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生无生论注
净土生无生论注
△次引证。
了此而求生安养可谓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了此等者犹言了此境观相吞之意而求生乐土者可谓雁过长空(云云)此本天衣怀禅师语师一日问学者云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是取舍之情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修净土者当云何修众无语复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又云譬如雁过长空(云云)此语若用意求之卒难理会反而思之初非隐奥也犹云寒潭既净雁影自临以譬观功既着妙境自彰自然而然原非勉强非水有留影之心雁有遗踪之意也若雁有遗踪之意则境不即心佛从外有若水有留影之心则行成有作滥乎别修故云无也言生则决定生是则不违佛语言去则实不去众生取舍之情亦忘今但取其后文证成相吞之意不取前义若取生则决定生之言义虽有在于此恐难配合。
△三一门明三观圆融二初标。
七三观法尔门。
法尔者犹云自尔也言此三观性之自尔故心要云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故云法尔。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能观为三观所观为三谛全性以起修故称为法尔。
初句明修次句明性三四句明性修冥妙问前云法界为念境观相吞其於观门可谓足矣今复明三观不太重烦耶答前明法界为念则谛智仍所不分次明境观相吞则能所尚恐未泯今明三观法尔则显修性冥妙理智一如意泯前二之迹有以见论主立门之意矣。
△次依宗释义二初通明谛观二初牒前谛观。
论曰三谛者真俗中也三观者空假中也。
论曰下先出谛观之名上句明所观妙境下句明能观妙观谛观名别体德元同。
△次别明谛观二初明三谛三初明三谛功能。
忘情绝解莫尚乎真随缘应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
忘情等者情即六凡情执解即二乘智解当其未证真谛之时而凡情圣解不能泯也缘即众生机缘用即菩萨应用当其求证俗谛之时而机缘应用不能立也空即真空冥寂有即万象森罗当其未证中谛之时而空有二边不能融也而言莫尚者诚欲遣情立法统乎中道者舍此三谛之理其他莫能为矣。
△次明三谛相貌。
虚灵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物来斯应此吾心自有者也空有相即此吾心自中者也。
虚灵不昧者此约性体言之也故云自空物来斯应者此约性具言之也故云自有空有相即者此约性量言之也故云自中於真俗中三谛而一一言自者乃天然性德之理显非修成而后得也。
△三结谛非是观。
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观也。
此性下以性拣修一家所立谛观不唯体同亦乃名义相近仍恐迷者昧於修性之旨故明谛已竟乃结云此所观之谛境也非能观之观也。
△次明三观二初标本。
修之者称性照了也。
上句指能修之人下句示所修之法称者如也性者真如性也以如如智照如如境故云称性照了。
△次释成二初横论二初释二初次第。
故体达此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了此性具足万法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中。
空能荡相者也心苟滞於有则用三止之功称性而体达之勿使芥蒂萌於胸中使其复还实际故谓之空也假能立法者也心苟着於空则用三观之功称性而照了之勿使纤毫滞於偏寂使其复还本具故谓之假也中能统法者也心苟执於二边则用寂照不二之功称性而融通之勿使斯须沉於空有使其复还性德故谓之中也此之三观言虽次第修在一时所以到於初住位中三智一心中得矣。
△次圆融三初重指三谛圆融。
然则即虚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虚灵也。
此中但言二句者以中无别体但明空有相即中道自显然则者牒前次第之意以显圆融即虚而应者显非顽空也空即妙有也即应而虚者显非偏假也有即真空也既空有相即显非但中也即二边而中也。
△次正释三观相即。
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
全谛发观观还照谛空即假中者以其即虚而应也假即空中者以其即应而虚也中即空假者以其非虚非应而虚而应也。
△三赞美三观微妙。
是称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
