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资粮全集

  考证

净土十易
  慈云云。五浊得道为难。净土修行则易。今以净土十易拣示之○净土指归。一。常得见佛。无量寿佛成道已来。经十大劫。常住不灭故。二。常闻法音。佛及菩萨。树林水鸟。常宣法故。三。圣贤集会。观音势至。为其胜友。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四。远离魔事。虽有天魔。皆护佛法。令修行人。速成就故。五。不受轮回。莲华化生。无复轮转生死苦趣故。六。永离恶道。彼佛国土。无三恶道。名字尚不闻故。七。胜缘助道。琼楼玉殿。珍衣美馔。皆为助道之资具故。八。寿命无量。众生寿量。与佛齐等。人天凡夫尽其智力莫知其数故。九。入正定聚。众生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无退转故。十。一生行满。常随佛学。一生当得无上菩提故。

  生净土三十种益(见教乘法数)

  一往生佛土  二得大法乐  三亲近诸佛  四游十方供佛  五亲闻佛说  六(福慧资粮速得圆满)  七速证菩提  八(诸天人等同会一处)  九无退转  十无量行愿增进  十一珍禽说法  十二风树乐音  十三水演苦空  十四乐奏妙音  十五四十八愿  十六真金色身  十七形无丑陋  十八具足六通  十九常住定聚  二十无诸不善  二十一寿命长远  二十二衣食自然  二十三唯受众乐  二十四三十二相  二十五实无女人  二十六无有小乘  二十七离於八难  二十八得三法忍  二十九身常有光  三十得那罗延力
  考证

往生佛土
  大阿弥陀经云。我作佛时。凡生我剎。欲往他方设化众生。修菩萨行。供养诸佛。即自在往生。

十方供佛
  大阿弥陀经云。佛言。阿弥陀佛剎中诸菩萨。承佛威神。遍至十方无量世界。供养诸佛。随心所欲。华香伎乐。衣盖[方*童]旛。无数供养之具。自然化现在前。輙以奉佛。听受经法。喜悦无量。既供养已。忽然轻举。还至本剎。犹为未食之前。

亲闻佛说
  无量寿佛经云。见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福慧资粮
  龙舒净土文曰。人不可不兼修福慧。种种利物。皆行方便。作一切善。戒一切恶。所谓修福也。知因果。识罪福。观释氏书。内明性理。观儒家书。外明世道。所谓修慧也。修福得富贵。修慧得明了。二者皆不修。愚痴而穷困。故偈云。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必不得已。宁使慧胜於福。则知罪福而戒慎。故无坠堕。若福胜於慧。则因受福而作恶。故有坠堕。偈云。兼修福与慧。又复念弥陀。九品莲华里。第一更何疑。

诸天人等同会一处
  大阿弥陀经云。佛言阿弥佛剎中。皆诸菩萨声闻诸上善人。皆洞视彻听。遥相瞻见。遥相闻语声。皆求善道者。其面目皆端正净好。无有丑陋。其材性皆智慧勇犍。无复庸愚。其所欲言。皆预相知意。心所存念。无非道德。形於言说。无非正事。皆相爱敬。无或憎嫉。皆相顺序。无或差池。动合礼义。穆若弟兄。言语诚实。转相教令。钦悦承受。不相违戾。神气和静。体力轻清。世人如此。诸天可知矣。

无退转
  十疑论云。有五因缘。能令不退。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二者。佛光常照菩提心常增长。故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鬼神邪魔。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五者。但生彼国。则寿命永劫。与菩萨佛等。故不退也。又古人云。不愿生净土则已。愿生则无不生不生。则已生则定不退转。

珍禽说法
  无量寿佛经云。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风树乐音
  大阿弥陀经云。阿弥陀佛剎中。自然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或作音乐。或作法音。吹诸宝华成异香。散诸菩萨声闻大众之上○佛言世间有万种音乐。不如诸天一音之美百千万倍。诸天万种音乐。不如阿弥陀佛剎中。诸七宝树一音之美百千万倍。

水演苦空
  无量寿佛经云。摩尼水流注花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四十八愿
  文长难以尽述。当於大阿弥陀经考之。

真金色身形无丑陋
  大阿弥陀经云。我作佛时。我剎中人。虽有诸天与众人之异。而其形容皆一类金色。面目端正净好。无复丑异。

具足六通
  初门曰。一天眼通。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及见世间种种形色。二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三知佗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及教法。种种所缘念事。四宿命通。知自过去一世二世百千万世。乃至八万大劫宿命。及所作之事。五身如意通。有二种。一者飞行速到。山障无碍。二能转变自身他身。及世间所有。随意自在。六漏尽通。能发见思真智。则三漏永尽。

