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全书


  文彦博潞公

  宋文潞公。讳彦博。平生慕道甚力。专念阿弥陀佛。期生净土。晨香夜坐。未尝少废。每发愿曰。愿我尝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每见一切人。则劝以念佛。于京师与净严法师。集十万人。为净土会。如如居士有颂赞曰。知公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一身作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临终安然。念佛而化。

  马圩侍郎

  宋马圩。厥祖忠肃公。守杭日。慈云忏主教令念佛。举家宗奉。圩至心念佛。二十五年。崇宁小疾。易衣坐逝。有气如青盖。出户腾空而去。家人皆梦。圩往生上品。

  锺离少师

  宋锺离瑾。提刑浙西日。遇慈云忏主。遂笃信净土。后知开封。出则尽瘁国事。入则不寐念佛。年夜促家人。起索浴更衣坐逝。举家见瑾乘青莲。仙乐迎引西去。

  阎邦荣承务

  宋阎邦荣。池州人。二十年持往生咒念佛。将终。家人梦。佛放光迎荣。及晓。荣西向趺坐。忽起行数步。立化。

  王衷朝散

  宋王衷。嘉禾人。结社西湖。不问贤愚贵贱僧俗。但愿往生者。普请入社。有劝修文。行世。后无疾。西向坐化。

  锺离景融大夫

  宋锺离景融。官朝请大夫。常诵观经。念佛不辍。挂冠。结茅仪真东园侧。尝曰。不识弥陀弥陀。更在西方外。识得弥陀。弥陀秪在自己家。一夕命僧妙应。诵普贤行愿品。炷香敬听。两手作印而化。

  钱象祖郡守

  宋钱象祖。号止庵。守金陵日。以净土真修为念。常于乡州。建接待十处。皆以净土极乐等名之。创止庵高僧寮。为延僧谈道之所。自左相辞归。益进净业。嘉定四年二月。微疾。书偈曰。菡萏香从佛国来。琉璃地上绝纤埃。我心清净超于彼。今日遥知一朵开。后三日。僧有问疾者。公曰。我不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为人。惟求生净土耳。言讫。跏趺而逝。后有人梦空中云。钱丞相已生西方莲宫。为慈济菩萨。

  梅汝能县令

  宋梅汝能。常熟人。仕至县令。有志净业。忽梦。僧授纸百幅。凿破为二八字。以问东灵照师。曰二八十六也。岂十六观经之谓乎。适一僧以经与之。忽不见。由是诵经念佛。自名为往生。以见志。因邑中生公造丈六弥陀像。乃施钱百万。为之妆饰。殿前池中忽涌一双头白莲。其华百叶。当年冬。无疾而终。

  昝定国学谕

  宋昝定国。号省斋。为州学谕。常念佛。读净土诸经。每月三八。集僧俗。讽经念佛。嘉定四年。梦青衣童告曰。佛令召君。三日当生彼国。至日沐浴更衣。念佛坐化。

  冯济川谏议

  宋冯檝。号济川。遂宁人。由太学登第。初访道禅林。晚年专崇净业。作西方文弥陀忏仪。后以给事中。出帅泸南。率道俗作系念会。及知邛州。于后厅设高座。望阙肃拜。着僧衣登座。谢官吏。横拄杖。按膝而化。

  王敏仲侍郎

  宋王古。字敏仲。东都人。官礼部侍郎。慈仁爱物。深契禅宗。又悟净土法门之胜。着直指净土决疑集三卷。平生精勤念佛。数珠未尝去手。行住坐卧。悉以西方净观。为佛事。有僧神游净土。见古与葛繁同在焉。往生有明验矣。

  苏轼学士

  宋苏轼。号东坡。官翰林学士。南迁日。画弥陀像一轴。行且佩带。人问之。答曰。此轼生西方公据也。母夫人程氏殁。以簪珥遗赀。命工胡锡。绘弥陀像。以荐往生。因献颂曰。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风中鼓橐。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愿我先父母。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人人无量寿。无性亦无来。

  张无尽丞相

  宋张商英。初以夫人向氏激发。留神内典。号无尽居士。尝着发愿文云。思此世界。五浊乱心。无正观力。无了因力。自性惟心。不能悟达。谨遵释迦世尊金口之教。专念阿弥陀佛。求彼世尊愿力摄受。待报满时。往生极乐。如顺水乘舟。不劳自力而至矣。

  韦文晋观察

  宋韦文晋。立行孤洁。建净业道场。普度含识。六月某日。忽面西跏趺合掌。念佛而化。异香内外皆闻。

  贾纯仁郡倅

  宋贾纯仁。霅川人。官郢州倅。潜心净业。长斋念佛。因微疾。西向宴坐而逝。顶上白光圆相。异香满室。经宿不散。

  吴信叟进士

  宋吴子才。字信叟。致仕之后。预作一棺。夜卧其中。令童子击棺而歌曰。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及早回头归去来。自亦从而和之。缘熟时无疾而化。

