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全书


  宝珠

  明宝珠。常游杭郡嘉禾间。冬夏一衲。乞食自活。宿无恒居。平时惟念佛不绝口。人唤之。才应对。即连声念佛。更无杂语。后于海门寺。忽若癫狂者。将半月余。僧呵曰。尔平生实行。当与世人作眼目。何得乃尔。珠曰。既如是吾行矣。索浴毕。安然而化。

  慧日

  明慧日。号东溟。姓贾氏。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似道谪戍时。师尚幼。志求出家。年二十二。从栢子庭讲台教。洞了大义。至正间。下天竺灾。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至洪武二年。召见奉天殿。朱颜白眉。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尔等学佛者。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但以白眉呼之。五年辞归上竺。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七月之夕。梦青莲华。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有九。

  真青

  明真青。湘潭罗氏子。生而颕异。十五补邑弟子员。十九出家。参无字话。闻舟触岸声有省。后迁华顶天柱峰。修大小弥陀忏。密持梵网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一夕梦。琳宫绮丽。宝树参差。见弥陀三圣。师方展拜。旁有沙弥。授与一牌。书曰戒香熏修。万历癸巳正月。忽抱疾。遂嘱弟子曰。吾净土缘熟。圣境冥现。当于二十九日告终。至夕乃起。别众曰。吾即逝矣。众请曰。和尚往生九品奚居。曰中品中生也。胡不上品生耶。曰吾戒香所熏。位止中品。言毕。泊然而化。

  莲池大师

  明莲池大师。字佛慧。姓沈氏。仁和世族子。幼英敏。年十七补邑庠试。輙冠诸生。然志在出世。每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三十一投西山性天理和尚。剃度受具。历诸方。徧参知识。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过东昌。忽有省。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隆庆辛未。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遂倚壁危坐。绝粮七日。土人陈如玉等为结茅。以栖之。村多虎。屡苦伤人。师讽经施食。虎患遂息。岁亢旱。村民坚请祷雨。师击木鱼。循田念佛。时雨随注。如足所及。众感异之。相与肩木荷锄。竞辟其地。得碣础。曰。此伏虎禅师云栖寺故趾也。愿为师新之。不日成兰若。自是四方学徒日进。六时观念。中夜警策。初师从参究念佛得力。遂崇净土一门。着弥陀疏钞十万余言。更录古德机缘吃紧语。编为禅关策进。以示参究之诀。盖显禅净双修之义也。又精严律制。为第一行。着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等。以发明之。师道风日播。朝野感化。慈圣皇太后。见师放生文。甚嘉叹。遣内侍。赍紫袈裟斋资。往供问法要。师以偈答之。将入寂。预于六月中旬。入城。别诸弟子。不欲明言。近乎捏怪。但云。吾将他往。还山连下堂供众云。此处吾不住。将他往矣。众罔测。常规设盂兰盆。师曰。今岁我不与会矣。有簿记。师密题云。云栖寺直院僧代莲池和尚追荐沈氏先宗。后阅簿。方见始知其预留此别语也。七月朔晚入堂。嘱大众曰。明日要远行。我言众不听。直待一撞一跌。才信我也。众留之。师作三可惜。十可叹。以警众。次夜入丈室。因示微疾。瞑目无语。众请。城中诸弟子至。师开目云。大众老实念佛。言讫。命移坐向西。念佛趺坐而逝。先是漏语见大莲华。终亦不能秘其往生之验云。时万历乙卯。七月四日午时也。世寿八十有一。师自卜寺在岭下。遂奉全身塔焉。世称莲宗八祖。

  佛石

  明佛石。别号法雨老人。钱塘戴氏子。母梦僧以伽黎覆体而生。襁褓恶闻腥膻。十四投礼净明禅师剃染。十八受戒於莲池大师。历游讲肆。习天台教观。甲午。谒紫栢禅师於金陵。亲承授记。临行嘱师云。良贾深藏。还武林。即携一伞。肩一蒲团。入山为深藏计。行至十八涧中。林壑幽异。师快甚。遂缚伞於短松。蒲团趺坐。抵暮。二虎咆哮。绕师不去。师嘱曰。此地我若有缘。汝须速去。言讫。虎即点头。拽尾而去。于是诛茆垒石。构一小蓬。名流缁侣。相继踵至。一日掘地。得残碑断础。知为古理安寺。因重建焉。师性孤卓。不动世缘。晚岁谢客。避居峰顶。构一室开一圹曰。吾生可栖。死可葬。崇祯九年。七月十五日。忽示微疾。时值新秋。谓弟子曰。今日晴朗。吾欲远去。弟子曰。师方病。欲何往。师曰。汝谓吾病耶。扶杖出寝室。盥沐趺坐。集众嘱付后事。适有蔡居士至。师抚掌笑曰。居士证明。余不及待也。弟子请留偈。师走笔书曰。一句弥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而今好个真消息。夜半钟声到客船。书毕。顾视左右。投笔而逝。