常住定聚
  妙宗钞云。此土博地凡夫属邪定聚。发心修行。未得不退者。属不定聚。已得不退者。属正定聚。若生安养。不论高下。五逆罪人临终十念。得往生者。亦得不退。故云皆正定聚。

无诸不善
  大阿弥陀经云。我作佛时。我剎中人皆不闻不善之名。况有其实。又云。我作佛时。我剎中人。尽无淫泆嗔怒愚痴之心。

寿命长远
  大阿弥陀经云。佛言。悉令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皆作缘觉声闻。共坐禅一心。合其智慧为一智慧。以计数彼剎中诸菩萨声闻。及诸天世人寿命。几千亿万劫。无有能知者。彼佛寿命。浩渺无穷。谁能信知。惟佛知耳。

衣食自然
  大阿弥陀经云。我作佛时。我剎中人欲食时。七宝钵中百味饮食。化现在前。所欲衣服。随念即至。不假裁缝捣染浣濯。

三十二相
  初门曰。如来现此相。使见者爱敬。知有胜德可崇耳。一。足下安平如奁底。二。足下千辐轮相。三。手足指长胜余人。四。手足柔软。胜余身分。五。手足指合缦网胜余人。六。足跟具足满好。七。足趺高好。根相称。八。如伊尼延鹿王腨纤好。九。立。手摩膝。十。阴藏相如马蝗。十一。身纵广等。十二。一一毛孔生青色柔软。十三。毛上向。青色柔软右旋。十四。金色光。其相微妙。十五。身光面光各一丈。十六。皮肤薄细滑。不受尘水。不停蚊蚋。十七。两足下两手两肩项中七处满。十八两腋下满。十九。身上如师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圆好。二十二。四十齿俱足。二十三。齿白净。齐密而根深。二十四。身最白而大。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十七。舌大薄。覆面至发际。二十八。梵音深远。如迦陵频伽声。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毛相如兜罗绵。三十二。顶肉髻成。

实无女人
  大阿弥陀经云。第二愿。我作佛时。我剎中无妇女。又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有女人闻我名号。喜悦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其身不复为女。由此观之。往生者岂复有女人乎。

离於八难
  佛祖统纪要略曰。八难者。以恶逆故。堕地狱。以悭贪故。堕饿鬼趣。愚痴故。堕畜生趣。顽嚚故。生北俱芦洲。憍慢故。生在佛前。懒惰故。生在佛后。谤法故。盲聋喑痖。阐提故。世智聪明。难处虽多。八者为最。

得三法忍
  大阿弥陀经曰。彼剎世人。见道场宝树。高一千六百由旬。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作无量百千殊丽之色。彼剎诸天人世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得那罗延力
  大阿弥陀经曰。第三十□愿。我作佛时。我剎中菩萨。得金刚那罗延力○那罗延。此云坚固。
  阿弥陀经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土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生净土二十四种乐事(见教乘法数)

  一栏楯遮防  二宝网罗空  三树荫通衢  四七宝浴池  五八水澄清  六下见金沙  七阶际光明  八楼台凌空  九四莲华香  十黄金为地  十一八音常奏  十二昼夜雨华  十三清晨策励  十四严持妙华  十五供养他方  十六经行本国  十七众鸟和鸣  十八六时闻法  十九存念三宝  二十无三恶道  二十一有佛变化  二十二树摇罗网  二十三千国同声  二十四声闻发心
  考证

栏楯遮防
  钞云。此土栏楯。一防物损。二示美观。彼土虽牛羊绝牧。玩好无心。而万行功德之所庄严。任运成就也。

宝网罗空
  大阿弥陀经曰。佛言阿弥陀佛剎中。有无量宝网弥覆其剎。皆以金银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网。光色晃曜。尽极严丽。又有自然德风徐动。吹诸宝网。及诸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清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恶。自然不生。风触其身皆得快乐。

七宝浴池
  大阿弥陀经曰。佛言阿弥陀佛剎中。诸菩萨声闻诸上善人。若七宝池中澡雪形体。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腋。至颈。水亦如是。淋灌其身。悉如其意。调和冷暖。无不顺适。开神悦体。涤荡情虑。清明澄洁。莹若无形。各出浴已。各坐於一莲华之上。各往进修。有在地。有在虚空。讲经诵经说经听经。各随其质而有所得。未得四果者。因得四果未得不退转地菩萨。得不退转是水不但以可浴为功。又能利益於既浴之后也。

