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全书


  冯氏夫人

  宋广平郡夫人。冯氏。名法信。赠少师许珣之女。适承宣使陈思恭。少多疾。【解】往见慈受深禅师。教以持斋念佛。精修净业。夫人尽去荤血。衣埽塔服。专以西方为念。行亦西方也。坐亦西方也。起居食息亦西方也。语默动静亦西方也。酌水献华亦西方也。诵经行道亦西方也。剎那之念。秋毫之善。一以为西方之津梁。十年间无惰容。心安体健。一日忽书偈云。随缘任业许多年。枉作老牛为耕田。打迭身心早归去。免教鼻孔受人穿。族党怪之。夫人云。支那缘尽。行即西归。何怪之有。乃卧疾。忽矍然而起云。吾神游净土。面礼阿弥陀佛。观音左顾。势至右盻。百千万亿清净佛子稽首。庆我来生其国。若宫殿林沼。光明神丽。与华严十六观经所说同。明日安然化去。家人闻妙香芬馥。三日茶毗。举尸如生。

  观音县君

  宋吴氏县君。其夫都官员外郎吕宏。亦悟佛理。夫妇各斋戒清修。吴氏有二侍女。亦绝荤血。勤力助为胜业。其一颇好禅理。既病犹怡然。笑语而逝。如委蜕。然其一奉戒克苦。或终月不食。但日饮吴氏所咒观音净水一盏而已。忽见金莲捧足者三。又数日见其膝。又数日见其身。又数日见其面目。其中乃阿弥陀佛。左右则观音势至也。又悉见其堂殿国界。皎如指掌。晓然知其为净土。问其详。则云。彼皆清净男子。经行游乐。无女人也。又问彼佛如何说法。云我得天眼。未得天耳。故但见问答指顾。而不能闻所说也。如是者三年。未尝一日不在目前。忽感疾。自言。往生乃终。吴氏事观音有灵感。每于净室。列置瓶缶数十。以水注满手。持杨柳诵咒。必见观音放光。入瓶缶中。病苦者饮水輙愈。所咒水积岁不坏。大寒不冻。世号观音县君。

  陆氏宜人

  宋宜人陆氏。钱塘人。朝请王玙妻也。尝诵法华。笃意净土礼忏。一会念佛万声。凡三十年。因微疾。忽闻天鼓自鸣。人方惊异。即面西端坐。双手结印而逝。

  胡长婆

  宋胡长婆。李氏。上虞人。夫丧后。日夜高声念佛。及诵弥陀经。凡十余年。一日见有僧。覆以绯盖曰。汝十五日子时往生。问师何人。曰是汝所念者。婆遂会别诸亲。至期。有异香光明。端坐而逝。七日焚化。齿如白玉。舌如红莲。睛如葡萄。皆精坚不坏。舍利不可数计。次日焚处生一华。如白[璺-玉+(卸-ㄗ)]粟云。

  龚氏

  宋钱塘龚氏。昼夜念佛。诵弥陀经。后有疾。请亨律师指示。陈说未终。端坐而化。老妾于氏。亦念佛不辍。一夕梦龚氏告云。我已生净土。汝七日当生。至期亦逝。

  郑氏

  宋郑氏。钱塘人。日课观音经。念佛不辍。后病中索浴。浴毕。西向坐。问家人云。闻磬声乎。净土诸圣且至。已而合掌喜跃曰。佛菩萨来。观音手执金台。如来接我登座。遂奄然而化。

  黄氏

  宋黄氏。四明人。早丧夫。因归父舍。精修净业。临终见佛来迎。结印徐行。俨然立化。家人筛灰于地。以验生处。见莲华一朵生灰中。

  朱氏

  宋霅川朱氏。念佛三十年。忽断食四十日。唯饮水念佛。梦三僧各执莲华。谓曰。吾先为汝种此华。今当往生。既寤。请僧助念。端坐而逝。

  项氏

  宋项氏。名妙智。鄞县人。寡居二女。悉令为尼。精勤念佛。一日忽曰。我欲坐脱。错与作棺。女曰。佛用金棺。无嫌也。母喜。俄而异香满室。西向结印。微笑而逝。

  裴氏女

  宋汾阳裴氏女。专志念佛。报尽日。索火焚香言。佛以莲台迎我。我当往生。已而天华飞坠。安坐而化。

  沈氏

  宋沈氏。慈溪人。自幼蔬食念佛。归章氏。一心不变。施米贷被。以济饥冻。后微疾。念佛尤力。忽见佛菩萨诸天圣众。普现目前。灯光千点。累累然。状若虹桥。即日吉祥而逝。

  楼氏

  宋楼氏。慧静。适寺簿周元卿。尝披玩传灯。发明见地。尤以净业为真修。念佛不辍。晚年被疾。忽见莲台紫色化佛无数。异香满室。语家人亟令念佛。顷刻而化。

  周氏

  宋周氏。妙聪。周元卿之女也。因感其母华台往生之瑞。笃志念佛。期生安养。病中请僧行忏。自见其身。着新净衣。在楼阁上。作礼念佛。谓家人曰。勤修净业。西方相待。右胁西向而逝。

