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生无生论注
净土生无生论注
谓十下指土即心故曰下结归宗义。
△次料简二初以小包不远难。
问曰介尔之心居於方寸云何能包许远佛土。
此以相难性以妄局真大抵出于寻常之见楞严云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尚何许远佛土之不能尽包乎。
△次以真妄不二释三初法二初略明。
答曰介尔之心昧者谓小达人大观真妄无二。
答中以性融相以真夺妄达人大观者古德云小智自私贱彼贵我达人大观无可不可大者对小而言责其局于介尔之心不能以大观也。
△次释出。
盖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既无边心亦无际。
此释成真妄无二盖此妄心全性而起者指要云心者趣举剎那心也圆家明性既非但理乃具三千之性此性圆融徧入同居剎那心中谓之全性而起既全性起故心亦无际也。
△次譬。
性如大海心似浮沤全海为沤沤还匝海。
楞严以沤譬顽空海喻真觉此中以沤譬妄心海喻法界也以喻显法思之可了。
△三合二初正合。
盖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合中以不变合乎性海随缘合乎心沤。
△次结责。
既曰随缘不变岂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
既曰下牒前岂可下结责。
△次一门约正报论妙二初标。
四生佛不二门。
此门约果论因指凡同圣以佛所证与生性佛无二无殊故云不二。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阿弥与凡夫迷悟虽有殊佛心众生心究竟无有二。
阿弥者约悟为言凡夫者约迷而说犹言生佛迷悟虽则殊途克论本心初非有二也。
△次依宗释义二初释初二句约相明不二而二二初正明二初明弥陀悟相。
论曰阿弥陀佛者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
三身者即法报化三身也觉性是法身觉相是报身觉用是化身四智者一道慧智见道实性实性中得即开佛知见也二道种智知十法界诸道种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知即示佛知见也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相即悟佛知见也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种种行貌皆知即入佛知见也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知一切因缘果报定相从如是因缘生如是果报不生果报悉知之二业智力知一切众生过现未来诸业诸受乃至第十漏尽力自知我生已尽不受后有是也四无所畏者一者一切智无畏二者漏尽无畏三者说道无畏四者说苦尽道无畏释云於大众中广说自他智断决定无所失则无恐惧之相也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意无失乃至知过去无碍知现在无碍知未来无碍也此十八种法乃如来果人所证不共二乘故云不共也阿弥陀即能成就之人此等诸法皆所成就也。
△次明众生迷相。
凡夫者因人也具足无量恒沙烦恼造作无量恒沙业系当受无量恒沙生死。
烦恼虽多不出三惑业繁虽多不出十恶生死虽多不出二死一一皆云无量恒沙者约别相言之也。
△次约譬结。
迷悟之相譬彼云泥。
悟者如云之去来无碍迷者如泥之坠累难通生佛相悬真有若云泥之隔矣。
△次释次二句约性明二而不二二初通明不二五初相性对显。
言究竟不二者谓据相而言则不二而二约性而论则二而不二。
约性而论者虎溪大师云性具之功功在性恶前来恒沙烦恼即性恶也业系生死即修恶也今体此修恶即是性恶性恶融通任运摄得佛界性善故云二而不二也又性即相故不二而二相即性故二而不二也。
△次展转释成二初约迷悟释成。
盖诸佛乃悟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迷诸佛心内众生。
盖诸佛等者不二门云但识一念遍见己他生佛他生他佛尚与心同况己心生佛宁乖一念今诸佛者他佛也生心佛者己佛也众生者己生也佛心生者他生也众生迷则俱迷非唯迷己亦迷他诸佛觉则俱觉亦乃觉他仍觉己又我心具佛故云众生心内诸佛佛心具我故云诸佛心内众生。
△次约三德释成。
所以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所以迷者迷诸佛所证性体性量性具也。
众生在迷但言本具诸佛已悟故云所证证具虽别觉性元同故不二门云於生局处佛能遍融於佛徧处生自局限此之谓也。
△三直据心性。
心性之妙岂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
心性之妙等者指要云良由众生性具善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心性之妙如此又岂受其迷乎如云虽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斯言有所归矣。
△四会通三身。
