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神珠


  不思议境

  不可思议境者。如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种种五阴者。十法界五阴也。法界者三义。十数是能依。法界是所依。能所合称。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滥。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云云。十法界。通称阴入界。其实不同。三途是有漏恶阴界入。三善是有漏善阴界入。二乘是无漏阴界入。菩萨是亦有漏亦无漏阴界入。佛是非有漏非无漏阴界入。释论云。法无上者涅盘是。即非有漏非无漏法也。无量义经云。佛无诸大阴界入者。无前九阴界入也。今言有者。有涅盘常住阴界入也。大经云。因灭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常乐重沓即积聚义。慈悲复盖即阴义。以十种阴界不同故。故名五阴世间也。
  揽五阴通称众生。众生不同。揽三途阴。罪苦众生。揽人天阴。受乐众生。揽无漏阴。真圣众生。揽慈悲阴。大士众生。揽常住阴。尊极众生。大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岂与凡下同。大经云。歌罗逻时名字异。乃至老时名字异。芽时名字异。乃至果时名字亦异。直约一期。十时差别。况十界众生。宁得不异。故名众生世间也十种所居。通称国土世间者。地狱依赤铁住。畜生依地水空住。修罗依海畔海底住。人依地住。天依宫殿住。六度菩萨同人依地住。通教菩萨惑未尽。同人天依住。断惑尽者。依方便土住。别圆菩萨惑未尽者。同人天方便等住。断惑尽者。依实报土住。如来依常寂光土住。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土土不同。故名国土世间也。此三十种世间。悉从心造。
  又十种五阴。一一各具十法。谓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先总释。后随类释。总释者。夫相以据外。览而可别。释论云。易知故名为相。如水火相异。则易可知。如人面色。具诸休否。览外相即知其内。昔孙刘相显曹公相隐。相者举声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若言有相。暗者不知。若言无相。占者洞解。当随善相者。信人面外具一切相也。心亦如是。具一切相。众生相隐。弥勒相显。如来善知。故远近皆记。不善观者。不信心具一切相。当随如实观者信心具一切相也。
  如是性者。性以据内。总有三义。一不改名性。无行经称不动性。性即不改义也。又性名性分。种类之义分分不同。各各不可改。又性是实性。实性即理性。极实无过。即佛性异名耳。不动性扶空。种性扶假。实性扶中。今明内性不可改。如竹中火性。虽不可见。不得言无。燧人乾草。徧烧一切。心亦如是。具一切五阴性。虽不可见。不得言无。以智眼观。具一切性。
  如是体者。生质故名体。此十法界阴。俱用色心为体质也。
  如是力者。堪任力用也。如王力士。千万披能。病故谓无。病差有用。心亦如是。具有诸力。烦恼病故。不能运动。如实观之。具一切力。
  如是作者。运为建立名作。若离心者。更无所作。故知心具一切作也。
  如是因者。招果为因。亦名为业。十法界业。起自於心。但使有心。诸业具足。故名如是因也。
  如是缘者。缘名缘由。助业皆是缘义。无明爱等。能润於业。即心为缘也。
  如是果者。克获为果。习因习续於前。习果克获於后。故言如是果也。
  如是报者。酬因曰报。习因习果。通名为因。牵后世报。此报酬於因也。
  如是本末究竟等者。相为本报为末。本末悉从缘生。缘生故空。本末皆空。此就空为等也。又相但有字。报亦但有字。悉假施设。此就假名为等。又本末互相表帜。览初相表后报。睹后报知本相。如见施知富。见富知施。初后相在。此就假论等也。又相无相。无相而相。非相非无相。报无报。无报而报。非报非无报。一一皆入如实之际。此就中论等也。
  二类解者。束十法为四类。三途以表苦为相。定恶聚为性。摧折色心为体。登刀入镬为力。起十不善为作。有漏恶业为因。爱取等为缘。恶习果为果。三恶趣为报。本末皆痴为等。
  三善表乐为相。定善聚为性。升出色心为体。乐受为力。起五戒十善为作。白业为因。善爱取为缘。善习果为果。人天有为报。应就假名。初后相在为等。
  二乘表涅盘为相。解脱为性。五分为体。无系为力。道品为作。无漏慧行为因。行行为缘。四果为果既后有田中不生。故无报云云。
  菩萨佛类者。缘因为相。了因为性。正因为体。四弘为力。六度万行为作。智慧庄严为因。福德庄严为缘。三菩提为果。大涅盘为报云云。
  众生世间。既是假名。无体分别。揽实法假施设耳。所谓恶道众生。相性体方究竟等云云。善道众生。相性体力究竟等。无漏众生。相性体力究竟等。菩萨佛法界。相性体力究竟等。准例皆可解。
  国土世间。亦具十种法。所谓恶国土相性体力等云云。善国土。无漏国土。佛菩萨国土。相性体力云云。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例如八相迁物。物在相前。物不被迁。相在物前。亦不被迁。前亦不可。后亦不可。祇物论相迁。祇相迁论物。今心亦如是。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则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祇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意在於此。
  如如意珠。天上胜宝。状如芥粟。有大功能。净妙五欲七宝琳琅。非内畜非外入。不谋前后。不择多少。不作粗妙。称意丰俭降雨穰穰。不添不尽。盖是色法。尚能如此。况心神灵妙。宁不具一切法耶。又三毒惑心。一念心起。尚复身边利钝八十八使。乃至八万四千烦恼。若言先有。那忽待缘。若言本无。缘对即应。不有不无。定有即邪。定无即妄。当知有而不有。不有而有。惑心尚尔。况不思议一心耶。又如眠梦。见百千万事。豁寤无一况复百千未眠不梦不觉不多不一。眠力故谓多。觉力故谓少。庄周梦为蝴蝶翱翔百年。寤知非蝶。亦非积岁。无明法法性。一心一切心。如彼昏眠。达无明即法性。一切心一心。如彼醒寤云云。又行安乐行人。一眠梦。初发心乃至作佛坐道场。转法轮度众生入涅盘。豁寤祇是一梦事。若信三喻。则信一心。非口所宣。非情所测。此不思议境。何法不收。此境发智。何智不发。依此境发誓。乃至无法爱。何誓不具。何行不满足耶。说时如上次第。行时一心中具一切心(云云)。

