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资粮全集
净土资粮全集
摄心念佛法 数息念佛法 参究念佛法 实相念佛法
调和篇(附六种料拣) 明宗篇上 明宗篇下 附御魔法
后集
净土资粮全集后序(一篇自叙一篇) 净土资粮全集跋 直音略训(全卷) 复真居士像图 复真居士像赞 复真居士像记 复真居士像说 复真四偈
目录(终)
纂辑资粮全集大意
归元直指曰。欲生净土。须办资粮。何谓资粮。信愿行三字也。三字具足。净土必生。今此书有往生章。起信章。信也。誓愿章。愿也。斋戒章。日课章。兼禅章。行也。三者已备。故曰净土资粮。噫。未能自利。先欲利人者。菩萨发心。故不忍独善其身。心怀兼利也。兼利之道。弘法为先。此资粮之所以作欤。 或问君子明道不计功。今开卷未睹资粮之说。而先阅往生之图。无乃启其计功之心乎。曰不然。智者大师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又云。由因感果。应先因而后果。今教门引物为便。故皆先果而后因。由此二说观之。则是图之作。乃教化度脱之初机。潜孚默导之微权也。计功云乎哉。 古云知止而后有定。故先之以净土往生。知止矣。而无信心。则佛法如海。其何能入。故继之以起信。向善矣。而无决定心。能不退转乎。故继之以誓愿。既决定矣。而不能动心忍性。何以修行。故继之以斋戒。既斋戒矣。而无程规。何所从事乎。故继之以日课。又不有所谓最上乘。而为修行第一义者乎。此明心见性之功。所当顾諟而不可须臾离者也。故以兼禅篇终焉。 或问兼禅见性篇。既为修行第一义。何不冠於卷首。而乃置於卷末乎。曰。法华经已言之矣。经云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若骤语以心性之说。则扞格不入。有不骇而逃焉者几希矣。噫。其窃取法华之意乎。 经文本不当去取。但此书既别类分门。则纂辑不得不寻章摘句。势使之然也。或云昔昭明分金刚经为分数。尚婴重罪。今子杂引诸经。支离甚矣。罪当何如。予曰不然。昭明之得罪。分柝全经故耳。今予之引经语。即金刚经所谓以四句偈等。为人解说之意。於全经固无损也。何罪之有。况莲师诸圣同归篇。亦杂引诸经者。岂莲师不足法欤。或人色赧而退。 或问净土经论甚多。子所引证。不过数部数集而已。恐所遗者尚多也。予曰。子独不闻黄檗之言乎。言今人只欲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知解不消。翻成壅塞。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三乘学道人。俱是此样。予恐净业之士亦罹此病。故不敢泛及耳。 经论之后。间附己意。非敢於续貂。盖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初学读之。恐不知其旨趣。故以己意时发扬之。所以启初学。非敢为高明者道也。 或问考证之设。皆人所共知者。似亦为赘。曰不然。初学者经论未谙。检阅甚难。此书本为便初学。非为老师宿儒也。何得为赘。 或问明宗篇多隐语。既为初学。何不发明。宁非缺典耶。予曰。达观禅师不云乎。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终非活路。若之何发明之。或人有省。乃喟然曰。吾诚门外汉也。 或问前有往生图矣。后复有必生图。岂不为赘。予曰。不然。前之往生图。所以欣动行人之心。欲生彼净土。须办此净业。俾其慕果修因。如谚之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之意也。后之必生图。所以赞美行人之功。既办此净业。必生彼净土。是谓修因证果。如经之所谓舟筏具。而速登彼岸者是也。其往生虽同。立义则异。乌得为赘。 经典顶格书之。古今传论。则低一字。而肤说又低一字。乃士希贤。贤希圣。虽位殊品列。思齐义也。又如父而子。子而孙。实交参共济。圆融义也。
净土资粮全集(前集终)
净土资粮全集卷之一
古杭云栖寺莲池禅师 袾宏 校正
檇李桐邑净业弟子 庄广还 辑
净土往生章(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也)
考证 疏钞云。十方世界。皆有净土。何为独示西方。良由心无二用。功戒杂施。上都仪云。归命三宝。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乃不得。况离相耶。故偏指西方者。定趋向故。西方偏指极乐者。不止於无苦有乐。如随愿往生经云。佛国无量。专求极乐者何。一以因胜。十念为因。即得往生故。一以缘胜。四十八愿。普度众生故。
三圣因地篇
阿弥陀佛因地
悲华经曰。往昔有转轮王。名无诤念。王四天下。王有大臣。名曰宝海。生一子。出家成佛。号宝藏如来。王请佛供养。佛入三昧。放大光明。现十方世界。或净或秽。王白佛言。何故世界有净有不净。佛言。菩萨以愿力故。取清净土。复有菩萨以愿力故。取不净国。王言我今发愿。愿成佛时。国中无三恶道。皆真金色。种种庄严。佛告王言。汝於西方。过一恒河沙阿僧祗劫。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当作佛号无量寿如来。
考证
四天下
即四洲也。
菩萨愿力