称性而修绝待而照者赞美一心三观之功用也如妙宗云谛既即一而三观岂前后而照故於妙境以立观门即於一心而修三观此观观法能所双绝故云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者亦妙宗语四明云若论作是之义者即不思议三观也何者以明心作佛故显非性德自然有佛以明心是佛故显非修德因缘成佛乃至云於一念妙观作是能泯性过即是而作故全性成修则泯一切自然之性即作而是故全修即性则泯一切因缘之性若其然者何思不绝何议不忘故云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大定之司南者阿难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者请此三观也天如释之曰奢摩他此云寂静三摩此云观照禅那此云寂照不二义立三名体惟一法三一[牙-(必-心)+?]融故谓之妙如是妙修方曰楞严大定此乃一经之要旨趣理之玄门故云首楞大定之司南也。
△次结。
此横论也如此。
△次竖论二初次第。
若竖论者或以吾心虚灵者为空以所观万物者为假以心境不二者为中。
以先空次假后中次第而明故云次第此中本言圆融必先言次第者盖非次第无足以彰圆融之妙耳犹止观十乘皆以思议显乎不思议境也。
△次圆融。
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万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
初句以空夺有妙在即有而空也次句以有夺空妙在即空而有也三句空有互夺妙在对待双忘也。
△次释成此宗二初明横竖自在。
是以观极乐依正者以吾心一心之三观照彼一境之三谛无不可者以吾心三观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亦无不可者。
是以下标所观之境以吾下显能观之心一心之三观者约竖论也三观之一心者约横论也秪是一心宛有三用虽有三用元是一心谛观圆融纵横自在故云无不可者。
△次证三观圆融。
虎溪大师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尚何三观之不法尔乎。
虎溪下引文证初二句约竖论可知次二句以横融竖忘者双遮二边之谓也照者双照二边之谓也即忘而照即照而忘何尝有其先后次第哉以一心融之待对绝矣了无踪三字虽是助语亦绝待之异称也尚何下结归宗偈。
△次三门约果论妙二初一门明生佛道交二初标。
八感应任运门。
感属众生应惟属佛任运者犹云自然也以生佛体同故云感应任运。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初句明妙感次句明妙应三句明感应所以四句约喻以明生佛相悬有十万亿剎之遥而云即应者如妙宗云所谓众生净心依於业识熏佛法身故能见胜应妙色相也如磁石吸针者磁石与针气分相同故能任运而吸盖以石喻佛针喻众生也。
△次依宗释义二初通明生佛二初明天性二初明生佛同源二初正明。
论曰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
同一觉源者同一本觉之源也迷悟虽殊等者所谓五即得之何足为高理即失之未始暂下犹言生佛迷悟得失虽殊而其觉性之理未尝有乎增损故云理常平等。
△次引证。
故曰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
具如前释。
△次明心精通淴。
迹此而言则诸佛众生心精无时而不通淴。
迹者依也据也犹云据其理常平等言之则生佛心精无时而不淴合如楞严所谓心精通淴当处湛然是也。
△次明感应二初反明无感不应二初释疑感。
但诸佛无时不欲度生而众生念念与之迷背。
但诸下释疑恐疑者谓若其然者则我等恒与佛俱而不蒙度脱者何耶故今释之诸佛度生之心如明镜然有形斯像未尝而不欲度奈众生念念与之迷背故无由契合譬犹背镜而立安能求其像乎。
△次引譬证。
故势至菩萨云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一人专忆者譬佛慈念众生之心无时不在一人专忘者譬众生背觉合尘茫然而不思返所以无由感佛故不肖有偈云佛视众生如一子众生视佛若为亲可怜觌面仍逃遁止宿甘为门外人故虽逢见而不逢见也悲夫。
△次正明有感即应二初譬母子相忆二初譬。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子若等者若设若也如同也子设忆母亦同母之忆时二忆相冥虽历生亦不相违远下文合法自见若先约譬以明者子譬始觉母譬本觉众生念佛始觉有功分同本觉故云如母忆时始本相冥智如一淴故云历生不相违远。
△次合。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若众生等者吴兴曰以证验修则念佛之心不可单约事相而解念存三观佛具三身心破三惑无生忍位方可入焉此本大势至菩萨所证圆通之文今论中所引以合前母子相忆之喻文有五句先二句合上文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次三句合上文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已上二科皆明有感即应可谓深切着明矣。
△次结功由天性。
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
正由下出其不远之由既曰一理平等天性相关则生亦法界佛亦法界举生摄佛举佛该生众生感心中诸佛诸佛应心内众生以同体权拔其九界之苦与其佛界之乐故云任运也。