  祖香

  明祖香。江西新喻人。于山东龙潭寺。精修净业。有居士王杰者。筑庵延之。未几语杰云。某日当归家。众苦留。香云。归安养家耳。及期敷座。西向坐逝。举龛入山。化火自焚。

  具宗

  大清释具宗。无锡人。讲天台止观。及念佛三昧。诲人不倦。 顺治己亥间。示疾。约时沐浴。但着一履。密表只履归西之意。诵弥陀经毕。念阿弥陀佛十声。举笔书大字云。廓落灵虚。无往来处。掷笔而去。趺坐三日。颜色不变。感不信向者。回心奉佛。

  新[、/(、*、)]

  大清新[、/(、*、)]。讳大真。童身出家武林莲居庵。受绍觉师之法。行般舟三昧。终时诸弟子夜同梦见。满空天神执持香华。唱云。迎新[、/(、*、)]大师。生西方也。及旦弟子聚而候之。师身康念佛。相见如常。过三日午时。忽坐化。

  林谷

  大清林谷。绍兴人。住罗山之西南。破衲麻鞋。唯劝人念佛为要。至终时。见白云立佛来迎而化。土人改其庵。曰白云。

  道枢

  大清道枢。仁和人。每讲经。以天台宗旨为大纲。劝人以念佛工夫为前矛。平居勇猛念佛。不勤世缘。 顺治乙未年。梦偕神僧。登玉屏峰顶。丙申六月。微疾。二十六日。蚤语众曰。吾夜梦。神僧来迓。岂即昔之登玉屏峰者耶。至戌时。忽见幡盖盈空。莲华布地。即趺坐合掌。朗诵法华经题七徧。念弥陀佛号百余声。安详而逝。颜色不变。龛几间馥馥。若有异香。

  万缘

  大清万缘。俗姓乔。长兴人。为人愚钝。平日詈之弗嗔。誉之弗喜。专持弥陀佛号数十年。 康熙二年六月。无疾。忽自缚草龛。有殷任之者。素与师善。谓曰。师既缚龛。我往苏卖茶。归当为置褥。师曰。承汝盛心。恐不及待。至九月初一日。微疾。但饮白水。初六日午时。自入草龛。趺坐而逝。先年往生乔忠我。即其族也。

  本冲

  大清杭郡张家寺禅师。本冲。素专法席。开道群蒙。
  康熙十一年九月。示疾。旋回首。有顷复苏。谓大众曰。我平日缺念佛功夫。今去无坐位。汝等当助我念佛。众为合掌称念。逾时而逝。观此则知念佛法门超凡入圣。利益非常。断断不可须臾缓矣。宝莲道人特录。以垂确证。后学切当猛然笃信。真实礼诵。毋视念佛为等闲。

  王臣往生类
  乌苌国王

  乌苌国王。万机之暇。雅好佛法。【解】尝谓侍臣曰。朕为国王。虽享福乐。不免无常。闻西方净土可以栖神。朕当发愿。求生彼国。于是六时行道念佛。每供佛饭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废。临崩容色愉悦。化佛来迎。祥瑞不一。

  宋世子

  【解】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俱修西方。惟妻不修。有女。十四死。七日更生。启母云。儿见西方。七宝池上。父兄三人已有莲华。没当生彼。母独无是。以暂归相告。幸母留意。母感女言。顿发信心。念佛不倦。后命终。亦生安养云。

  刘遗民参军

  晋刘程之。彭城人。少孤。事母以孝闻。自负其才。不侣流俗。初为府参军。即隐去。谢安刘裕交荐不就。旌其号。曰遗民。【解】入庐山。依远公。共修净土。专坐禅。作观想法。方半岁。即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山十五年。又见阿弥陀佛身紫金色。玉毫光照。垂手下接。以临其室。遗民慰幸悲泣。自陈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以衣覆我。佛乃为摩其顶。引袈裟以覆之。他日又见。身入七宝大池莲华。青白相间。其水湛湛如无边岸。中有一人。项有圆光。胸有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遗民饮水。甘美盈口。及寤犹觉异香发于毛孔。乃告众曰。吾净土之缘至矣。庐阜诸僧皆来会。遗民对佛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当先供养释迦如来。次供阿弥陀佛。及法华会中佛菩萨众。以至十方佛菩萨众。愿令一切有情。俱生净土。祝毕。与众话别。面西端坐。敛手气绝。年五十九。时义熙六年也。

  张抗学士

  晋张抗。积善。向佛誓课大悲心陀罗尼十万徧。愿生西方。年六十余寝疾。一心念佛。谓家人云。西方净土只在堂屋西间之内。阿弥陀佛坐莲华上。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佛嬉戏。言讫。良久念佛而逝。翁儿乃孙子名。方三岁而亡矣。

  马子云县尉

  唐马子云。举孝廉。为泾邑尉。押租赴京。遭风舟溺。被系。乃专心念佛。五年遇赦。入南陵山寺隐居。一日谓人曰。吾一生精勤念佛。今西方业成。行且往生安养。明日沐浴新衣。端坐合掌。异香满户。喜曰。佛来迎我。言已而逝。

