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十要
净土十要
△二劝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又愿者信之劵。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故得不退转於大菩提道。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二约剎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秤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三劝行流通二。初诸佛转赞。二教主结叹。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汩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瞋.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复次。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花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於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
△二教主结叹。前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此本师付嘱。嘱语略别从通。但云一切世间。犹前诸佛所云汝等众生。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
舍利弗。当知我於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然吾人处劫浊中。决定为时所囿。为苦所偪。处见浊中决定为邪智所缠。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处众生浊中决定安於臭秽而不能洞觉。甘於劣弱而不能奋飞。处命浊中决定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若不深知其甚难。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烽勃宅里。戏论纷然。唯深知其甚难。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此本师所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初普劝竟。
△二结劝。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佛智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令得四益。如时雨化欢喜。从世界悉檀得益。毫无疑惑名信。领纳不忘名受。从为人对治得益。投身归命契入法界缘起。名作礼。从第一义得益。然一一益中互具四益。姑作如此分别耳。上是自行四益。一往不退。报恩流通。名为而去。尽未来际化他四益无尽也。
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舍此不思议法门。其何能淑。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后因大病。发意西归。复研妙宗.圆中二钞及云栖疏钞等书。始知念佛三昧实无上宝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吾友去病久事净业。欲令此经大旨辞不繁而炳着。请余为述要解。余欲普与法界有情同生极乐。理不可却。举笔於丁亥九月二十有七。脱稿於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所愿一句一字咸作资粮。一见一闻同阶不退。信疑皆植道种。赞谤等归解脱。仰唯诸佛菩萨摄受证明。同学友人随喜加被。
西有道人藕益智旭阁笔故跋。时年四十有九。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原跋
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古人云。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合观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之义明矣。后人不达。舍西方极乐别言唯心净土。舍万德慈尊别言自性弥陀。不几心外有佛佛外有心耶。 灵峰大师深悟心性无外之体。特为此经拈出要解。一展读时。信愿持名人可自操其劵。不唯言简意周。且使希有甚难之宗如声鼓铎。尽开经藏。无复椟藏。诚古今所未有也。名曰要解。其斯为无上心要矣乎。
古吴净业弟子正知去病氏谨识
歙浦讲录跋
此本系性旦癸巳岁在歙浦栖云院所听录者。於时随允.持循.苍晖.晟坚.密时诸公之后获闻法要。觉老人此翻心胆尽吐。盖秘密之藏会当大启於今时。非偶然也。因退而纪之。甲午冬老人病中口授数处令改正。此本遂称允当。及老人西逝。性旦以病拙薮逋。薄福多障。无缘流通阐播。聊识其后。以志不忘云。庚子夏华阳学人性旦拭涕跋。
净土十要卷第一
灵峰藕益大师选定土十要卷第二
述曰。闻夫有行无教必有堕坑落堑之虞。有教无行还同说食数宝之诮。是故教即行也。行即教也。教行无乖至理乃显。故教行理三皆名为经。三经具足是为佛说。反是则波旬说。非佛说也。今禀斯义。谨奉慈云忏主遵式所制往生净土忏愿仪及决疑行愿二门。继弥陀要解而列。行者得要之后。更能於此尽心焉。则不思议经王不唯无剩语。亦复非义涂。而微妙要诠不在佛。不在知识。却在当人自己矣。随自己教行所诣分契理之浅深。随契理浅深立果位之差别。而此差别果位。要皆圆证三不退。一生同趣萨婆若海。是故差即无差。位次即非位次。谁谓一行三昧之外别有法身向上事哉。此行最广大。余行则局。此行最神速。余行则殢(殢。替腻二音。困滞也)。此行最不思议。余行则可拟。其斯以为三昧宝王也欤。行愿仪。世传为大净土忏。二门中行法。世传为小净土忏。及晨朝十念。系缘众福二行。皆修净业者必不可离。声者作之於前。明者述之於后。我等如何肯自弃也。
往生净土忏愿仪
(沙门遵式辄采大本无量寿经及称赞净土等诸大乘经。集此方法流布诸后。普结净缘)。