故众生本有性量即诸佛所证法身性体即报身性具即应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法会合可知。
故众生等者牒前心性之妙是知果佛圆明之体即我凡夫本具性德众生本有性量横亘竖穷属中谛故配法身性体离过绝非属真谛故配报身性具三十世间属俗谛故配应身四智等乃至会合可知者四智属般若亦配报身十力等属解脱亦配应身故妙宗云法身非不具于一切法门及诸色相让於能证及垂应故也。
△五引古德证。
故古德云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
古德云者即杨次公十疑论序中所说也诸佛等者上句以佛为主明诸佛已悟故云心内众生尘尘极乐而仍名众生者不失其本体之名也下句以生为主众生在迷心内诸佛念念证真而众生不知所谓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是也。
△次释成此宗二初生佛相即。
故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
生佛之所以相即者亦性具之功也初句明我心具佛故佛即我心次句明佛具我心故我心即佛故自他不二门云虽分自他同在一念既同一念自他岂殊亦此意也。
△次出其功能功能者能以性言功以修言性有具佛之妙能修有即佛之照用。
未举念时早已成就才举心念即便圆成感应道交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未举念时等者犹云虽未修观之时而具佛之心未始暂缺故云早已成就才举心念者犹云以我具佛之心而念即心之佛故曰即便圆成感应道交者犹云众生感心中诸佛诸佛应心内众生故云道交故念下结劝。
△次六门明能生因果二初三门约因论妙次三门约果论妙初三门约因论妙三初一门明全理起事二初标。
五法界为念门。
法界者约理为言为念者约事为言全理起事故云法界为念犹云以法界性为我之能念也。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初二句明全性起修次二句明全修在性法界等者妙宗云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乃至云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举一即是圆融法界全分是也。
△次依宗释义二初通明理事三初明事中诸念。
论曰行者称佛名时作佛观时作主伴依正观时修三种净业时一心不乱时散心称名时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
行者下泛明诸念称佛名时者如观经下品下生中明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乃至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是也作佛观时者如观经云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等是也作主伴依正余观时者前且总明所谓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是也作主伴下别明主即弥陀伴即观音势至依即初观落日已去乃至变水成氷琉璃成地树列七种池流八德光明化鸟水声说法空中天乐华座庄严等是也正即阿[鞥-合+(白-日+田)]跋致及三辈往生诸上善人等是也三种净业时者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仍复告云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云云)一心不乱时者小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专称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等是也见思浩浩者见思法华玄义云又云见修又云四住又云染污无知又云取相惑又云枝末无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内惑言浩浩者见有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无言见绝言见一百八见等约五利五钝言之历三界四谛增减不同则成八十八使思者亦云思惟亦云迷事思亦名正三毒三界分为九地每一地有九品则成八十一品故云浩浩也恒沙烦恼者亦云尘沙出假菩萨见俗谛理开法眼成道种智之所断也四念处云十住断界外上品尘沙十行断中品尘沙十向断下品尘沙(云云)。
△次明事全是理。
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是法界。
凡此有心者牒前诸念即理既全理为事故全事即理故云全体即是法界也。
△三证全理论事。
故法智大师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
故法智下引文证成不出生佛作正既全法界而作有何一物而不具诸法耶。
△次释成此宗四初举劣况胜。
若然者余心尚是况念佛心乎。
若然者牒前即理之事余心者指前见思浩浩之心尚是法界何况称名作观之心能念者乃具佛之心所念者乃即心之佛非法界而何。
△次指事即理。
