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全书


  陆俊

  宋陆俊。钱塘人。少事公门。久之弃去。【解】以净土为业。每对佛忏悔。垂泪交颐。道友相见。说净土因缘。才十余句。便悲咽感叹。临终请圆净律师。开示西方。讽观经至上品。净曰。可以行矣。俊曰。众圣未齐。姑待之。少顷忽起。就竹床。面西端坐而逝。

  徐六公

  宋徐六公者。嘉兴人。务农为业。夫妇蔬食。精勤念佛四十年。预作一龛。临终易布衣草履。入龛端坐。顷之曰。佛来迎我。即化去。

  黄打铁

  宋黄公。潭州人。本军伍。以打铁为生。每钳锤时。念佛不辍口。一日无疾。托邻人为写颂云。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即化去。其颂盛传湖南。人多念佛。

  何昙迹

  元何昙迹。年十八。持菩萨戒念佛。一宵四鼓。即起念诵。人云太早。答云。见佛金相。旛华来迎。遂脱去。

  吴子章

  元吴子章。苏州人。世业医。与兄子才。同参云屋和尚。精勤念佛。合门奉法。至正间。无疾。合掌称佛名。化去。

  华居士

  明华居士。江干人。醇朴无伪。与人不欵曲。中年属业诸子。独处一室。不涉世事。朝暮惟孜孜念佛而已。后将卒。自知时至。更衣正寝。手整冠。端坐别众而逝。其子先已作棺。于是易龛。如沙门故事。举龛之日。观者如堵。远近向慕焉。

  莲华太公

  明莲华太公者。越人。一生拙朴。惟昼夜念佛不绝。命终之后。棺上忽生莲华一枝。亲里惊叹。因号莲华太公云。

  顾居士

  明顾源。金陵人。自号宝幢居士。幼能诗。善草书。中年一志净业。后微疾。集僧俗道友。十念阿弥陀佛。唱和相续。语人云。我决定往生矣。人问何故。曰我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世界金色。佛以袈裟覆我。我身已坐莲华中。时一众闻莲华香。诸子悲恋不已。居士曰。汝谓我往何处。何处即此处。此处若明。何处不了。乃屏人曰。毋多言乱我心。空中诸佛迎我。三鼓行矣。至期怡然。含笑而逝。

  郭大林

  明郭大林。汤阴人。平生端洁雅素。出世为怀。遇僧教以念佛。遂一心净土。年七十六。一日无疾。与子别云。明午当去。至时坐脱。

  糖担老人

  明糖担老人。住杭城艮山门内。平时卖糖为生。口中念佛不绝。忽一日挑糖担出。见人便曰。汝及早吃我糖。我将归去也。更至数相识家。约曰。烦你明日来。[封/巾]我抬棺。我要归去。识者讶之。且信且疑。次早谓其妻曰。可备酒食。以待来人。饷时识者皆至。老人引令抬棺。到家沐浴。更衣拱手。语众曰。我当自寝于棺。不劳汝等。将身坐棺中。怡然就寝。遂长往矣。众咸惊异。

  刘通志

  明刘通志。京都人。精恳念佛。年五十二。得疾。念益切。邻人李白斋先卒。通气绝。自旦至午。复苏谓家人曰。适见一舟。云往净土。乘舟三十六人。白斋与焉。我亦一数。但衣未鲜洁。又忘带念珠。命我易衣取珠。舟舣相待。家人急为易衣。珠挂其项。须臾而逝。

  唐体如文学

  明唐廷任。浙之兰溪人。号体如居士。孝友醇悫。出自天性。少游黉校。有声。已而觉世无常。倾心至道。参云栖受念佛三昧。遂力行之。凡十三年如一日。唯笃志以西方为归。万历癸卯。值耳顺。仲冬之旦。忽谓诸子曰。新春十有一日。吾行矣。数日前。礼诵如平时。至期。盥漱整衣端坐。手结印。口称佛名。含笑而逝。如入禅定。

