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十要

  △二合释能受所受又二。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次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初又二。初正明。二结示。今初。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空中)常作天乐。(下是)黄金为地。(中间)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上严空界下严金地)。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乐是声尘。地是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食是味尘。盛华散华经行是触尘。众生五根对五尘可知。常作者即六时也。黄金为地者。七宝所严地界。体是黄金也。日分初中后名昼三时。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时。故云昼夜六时。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昼夜。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衣裓是盛华器。众妙华明非曼陀罗一种。应如妙经四华。表四因位。供养他方佛表真因会趋极果。果德无不徧也。且据娑婆言十万亿佛。意显生极乐已还供释迦.弥勒皆不难耳。若阿弥神力所加。何远不到哉。食时即清旦。故云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议。不离彼土常徧十方。不假逾时回还也。此文显极乐一声一尘一剎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又显在娑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生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也。饭食经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毕钵去。不劳举拭。但经行金地。华乐娱乐。任运进修而已。
  △二结示。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以此方耳根最利故。别就法音广明其实。极乐摄法界机。五尘一一圆妙。出生一切法门也。又二。初别明。二总结。初中二。初化有情声。二化无情声。初又二。初鸟音法利。二征释略显。今初。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种种奇妙杂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种。舍利。旧云鹙鹭。琦禅师云是春莺。或然。迦陵频伽。此云妙音。未出[谷-禾+卵]时音超众鸟。共命。一身两头。识别报同。此二种西域雪山等处有之。皆寄此间爱赏者言其似而已。六时出音则知净土不以鸟栖为夜。良以莲华托生之身本无昏睡不假夜卧也。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於苦等四谛名慧根。五力者。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精进力。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定名定力。慧根增长能遮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於无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进觉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觉分。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若舍所见念着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沈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调和适中名念觉分。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正见。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盘名正思惟。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正命(五邪命皆为利养。一诈现异相奇特。二自说功德。三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敬畏。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以无漏慧相应勤精进修涅盘道名正精进。以无漏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名正定。此等道品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圆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於四净土皆得闻也。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随所欲闻无不演畅。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灼见慈威不可思议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能念即是三观。所念三宝有别相一体及四教意义三谛权实之不同。如上料简道品应知。
  △二征释略显。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征释可知。问。白鹤等非恶道名耶。答。既非罪报。则一一名字皆诠如来究竟功德。所谓究竟。白鹤等无非性德美称。岂恶名哉。问。化作众鸟何义。答。有四悉檀因缘。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令欢喜故。鸟尚说法令闻生善。故不於鸟起下劣想。对治分别心故。鸟即弥陀。令悟法身平等。无不具无不造故。此中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
  △二化无情声。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情与无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无量法门同时演说随类各解。能令闻者念三宝也。念三宝是从悉檀获益。凡夫创闻大踊徧身。是欢喜益与三宝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证悟一体三宝是入理益也。初别明竟。
  △二总结。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重重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徧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长思矣。奈何离此净土别谭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初依报妙竟。
  △二正报妙二。初征释名号。二别释主伴。初中二。初征。二释。今初。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二释二。初约光明释。二约寿命释。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徧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今初。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而因中愿力不同。随因缘立别名。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
  △二约寿命释。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寿命皆)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心性照而常寂故为寿命。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寿命无量也。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无量寿。应身随愿随机延促不等。法藏愿王有佛及人寿命皆无量之愿。今果成如愿。别名无量寿也。阿僧祇.无边无量皆算数名。实有量之无量。然三身不一异。应身亦可即。是无量之无量矣。及者超略之辞。谓等觉以还。其者同体之辞。谓佛寿命即人民寿命。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照与光融。寿同佛寂也。复次。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无量寿义。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二别释主伴二。初别释。二结示。初又二。初主。二伴。今初。此亦释别序中今现在说法句。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於今十劫。
  此明极乐世界教主成就也。然法身无成不成。不应论劫。报身因圆果满名成。应身为物示生名成。皆可论劫。又法身因修德显亦可论成论劫。报身别无新得。应身如月印川。亦无成不成。不应论劫。但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地并不可测。且约极乐示成之迹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又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又下文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二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二结示。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二。初揭示无上因缘。二特劝净土殊胜。谓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法轮。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今初。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才)生(彼土)者。皆是(三种)阿[鞥-合+(白-日+田)]跋致。其(三不退)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阿[鞥-合+(白-日+田)]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七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行。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一生补处者。此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复次。释迦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二特劝。
  舍利弗。(如上无上大事因缘)众生(幸得)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不可算数一生补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也。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沈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徧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回不同。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是则下凡众生於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剎网所不能例。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於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