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资粮全集
净土资粮全集
愿后说偈
略云。我至成佛时。名声超十方。人天欣得闻。俱来生我剎。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除灭诸有情。贪嗔烦恼暗。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剎中。
(还)谨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固皆所以度众生。唯此七愿。乃所以摄引往生者故特表章之耳。
莲师疏钞 众生没於苦趣。佛援之。如垂手深渊。众生背觉合尘。佛念之。如倚门望子。援之虽殷。念之虽切。深沉不起。远逝无还。是孤佛愿也。可慨也夫。
考证
莲华化生
莲师疏云。是莲华者。乃卸凡壳之玄宫。安慧命之神宅。修净土者。若礼佛时。当想己身在莲华中作礼。佛在莲华中受我礼敬。若念佛时。当想己身在莲华中结跏趺坐。佛在莲华中接引於我。然后一心持名。昔有二僧。作莲华开合想。遂得往生。况复加之一心持名。而有不生者乎。
蜎飞蠕动
龙舒净土文曰。蜎飞。微细飞虫也。蠕动。微细蛆虫也。若此者。佛尚化度。况於人乎。故人一念皈依。遂生其国。无足疑也○或问虫类佛何能度之。答。泥洹经云。佛在世时。迦罗池中有一泥蛤。闻佛说法。即从池起。隐草根下。听闻佛法。有牧牛人。前诣佛所。以杖插地。误伤蛤死。即生忉利天宫。乃自述其生天之故。由此观之。则泥蛤之上生。仗佛力也。蜎飞蠕动之类。独不能仗佛力以往生乎。
六波罗蜜
法界次第初门曰。此西土之言。今略出三翻。一云事究竟。一云到彼岸。一云度无极○一。檀波罗蜜。檀那。秦言布施。若内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为檀布施。有二种。一财施。一法施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秦言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三。羼提波罗蜜。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外所辱境。故名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生忍有二种。一於恭敬供养中。能忍不着。不生憍逸。二於嗔骂打害中。能忍不生嗔恨怨恼。法忍有二种。一非心法。谓忍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二心法。谓忍恚忧愁疑淫欲憍慢诸邪见等○四。毗黎耶波罗蜜。毗黎耶。秦言精进。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谓之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勤行善法。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二者心精进。勤行善道。心心相续。复次。勤修施戒善法。是为身精进。勤行忍辱禅定智慧。是为心精进○五。禅波罗蜜。禅。秦言思惟修。一切摄心系念。学诸三昧。皆名思惟修也。有三种。一者世间禅。即是凡夫所行禅。二者出世间禅。亦名二乘共禅。三者出世间上上禅。亦名不共禅。不与凡夫二乘共也○六。般若波罗蜜。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名为智慧。有三种。一者声闻智慧。二者辟支佛智慧。三者佛智慧○菩萨以质直清净心。行三种施。故名为檀。若於檀中能具五种心者。是时布施名波罗蜜。何等为五。一者知施实相。布施时。施人受人及财物三事。皆空不可得。入实相正观。以无所舍法。而随他有所须者。能舍不吝。是为知施实相。二者起慈悲心。若菩萨虽知实相无所有。而起大慈大悲。欲因此施与一切乐。拔一切苦。是为起慈悲心。三者发愿。愿施时。愿因此施得无上佛果。不求凡夫二乘果报。是为发愿。四者回向。随所施时。回此施功德。向萨婆若。及施一切众生。是为回向。五者具足方便。所谓能於布施一法。旋转通达一切佛法。徧修诸行。是为具足方便。菩萨若於施时。具此五种心者。因中说果。亦名事究竟。亦名到彼岸。亦名度无极也。余五波罗蜜所知实相。各以类推。余四心。类如檀中分别○问何名六度。曰。檀破饿鬼。尸救地狱。忍济畜生。进拔修罗。禅静人中。慧照天众。发隐曰。檀属饿鬼者。悭贪独食。不肯施故。尸属地狱者。十恶五逆。不持戒故。忍属畜生者。强弱吞噬。不能忍故。进属修罗者。贡高自负。不修进故。乃至人习攀缘。失定意故。天迷欲乐。丧慧心故。菩萨故各以此六者分度之也。故曰六度○戒疏发隐曰。问。六度满相。行所难行。功德如斯。云何属小。谓之偏菩萨。答。此是事六度。渐行渐满。有齐限故。尸毗割肉饲鹰。施而至身分血肉。施斯极矣。普明视死如归。以全其信。舍身不舍戒。戒斯极矣。羼提仙人忍支解。心不动摇。忍斯极矣。大施太子以失珠故。抒海欲乾。心无退倦。进斯极矣。尚阇黎入定。而鹊巢顶上。出定乃知。禅斯极矣。劬嫔均分阎浮提城邑山川为七分。诸国息争。智巧方便而至於此。慧斯极矣。然不出因果生灭之法。故属偏属小也。
唯除五逆
