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
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
△三约果相以绝去来三。初释妨。
但众生自受生以来。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
或有妨云。净土惟心。谁人不具。即目可见。何待临终。故释之。受生以来有远有近。区局真性。有浅有深。远则无始。近则此生。浅则色阴。深则五阴。今且一往。就此生为色阴区宇。局此真性。不契心源。何也。盖往生之人凡多圣少。居凡夫地。破阴为难。今横论五根。悉为色阴所蔽。是以见不超色。闻不出声。乃至眼耳远不见闻。谓之区局真性。不契心源也。
△次正明。
念佛之人果报成熟。将舍现阴。趣生阴时。净土莲华忽然在前。惟心境界。非有去来彼此之相。
初二句。明净业成就。次二句。明随业受生。次二句。明印坏文成。次三句。以惟心泯其妄相。既曰将舍现阴趣生阴时。未破五阴明矣。莲华在前者。色阴坚固妄想虽然未破。此身幻化之相将离。则眼不为色区。耳不为声区。十万亿剎之遐方。忽然在前。此皆惟心境界。岂有去来彼此之相可得哉。
△三引证二。初楞严。
故首楞严经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人之受生。以识息暖三。和合而成。经云未舍暖触。正将终未终之时。色阴将舍未舍之际。一生所作善之与恶。一时现前。恶则纯情而坠。善则纯想而飞。善恶杂修。则情想升沉兼有。如经所说其相甚明。所飞心中兼福兼慧者。福则助修。慧则念佛。共为净业。及与净愿者。加之以发愿求生。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正因色舍而不隔也。以此例知。若沉心中兼谤三宝。及与恶愿亦必自然心开。见阎摩王一切地狱。随愿往生。以舍色阴故。中阴众生。皆得五通。职此之由也。
△次妙宗。
法智大师云。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天台大师观经疏云。及其瞑目告终。上珍台而高踊。文成印坏。坐金莲而化生。初句可知。次句文成印坏者。大经二十七云。譬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以喻凡夫现在阴灭。中有阴生。法智大师云。今借此文。以喻往生菩萨。此土阴灭。彼土阴生。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华身。已是彼国生阴故也。
△次一门约时论妙二。初标。
十现未互在门。
楞伽经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故教中有云。剎那九世。一念三千。又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又华严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皆现未互在之义也。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莲华开敷。
初二句明念佛之人。功无虚弃。第三句。释其所以。第四句。以喻况显。
△次依宗释义二。初明由因感果。
论曰。圆顿教人。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性中所具极乐。由修显发。
夫念佛是同。教判偏圆。功收渐顿者。皆由悟与不悟。圆与不圆。以分渐顿尔。今明圆顿教人。最初顿悟心性。生心即佛心。因源超果海。悟心具则无法不具。悟性量则无土不周。悟性体则无生无灭。既悟之矣。正当进修。虽修而仍了无修。乃无修而修。修彼乐邦。盖性中虽具。全体在迷。若不圆修。则所具极乐。无有显发。故圆顿教人。谓之无作妙行也。
△次明因果相即二。初约性具明即。二即性体明即。初中三。初立本。
而此心性竖贯三际。横裹十虚。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
而此心性。指上所顿悟者。竖贯三际。约性体而言。横裹十虚。约性量而言。佛法生法等。约性具而言。佛法即佛界。生法即九界。正法。即实法一千。依法。即国土一千。已上皆约理即而言。因法约名字等四即而言。果法约究竟即而言。六种判即。不离性具。所摄虽多。现在根尘相对心起。一念圆成。众生法与心法。岂不妙乎。
△次释成。
是以念佛之人。名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虽名为因。全修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与所具果法。同居一性。心性融通。无法不摄。
念佛之人。通举凡位因位。悟与不悟。凡有所修。皆名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盖真如不变之体。能随染净缘。以为随缘之用。虽悟与不悟不同。其不变之体则一。今圆教人已开圆解。能了达乎此全性起修。在修言之谓之为因。全修在性。性上言之。岂不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等者。释成因中有果。所具因法。即性具九界。所具果法。即性具佛界。既同居一心。心性融通。无法不摄。亦无法不趣。是故娑婆众生念佛之因。已有极乐九品之果。
△三譬显。
故如莲华开敷。华中有果。
法华经题妙法二字。取譬莲华。如来立义甚深。天台玄说极长。略而言之。通譬本迹。谓迹本二门。各有三喻。今但取莲华开敷。以喻念佛全性起修之因。华中有果。以喻九品全修在性之果。华果同时。修性不二而已。
△次即性体明即三。初标。
况此心常住。无生灭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华池受生之时。
前明性具相即。虽有竖穷横徧之言。而正意在乎性具。今则正明性体。而亦兼得性量。既此念佛之心常住。无生灭去来。岂不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华池受生之果。华严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斯言可征矣。
△次证验。
故说初发心人。极乐宝池。已萌莲种。若精进不退。日益生长。华渐开敷。随其功德。大小炜烨。其或懈退悔杂。日渐憔悴。若能自新。华复鲜丽。其或未然。芽焦种败。
故说者。引事证验也。即往生传中。雷峰辩才法师。於禅定中。神游净土。见一华殊丽。问之曰。待净慈本禅师者。又资福曦公曰。吾定中见金莲华。人言以待本公。又见莲华无数。问之曰。以待受度者。或有萎者。云是退堕人。
△三结成。
且此莲华。人谁种植。现未互在。斯言有归也。
娑婆莲华由手种植。以形而得乎形。形骸有待。故相去也近。虽似近而反远。净土莲华。由心种植。以心而得乎心。心性无待。故相去也远。虽似远而反近。心既因中有果。性又横遍竖穷。泯去来之相。绝相待之形。现未互在。无足致疑。
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卷下(终)
跋语
幽溪大师中兴天台教观。以性具圆理。弘阐净土法门。於万历癸卯。因闻隐鳞居士请蕃为生无生论。甲辰秋。初开演於新昌石佛寺。每一登座。天乐盈空。声满石室。铿锵半月。独遘讲时。讲毕声寂。日日如是。远近缁素。咸叹希有。海内名公。着诗颂以纪之。后又於括苍诸处。续复讲演。文心教法师。录成亲闻记二卷。一梓於永嘉。再梓於温陵。经今七八十年。旧板不可复睹。购获为难。兹吴兴武康天泉寺。雪萍健禅师。向探少室宗乘。研究己躬下事。亦既称脱颕矣。后闻从上诸祖。或兼弘念佛法门。心焉慕之。於乙亥秋。来诣灵峰。心怀注念。於途中俨见接引圣容。到山礼弥陀像。恍然途中然所见也。叹感应之奇缘。知慈悲之切至。即进堂随众听讲。先师歇庵老人。命卓崖定兄讲演生无生论。契入极则教理。由是发心。欲刻此论记。以嘉惠后学。慨记文或有繁讹处。乃请绍昙成兄。重加校阅。以付剞氏。爰述其缘起如此。
时康熙壬辰季冬朔北天目存西比丘真铭和南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