是故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
是故等者又牒前念佛之心指归行者当念即是故妙宗云须知本觉乃是诸佛法界之身以诸如来无别所证全证众生本性故也。
△三出其功能。
以此妙心念彼阿弥则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
以此妙心者指前圆融宝觉之心此心本来具足身土诸法故称为妙念彼阿弥等者彼佛乃实报身应同居土亦名尊特亦名胜应而云则彼三身何身不念者良以报应属修法身是性法身一性举体起修故得全性成修全修在性三身融妙指一即三今以具佛之心而念即心之佛尚何三身之不念乎求彼四土何土不生者净土由心心垢土垢心净土净以我具土之心求生即心之土尚何四土之不生乎。
△四约位释妨。
但随功行浅深品位高下耳。
但随下释妨恐疑者谓今明西方净土者佛惟胜应土属同居何得辄云三身四土耶故释云今以法界为念则何理不臧品位有高下者特随功行何如耳。
△次一门明事事无碍二初标。
六境观相吞门。
观为能照境属所观若所若能俱全法界彼此互夺故曰相吞教家所谓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正此意也。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十六等诸境事理两种观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罗网。
十六境者观经疏云初六观观其依果次七观观其正报后三明三辈九品往生是为十六境也事理二观者如占察经云观有二种一者唯识谓一切唯心二者实观谓观真如唯识历事真如观理非此中的意今云事理两观者的指十六境为事观以即空假中为理观所谓以吾具佛之心而观即心之佛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是也又事观指三种净业钞云今三种福是圆助道与正观合皆如来行是也相吞之义恐人难解故举帝网之譬以明。
△次依宗释义二初先明偈义二初牒三句以立理本二初出相吞之由。
论曰境观相吞者正由事事无碍也。
事事无碍者贤首清凉立四种法界以释华严一曰理二曰事三曰理事无碍四曰事事无碍今论中所引以明境观之所以相吞者盖得乎事事无碍也。
△次出无碍之本二初略指。
事事所以无碍者所谓有本者如是也。
事事下又出无碍之由犹遡流而穷源本者也有本者如是出儒典今取其文不取其义徐子问於孟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今论引以明事事之所以无碍者盖由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之本而然也。
△次正释。
盖由法相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体而作有何一法不即法界故曰一尘法界不小剎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
盖由等者亦妙宗中文良以观经题名观佛疏名心观为宗故四明融会之曰今此观法非但观佛乃据心观就下显高不名为难是知今经心观为宗意生见佛故得二说义匪殊涂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云云)彼明心佛双融今论明观境一致也故曰一尘等者下亦妙宗文大师释题作诸字互具释钞中问本以一字具教行理三今何得以无量寿三字方具於三耶答以题诸字对三德释斯是妙谈贵在得意欲令行者知三德性徧一切处乃至云多亦三德少亦三德(云云)彼云三德此云法界者变其文耳又彼中释题故云三德此中论具故云法界亦各有其致也。
△次释初诸句正明相吞三初释一二句境观有本。
是以西方十六诸境吾心事理二观一一无非法界全体。
是以者承前有本而来惟其一尘法界不少剎海法界不大故若观若境若理若事若依若正无非法界也。
△次释第四句譬喻圆融。
如帝释宫中因陀罗网虽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众珠虽影入众珠而东西照用有别。
如帝释下举譬以明光体无殊以譬法界一理照用有别以喻境观相吞虽彼此下明其互摄互合虽影入下明其无坏无杂。
△三释第三句事理互吞。
境观亦然以境为事则观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观吞境以观为事则境为理现能包事是为以境吞观或一为事余为理或一为理余为事彼此互各相吞故如因陀罗网。
境为事观为理者理外无事事在理中是为观吞境也观为事境为理者亦然或一为事余为理等者且如十六诸境事理二观随举一境为事余皆为理理能包事彼此互包诚有如帝网珠光之互吞互入也。
△次释成此宗二初正明。
若然者当我作观时则西方依正已在我观之内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
若然者牒前相吞之意当我等者有乎二义一者约性具说二者约修成说约性具说者知我一心具诸佛土方我作观之时而西方依正早已在我观之内矣二约修成说者当我观功既着之时而西方依正已在我观中显现矣然观不离境境外无观故云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上句以观吞境下句明境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