△次释成此宗四初明弥陀妙应已成。
况无量寿佛因中所发四十八愿誓取极乐摄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满。
况无量等者无量寿佛因中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所所发四十八愿具如本经(云云)要而言之不出四弘誓愿摄受有情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道果久成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夫度生必学法门成佛必断烦恼即摄得余二四弘备矣梵语僧那此云愿肇论云发僧那於始心终大悲於赴难亦此意也况者非比况之况乃以通况别之况犹言生佛天性相关既其如此况彼佛乘昔本愿愿度众生者乎。
△次劝众生妙感当立二初劝勿疑。
故凡百众生弗忧佛不来应。
故凡下承上文而来犹言生佛天性相关既如此而弥陀本愿摄受有情又如此故凡百念佛之人当责己念之不专功之不着弗忧佛之不应所谓但办肯心必不相赚也。
△次劝立宗。
但当深信忆念发愿愿生西方。
众生本来具足有西方依正之理而不能自信者犹人之有田而不思耕耨也虽信有净土弥陀而不能时时忆念者犹虽耕耨而不思种植也虽能忆念而不能发愿决定求生者犹虽种植而不思获刈也故劝云但当深信等。
△三譬生佛感应任运。
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
磁石等者观音疏中约十法明普一曰慈悲普生法两缘慈体既偏被缘不广不得称普无缘与实相体同其理既圆慈靡不徧如磁石吸铁任运相应今引彼文之喻以明感应任运盖以磁石喻佛妙应以针喻众生妙感故云任运吸取也。
△四明生佛感应难易三初借譬感应合石。
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
然者亦承上譬喻而来虽云任运能吸又不可一槩而论而云磁但能吸铁而不能吸铜等者此中有铜有紩有磁有玉以合喻乎妙感以吸喻乎妙应盖以磁喻乎弥陀紩喻求生之者铜喻无缘众生玉喻十方诸佛犹云弥陀但能接引求生之人而不能度无缘众生而求生之人但能感乎弥陀而不能感乎诸佛文互见耳。
△次合法誓愿相关。
譬犹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
初二句泛明生佛合前铜玉不相为谋之喻次二句的明弥陀众生合前磁铁气分相同之喻良以弥陀广发六八大愿以度众生众生数数发愿而求往彼故云岂非等也。
△三结显当具三要。
是以求生净土者信行愿三缺一不可。
是以者犹云所以也前劝云但当深信忆念发愿忆念即行也故此中结显亦承前誓愿相关而来所以求生净土者此三缺一不可。
△次二门明时处不隔二初一门约处论妙二初标。
九彼此恒一门。
彼者指西方乐土为言此者约所居堪忍而说虽苦乐彼此相悬同具吾人一念故云恒一也。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池生。
不失正念有二意一者平居净念熏修二者临终善友策发性具之法转变由心念佛净心故云正念华光妙色应念而成不涉程途已生莲沼。
△次依宗释义二初约现事验以立根本。
论曰往生传云张抗仕石晋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咒十万徧愿生西方一日寝疾唯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秪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也。
张抗下引人以证成宗义课大悲下明其见土之因一日下正明临终正念西方下正明见土之相所谓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是也莲华池金沙地皆净土境抗公见於堂屋西边者以其平昔有课咒之功垂终有正念之力是以任运而见益显唯心净土之不我诬也。
△次约心性释以泯能所二初明土居心内。
所以尔者盖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中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中之一土耳。
所以下出其见土所以尔者犹云如此也所以如此者良以依正同居一心且约依报言之土凡有四所谓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今云娑婆极乐者俱属同居特净秽之殊耳故云乃吾心中之一土也惟其同具一心以我念佛净心熏乎业识故能随念而见初非有彼此能所之异也。
△次明心无远近。
约土而言有十万亿彼此之异约心而观原无远近。
土既唯心心非远近而云有十万亿彼此之异者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言之耳圆家行人理性圆具名字圆闻观行圆修以至果上圆证无非约心而论尚何远近之足云乎。
△三约果报示以绝去来二初释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