  发菩提心

  发真正菩提心者。既深识不思议境。知一苦一切苦。自悲昔苦。起惑耽湎粗毙色声。纵身口意。作不善业。轮环恶趣。萦诸热恼。身苦心苦。而自毁伤。而今还以爱茧自缠痴灯所害。百千万劫。一何痛哉。设使欲舍三途。欣五戒十善。相心修福。如市易博换。翻更益罪。似鱼入笱口。蛾赴灯中。狂计邪黠。逾迷逾远。渴更饮咸。龙须缠身。入水转痛。牛皮系体。向日弥坚。盲入棘林。溺堕洄澓。抱刃把炬。痛那可言。虎尾蛇头。悚焉悼栗。自悲若此。悲他亦然。假令隘路。叛出怨国。备历辛苦。绝而复苏。往至贫里佣赁一日。止宿草庵。不肯前进。乐为鄙事。不信不识可悲可怪。思惟彼我。鲠痛自他。即起大悲。兴两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众生虽如虚空。誓度如空之众生。虽知烦恼无所有。誓断无所有之烦恼虽知众生数甚多。而度甚多之众生。虽知烦恼无边底。而断无底之烦恼。虽知众生如。如佛如。而度如佛如之众生。虽知烦恼如实相。而断如实相之烦恼。何者。若但拔苦因。不拔苦果。此誓杂毒。故须观空。若偏观空。则不见众生可度。是名着空者。诸佛所不化。若偏见众生可度。即堕爱见大悲。非解脱道云云。今则非毒非伪。故名为真。非空边非有边。故名为正。如鸟飞空。终不住空。虽不住空。迹不可寻。虽空而度。虽度而空。是故名誓与虚空共斗。故名真正发菩提心。即此意也。
  又识不可思议心。一乐心一切乐心。我及众生。昔虽求乐。不知乐因。如执瓦砾。谓如意珠。妄指萤光。呼为日月。今方始解。故起大慈。兴两誓愿谓法门无量誓愿知。无上佛道誓愿成。虽知法门永寂如空。誓愿修行永寂。虽知菩提无所有。无所有中。吾故求之。虽知法门如空无所有。誓愿画缋庄严虚空。虽知佛道非成所成。如虚空中种树。使得华得果。虽知法门及佛果。非修非不修而修。非证非得以无所证得。而证而得。是名非伪非毒名为真。非空非见爱名为正。如此慈悲誓愿。与不可思议境智。非前非后。同时俱起。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无缘无念。普覆一切。任运拔苦。自然与乐。不同毒害。不同但空。不同爱见。是名真正发心菩提义。自悲已。悲众生义。皆如上说。