  杨嘉袆文学

  明杨嘉袆。字邦华。泰和人。世家子也。【解】年十三持不杀戒。蚤虱无所伤。二十三肄业南雍。俄疾作。以万历乙巳仲冬十九日卒。卒之先。梦游地狱。见地藏大士于冥阳殿。觉而放诸生命。延僧诵经念佛。谓人曰。吾将逝矣。青莲华现吾前。得非净土境乎。遂昼夜念佛不辍。命息烛曰。汝辈假烛为明。吾不须烛。常在光明中耳。问何所见。曰莲开四色。问见弥陀否。曰见弥陀现千丈身。问观音。曰身与弥陀等。问势至。曰不见也。言讫。忽跃起拈香。连声语曰。弥陀经功德。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吾已得上品矣。寂然而逝。

  郝熙载文学

  明郝熙载。钱塘人。法名广定。生平忠信不欺。以德行称于黉校。晚归佛禅诵。夙夜匪懈。万历辛亥。春二月。得疾。每睡觉云。吾梦于山中求见佛。佛未见。见百鸟丛集。如是累日。至二十七食时。忽举首视窗外。谓其子世翰曰。今日别是一乾坤矣。顾家人为置银钱。俄而曰。吾向恐见官备用。今无用此。三鼓云。有二童子来迎。佛坐莲华台。现吾前。吾往矣。吉祥而逝。

  戈广泰

  明戈以安。法名广泰。钱塘人。性至孝。素积善行。而深自韬晦。不求人知。晚岁精诚奉佛。与灵芝僧玄素。结春秋二社。念佛。诵华严五经。忽谓人曰。吾大限将至。当为西归资粮。遂自室课诵。昕夕不辍。预定归期于腊月二十一日前二夕。母子环视悲哽。居士笑曰。生必有灭。奚悲为。吾方凝神净域。面觐弥陀。若等慎勿以情爱乱我正念。谆谆惟嘱。玄素助念。无间杂语。至期。寂然而逝。

  孙大玗

  明孙叔子。法名大玗。自幼警敏端确。年十二。随父镜吾居士。奉四十八愿弥陀像。入云栖。因受五戒。归而断荤血。息交游。罢呫哔。矢志念佛。誓取金台。而勤苦不惜身命。俄而见两比丘持莲华。以一心净土印可。复见化人。诵金刚经一昼夜。乃矍然起坐曰。弥陀观音皆来迎我。结金刚拳印。大呼阿弥陀佛数声。泊然而寂。时万历辛亥。十一月十一日也。

  俞羡阳文学

  明俞羡阳。名汝廉。少补仁和弟子员。力学有声。万历间。应试房考。欲荐榜首主。考稍抑置。固争不得。宁待来科。遂下第。是年三十一岁。随丧父日。从高僧游。泣血写经。以报亲恩。因沉心释典。长斋奉佛。修净土教。晨昏念佛不辍。晚年常拄杖持筐饭。赈济虫鸟。遇僧至典衣斋之。天启癸亥。正月朔。亲友来贺节者。即语之曰。予今上元日永别矣。初六日写遗像。越二日备棺衾诸敛具。至十五日寅时。呼儿媳。至榻前曰。神僧来迎。辰初予去。自起沐浴。整衣冠毕。登榻跏趺而逝。时年七十有二。后其孙灏。于 顺治辛卯。中经魁旋登甲第。亦不虚羡阳所学云。

  韩承山

  大清韩承山。平湖县褚湖泾人也。为人诚朴。力务农桑。积累家业。田园约千余金。居恒惟持斋念佛而已。年八十一。 康熙元年。四月之夕。忽谓其子曰。明日汝可徧请亲族来家。我欲与之话别。子依命请至。设席相待。对众言曰。我止有七日住世。特与汝等作别。当尽欢而散。至期沐浴。更衣端坐。子女亲属。悉令环坐念佛。自亦念佛。良久不动。近视之。已委蜕矣。