原其诸佛悯物迷盲。设多方便而引取之。唯安养净业直捷可修。诸大乘经皆启斯要。比丘四众及善男女。根缺具者。欲速破无明诸暗。欲求灭五逆十恶犯禁重罪及余轻过。欲复大小戒律。现前得念佛三昧及具足一切菩萨诸波罗密门。欲临终离诸怖畏身心安快喜悦如归。光照室宅异香音乐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现在其前。送紫金台授手接引。五道横截九品长骛。谢去热恼安息清凉。初离尘劳便至不退。不历长劫即得无生。欲修少法感妙报。十方佛俱时称赞现前授记。一念供养无央数佛即还本国与弥陀坐食。观音议论势至行步。洞视彻闻身量无际。飞空自在宿命了了。徧见五道如镜面像。念念证入无尽三昧。如是称述不可穷尽。应当修习此之胜法。如所说者皆实不虚。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称美此事以示不妄。我等云何敢不信佛。今取净土众经立此行法。若欲广知寻经补益。且为十科说之。
第一严净道场
选闲静堂室去旧土。於净处取无瓦石新土用填其地。以香和涂极令清净。上悬新宝盖。盖中悬五杂旛。徧室悬诸缯彩旛华(别无戏具之供)。取好庄严。安佛像西坐东向。观音侍左。势至侍右。像前列众好华及莲华等。若安九往生像最好。无亦无妨。余严事随力安之(须如法雅重)。周设荐席。虑地卑湿(无[毯-炎+瞿]毹之文。以佛顶经遮止故也)。行人须新净衣。如无浣染身中上者。浴后披着方入道场。从门颊左右出入。鞋履齐整不得杂乱。其所往时须换故衣。浴沐后着净衣(沐是浴后洗头面颈臂)。日日如是。当自倾竭种种供养三宝。若不尽其所有。行法不专必无感降。绝无己物方可外求(或果无己物。又果无可求。则乏种种供养亦无过)。十人已还。多则不可。宜六斋日建首。
第二方便法
入道场身心散乱。须预行方便。当七日营别房。不得与道场同处。无别屋亦许共室。日夜调习案试及诵五悔等文极精熟通。染浣纫缝及中办事。余治生杂务即时并息。但念不久生净土。一心求忏无留难。各自克期。不惜身命。定取净业即时成就。不得一念思忆五尘。诃去爱欲。勤息恚痴。行人各有无始恶习。速求舍离不为。正忏障碍。当观察何习偏重。诃弃调停取令平复。勿使行法唐丧其功。
第三正修意
大集七七日。鼓音王大弥陀十日十夜。十六观小弥陀七日七夜。取此三等为期。决不可减。正修意者。天亲论信心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见阿弥陀佛。一礼拜门。二赞叹门。三作愿门。四观察门。五回向门。回向者。谓礼拜等所集功德善根巧方便回向。得三种顺菩提门。一无染清净心。不为自心求诸乐故。二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三乐清净心。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以摄取众生生彼国故。全用论文为今正意。但加忏悔灭往生障。为顺佛慈速度生故。当一心一意满七七日。乃至七日昼夜六时礼十方佛及弥陀世尊。若坐若行皆勿散乱。不得如弹指顷念世五欲及接对外人语论戏笑。托事延缓放逸睡眠。当瞬息俯仰系念不断为求往生一心精进。问。行法既多。云何一心。答。有理有事。谓道场涉事。皆是无性不生不灭。法界一相如法界缘。名理一心。礼佛时不念余事但专礼佛。诵经行道亦如是。名事一心也。
第四烧香散华(亦名三业供养已净三业。入道场拈香讫。当正立作如是思惟)
(我为众生发菩提心。愿求净土故。总礼三宝。广修供养。三宝受供。必当念我。随我请求。证知我愿。 先当倡云)。
一切恭敬。
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佛(总礼未须随方想念。拜下作如是想云。己身及十方诸佛。实相理体本无能所。故无能礼所礼。想无能所。名法界海。愿诸众生同见同入) 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法(想同上) 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僧(想时改诸佛为贤圣)
(礼已互跪捧华。首者白)。
是诸众等 各各互跪 严持香华 如法供养
(各散华。和云)供养十方法界三宝(各执手炉。广运供养。想云)。
( 我此香华徧十方 以为微妙光明台 诸天音乐天宝香 诸天肴膳天宝衣 不可思议妙法尘 一一尘出一切尘 一一尘出一切法 旋转无碍互庄严 徧至十方三宝前 十方法界三宝前 悉有我身修供养 一一皆悉徧法界 彼彼无杂无障碍 尽未来际作佛事 普熏法界诸众生 蒙熏皆发菩提心 同入无生证佛智)
(想已复发是言)。
愿此香华云 徧满十方界 供养一切佛 尊法诸菩萨 无量声闻众 以起光明台 过於无边界 无边佛土中 受用作佛事 普熏诸众生 皆发菩提心
(起云)。
供养已。一切恭敬。
(拜如前总礼作想。下赞叹五悔三归共九拜。皆如前作想)。
第五请礼法(如上供养毕。添香互跪执炉。端意勤重徧请三宝入道场。不可轻率延屈至尊。三业并切一心奉请。若不尔者虚请无益。想一一如来随其方面。领诸眷属入我道场。如住目前。畟塞虚空。不得剎那起於杂念。初入时迎请。余时不用。倡云)
一心奉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是我等师。说诸大乘令我修净土业。当运心感此恩德)
(下去例为三请。每一请时执炉拜下想云)。
( 我三业性如虚空 释迦如来亦如是 不起真际为众生 与众俱来受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过去久远劫中定光佛.光远佛.龙音佛等五十三佛(法藏未出世前。次第有此诸佛。五十四是世自在王。偈同前。但改名同下) 一心奉请南无过去久灭世自在王佛(即法藏本师依彼佛所发四十八愿。请时皆须知之。此上五十四佛出大本无量寿佛经)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现在不动佛等尽十方河沙净土一切诸佛(诸佛出广长舌称赞极乐。须请求护念。出称赞净土经。应想从彼十方来) 一心奉请南无往世七佛未来贤劫千佛三世一切诸佛 一心奉请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忏愿主。应想领无边眷属至我道场摄受护念。各各雨泪决定请来正坐道场。余佛菩萨悉是证明。此最后请者。准普贤忏法) 一心奉请南无大乘四十八愿无量寿经.称赞经等。及彼净土所有经法。十方一切尊经。十二部真净法宝(想净土法时。徧想佛菩萨水鸟乐树皆说妙法。随我请来显现道场。如彼净土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