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绀珠
净土绀珠
信愿持名。径登不退。有五不可思议之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故。二即於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故。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故。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故。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故。
五少不得(净土晨钟)
今幸值得意时不肯念。到失意时少不得念。顺境时不肯念。到逆境时少不得念。无疾痛时不肯念。到病笃垂死时少不得念。强壮时不肯念。到衰暮时少不得念。纵眼光垂瞑时不肯念。到转身入木。殡埋荐度时少不得念。呼吸尚存。不知不觉。忽然口中念出。佛来还算。与佛有缘。只怕七尺忽横。三寸易断。这句佛要念竟不及耳。所以临终十念。即得往生。
五禅(智者大师说)
行者观佛。住心一境。名凝心禅。谛观如来。玉毫金相。凝然寂静。了亮洞微故也。复次前虽凝心。所习未惯。不觉驰散。今制之令还。谛观金相。名制心禅。复次制心得定。既非理观。皆属事修。今体之本空。谁凝谁制。无佛无念。名体真禅。复次前虽体真。犹滞空寂。无量名相。昧然不知。今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从空入假。万法洞明。不为空尘之所惑乱。名方便禅。复次前虽体真。及以方便。各据空有。不离二边。今谛观静乱。本无相貌。名言路绝。想念都忘。名息二边分别禅。
五必(净土晨钟)
今夫人之朝而必夕也。暑而必寒也。幼而必壮。壮而必老。老而必死。自古及今如是。苟夫人之朝。而不为夕谋。暑而不为寒。谋必群诮其愚。独自幼至壮。且老而滨死。不知为之谋。其愚不又甚乎。当其蓦焉而生。蠢焉而长。颓焉而老以死。栩栩焉。籧籧焉。而爱河欲海之溺人无已时。名缰利锁之牵人无已时。一旦灰寒。火传薪换。临了一局。谁人能免。自兹以往。灭灭生生。六道三涂。如转辘轳。日相寻于生死之业。而不求解脱之方。谓之愍不畏死可也。真能畏死者。必求解脱生死之方。若求解脱。则舍念佛何途之从。舍净土吾谁与归。
五不正(净土晨钟)
人生如水泡。生灭无常。况世间无非是苦。若大限忽至。平生罪恶。岂得全无。且以目前言之。起一不正念。说一不正话。视一不正色。听一不正声。为一不正事。无非过恶。况所食者众生之肉。所衣者亦杀众生而得。又况所有过恶。不止於食肉衣帛。思之诚可畏也。闭眼之后。不免随业缘去。无有出期。唯西方净土。最为超脱捷径。色身难得。趂康健时。办此大事。
五义(宝王论)
夫辟散之要。要存於声。声之不厉心。窃窃然。飘飘然。无定声之厉也。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其义一也。近而取之。声光所及。万祸氷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其义二也。远而说之。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其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其义四也。与魔军相战。旗鼓相望。用声律於戎轩。以定破於强敌。其义五也。具斯众义。复何厌哉。未若喧静两全。止观双运。叶夫佛意。不亦可乎。
六度(莲宗宝鉴)
执持一句阿弥陀佛。一念之中。与理相应。诸法现前。六度具足。布施则心无染着。持戒则不起妄缘。忍辱则能所俱忘。精进则心无间断。禅定则动静俱寂。智慧则不立丝毫。
六度(澫益法师说)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师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岐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六种念(净土晨钟)
真切念佛。须具六种念。一勇猛念。太文弱来。不得如孝子报父母深雠。纵高崖深涧。磷途虎窟。必往不怯。故一悲伤念。太洒落来。不得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若裂。如忆少背之慈母。及多慧之亡儿故。一感愤念。太和平来。不得如落第孤寒负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故一恋慕念。太淡泊来。不得如己。所深爱物。魂梦缱绻。帷恐或失。故一乐事现前踊跃欢喜念。如寒得衣饥得食。故一恶缘照面悔恨激切念。如死里逃生。故总之心口相一。字字从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六根(龙舒净土文)
千般装点。只为半寸之眼。百种音乐。只为一豆之耳。沈檀脑麝。只为两窍之鼻。食前方丈。只为三寸之舌。妙丽娇娆。只为臭腐之身。随顺逢迎。只为狂荡之意。若能识破。便无烦恼因。有此六根。故生无量事。造无量业。是故如劫火烧诸世界。若悟此理。虽未生净土。已如生矣。