或谓观经言五逆得生。唯除五逆。则济度功狭矣。不知唯除五逆下。有诽谤正法四字。五逆而兼谤法。乃在所除。虽具五逆。不谤法者。未必不生也。良由谤则不信。不信不生故。所谓疑则华不开是也。观经不言谤法。如兼谤者亦不生矣○五逆者。弒父。弒母。弒阿罗汉。出佛身血。皆属身业。破羯磨转法轮僧。属语业。
忏悔愿生
问蜎飞蠕动之类。何能忏悔愿生。莲师云。性在含灵。不可思议。安期畜类终无觉心。如蛤之生天。鹏之敬律。虎之弭耳避地。蟒之垂泪革心。海鱼之再世而兴崇法门。飞鸟之次生而还为弟子。如斯之类。枚举曷胜。由此观之。乌知蜎飞蠕动之类。不能忏悔愿生乎。
诸圣同归篇(见莲师徃生集)
择生极乐
观无量寿佛经云。尔时韦提希。号泣。白佛言。世尊。愿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浊恶世也。於是世尊。放眉间光。徧照十方世界。诸佛国土。皆於中现。时韦提希见已。向佛言。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唯愿生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考证
韦提希
见第五卷十六观想注。
往生无数
大无量寿佛经云。弥勒白佛言。於此界。有几菩萨往生极乐。佛告弥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二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小行菩萨。不可称计。不但此国。他方佛土。如远照佛剎。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乃至十方佛剎。往生者甚多无数。我若具说。一劫犹未能尽。
莲师赞(后同)曰。此界他方。往生无量。净土何以容之。噫。沧海尚纳百川。虚空犹含万象。而无边剎海。不出普贤一毛孔中。然则净土针锋之地。而容无尽之往生。不亦恢恢乎有余裕哉。
考证 钞云。他方世界。第一光远照佛所。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二宝藏佛所。有九十亿。第三无量音佛所。有二百二十亿。展转至十四佛剎。以及无量佛剎。往生者不可复计○净名经云。维摩丈室。容八万四千师子之座。今此净土。十方往生。犹如雨点。皆生七宝池中。曾无窄隘。即净名义。
面见弥陀
观佛三昧经。佛记文殊当生极乐。文殊发愿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剎。生彼佛国已。满足我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十愿求生
华严经普贤菩萨发十种大愿。普为法界众生求生净土。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又云。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於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赞曰。文殊七佛之祖。普贤万行攸宗。而净土往生。谆谆如出一口。娑婆良弼。即安养亲臣。明亦甚矣。外净土而不愿往生。谬哉。
考证
七佛
法宝坛经曰。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十愿
即行愿品十愿。
偈论净土
天亲菩萨。天竺人。广造诸论。升兜率内院。礼觐弥勒。复着无量寿论。及净土偈。五门修法。普劝往生。
请佛形仪(见感通传)
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以神力往安乐国。见阿弥陀佛。陈云。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仪。请垂降许。佛言汝应先行。寻当现彼。五通还。圣仪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上。遂取叶。传写流布。
造论起信
马鸣菩萨。西天第十二祖。尝着起信论。后明求生净土。最为切要。
考证 西天竺二十八祖。第一祖摩诃迦叶。乃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
龙树记生
楞伽经云。大慧汝当知。善逝涅盘后。未来世当有持於我法者。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考证
善逝
如来十号之第五号也。
欢喜地
华严十地之初地也。
集善往生
大悲经曰。佛言。我灭度后。北天竺国有比丘。名祁婆迦。修习无量种种最胜菩提善根。已而命终。生於西方。过百千亿世界无量寿国。於彼佛所种诸善根。后当作佛。号无垢光。
得忍往生
菩萨持地经云。佛言。时摩差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不退转地。寿终俱生无量寿佛清净国。
赞曰。求生西方。为欲悟无生忍。登不退地也。已得忍。已得不退。而复求生。菩萨之乐近如来乃如此。今具缚凡夫。忍力未充。退缘无限。而不刻心净土。谓之何哉。是则名为可怜悯者。
