智之金光数百里。如道喻之光明满室。是也。二者身心莹彻所致。如法祥之镜光。严公之月光。是也。是虽光有大小。但身心未抵於莹彻。则佛光决难以摄生。二者之成功一也。往生者。勿以镜光月光为少。而以百里满室为多欤。
  考证

光明满室
  隋道喻。居开觉寺。念佛日夜不废。后佛来迎。光明满室。遂坐而化。

镜光
  唐法祥。三十年修安养之业。因疾。弟子见房西壁。有光若镜。现净土相。频伽鼓翼。乃倐然而化。

月光
  宋有严。平生笃修净业。建中靖国元年。跏趺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而隐。

  异香旋绕

  唐大行。晚岁入大藏陈愿。随手取卷。得弥陀经。昼夜咏诵。至三七日。睹瑠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现身。后一年。瑠璃地复现。即日而终。异香经旬。肉身不坏。
  莲师赞曰。慧永僧衒。异香七日。行今浃旬。孰非梵行之芬芳也哉。至僧济以圣师指示而生净土。临终。留龛溽暑。体发异香。梵行之精坚极矣。
  考证

慧永
  晋慧永。河南人。驻锡庐山西林。绝志尘嚣。标心安养。后义熙十年示疾。谓众曰。佛来迎我。言讫而化。异香七日方灭。

僧衒
  见前三圣接引○及近。七日异香不散。

僧济
  晋僧济。入庐山。从远公学。后疾笃。远遗烛一枝。曰。汝可运心安养。济执烛凭几。停想无乱。又集众讽净土经。明夕忽起立。如有所见。谓傍人曰。吾行矣。右胁而逝。时方炎暑。三日而体不变。异香郁然。

  化鸟呈祥

  隋智舜入庐山。踵远法师净业。大业初。即示疾。见鹦鹉孔雀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矣。安然而逝。
  莲师赞曰。智舜见鹦鹉孔雀。法祥弟子。又见频伽鼓翼。不见佛而见众鸟何耶。经云。是诸众鸟。皆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故知正报依报。皆净土相也。幸无疑焉。
  考证 法祥法祥见前光明照耀下。

  妙华显瑞

  宋宗利。居新城碧沼。修念佛三昧。后忽谓弟子曰。吾见碧莲华徧满空中。三日复曰。佛来矣。奄然而化。
  (还)谨按见莲华者甚众。犹疑想念所致也。他如道绰之天花下散。僧睿之榻前金莲。太公之棺上莲华。众皆见之。想念云乎哉。近有檇李陶氏棺生青莲五华。又甚奇矣。
  考证

道绰
  唐道绰。并州人。笃志净土。六时礼敬不缺。念佛日以七万为限。贞观二年。四月初八日。归寂。闻而赴者。见化佛住空。天花下散焉。

僧睿
  晋僧睿。冀州人。预庐山莲社。宋元嘉十六年。合掌而化。众见睿榻前。一金莲华。倐尔而隐。五色香烟。从其房出。

太公
  大明莲华太公者。越人。昼夜念佛不绝。命终之后。棺上忽生莲华一枝。亲里惊叹。因号莲华太公云。

陶氏
  大明万历二十三年事也。

  往生胜果篇

  大阿弥陀经曰。佛言。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往生阿弥陀佛剎者。皆於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自然长大。亦无乳养之者。皆食自然之食。其容貌形色。端正净好。固非世人所比。亦非天人可比。皆受清虚自然之身。无极之寿。

  净土十易(见净土指归)

  一常得见佛  二常闻法音  三圣贤会集  四远离魔事  五不受轮回  六永离恶道  七胜缘助道  八寿命无量  九入正定聚  十一生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