八水澄清
  钞云。八功德者。一澄净。谓澄渟洁净。离污浊故。二清冷。谓清湛凉冷。无烦热故。三甘美。谓甘旨美妙。具至味故。四轻软。谓轻扬柔软。可上下故。五润泽。谓津润滑泽。不枯涩故。六安和。谓安静和缓。绝迅泛故。七除饥渴。谓水仅止渴。今兼疗饥。有胜力故。八长养诸根。谓增长养育身心内外故。问甘美轻软除饥长根。此方所无。则诚然矣。凡水悉皆清冷润泽。何彼水以二者独称功德。答。此水虽亦清冷。逢日则炎。遇火则沸。彼纵劫火临之。清冷自如。终不炎沸故。此水虽亦润泽。日晒则乾。火逼则涸。彼纵劫火临之。润泽自如。终不乾涸故。

楼台凌空
  钞云。重屋曰楼。岑楼曰阁。大阿弥陀经云。我作佛时。我剎中自地以上。至於虚空。皆有宅宇宫殿楼阁。悉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殊胜超绝。又云。是诸楼阁。有随意高大。浮於空中若云气者。有不能随意高大。止在地上者。以求道时。德有厚薄所致。

四莲花香
  疏云。大如车轮。言其形也。大小无定。不可局以人世常所御车而为限量。由其因地。念佛功德胜劣。机感自致耳。微妙香洁。言其德也。详见疏钞。文长不述。是莲华者。往诣之国。号曰莲邦。同修之人。号曰莲社。约禅诵之期。号曰莲漏。定趋向之极。号曰莲宗。重其事也。

八音常奏
  大阿弥陀经云。四天王天。及诸天人。百千音乐以供养佛。清畅嘹喨。微妙明雅。一切音声所不能及。观经云。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常奏而无间歇者。世乐须人。有作有辍。天乐自鸣。故云常奏也。

昼夜雨华
  钞云。彼国无日月。常明不昏。昼夜无辨。唯以华开鸟鸣而为昼。华合鸟栖而为夜也。天华从天而下。树华随风四散。华堕地积厚四寸。极目明丽。芳香无比。及至小萎。自然乱风吹去。

供养他方
  疏云。此言天所雨华。众生持取供佛。供毕返国。犹在食前。以神足故○华严经云。八住菩萨。一剎那顷游行无数世界。则今之神足。岂易及哉。

经行本国
  疏云。返已而食。食已而行。徜徉自适也。钞云。世人食已。非奔走尘务。则增长睡魔。本国饭食经行。解脱之风。逍遥之状。可想见也。

六时闻法
  大阿弥陀经云。我剎中。随其志愿所欲闻法。皆自然得闻。

树摇罗网
  无量寿佛经曰。观宝树者。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妙真珠网弥覆其上。有七重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於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

千国同声
  灵芝云。佛说阿弥陀经。六方诸佛同赞。非千国同声乎。
  (还)谨按胜果之说。经举其网。传张其目。所谓指其掌者是也。噫。观净土之易。可以知娑婆之难矣。观净土之乐。可以知娑婆之苦矣。观净土之益。可以知娑婆之损矣。修净业者。游折摄之门。尚不发欣厌之念。亦独何哉。
  考证

娑婆十难
  净土指归曰。一。不常值佛。二。不闻说法。三恶友牵缠。四。群魔恼乱。五。轮回不息。六。难逃恶趣。七。尘缘障道。八。寿命短促。九。修行退失。十。尘劫难成○所谓修行退失者。此土修行。断见思惑。方能不退初心。行人未免退堕。故云。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所谓尘劫难成者。如大通佛世。闻法之徒。退大执小。经尘点劫。住声闻地。虽涉长时。未成大道故。

娑婆八苦
  佛言六道轮回。受苦无量。六道之中。惟人天最为乐道。而人有八苦。生居胎狱。老厌龙锺。病受痛痾。死悲分散。爱则欲合偏离。冤则欲逃偏遇。求则欲得偏失。乃至五阴炽盛。总成上七。名八苦也。其难苦如此。损当何如哉。

欣厌
  莲师疏云。若据平等法门。非垢非净。则欣厌无地。折摄何施。但今生死凡夫。迷心逐境。备历轮回。甘心忍受。曾无一念省发。求愿出离。而复遮其欣厌。欲令直悟自心。是犹田蛙井鲋。不与之水。而反责以冲霄。祇益沉沦。於事何济。於是无苦乐中。示苦示乐。苦以折伏。乐以摄受。折则激其顽迷。而令起厌离。摄则扬其懈怠。而俾生欣乐。然后久在泥涂。始嫌秽污。乍闻净妙。浚起愿求。此大火聚。彼清凉池。炎烧众生。不得不避此而趋彼矣。方便度生。法自应尔。生彼国已。见佛闻法。得无生忍。方悟此心本来平等○净土指归曰。欣净厌秽。取舍未忘。岂圣人以二见之道化人耶。曰。经不云乎。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盖炽然欣厌。而不见有欣厌之相。斯为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