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

  △次正释三观相即。
  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
  上明三谛既其圆融。今明三观。故亦相即。即虚灵而应物。故空即假也。即应物而虚灵。故假即空也。即二边而融通。故空假即中。中即空假也。
  △三赞美三观微妙。
  是称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
  全三谛之性。以起三观之修。故是称性而修。谛观俱在一心。一心岂分能所。故是绝待而照。妙宗云谛既即一而三。观岂前后而照。故於妙境。以立观门。即於一心而修三观。此观观法。能所双绝。待对斯亡。此之谓也。不思议之三观者。若空不即假中。假不即空中。中不即空假。离此而修。修外有性。皆可思议之法也。今既异此。故不思议。首楞大定之司南者。泛举其法。则凡是依此而修。即名健相分别。通号首楞大定。乃是成佛指南。乃即大定为指南。非曰修大定者别有指南。若指其文。则大佛顶经首楞严定。当机首请三法。如来开以圆解。然后依解修观。依行证果。莫非阐扬此旨。
  △次结。
  此别论也如此。
  别论者。境观各三。在能在所。故名为别。下文总论。则束三观而总为能观之空。束三谛而总为所观之假。束心境而泯忘之。总谓之中。
  △次总论二。初次第。
  若总论者。或以吾心虚灵者为空。以所观万物者为假。以心境不二者为中。
  此中所说次第。乃以不次第而为其次。如三法本具一性。谛观同居一心。尚何次第之有。然随人用之不无宾主。今初以能观之空而为其主。则假中为宾。宾隐而主立。故以吾心虚灵者为空。次以所观之假为主。则空中为宾。亦主立而宾隐。故以所观万物者为假。三以合能所者为主。则空假为宾。亦宾隐而主立。故以心境不二者为中。
  △次圆融。
  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万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
  观以心为空。以物为有。以心物相即为中。初句即物而心。次句即心而物。三句心物互即。以成圆融三观。依文解释如此。贵在得乎意本。意本者。在前一真法界门中。所说性具。即性体性量。盖心之与物。俱有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二义。苟非性具即体量。何以见此三观之指南。故心有真如不变之心。随缘所造之心。物有真如性中之物。随缘变造之物。真如之心。即一真法界中所明清净本然周徧法界者也。随缘所造之心。即心土相即门。根尘相对。介尔一念妄心也。真如性中之物。即一真法界门。所明性具十界也。随缘变造之物。即心土相即门。所明此土西方。所造依正二报。以有真如根本。能具所具。故有今日。随缘变造之心。即此妄心。复有所具所造之物。今此文中所明之物。且约一念性具之物。至下释成此宗中。所观极乐依正。乃此心所造之物。苟不知此。何能消二处之文耶。
  △次释成此中二。初明总别自在。
  是以观极乐依正者。以吾心一观之三观。照彼一境之三谛。无不可者。以吾心三观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亦无不可者。
  前文所明。皆即心观佛。以为假观。今则托境修观。以为事境。乃今论之正意。即妙宗钞中所谓据乎心性。观彼依正。依正易彰。托彼依正。观於心性。心性易发是也。以吾心一观之三观。照彼一境之三谛者。心本是一。岂非只是一观。然而不妨一中具三。境本是一。岂非只是一境。然亦不妨一中具三。此为以一心三观。观一境三谛。此出於寻常者也。若夫以吾心三观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此则异乎寻常。乃以三观一心者束之为空。三谛一境者束之为假。境观合一者束之为中。使人易可修造可谓得山教之心宗。契如来之命脉者也。
  △次证圆融三观。
  虎溪大师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尚何三观之不法尔乎。
  境为妙假者。有门颂所谓不思议假非偏假。乃以三谛一境而为妙假。观为空者。所谓真空不空非但空。乃以三观一心而为空观。境观双忘即是中。所谓圆中圆满非但中。乃以三境三观。即心性绝待者为中观。忘照何尝有先后者。空假二观。双照也。中道妙观。双忘也。即空假而中。即中而空假。忘之照之。总在一心。有何次第前后。故曰一心融绝了无纵。言无纵者。忘之照之。俱泯俱绝。故无有纵。末句结成法尔。谓能如此了。如此修。无作妙观天然而然。无所往而非是也。
