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生无生论注

  △次融通其理。
  令易解故作三种分别得意为言即性具是性体性量性体离过绝非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性体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性具十界亦然性量竖穷横徧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十界亦然正报五阴同性体性量清净周徧依报国土亦然。
  令易下结前得意下融理文有二节先以体量融具次以依报例同性体融性具十界者一家明具有理具三千有事造三千今言性体离过绝非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者犹言能具十界之性非谓所具十界之法也其次约量融具亦尔以依例正可知。
  △次指同三谛。
  此之三法亦名三谛性体即真谛性量即中谛性具即俗谛。
  三法者即体量具三法也此之下总指性体下别指泯一切法莫尚乎真今性体离过绝非即同於真谛矣立一切法莫尚乎俗今性具三千世间即同於俗谛矣统一切法莫尚乎中今性量横亘竖穷即同中谛矣。
  △三引楞严证二初引果德文果德者一境三谛之理乃如来果人所证故云果德经云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云云)即其相也此自分二初证性体真谛。
  故楞严经云而如来藏妙明元心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识界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剌若非怛答阿羯非阿罗诃非三藐三菩非常乐我净此即性体清净是为真谛。
  圆融三谛语真则纤尘必尽语俗则诸法皆成语中则二边绝待非心至非意识界者非六凡界也非无明至非老死尽者非缘觉界也非苦集灭道至非智非得者非声闻界也非檀那等者非菩萨界也非怛答阿羯等者非佛界也先非能证人三号是也次非所证法四德是也怛答阿羯云如来阿罗诃云应供三藐三菩云正徧知以藏理即有而无故十界俱寂既十界俱非可以证性体真谛矣。
  △次证性具俗谛。
  而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风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来常乐我净此即性具十界是为俗谛。
  以藏理即无而有故十界宛然既十界俱即可以证性具俗谛矣。
  △三证性量中谛。
  而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即性量是为中谛。
  双遮真俗故云离即离非双照真俗故云是即非即以藏理遮照同时故十界融妙既遮照双融可以证性量中谛矣长水亦曰初本妙元心约非相以明真谛次元明心妙约即相以明俗谛次妙明心元约遮照以明中道谛论主曰三谛俱各有主约心故空故真谛以心字为主约妙故俗故俗谛以妙字为主约元故中故中谛以元字为主也。
  △次引因性文因性者以地等七大之性皆因心本具故云因性此自分二初证性中三德。
  又云如来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徧法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莫不如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即性具也清净本然即性体也周徧法界即性量也。
  又云下单引地大之文以立三德仍以六大例同故云莫不如是次地水火风下别配三德。
  △次证具即三德言具即者地等七大属具以其当体清净周徧故云具即三德也。
  又云地水火风空清净本然周徧法界即依报国土性体性量也见识清净本然周徧法界即正报五阴性体性量也。
  又地水下约依报以明体量见识下约正报以明体量地水等性具也清净本然性体也周徧法界性量也。
  △次释受无量名二初征名举要。
  云何受无量名举要言之此之心性或名空如来藏或名真如佛性或名庵摩罗识或名大圆镜智或名菩提涅盘。
  或者不定之辞名既无量今但立楞严果位七名者举要言之也古德云一法不立烦恼荡尽曰空如来藏不妄不变曰真如离过绝非曰佛性分别一切而无染着曰庵摩罗识洞照万法而无分别曰大圆镜智诸佛所得曰菩提寂静常乐曰涅盘今云心性受无量名者空如来藏者藏性也真如者本性也佛性者觉性也庵摩罗识者识性也大圆镜智者智性也菩提者果性也涅盘者果果性也岂非性之别名乎。
  △次融通名德名德者空如来藏等名也体量德也。
  性体性量名空如来藏即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名空如来藏性体性量名真如佛性即性具等名真如佛性性体性量名庵摩罗识即性具等名庵摩罗识性体性量名大圆镜智即性具等名大圆镜智性体性量名菩提涅盘即性具等名菩提涅盘。
  性体下以德融名意谓若体量二德受空藏之名即性具三千世间亦名空藏矣余皆仿此。
  △次结成宗偈。