  乔忠我

  大清乔忠我。长兴西门湖垫渡人。鬻竹器为生。两手削竹。口中念佛不辍。礼拜乌瞻普闻和尚。每瞻山结制时。亦入禅堂坐七。 康熙元年。三日前。预告亲朋子女曰。我将归去。至十月朔。更衣向西。正坐念佛。来探视者。俱令念佛相助。对同道师僧曰。而今一别。当于莲华池中相会也。言讫悠然而逝。瞻山和尚予所久交。其徒法庆古帆来栖。予以净土相质。因为予言。其所躬送者。以坚予信。予自五月发愿虔修。至此才半载耳。乃平湖则有韩承山。长兴则有乔忠我。两人异地同归。一时并见斯亦奇矣。固知尽大地。是西方尽众生。是佛人自信不及耳。普愿阅是书者。咸生信乐。共赴莲池。庶几仰副阿弥陀佛之弘愿云。

  翟梦鲤

  大清翟梦鲤。法名净震。仁和临江人。素行诚朴。笃信净土。十念无违。兼诵金刚。年踰古希。精神矍铄 康熙戊申。七月下浣。忽示微疾。至八月十三日。缁素亲友皆来探视。乃谓众曰。感蒙垂顾。须念佛助我往生。手自轮珠毫无倦意。顷云本欲即去。无奈错过。明早去罢。次日辰刻。众又毕集。念佛而逝。

  沈养素

  大清沈养素。法名智恩。仁和临江人。端修净业。寒暑靡间。年登七十五六。涉险如夷。时称佛号诵金刚。尝展法华三十余部 康熙戊申八月。偶抱小恙。遂自言曰。我当追踪翟梦鲤也。因与子云。九月十五。我归去矣。子云。十五欠利。十六日好。高声曰。宁可上前。莫使退后。至十四日。念佛而逝。身有异香。数日不散。此与翟君同里熏修。今乃前后接踵去留。自主若此。盖亦罕矣。普愿览者。感发而兴起焉。

  戴童子

  大清童子。戴公烈。徽州休邑人。流寓塘栖镇水北界。生自儒门。周龄失母。为儿戏时。不踰礼法。年十二始习举子业。英英露颕。十三益聪敏。动止类成人。然赋质清弱。因医[病-丙+班]疹。致伤胃气。乃就医吴门寓所。有莲池大师竹窗随笔数种。每取其书。反覆细阅。若有会心。七月初六日午刻。忽端坐。谓其祖曰。助我念佛。遂朗称佛号。其祖和之。始则声高。渐至声低。终乃无声。尚见唇动。顷之唇亦不动。兀然而化。时 康熙癸丑岁也。此童殆宿具善根。临终显现。正念惺然。得未曾有。四十八愿有云。十方世界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而不生者。我不作佛。弥陀经云。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信斯言也。此童其流亚欤。故特录之。以垂不朽。
  予自六十初度。方始发愿虔修。室人卓济永步趋予功。才五年余。临终便尔洒然。复托梦生天业。已附载卷终。用劝众信矣。兹 康熙八年。岁次己酉元旦。予佛前灯烛。四支俱结。异常巨华。其三华宛如莲台。最后一华忽现佛像一尊。依山趺坐。面目俨然。衣褶分明。适有亲族。来贺岁者。悉令瞻礼。皆叹希有。此固佛祖显灵。以坚予信。予自是益加精进。谨告诸方善信。切宜懋勉。慎毋忽诸。宝莲道人特记。

