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十要
净土十要
第四明力用
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士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於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复次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第五教相
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入文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关系非小。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初中二。初标法会时处。二引大众同闻。今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标说经处也。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舍卫此云闻物。中印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祇陀。此云战胜。匿王大臣名须达多。此云给孤独。给孤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祇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
△二引大众同闻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
初声闻众又三。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今初。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只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三叶波师资共千人。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
△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之位。其德为)众所知识。
阿罗汉亦含三义。一应供。即乞士果。二杀贼。即破恶果。三无生。即怖魔果。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今是无疑解脱。故名大。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也。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
△三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此云身子).摩诃目犍连(大采菽氏).摩诃迦叶(大饮光).摩诃迦旃延(大文饰).摩诃拘絺罗(大膝).离婆多(星宿).周利盘陀伽(继道).难陀(喜).阿难陀(庆喜).罗睺罗(覆障).憍梵波提(牛呞).宾头卢颇罗堕(不动利根).迦留陀夷(黑光).摩诃劫宾那(房宿).薄拘罗(善容).阿[少/兔]楼驮(无贫)。如是等诸大弟子。
德腊俱尊故名长老。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目连尊者。神通第一。饮光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文饰尊者。婆罗门种。论议第一。大膝尊者。答问第一。星宿尊者。无倒乱第一。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喜尊者。佛之亲弟。仪容第一。庆喜尊者。佛之堂弟。复为侍者。多闻第一。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牛呞尊者。宿世恶口感此余报。受天供养第一。不动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黑光尊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善容尊者。寿命第一。无贫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增道损生。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矣。
△二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此云妙德)法王子.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弥勒菩萨之名)菩萨.乾陀诃提(此云不休息)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菩萨摩诃萨。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双运自他兼利之称。佛为法王。文殊绍佛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故居初。弥勒当来成佛。现居等觉。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故次列。不休息者。旷劫修行不暂停故。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
△三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色.无色无量诸天也。大众俱。谓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等无不与会。无非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也。通序竟。
△二别序。发起序也。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倡依正名字为发起。又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如梵网下卷自倡立号云。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判作发起序。例可知也。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娑婆世界)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西方者。横亘直西。标示现处也。十万亿者。千万曰亿。今积亿至十万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山所绕。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是极乐世界也。问。何故极乐在西方。答。此非善问。假使极乐在东。汝又问何故在东。岂非戏论。况自十一万亿佛土视之。又在东矣。何足致疑。有世界名曰极乐。序依报国土之名也。竖约三际以辨时劫。横约十方以定疆隅。故称世界。极乐国。梵语须摩提。亦云安养.安乐.清泰等。乃永离众苦第一安隐之谓。如下广释。然佛土有四。各分净秽。凡圣同居土。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证入者秽。体空巧度证入者净。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入者秽。一心三观证入者净。常寂光土。分证者秽。究竟满证者净。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此论修德不论性德。性德则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今约信愿行三。弥陀名号不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则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方是极乐净土宗旨。下明义处皆然)。有佛号阿弥陀。序正报教主之名也。翻译如下广释。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单指所证理性。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法身复者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复者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化身复者示生化身.应现化身。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虽辨单复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士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诚语指示令专一故。简非乾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非权。破华严合论之讹。非邪。破末世积迷之习。此二料简尤大有关系)。圆彰性具令深证故。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非未来未成。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复次弥陀。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佛法僧同一实有序体。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二正宗分三。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初文为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初又二。初征释。二广释。初又二。初征。二释。今初。
舍利弗。彼土何名为极乐。
△二释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今初。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偪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方便。体观巧。无沈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於此。
△二约所受用释(此亦转释上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故。下广释一科亦然)。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以严际畔)。七重罗网(以严空界)。七重行树(以严露地)。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徧。此极乐真因缘也。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生法。无不即空假中。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问。寂光唯理性。何得有此庄严。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二广释二。初别释所受。二合释能受所受。初又二。初释生处。二结示佛力。今初。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瑠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瑠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上明住处。今明生处。宝池金银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八功德者。一澄清。异此方浑浊。二清冷。异寒热。三甘美。异醎淡劣味。四轻软。异沈重。五润泽。异宿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也。充满其中。异枯竭泛滥。底纯金沙。异污泥。阶道四宝。异砖石。陛级名阶。坦途名道。重屋名楼。岑楼名阁。七宝楼阁。异此方土木丹青也。楼阁是住处及法会处。但得宝池莲胞开敷。便可登四岸。入法会。见佛闻法也。华轮者。轮王金轮大四十里。且举最小者言。若据观经及无量寿会。大小实不可量。由同居净土身相不等故也。青色名优钵罗。黄色名拘勿头。赤色名钵头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莲胞亦有光。然极乐莲华光色无量。此亦略言耳。微妙香洁略叹莲华四德。质而非形曰微。无碍曰妙。非形则非尘。故洁也。莲胞如此。生身可知。
△二结示佛力。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徧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