  故曰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次料简二初难初后俱堕。
  问曰此一真法界为初心是为后心是若初心是应无七名若后心是应无九界初后俱堕立义不成。
  此一真下问若初心下难初心者名字位人也后心者究竟果人也问意谓名字位人发心修观三惑二死全在安有果地七种名目乎究竟位人既转烦恼而成菩提转生死而成涅盘尚何有於九界乎此以偏难圆也初后下结难。
  △次释初后俱善二初释二初据难立义。
  答曰此正显初心是以初心是故方有后心是以后心是故方显初心是。
  此正显者圆顿行人初心便知性具别人教道惟诠但中佛性须破九界方显佛界是有此疑故今答之此正显初心是也以初是故等者如云阿鼻依正全据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当念是则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心已具七名果位岂亏九界所谓生佛同源圣凡一致不其然乎。
  △次依义释难二初立义。
  云何以初心是方有后心是如果地依正融通色心不二垂形九界方便度生悉由证此因心所具。
  果地依正等者文有五句初二句明体次二句明用末一句结归初心本具言果人能全体起乎无方大用以应群机者悉由证此因心所具也。
  △次引证二初泛引。
  故曰诸佛果地融通但证众生理本故得称性施设无谋而应若不然者何异小乘外道作意神通。
  故曰下引文证故得下出其功能若不下反显释成称性施设无谋而应如身土不二门云皆由缘了与性一合方能称性施设万端则不起自性化无方所是也小乘外道作意神通者小乘如目连擎五百释种以至梵天之类外道如停河在耳变释为羊之类。
  △次的引。
  故法智大师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辩其初后所谓理蛣蜣名字乃至究竟蛣蜣以论十界皆理性故无非法界一不可改故名字去不唯显佛九亦同彰至於果成十皆究竟。
  六即之义不专在佛者既曰不专则该九界缺修罗饿鬼者文略所谓理蛣蜣等者且举畜生界至微细者以六即明之一不可改者性以不变为义既曰无非法界又岂可改法界而为法界乎故名字去者以修显性也自名字圆闻观行圆修已去不唯显佛即性中所具九界亦彰显矣至于究竟圆证之时十皆究竟此结显初心是方有后心是也。
  △次释后心是方显初心是。
  云何后心是方显初心是正由后心果地全证众生理本故果地七种名目悉是众生性德美称但众生在迷性德不显故无此称克论性德岂可言无。
  正由下释成理具故果地下结显众生在因具而未证故云性德美称如因果不二门云因果无殊始终理一是也但众生下释妨恐疑者谓然则众生何故无此七种称谓释云但众生在迷性德不显故无此称(云云)。
  △次结。
  故初后俱善立义成矣。
  此结答释难也。
  △次一门明事造方融事者对理而言方者对本而说承前理性本具而来惟其理性本具故能事造相融也言事造者以身土缘起属事故言事造也此自分二初标。
  二身土缘起门。
  前门约性以明理具故曰一真此中即事以明理具故曰缘起。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一真法界性不变能随缘三身及四土悉由心变造。
  初二句约性以明能随次二句约事以明所造即指一真法界性能随染净之缘不变而变非造而造也三身及四土悉由心变造者辅行云心造有二种一者约理造即是具二者约事乃明三世凡圣变造变造之名出楞伽华严二经(云云)。
  △次依宗释义二初通明诸法二初明不变随缘三初释第一句以立根本。
  论曰一真法界性即前文所明性体性量性具也。
  一真即性体法界即性量而一真法性中具足有十种法界指此具德为身土缘起之本。
  △次释第二句显前功德三初法。
  教中说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者正由性体性量即性具故。
  不变随缘者即理之事也随缘不变者即事之理也正由下出其不变随缘所以。
  △次譬。
  如君子不器善恶皆能。
  君子不器者出儒典夫子论成德之学曰成德之君子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不可以器名之也朱子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技一艺而已论中所引以譬一真法性之中体无不具故能随佛界之善九界之恶而造乎十法界也。
  △三证二初引经。
  故晋译华严经云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
  华严凡二译一晋译二唐译今引晋觉贤所译以证不变随缘之义也。
  △次释义二初释随缘变造。
  谓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随染缘造事中九法界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能随净缘造事中佛法界。
  所具者以所彰能九界皆属染缘佛界方名为净此正明变造也。
  △次释能之所以二初释。
  所以能者正由性具性若不具何所称能。
  所以下指归圆家性具拣异别教但中性若下反显释成。
  △次证。
  天台家言并由理具方有事用此之谓也。