  张抡都宪

  宋张抡。官两浙都总官。期生净土。刻励念佛。阖门长幻。靡不从化。凿池栽莲。日率妻子。课佛万徧。孝宗皇帝亲书莲社二字赐焉。

  朱纲少府

  明朱纲。京都人。业儒。中乡举。三上春官不第。乃就职官二府。致任。专修净土。日课佛三万。十五年无少怠倦。临终坐榻上。两手擎珠。念佛不辍。异香满室。乃云佛来也。连声称念而逝。

  戴百户

  明戴百户。前卫世袭也。与陶百户。共办事。巡抚标下。时钱塘江有杀人巨盗。号满江红者。党势炽盛。官吏不敢捕。巡抚潜召二人。手给一牌。谕曰。我有机密事。着汝二人去干。如不能办。当携棺来见。语毕即退。入内衙。二人展牌视之。乃捕满江红也。相对无策。[拚-ㄙ+ㄊ]身入贼巢。多方诱致。即正典刑。满江红临刑。痛恨二人。誓必索命。二人惧。弃职持斋。诵经念佛。多行善事。以解此冤结。二人虽异地而修。然同时回首。戴百户豫别亲属。至期坐脱。良久又醒。谓亲属曰。陶兄临时念差错走路头。故我来与汝等说知。明日我当去。次早复坐脱。鼻垂玉柱。异香满室不散。

  金光前代子

  大清金光前。正黄旗代子。起身戎伍。目不识字。然见有义之事。则必锐意为之。其妻龚氏。传是庐州孝廉之女。痛遭离乱。皈心西方。且粗知书史。凡遇梵典。晨夕持诵。光前为之感动。而笃信焉 顺治癸巳冬。奉讨不庭。相携入闽。道出武林。闻具德和尚说法灵隐。同往参问。亲承开示。自此潜心念佛。愈切愈坚。辛丑夏。还京。驻节钱塘江干。金忽示疾。龚为延医。光前止之曰。我昔与汝。亲叩灵隐。今正欲于此作转身之活计。求和尚一证明耳。何以药为。龚大笑曰。不意光前亦得到此田地。遂徙帐入崇圣庵。盖欲夫死得其所也。庵居旬日。龚造二棺。谓人曰。妾与金公偕行矣。顾无人为公毕后事耳。事毕。我当往矣。光前闻之。即怡然长逝。龚乃作书致灵隐。求为两人秉炬。并嘱饭僧修忏等事。至七日毕。屏绝饮食。昼夜不卧。一心念佛。女伴多来劝止。坚持勿听。又七日晡时。视日蚤暮。觉身稍倦。倚棺而盹。少顷醒曰。时至矣。端然趋寂。颜色如生。其锋之勇捷。即庞氏女。亦不是过。圭峰禅师云。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狂乱随情转。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其光前夫妇之谓乎。灵隐和尚为光前举火云。人于生死颠危。公于生死自在。只者自在底。便是成佛作祖[打-丁+(霸-雨+西)]柄。举世间人。瞻之仰之。千载之后。留于崇圣庵。作一段佳话。又为龚氏举火云。世被情爱牵连。尔唯生死独断。弃此身如脱敝屣。订归期如书契劵。善女子是真精进。真法供养。亦是灵山会上。第一种大行大愿。
  莲池大师曰。闻之古德云。士大夫英敏过人者。多自僧中来。然迷而不返者十九。不昧宿因者十一。其故何也。五浊恶世。多诸退缘。贤者所难免也。故戒禅师后身为东坡。青禅师后身为曾鲁公。喆禅师后身耽富贵。多忧苦。东坡最为亲近法门。而曾公已不之及彼。喆老之后身。其迷抑又甚矣。古今知识。所以劝人舍五浊而求净土也。然则刘遗民而下。诸君子所得。不既多乎。

  处士往生类
  张野茂才

  晋张野。居浔阳。兼通华梵。尤善属文。举茂才屡征散骑常侍。俱不就。入庐山莲社。修净业。义熙十四年。与家人别。入室端坐而逝。

  阙公则

  晋阙公则。远公白莲社中人。已亡。友人于东京白马寺。为作忌祭。忽林木殿宇皆金色。空中有声云。我是阙公则。所祈往生极乐宝国。今已达矣。故来相报。言讫。不见。

  张铨

  晋张铨。野之族子也。高逸好学。耕锄间。带经不释。屡征弗就。庾悦以其贫。举为浔阳令。笑曰。古人以容膝为安。屈志就禄。奚荣之有。乃入庐山。依远公莲社。研穷内典。多有悟入。宋景平元年。无疾。西向念佛。安坐而卒。

  周续之

  宋周续之。雁门人。十二通五经五纬。号十经童子。养心闲居。公卿交辟皆不就。事庐山远法师。预莲社。文帝践祚。召对辨柝。帝大悦。或问。身为处士。时践王庭。可乎。答曰。心驰魏阙者。以江湖为桎梏。情致两亡者。市朝亦岩穴耳。时称通隐先生。后居锺山。专心念佛。愈老愈笃。一日向空云。佛来迎我。合掌而逝。