  △次三门约果论妙二。初一门明生佛道交。次二门明时处不隔。初中二初标。
  八感应任运门。
  众生称名念佛为感。诸佛接引往生为应。佛与众生。天性相关。自然而然。故曰任运。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初句明感。次句明应。三句明感应之妙。四句约喻以显。
  △次依宗释义二。初通明生佛。二释成此宗。初中二。初明天性。二明感应。初又二。初明生佛同源二。初正明。
  论曰。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
  初二句明生佛之理本。第三句明升沉之事相。据事相不得不异。据理性不得不同。若曰即理本为事相。全事相为理本。虽差别而无差别。故曰迷悟虽殊。理常平等。
  △次引证。
  故曰。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
  具约三性而释。方尽其理。如前已明。
  △次明心精通淴。
  迹此而言。则诸佛众生。心精无时而不通淴。
  楞严经云。心精通淴。当处湛然。彼约行人圆伏三惑。所有观行心精。与诸佛究竟心精。通而不隔。淴而无迹。合为一体。故当处湛然。今约佛与众生理性相同。无时而不通淴。同而不同。善须分别。
  △次明感应二。初反明无感不应二。初释疑。
  但诸佛无时不欲度生。而众生念念与之迷背。
  或有疑曰。我等众生。既常与诸佛心精通淴。是则日用应时时见佛。临终应各各往生。今既不见不往。通淴之义安在。故论主释疑(云云)。盖诸佛与众生性相近故。无时不欲度生。众生与诸佛习相远故。念念与之迷背耳。
  △次引譬。
  故势至菩萨云。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一人专忆。譬诸佛无时不欲度生。一人专忘。譬众生念念与之迷背。以佛欲度故。若逢或见。以生迷背故。不逢非见。
  △次正明有感即应二。初譬合母子相忆二。初譬。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子若忆母者。譬众生念佛也。如母忆时者。譬念佛当亲切。不当疎泛。疎泛而念。如子之忆也不专。必当如母忆子之时。无处不思。无时不念。以喻念佛之心。於三际时。十方处。莫不称性而观。绝待而照。果能如是。则佛母生子。从生至生。不相违远。此中虽明感应道交。实符始本一念。学者知之。
  △次合。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忆佛且约事为言。念佛当约理而论。约事则心心缘於净境。约理则念念契於本源。如是则十六胜境。次第而观。一心三观。圆融而照。能如此忆念。此世现前。即得见佛。舍身来世。必臻品位。盖此人全体荷担。去佛不相辽远矣。
  △次结劝功由天性。
  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
  一理平等者。众生三性。与诸佛三身不二也。天性相关者。此借世间法为譬。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同一气类。故曰天地为一大天地。人身为一小天地。父之传子。亦以己之小天地而化生其子。大小同气。父子同形。骨血相符。业类相召。此天性之相关也。生佛之道亦然。同一体性。共一觉源。似天性相关之道。诸佛慈悲。常欲与乐而拔苦。苟有机感扣。即蒙起应。皆自然而然。故曰任运。
  △次释成此宗四。初明弥陀妙应已成。
  况无量寿佛。因中所发四十八愿。誓取极乐。摄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满。
  诸佛誓愿慈悲。虽皆平等。然亦有泛有切。有亲有疎。前明拔苦与乐。功由天性。且泛明诸佛。莫不如此。然以誓愿言之。诸佛与堪忍众生。泛而且疎。惟我释迦与弥陀。因中同为伯仲。慈悲偏愍娑婆。故释迦生五浊恶世。折伏刚强。弥陀出清泰乐邦。摄受调顺。譬如严父慈母。作之成之。化道斯就。盖菩萨慈悲。虽复平等。誓愿开合。不无殊异。合之惟是四弘。开之则增减不一。故药师开为十二。法藏开为四十八。然在因但发僧那於始心。今弥陀居果。则终大悲以赴难。妙应已成。而妙感斯赴。故弥陀慈悲。切而更亲也。
  △次劝众生妙感当立二。初劝勿疑。
  故凡百众生。勿忧佛不来应。
  世人念佛。极所忧疑者。我今虽念佛求生。倘临终佛不来接引。岂不唐捐其功。故劝云。凡百念佛。勿忧不应。以生佛天性相关故。弥陀誓愿成就故。
  △次劝立宗。
  但当生信忆念。数数发愿愿生西方。