  尼众往生类
  尼大明

  隋尼大明。【解】每入室礼念。先着净衣。口含沉香。文帝后甚重之。将终之日。众忽闻沉香满室。俄而光明如云。隐隐向西没焉。

  尼净真

  唐尼净真。居长安积善寺。衲衣乞食。诵金刚经十万徧。笃志念佛。语弟子曰。五月内十度见佛。两度见宝莲华上童子游戏。吾已得上品生。言讫跏趺而化。祥光满庵。

  尼悟性

  唐尼悟性。居庐山念佛。虔愿往生。忽闻空中音乐。谓左右曰。我已得中品生。见同志念佛精进者。皆有莲华待之。汝等好自努力。言讫而逝。

  尼能奉

  宋尼能奉。钱塘人。专修净业。尝梦佛光照身。及闻空中善言开慰。告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闻奉念佛声甚厉。奔往视之。则合掌面西坐逝矣。异香满室。乐音西迈。

  尼法藏

  宋尼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夜见佛菩萨来。光明照寺。奄然而化。

  尼无为

  明萧山来氏女。幼誓不嫁。蔬食念佛。年二十剃发结茆。专修净业。三十游方参学。凡所历处。有病苦者。随物取与煎汤。服之即愈。嘉靖间。宫中时疫。风闻于朝。召赴有验。赐无为心禅师之号。送归故庐。将终日。有神僧投宿。无为却之再三。神僧劝诫而进。权宿禅床。睡醒不见。知是神僧。便起坐偈云。六十四年活计。今朝撒手归西。得个菩提三昧。依然明月清风。即逝茶毗。一团舍利。塔于冠山。

  尼月朗

  大清尼月朗。松江世族。吴氏女。父母欲为择配。力阻弗择。年十七遇杭州尼千江化缘斋僧。恳求出家。次年春。随祖母诸眷属。天竺进香。乘便。竟至千江庵。住足。示无归意。眷属咸往劝之归。决志不允。众知不可。

  妇女往生类
  文帝后

  【解】隋文帝后。独孤氏。虽处王宫。深厌女质。常念阿弥陀佛。以八月甲子命终。【解】时永安宫北。种种音乐。自然震响。异香满室。从空而至。帝问阇提斯那。是何祥瑞。对曰。净土有佛。号阿弥陀。皇后业高。超登彼国。故现此瑞耳。

  姚婆

  唐姚婆。上党人。因范行婆劝。念阿弥陀佛。临终见佛菩萨来迎。告佛言。未与范行婆相别。请佛暂住。少时佛住空中。候范婆至。姚婆立化。

  温静文妻

  唐温静文妻。并州人。久患在床。静文劝以念佛。一年不绝。遂见净土。乃告静文言。我已见佛。后月定去。又以食献父母云。今得随佛往生。愿父母及夫。专心念佛。来西方相见。言讫而终。前三日见莲华大如车轮。

  荆王夫人

  宋元佑间。荆王夫人。王氏。与婢妾精修净业。唯一妾懈怠。夫人斥之。妾悔悟。精进久之。谓他妾云。吾今夜当生西方。是夜异香满室。无疾而终。明日他妾告夫人。昨梦化去者。托致起居云。蒙夫人训诲。已获往生。感德无量。夫人云。使我亦梦。乃可信耳。其夜夫人梦见。亡妾叙谢如前。夫人云。西方可到否。妾云。可到。但从妾行。夫人随之。见池塘广大。红白莲华大小相间。或荣或悴。种种不同。夫人问云。何以如此。妾云。此皆世间发念修西方人也。才发一念。池内便生莲华一朵。若愿心精进。则华日日敷荣。以至大如车轮。若愿心退转。则华日日萎悴。以至殒灭。次见一人坐莲华上。天衣飘扬。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夫人问云。何人也。妾云。杨杰也。又见一人朝服坐于华上。妾云。此马玗也。夫人云。我当生何处。妾引行数里。遥望见一金坛金碧照耀。妾云。此夫人化生处。乃上品上生也。夫人既觉。访问杨马所在。则杰已亡。而玗无恙。是知精进不退者。虽身在娑婆之内。其神识已在净土矣。后夫人于生日。秉炉焚香。望观音阁而立。子孙方具献寿之仪。已立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