  善巧安心

  善巧安心者。善以止观安於法性也。上深达不思议境。渊奥微密。博运慈悲。亘盖若此。须行填愿。行即止观也。无明痴惑。木是法性。以痴迷故。法性变作无明。起诸颠倒。善不善等。如寒来结水。变作坚冰。又如眠来。变心有种种梦。今当体诸颠倒。即是法性。不一不异。虽颠倒起灭。如旋火轮。不信颠倒起灭。唯信此心。但是法性。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体其实不起灭妄谓起灭。祇指妄想。悉是法性。以法性系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是法性。无不法性时体达既成。不得妄想。亦不得法性。还源返本。法界俱寂。是名为止。如此止时。上来一切流转皆止。
  观者。观察无明之心。上等於法性。本来皆空。下等一切妄想。善恶皆如虚空。无二无别。譬如劫尽。从地上至初禅。炎炎无非是火。又如虚空藏菩萨。所现之相一切皆空。如海慧初来。所现一切皆水。介尔念起。所念念者。无不即空。空亦不可得。如前火木。能使薪然亦复自然。法界洞朗。咸皆大明名之为观。止祇是智。智祇是止。不动止祇是不动智。不动智祗是不动止。不动智照於法性。即是观智得安。亦是止安。不动於法性相应。即是止安。亦是观安。无二无别。若俱不得安。当复云何。夫心神冥昧。棕利怳[怡-台+两]。汩起汩灭。难可执持。倐去倐来。不易关禁。虽复止之。驰疾扬炎。虽复观之。暗逾漆墨。加工苦之。散惑倍隆。敌强力弱。鹬蚌相扼。既不得进。又不可退。当殉命奉道。荐以肌骨。誓巧安心。方便回转。令得相应。成观行位也。

  安忍

  安忍者。能忍成道事。不动亦不退。是心名萨埵。始观阴界。至识次位八法。障转慧开。或未入品。或入初品。神智爽利。若锋刃飞霜触物斯断。初心聪睿。有逾於此。本不听学。能解经论。览他义疏。洞识宗途。欲释一条。辩不可尽。若怀宝藏璧蕴解匿名。密勤精进。必得八品。或进深品。志念坚固。无能移易。弥为胜术。但锥不处囊。难覆易露。或见讲者不称理。或见行道者不当辙。慈悲示语。即被围绕。凡令讲说。或劝为众生。内痒外动。即说一两句法。或示一两节禅。初对一人。驰传渐广。则不得止。初谓有益。益他盖微。废损自行。非唯品秩不进。障道还兴。象子力微。身没刀箭。掬汤投氷。翻添氷聚。毗婆沙云。破败菩萨也。昔邺洛禅师。名播河海。住则四方云仰。去则千百成群。隐隐轰轰。亦有何益利。临终皆悔武津叹曰。一出望入铜轮。领众太早。所求不克。着愿文云。择择择择。高胜垂轨。可以镜焉。修行至此。审自斟酌。智力强盛。须广益利。如大象押群。若其不然。且当安忍。深修三昧。行成力着。为化不晚。大论云。菩萨以度人为事。云何深山自善。答曰。如服药将身。体康复业。身虽远离。心不远离。若至六根清净。名初依人。有所说法。亦可信受。一音徧满。闻者欢喜是化他位也。若此时不出。强软两贼。无如之何。自行转成。於他有办。大象捍格。刀箭无施。日光照世。长氷自冶。此即安忍之力焉。若被名誉罗罥。利养毛绳。眷属集树。妨蠧内侵。枝叶外尽者。当早推之。莫受莫着。推若不去。翻被黏系者。当缩德露玼。扬狂隐实。密覆金贝。莫令盗见。若遁迹不脱。当一举万里。绝域他方。无相谙练。快得学道。若名利眷属。从外来破。忆此三术。啮齿忍耐。虽千万请。确乎难拔。让哉隐哉去哉。若烦恼业定见慢等。从内来破者。亦忆三术。即空即假即中。设使屠粉肌肉。心不动散。大地镇压。不为重沦。毗岚弗轻。寒氷非冷。猛炎[宓/用]热。端心正观。那得薄证片禅。即以为喜。才见少恶。即以为忧。坏器易堆庵华难实。大品云。无量人发菩提心。多堕二乘地。为办大事。弥须安忍。若得此意。不须九境若未了者。当更广明。

  四悉檀

  大明法数云。悉徧也。檀梵语。具云檀那。此云施。华梵兼称。故名悉檀。佛以此四说法。遍施一切众生。故名四悉檀也。一世界悉檀。世即隔别之义。界即界分也。盖由众生根器浅薄。故佛随其所欲乐闻。为之次第分别而说。令生欢喜。是名世界悉檀。二为人悉檀。谓佛欲说法。必先观众生之根器大小。宿种浅深。然后称其机宜。而为说之。令生正信。增长善根。故名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谓知众生贪欲多者。教观不净。嗔恚多者。教观慈心。愚痴多者教观因缘。为此对等诸病。说此法药。徧施众生。故名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第一义即理也。谓如来知众生善根已熟。即为说法。令其得悟圣道。是名第一义悉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