考证
无生忍
仁王经五忍。一伏忍。十信也。二信忍。十住也。三顺忍。十行也。四无生忍。十地也。五寂灭忍。妙觉也○王龙舒曰。往生净土者。必证无生法忍。无生法忍者。了生死也。了生死者。虽入生死界中。此一性已不昧矣。一性既不昧。何由而为恶乎。论其理。固无坠堕。况又仗佛力。坠堕必无。是以生净土者。非徒长生不老。又生死自如也。
第二大愿
菩萨内戒经云。菩萨有三愿。其第二愿。愿我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前。
念佛灭罪
大智度论云。有诸菩萨。自言谤大般若。堕恶道。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障。超生净土。
赞曰。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重罪。此其明征乎。所以者何。至心故也。若匪至心。罪则不灭。毋曰圣训之无稽哉。
胜会书名
长芦赜禅师。遵远祖遗范。建莲华胜会。普劝念佛。一夕梦一人乌巾白衣。风貌清美。揖而曰。欲入公莲华胜会。乞书一名。赜问何名。答曰普慧。书已又云。家兄普贤。亦乞并书。赜觉而检华严离世间品。有二菩萨名。遂以为会首云。
赞曰。凡僧结社。古圣书名。甚哉净土之非小缘也。良由事出真诚。则冥通灵应。一有伪焉。人世自好者不屑。而况古圣乎。今之所谓佛会者。赜公见之。当为太息矣。
略举尊宿(此篇兴云栖勒修西方章合并故比往生集为多耳)
庐山远法师。豁悟般若深旨。号东方护法菩萨。而六时念佛。三睹圣像。往生净土。
天台智者大师。妙悟法华一家教观。万代宗祖。而生即面西。辩十种疑。疏十六观。极谈净土。
百丈海禅师。马祖传道嫡子。万世丛林大宗。其立法。祈祷病僧。化送亡僧。悉归净土。
清凉国师。绍华严祖位。称文殊后身。而指示弥陀即卢舍那。亦疏观经。弘扬净土。
黄龙新禅师。参觉老得旨。继席黄龙。宗风大振。而切意净业。有劝念佛文行世。令人发哀起信。
永明寿禅师。得无碍辩材。柱石宗门。而作四料简。偏赞西方。上上品生。敬及冥府。
真歇了禅师。嗣丹霞淳公。洞下一宗。至师大显。后卓庵补陀。庵名孤绝。专意西方。有净土说以劝四众。
慈受深禅师。得法於长芦信公。专修净土。谓修行捷径。无越净邦。建西方道场。苦口劝众。翕然化之。
石芝晓法师。嗣月堂询公。洞彻教部。以净业化人。尝集大藏诸书。有乐邦文类行世。
寂堂元禅师。学禅於密庵杰公。笃行念佛三昧。感金甲神自天而降。梦红莲花从地而出。由是十洲莲宗大行。
圆照本禅师。道续天衣。宗弘雪窦。法雷振地。师表两朝。而净业兼修。华开上品。两僧神游乐国。亲见标名。
中峰本禅师。得法於高峰妙公。人仰之如山斗。有怀净土诗百首。盛传于世。
王以宁侍制。自称弥陀弟子。
晁悦之翰林。答赵子昂书。称西方净土。是真语实语。
陈瓘侍制。作延庆寺净土院记。极赞念佛。
优昙宗主。庐山东林善法堂也。着莲宗宝鉴。奉旨板行。为净土中兴云。
赞曰。始远师。终优昙。略纪历代尊宿。无不奉行净土者。呜呼盛哉。
总论
天如禅师。谓今人鄙视净土。非鄙愚夫愚妇也。是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吾故集群经以实其说。或者犹疑菩萨道大。似已不必求生。噫。自非位登妙觉。虽等地大圣。不能一日离佛。况其下者乎。盖尝譬之。爵弥尊。则觐主弥密。彼荷担挟锄之辈。侣渔樵以自足。绝望於九重。而嚣嚣然曰。明主之不足亲也。可哂也夫。
考证
等地妙觉
发隐曰。地者。住持佛智。荷负众生。名地。等觉者有二义。一云与佛无间。一云犹去一等。今兼之。言虽齐等。未极於妙。犹稍隔一等也。妙觉者。朗然大觉。妙智穷源。无明习尽。翛然无累。寂而常照。名妙觉也。
三九往生篇
三辈往生
大阿弥陀经曰。佛言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有至心欲生阿弥陀佛剎者。别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心无贪慕。持守经戒。行六波罗蜜。修菩萨业。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是人则於梦中见佛。及诸菩萨声闻。其命欲终时。佛与圣众。悉来迎致。即於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为不退转地菩萨。智慧威力。神通自在。所居七宝宫宇。在於空中。去佛所为近。是为上辈生者。其中辈者。虽不能往作沙门。大修功德。常信受佛语。深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此佛随力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其剎。命欲终时。佛亦化现其身。光明相好。与诸大众在其人前。即得往生。亦住不退转地。功德智慧。次於上辈生者。其下辈者。不能作诸功德。不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剎。命欲终时。亦梦见此佛。遂得往生。所居七宝宫宇。惟在於地。去佛所为远。功德智慧。又次於中辈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