悲华经曰。往昔劫中。有转轮王。名无诤念。大臣宝海。为善知识。同於宝藏佛所。发菩提心。轮王发愿云。我作佛时。在於清净安乐世界。摄受一切众生。大臣发愿云。我作佛时。在於五浊苦恼世界。脱度一切众生。无诤念王者阿弥陀佛是也。宝海大臣者。释迦牟尼佛是也。以此君臣道合。名为折摄二门○净土或问曰。两土圣人。示居净秽。以折摄二门调服众生。此以秽。以苦。以促。以多魔恼而折之。俾知所厌。彼以净。以乐。以延。以不退转而摄之。俾知所欣。即厌且欣。可以知化道之相关也。
不净国
即今五浊恶世也。
阿僧祗劫
阿。无也。僧祗数也。言无数劫也○佛祖统纪要略曰。初阎浮提。人八万四千岁。身长八丈四尺。凡过百岁。身减一寸。如是减至十岁。身长一尺。则减劫极耳。以后复入增劫。凡过百年。命增一岁。身增一寸。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身长八丈四尺。则增劫之极也。如是一减一增。共计一千六百万年。名一辘轳劫。今当第九减劫。今人只可六尺。寿六十也。一辘轳劫满。遇小三灾。刀兵。瘟疫。凶荒也。至二十辘转满。则坏劫到来。遇大三灾水火风起。大地天宫俱坏。大灾之后。入成劫。凡十方三世一切世界。皆悉具此四种相劫。谓成住坏空也。成而即住。住而续坏。坏而又空。空而又成。八十辘轳。总计一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为始终之极数。此名小劫。旷大劫来。世界成坏。不可尽穷者也。
鼓音王经曰。过去劫中。有国名妙喜。王名憍尸迦。祖父清泰国王。父月上转轮王。母殊胜妙颜。生三子。长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众。时有一佛出世。名曰世自在王。憍尸迦心发道意。弃舍国位。投佛出家。号曰法藏比丘。广发四十八愿。若不尔者。誓不成佛。是时大地震动。天雨妙华。空中同声赞言决定成佛。
考证 疏钞云。阿弥陀佛因地。不但如上二因。有多种因。一。法华经。大通智胜如来时。十六王子出家。常乐说是法华经。后悉成佛。第九王子。今阿弥陀佛是。二。大乘方等总持经云。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时。有净比丘。总持诸经。十四亿部。随众生愿乐。广为说法。彼比丘者。今阿弥陀佛是。三。贤劫经云。云雷吼如来时。有王子。名净福报众音。供养彼佛。彼王子者。今阿弥陀佛是。四彼经又云。金龙决光佛时。有法师名无限量宝音行。力弘经法。彼法师者。今阿弥陀佛是。五。观佛三昧第九经云。空王佛时。有四比丘。烦恼覆心。空中教令观佛。遂得念佛三昧。彼第三比丘。今阿弥陀佛是。六。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云。狮子游戏金光如来时。有国王名胜威。尊重供养彼佛。修禅定行。彼国王者。今阿弥陀佛是。七。一向出生菩萨经云。昔有太子。闻此微妙法门。奉持精进。复教化八千万亿人。得不退转。彼太子者。今阿弥陀佛是。已上略举数端。若其多劫多因。亦应无量。
大阿弥陀经曰。佛言。尔时法藏比丘发斯弘誓。於是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修习无量功德以庄严其国。功德圆满。威神炽盛。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
考证 龙舒净土文曰。法藏发此愿已。乃精进以了生死。次入菩萨地。了生死者。乃生死自如也。入菩萨地者。内则修慧。外则修福也。修慧者。使慧性日广於一日。至成佛时。则慧性含虚空世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也。修福者。乃托生於一切众生中。同其形体。同其言语。以设教化。夫设化众生者。无非得福也。得福而不受用。故其福愈积而愈大。福大则威神大。是以威神无所不可。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
佛说阿弥陀经曰。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疏云。万里百城。为参知识。梯山航海。云礼道场。岂可万德如来。现在说法。漠然不顾。甘堕城东。是则名为可怜悯者。
考证 钞云。万里者。僧问大随。劫火洞然。未审这个坏不坏。答云。坏。僧云。恁么则随他去也。答云。随他去。僧疑不决。往还万里。广参知识。始得大悟。百城者。善财南游百一十城。参五十三善知识。引此以况阿弥陀佛。是最上知识也。梯山航海。如峨嵋普陀等。引此以况西方极乐世界。是最胜道场也。然古之跋涉。盖为亲炙圣贤。今日奔驰。祇是遥瞻影像。而且备经险阻。不惮劬劳。何得现在慈尊。舍之不往。城东老母。与佛同生而不见佛。非此之流耶。过未之佛。势所难逢。现在空过。故可怜悯。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因地
悲华经曰。尔时宝藏如来。复告第一不眴太子(即前转轮王太子也)。今当号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般涅盘后。当成佛道。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又告第二尼摩太子。次当作佛。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汝以愿力取清净土。复号汝为大势至。