  白居易少傅

  【解】唐白居易。官中大夫太子少傅。舍宅为香山寺。号香山居士。晚岁患风痹。出俸钱三万。绘西方极乐世界一部。依正庄严。悉按无量寿经。靡不曲尽。顶礼发愿。以偈赞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又前答李观察诗云。近有人从海上回。海山深处见楼台。中有仙童开一室。皆言此待乐天来。吾学空门不学仙。恐君此语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此诗乃中年所作乐天一生精究内典。勤修上乘。一心超脱轮回。往生净土。彼时李师稷观察浙东。有一商客。在李所治明州。同众下海。遭风飘荡。到一大山。瑞云奇花。白鹤异树。尽非人间所见。山侧有人迎。问道。是何等人。来得到此。商客具言。随风飘到。岸上人道。既到此地。且系定了船上岸。来见天师。同舟人胆小。不敢上去。只有这个商客。跟将上去。岸上人领到一所在。俨似大寺观一般。商客随了。这人依路而进。见一道士。须眉皆白。两旁侍卫数十人。坐大殿上。对商客道。你本中国人。与吾地有缘。方得到此。此山即尘世所传蓬莱山也。既到此地。可要各处看看去么。商客口称要看。道士即命左右。引他宫内游观。玉台翠树。光彩夺目。有数十处院宇。多有名号。只有一院。关锁得紧。在门缝里。窥进去。只见满庭都是奇花。堂中设一虚座。座中有裀褥。阶下香烟弥漫扑鼻。商客问道。此是何处。却如此空锁着。那人答道。此乃是白乐天前生所住之院。乐天今在中国未来。故关闭在此。商客胸中原晓得白乐天。是白侍郎之号。便把这些去处光景。一一记着。别了那人。走下船来。随风使帆。不及十日。已到越中海岸。商客将所看之景。备细来禀。知李观察。李公尽录其所言。书报白公。白公看罢。笑道。我修净业多年。西方是我世界。岂复往海外山中。去做神仙耶。故将此两首绝句。回答李公。以示专修禅门捷径。不复更思篷莱仙岛。识者咸谓。白公脱屣烟埃。投弃轩冕。一种非凡气骨。想来定是谪仙。但今生更加精进。一心信向西方。直当超脱玄门。径徃极乐世界。所不待言矣。附记于此。以为白公宿根之证云)。

  江公望司谏

  宋江公望。钓台人。官谏议。蔬食清修。述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劝道俗。有子早亡。托梦云。大人修道。功业已成。冥府有金字额。题云。严州府江公望。身居言责。志慕苦空。躬事熏修。心无爱染。动静不违佛法。语默时契宗风。名已脱乎阎浮。身必归于净土。宣和末。知广德军。一旦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葛繁大夫

  宋葛繁。澄江人。少登科第。官至朝散。凡公署私居。必营净室。设佛像。尝人室礼诵。舍利从空而下。平时以净业。普劝道俗。多服其化。有僧定中神游净土。见繁在焉。后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张迪助教

  宋张迪。钱塘人。官助教。从圆净律师。受菩萨戒。咨问净业法门。笃志修持。誓生安养。每念佛时。扬声勇猛。至失音犹不已。一日谓圆净曰。定中见白色频伽鸟飞舞于前。又三年。西向端坐。念佛而化。

  王仲回司士

  宋王仲回。官光州司士参军。问无为子杨公曰。经中教人求生净土。而祖师云。心是净土。不必更求。如何。杨公答曰。试自忖量。若在佛境。则无净无秽。何用求生。若未出众生境。安可不至心念佛。舍秽土而求生净土乎。司士感悟。欣跃而去。后二年。杨公守丹阳。忽梦司士云。向蒙指示。今已得生。特来致谢。数日而讣至。言司士七日前预知时至。与宗党言别而化。正感梦时也。

  李秉中官

  宋李秉。绍兴中官也。领御药院。初学禅于净慈辉公。有省。晚阅龙舒净土文。遂日课佛号。与阁长元美殿长林师文等数十人。结净会于传法寺。忽有疾。梦阿弥陀佛。以金圆光戴其首。越七日。又见金光满房。乃嘱别亲属。端坐结印而终。

  胡闉宣义

  宋胡闉。官宣义。平日虽信佛乘。而未谙净土。年八十四疾革。其子迎清照律师。乞垂示诲。照谓闉曰。公知安身立命处否。闉曰。心净则佛土净。照曰。公自度平昔时中有杂念染污否。闉曰。既处世间。宁无杂念。照曰。如是则安得心净土净。闉曰。一称佛名。云何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照曰。阿弥陀佛以弘誓愿。尘劫修行。威德广大。光明神力不可思议。是以一称其名。灭无量罪。犹如赫日消于霜雪。复何疑哉。闉遂省悟。即日延僧念佛。次日照复至。闉曰。师来何暮。二大士降临已久。照于是率众。厉声念佛。闉乃合掌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