  庾铣

  梁庾铣。新野人。武帝召为黄门侍郎。不赴。六时念佛。一夕见道人。自称愿公。呼铣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后四年。愿复至。遂化去。空中言。上行先生已生安养。

  高浩象

  梁高浩象。东平人。杜门静坐。专诵无量寿经。尝在观中。觉自身泛红莲于池面。初未见佛。乃即华上倾心礼佛。遥想金容。光辉远映。一夕见众菩萨来迎。即时化去。

  宋满

  隋宋满。常州人。计荳念佛。积三十石。开皇八年九月。饭僧毕。坐逝。人见天华异香满。乘空西去。

  郑牧卿

  唐郑牧卿。荥阳人。举家念佛。开元中。病笃。有劝进鱼肉者。确乎不许。手执香炉。愿求往生。忽异香充蔚。奄然而逝。舅尚书苏颋梦。宝池莲开。牧卿坐其上。

  张元祥

  唐张元祥。居常念佛不辍。一日促家人云。西方圣人待我斋毕同往。斋事讫。焚香跏趺。面西而化。

  元子才

  唐元子才。居润州观音寺。诵弥陀经。念佛。忽小疾。夜闻空中香气乐音。似有人言。粗乐已过。细乐续来。君当行矣。念佛而化。异香数日不散。同寺元子平。后亦闻空中音乐。即西向坐化。

  李知遥

  唐李知遥。长安人。善净土教。五会念佛。为众师范。后因疾。忽云。佛来迎我。洗漱更衣。索香炉出堂顶礼。乃闻空中说偈云。报汝李知遥。功成果自招。引君生净土。将尔上金桥。就床端坐而化。众闻异香。

  汾阳老人

  唐汾阳老人。于法忍山。借一空房。止宿。昼夜念佛。贞观五年。命终时。大光徧照。面西而逝。人见乘莲台云。

  房翥

  唐房翥。暴死。至阴府。见阎罗王。王曰。据案薄。君曾劝一老人念佛。已生净土。君承此福。亦合生净土。翥曰。先许金刚经万卷。巡礼五台。未欲往生。王曰。巡礼诵经。固为好事。不如早生净土。王知志不可夺。放还。以此知劝人修者。非徒往生。又感动幽冥也。

  孙良

  宋孙良。钱塘人。隐居阅大藏。尤得华严之旨。依大智律师。受菩萨戒。日诵佛万声。二十年不辍。忽日命家人。请僧念佛。以助往生。僧集念佛。方半饷。望空合掌云。佛及菩萨。已荷降临。退坐而化。

  王阗

  宋王阗。四明人。号无功叟。【解】凡禅林宗旨。天台教门。无不洞达。着净土自信录。晚年专心念佛。西向坐化。异香芬郁。焚龛时。获舍利。如菽者百八粒。

  范俨

  宋范俨。仁和人。绝心世务。其子不能治家。俨不之顾。但云我自是寄客耳。日诵法华。念阿弥陀佛。专心不懈。忽见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放金色光。报俨云。明日卯时当行。越一夕。佛菩萨来迎。就座合掌而逝。

  陆沅道

  宋陆沅道。号省庵居士。住明之横溪。晨起焚香趺坐。目不他瞬。首倡偈曰。盥手清晨贝叶开。不求诸福不禳灾。世缘断处从他断。劫火光中舞一回。然后念诵。不缓不急。声如贯珠。每日法华一徧。弥陀万声。一意西驰。年八十五。四月六日。沐浴整衣而逝。洎殓。忽闻莲华馥郁之气。皆不知来处。近挹之。盖出自口中也。

  孙忠

  宋孙十二郎。名忠。四明人。早慕西方。于郡城东。筑庵念佛。后因病请僧百人系念。忽仰空合掌。手结双印。怡然而化。阖城闻天乐异香。渐向西没。二子相继念佛亦坐化。

  沈铨

  宋沈铨。家钱塘。同妻施氏专心净土。平时诸善。悉用回向。后及妻前后命终。皆感化佛持锡。接引而去。

  唐世良

  宋唐世良。会稽人。持戒念佛。年老疾病。犹不就枕。诵弥陀经十万过。谓家人云。佛来接我。言讫作礼。即便坐逝。利行人。时在道味山。夜梦。西方异光。旛华天乐。空中声云。唐世良已归净土。

  计公

  宋计公。四明桃源铁工也。【解】年七十。两目丧明。里中昝学谕。以擘窠图印施。劝人念佛。计公初授一图。念满三十六万声。念至四图。两目瞭然。如是三载。念满十七图。一日念佛。忽气绝。半日复苏曰。佛令分六图。与昝学谕。是劝导之首。分一图与李二公。是表图之人。嘱其子。往谢之。言讫。沐浴向西而化。

  沈三郎

  宋沈三郎。晚岁回心念佛。因病请僧。念弥陀经。易衣而终。缩膝欲起。二子局于名教。以易龛为难。曳其胫直之。将入殓。忽举首出衣被。矍然而坐。举家大惊。二子急前扶卫。乃以肘节捶之。子曰。助父坐脱耳。竟坐逝。茶毗。有白鹤二十九只。飞鸣云表。久之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