六信(澫益法师说)
一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之物。我今虽复昏迷倒惑。苟能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己心中。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二信他者。信彼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出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三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何况一心不乱。安得非净土因。是名信因。四信果者。深信净土上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譬如种菰得菰。种荳得荳。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五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所以依心所现。一切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土。在於十万亿土之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六信理者。深信极乐国土。虽在十万亿土之远。而实不出我只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复深信西方。若依若正。若主若伴。皆吾现前一念妙明真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徧故佛心亦徧。佛心徧故一切众生心性亦徧。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徧。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六不得(净土或问)
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往生。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缘。方遇知识。劝得念佛。此等侥幸。万中无一。若得病临死。风刀解体。四大分离。众苦逼迫。忙怖张皇。不得念佛。更饶你无病而死。又或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怕死。扰乱胸怀。若是俗人。兼以家私未明。后事未办。妻啼子哭。百种忧煎。不得念佛。更饶你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唤呻吟。问药求医。祈祷忏悔。杂念纷飞。不得念佛。更饶你未病以前。只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困顿龙锺。愁叹忧恼。只向个衰老身上。左右安排。不得念佛。更饶你未老以前。正是少壮。正好念佛之时。稍或狂心未歇。俗务相关。东攀西缘。胡思乱想。业识茫茫。不得念佛。更饶你清闲自在。有志修行。稍於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断。忽然些子。境界现前。一个主人。随他颠倒。不得念佛。试看老病之时。少壮清闲之日。稍有一事在心。早是不得念佛。况待临终时哉。
六净(净土指归集)
九界众生。本觉虽净。未闻圆顿大法。皆为心垢土垢。若众生以净信心。发愿往生。心专注故。不离当念。得见乐邦。华池宝树。清净境界。此名字观行位人。心净土净。故经曰。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方便土净也。若破根本无明。登十住位。证无生法忍。此分真位人。心净土净。经云。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诸菩萨众咸处其中。实报土净也。若位登妙觉。智断圆满。此极果圣人。心净土净。经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常乐我净。三德涅盘。诸佛如来所游居处。方名究竟心净土净也。愚俗无知。以博地凡夫。不加修证。同佛清净。譬如庶民。妄号帝王。自取诛灭。谤法之罪。孰大於是哉。
六修(郑清之劝修净土文)
方念佛时。口诵心惟。诸恶莫作。岂非戒。系念净境。幻尘俱灭。岂非定。念实无念。心华湛然。岂非慧。人能屏除万虑。一意西方。则不施棒喝。而悟圆顿机。不阅大藏经。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仪中而得大自在。不垢不净。无缚无脱。当是时也。孰为戒定慧。孰为禅教律。我心佛心。一无差别。此修净土之极致也。
六药(福报指南)