考证
涅盘
正讹集曰。梵语涅盘。此云寂灭。寂灭者。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盖是无生无灭。无去无来。真常独露。苦乐双亡。故曰寂灭为乐。六祖云。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正明照之极。何世人乃错认为死耶。唯是化缘既毕。示同凡灭。使知万物无常。莫生贪着耳○肇论曰。涅盘之为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幽升。量太虚而永久。经论曰。涅盘非有。亦复非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寻夫经论之作。岂虚构哉。果有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故不可得而无耳。何者。本之有境。则五阴永灭。推之无乡。而幽灵不竭。幽灵不竭。则抱一湛然。五阴永灭。则万累多捐。万累多捐。故与道通洞。抱一湛然。故神而无功。神而无功。故至功常存。与道通洞。故冲而不改。冲而不改。故不可为有。至功常存。故不可为无。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乡。而欲以有无语其神道者。不亦邈哉。
大阿弥陀经曰。佛言。彼佛至般泥洹时。观世音菩萨乃当作佛。掌握化权。教化度脱十方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令得泥洹之道。转相教化度脱。一如大师阿弥陀佛。无有穷极。复住无央数劫。乃般泥洹。其次大势至作佛。掌握化权。教化度脱。一如阿弥陀佛。经历劫数。永无般泥洹时。
考证
泥洹
肇论曰。泥洹涅盘。此二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盘。音正也。梵语泥洹涅盘者。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於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涅盘泥洹。有加般字者。何也。即金刚经所谓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般即入也。又瑞应经云。安那般那。华言出息入息。观此。而般之为入。又可知矣。
常氏法起跋大弥陀经。略曰。现在会中二法王子。於彼佛土。智慧威神。德业辉光。最为第一。入则坐侍正论。出则扬化他方。於彼剎中。不失现在。次补佛处。相继出兴。到此。则安乐旧号。转而为众宝善集庄严矣。约其依报住处。盖在彼界第四兜率天宫。而此书之所未及言者。
愿偈摄生篇
摄生七愿(见大阿弥陀经四十八愿分)
第一愿。我作佛时。我剎中无妇女。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剎者。皆於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三愿。我作佛时。名号闻於十方无央数世界。诸佛各於大众中称我功德。及国土之胜。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号。乃慈心喜悦者。皆令来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五愿。我作佛时。光明照诸无央数世界。幽冥之处皆当大明。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见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皆令来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七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奉持斋戒。行六波罗蜜。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剎。临寿终时。与我大众现其人前。引至来生。作不退转地菩萨。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八愿。我作佛时。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烧香散华。然灯悬缯。饭食沙门。起立塔寺。斋戒清净。益作诸善。一心系念於我。虽止於一昼夜不绝。亦必生我剎。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九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至心信乐。欲生我剎。十声念我名号。必遂来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前世作恶。闻我名号。即忏悔为善。奉持经戒。愿生我剎。寿终皆不经三恶道。径遂来生。一切所欲。无不如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