  天台家者指毗陵记主而言记主昔从学於左溪尊者曰某於畴昔之夜梦披僧服腋挟两轮而游於大河左溪曰汝当以止观之道而度生乎后果述辅行以释止观并由二句辅行中文不敢正斥其讳故云天台家也。
  △三释三四句结成所由。
  是知事中十法界三身四土悉由真如随缘变造。
  事中十法界者应身居同居方便二土即六凡二乘法界也报身居实报土菩萨法界也法身居常寂光土佛法界也若土若身悉由真如随缘之所建立故云变造。
  △次明随缘不变二初释。
  既曰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则事中染净身土当体即真无一丝毫可加损于其间者。
  初二句牒前全理起事事即是理事中染净身土即随缘变造之者事即理故故云当体即真无一丝毫可加损于其间者以万法是真如故无可损以真如是万法故无可加也。
  △次证。
  楞严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
  见与见缘等者注家云根境识三摄尽万法夫能了诸缘元一宝觉则无是非是矣今引证以明随缘不变之义也。
  △次的明此宗二初发明宗义二初明不变随缘。
  若然则娑婆极乐此世众生当生九品弥陀已成吾心当果悉由心性之所变造。
  若然者牒定之辞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此世众生当生九品者生也弥陀已成者佛也吾心当果者心也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者也悉由心性之所变造者如十不二门云即心名变变名为造造谓体用是也。
  △次明随缘不变。
  心具而造岂分能所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上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当处皆是心性。
  心具而造等者如水具氷氷即是水故无能所也即心是佛下泯其对待凡有六句不出依正因果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等者如妙宗所谓以法界心观法界境生於法界依正色心是则名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乱唯境是也。
  △次结归题旨。
  故明此宗而求生乐土者乃生与无生两冥之至道也。
  故明此宗者指偈中所立宗要随缘不变等乃生与无生两冥之要道也。
  △次八门明枝流妙即二初二门明所生身土次六门明能生因果初二门明所生身土二初一门约依报论妙二初标。
  三心土相即门。
  此亦约具造而言佛土由心心具而造造全是心故能相即也。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西方安乐土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
  宗意约即远论近亦指迷即悟也去此十万亿者十疑论云此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言之耳以凡夫心量言之去西方佛剎不啻十万亿剎之遥约心具而造言之曾无彼此之异也。
  △次依宗释义二初释初二句明远三初引经。
  论曰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佛说等者世尊於给孤独园无问自说告上足弟子舍利弗指其归趣者也极乐者梵语须摩提此云安养或云清泰言极乐者犹云最胜也。
  △次释数。
  百亿日月百亿须弥百亿大海百亿铁围山名一佛土十千为万十万为亿。
  百亿下明佛土之相十千下正明数量也日月处须弥之腰大海绕须弥之下铁围环大海之外一佛土者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为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以此百亿等为一佛土也。
  △三结成。
  一佛国土已自广大况亿佛国土乎况十万亿乎是则极乐国土去此甚远。
  一佛下展转况佛土甚多是则下结佛土甚远况者非比况之况乃以少况多之况也。
  △次释后二句不远二初正释三初明不远之由。
  博地凡夫念佛求生弹指即到者正由生吾心所具之佛土也。
  博地凡夫者凡字亦该得广藏教三资粮通教乾慧别教十信圆家五品皆名凡位今明博地者大地庸常之夫也弹指者言其生之速也观经疏云如一念顷又云屈伸臂顷弹指之所以即到者有乎二义一者净业内熏二者慈光外摄般舟论乎三力正由下正明不远之由。
  △次明心之相状。
  言介尔心者即凡夫念佛之心也剎那之心至微至劣故称介尔。
  介尔者言其心之微剎那者明其时之速毗昙云百二十剎那为一怛剎那此名一瞬六十瞬为一息仁王云一剎那有九百生灭至微者言其状之甚眇至劣者言其力之不胜介尔者犹言蕞尔也。
  △三明心土相即。
  谓十万亿远之佛土居於凡夫介尔之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故曰初无彼此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