念佛只在一心不乱。更无别法。譬如以药治病。病者但用目视药手执药。或有近者。以鼻闻药。更有远者。以器贮药。以水浸药。以火烹药。皆曰。吾以药治病。此病如何得治。至病不愈。又言。此药不灵。再选方书。真可痛悯。然他人又不能代为之饮。亦奈之何哉。且要完几万之数。是又只要买药。绝不服药。即将此药。积如邱陵。病能愈否。饮药以口。念佛以心。药必滴滴自口中入。佛必声声自心中出。此真定心之方也。
七种胜(甘露疏)
念佛功德有七种胜。一词少易行胜。惟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切人可念故。二念缘佛境胜。一心缘念。佛身相好。净国为境故。三离难获安胜。诸佛菩萨加护念佛者。无诸患难。安庆吉祥。四称名灭罪胜。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五持念获福胜。称佛一声。胜四天下七宝供佛及阿罗汉。六果感见佛胜。众生念佛必定见佛。七亲迎往生胜。化佛菩萨放光。迎接行者。往生佛土。
七正念(莲池大师说)
真为生死出家。直欲一生了办。时时以七事自警。务力守之。一不得畜资财造房屋买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即经像等。传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恋。一心正念。二不得作种种非紧要福缘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权置万行门。一心正念。三不得於好色好味等。起贪爱心。於好言赞誉我者。起贪爱心。不得於恶色恶味等。起嗔恼心。於恶言讥毁我者。骂辱我者。种种拂逆我者。起嗔恼心。乃至过去未来事。或顺或违。皆悉屏绝。坚壁固守。一心正念。四不得吟作诗文。书写真草。题帖对联。修饰尺牍。泛览外书。论议他人。得失长短。乃至教凭臆见。而高心着述。禅未悟彻。而妄意拈评。缄口结舌。一心正念。五不得交结亲朋。应赴请召。游山玩景。杂话闲谈。凡种种世谛。中事除理。所当为决。不可已者。余悉休罢。一心正念。六不得贪着放逸。恣纵睡眠。大事未明。捍势忍苦。一心正念。七不得与世人竞才竞能。争名争势。未得言得。未证言诳。诳称知识。妄自尊高。惟应执卑守愚。终身居学地。而自锻炼。常精常进。一心正念。
七宝(阿弥陀经)
一金。二银。三瑠璃。四玻璃。五[王*车]璖。六赤珠。七玛瑠。极乐国土有七宝池。上有楼阁。亦以此七宝严饰之。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普徧庄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得往生也。
七不妨(归元直指)
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人皆可以通行。在官不妨职业。在士不妨修读。在商贾不妨贩卖。在农夫不妨耕种。在妇人不妨女工。在公门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或在晨昏礼念。或在忙里偷闲。唯要回向发愿。愿生西方。决定往生矣。
八法(维摩诘经)
菩萨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阂。於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
八信念佛(净土晨钟)
凡欲念佛。要起信心。信念佛定生净土。信念佛定灭诸罪。信念佛定得佛护。信念佛定得佛证。信念佛临终定得佛来迎接。信念佛同信之人皆得往生。信念佛往生定得不退地。信念佛生净土。定不堕三恶道。
八功德水(阿弥陀经)
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何谓八功德。一澄净。谓其水澄渟洁净。是为澄净功德。二清冷。谓其水清滢凉冷。是为清冷功德。三甘美。谓其水甘甜嘉美。是为甘美功德。四轻软。谓其水轻浮柔软。是为轻软功德。五润泽。谓其水滋润泽物。是为润泽功德。六安和。谓其水人若饮时。身心即得安隐调和。是为安和功德。七除患。谓其水人若饮时。即能除饥渴等患。是为除患功德。八增益。谓其水人若饮时。即能长养善根。增益四大。是为增益功德。
八用(古音禅师说)
佛为苦海舟航。劝君早渡彼岸。一用斋戒为先。二用改恶行善。三用明师善友。四用解脱正愿。五用知因识果。六用有诸方便。七用积功累德。八用福缘相赠。行住坐卧之中。一句弥陀莫断。须信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念。若能念念不空。管取念成一片。当念认得念人。弥陀与我同现。便入念佛三昧。亲证极乐内院。莲胎标的姓名。极功之人自见。亲见弥陀受记。便同菩萨作伴。直至无上菩提。永劫随心散诞。依得此道归来。决定成佛不欠。
八念(传家宝)
念佛虔诚便是丹。念珠百八转循环。念成舍利超生死。念结菩提了圣凡。念意不随流水去。念心常伴白云闲。念开妙窍通灵慧。念偈今留与汝参。此偈是吕祖乩示。则释道两教。何尝有二乎。大抵念佛三昧。不涉地位。不落阶梯。一超直入如来实相法门。所谓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