  世人於净土法门不忻乐者。凡堕三失。一者不信。二者不念。三者不愿。不信品数至多。大约有三种。一者全然不信。外道有之。二者但信有己佛。不信有他佛。禅人有之。三者信有他佛。不信己佛。事相行人有之。今论主劝人须己他兼信。斯悟生佛不二也。二者不念亦有三种。一者全然不念。悠悠凡夫有之。二者念己。而不念他。禅人有之。三者念他而不念己。事相之人有之。今论主劝人须己他并念。斯悟念而无念也。三者不愿亦有三种。一者全然不愿。悠悠凡夫有之。二者愿自成佛。不愿他佛摄成。此禅人有之。三者愿他佛来迎。不知己佛自往。此事相人有之。今论主劝人须己他并愿。斯悟生即无生也。
  △三譬生佛感应任运。
  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
  磁石。即慈母石也。磁为铁之母。铁为磁之子。此无情中亦天性相关。气分相摄。任运而然。不假勉强。以喻弥陀无缘慈。悲为众生之慈母。感应道交无差忒者也。
  △四明生佛感应难易三。初借譬感应合否。
  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
  喻中以磁铁例之铜玉。以喻泛的亲疎。下合法中义甚明显。
  △次合法誓愿相关。
  譬犹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
  佛能度有缘。不能度无缘。如磁能吸铁。不能吸铜。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如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今弥陀佛与我释迦。自为大通智胜十六王子以来。恒在娑婆怜愍众生。慈悲誓愿者深。与物结缘者众。行行填愿者久。摄取佛土者胜。忆念众生者切。神通力用者大。天性相关非浅浅也。
  △三结显当具三要。
  是以求生净土者。信行愿三。缺一不可。
  信行愿三。名为往生三要。要者紧要。谓此三皆是往生紧要。一不可缓。又要领。如衣之领。如裳之要。提领而衣来。举要而裳至。盖行无信不立。信无行不成。二法无愿。又无约束。信喻船之点首。行如船之橹棹。愿如船之尾柁。三者俱备。往生净土必矣。
  △次二门。明时处不隔二。初一门约处论妙。次一门约时论妙。初中二。初标。
  九彼此恒一门。
  彼。指极乐。此。指娑婆。彼此净秽虽殊。不外当人一念。故称恒一。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池生。
  净业办於一生。正念主於临去。此古人所谓平居念正。临终安得不正。此得之於上者也。平居散心称佛。临终摄散归定。此得之於中者也。凡愚恶逆众生。善友勉励归正。此得之於下者也。净土法门。不必尽然。但得临终一念归正。华池九品俱预法流。然有虽正念而绝无闻见。识托莲华者。又有业牵冥界。判决往生者。不在此论。今明彼此恒一。正在此土临终见光见华。已受彼土宝池化生。苟非恒一。焉臻此妙。
  △次依宗释义三。初约事验以立根本。
  论曰。彼生传云。张抗。仕石晋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咒十万徧。愿生西方。一日寝疾。惟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秪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也。
  张抗。举往生人。课大悲咒。指往生行愿。惟念佛号。指正念之由。盖临终苦逼无暇诵咒。惟佛号省力。易成正念。谓家人语。正明彼此恒一之验。有人疑此是魔事者。皆由不知惟心净土之理。故也。或问曰。所见莲华。是净土相。若翁儿亦在其中。此儿生耶死耶。若死无有行愿。云何往生。若生岂有生人同居莲界。皆不然也。答曰。别本载翁儿三岁而亡。或是再来之人。往昔行愿早已成就。舍此余生以托彼土。或承乃祖咒愿力故。经云。沾持咒人飘身之风。浴身之水。尚得往生。何况亲承咒愿之力者乎。
  △次约心性以泯能所二。明土居心内。
  所以尔者。盖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中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中之一土耳。
  释张抗往生之相。以成彼此恒一之理。娑婆极乐。净秽虽殊。能具之心。彼此焉异。
  △次明心无远近。
  约土而言。有十万亿彼此之异。约心而观。原无远近。
  约土而言。乃全性而相故异。约心而言。乃全相而性故同。即之常分。派之常合。异焉同焉。存之可也。亡之亦可也。况心即三性具足。广大清净。尚何彼此净秽之殊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