  秦氏

  宋秦氏净坚。家松江。厌恶女身。与夫各处。精持斋戒。阅华严法华光明般若经。无虚日。晨昏修弥陀忏。礼佛千拜。久之有光明。入室面西。安坐而终。

  锺婆

  宋嘉禾锺婆。诵弥陀经。念佛二十年。为常课。一日语子曰。见大白莲华无数众圣在此端坐。耸身而化。

  孙氏

  宋钱塘孙氏女。常念佛持咒。因病请清照律师。至。谓曰。久病厌世。愿求往生。师为谈净土因缘。大喜。至夜梦。师持药一盏。服之。流汗身心。轻安三日。后语侍人曰。迦叶尊者来此。好金莲华座。即瞑目结印而化。

  梁氏

  宋梁氏女。居汾阳。两目俱盲。遇沙门。劝令念佛。越三年。双目开明。后忽见佛菩萨幡盖来迎。即日命终。

  黄婆

  宋潮山黄婆。持金刚法华。专心念佛。忽患痢疾。但饮水不食。邻庵僧善修。梦婆来。谓曰。将往西方。越二日。婆西向念佛。端坐而化。远近皆见红霞覆婆之屋。

  崔婆

  宋东平梁氏。乳媪崔婆。淄州人。平生茹素。极愚。不能与同辈争长短。主母晁夫人。留意禅学。崔朝夕在旁。但诵阿弥陀佛。虔诚不少辍。不持素珠。莫知其几千万徧。年七十二得疾。不下床。然持念愈笃。忽若无事。时倡偈曰。西方一路好修行。上无条岭下无坑。去时不用着鞋袜。脚踏莲华步步生。讽咏不绝口。人问何人语。曰我所作。曰婆婆。何时可行。曰申时去。果以其时去。用僧法焚之。舌独不化。如莲华然。

  郑氏

  元郑氏净安。钱塘人。念佛日无虚度。得疾。闻空中声曰。汝行有期。母得自怠。又见佛身金色。即奋起面西端坐。召其出家子义修。讽弥陀经。倐然而化。其女梦母报曰。吾已得生净土。可闻之诸修师云。

  周婆

  元鄞县宝幢市周婆。精修净土。遇岁首。持不语。昼夜常坐。尽月而止。遇暑月则施茶汤。历久不废。一夕梦大荷叶。徧覆一市。觉自身持数珠。行道叶上。既而微疾。邻人夜见。幢幡宝盖。来入其家。黎明婆已合掌念佛逝矣。

  薛氏

  明薛氏。武塘世族女也。生时母梦。长庚入怀。后归周生子。五人而寡。秉节。目誓供观音大士香烟。结莲华。人异之。专心净业。好施不倦。念佛十五年。如一日。万历丁亥五月。得疾。医进乳粥。确乎不许。逐绝粒屏药石。至九月六日。延僧礼忏。且曰。四日足吾事毕矣。乃西向对弥陀像。昼夜系念。嘱诸子翊赞。禁诸妇女母入。是日索水灌手。诵甘露真言。着净衣。戴志公帽。长跪佛前。念然香赞佛偈。唱三皈依。礼三拜。轮珠念佛一百八徧。逮午趺坐。结印而化。神气熙然。较生存倍。更开朗一。时在侧者。俱闻莲华香满室中。诸子奉命入龛。观者数千人。欢喜顶礼云。

  于媪

  明于媪。北京昌平州邵村民。于贵之母。久积念佛。一日浣衣甚洁。谓其子曰。予将生净土。子未信。至期。取几置庭心。坐几上。脱去。异香天乐。乡人皆闻。

  张母

  明张母。陶氏。为长水守。约居士继室。居士奉佛。母化之日。课诵无间居士出礼普陀。母谓二子曰。吾平日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今始悟。初四日吾行矣。及期。端坐而逝。次日居士归成殓。俄而棺上出青莲华五朵。居士大骇异。自愧恒常与俱。不知其道行如此。远近见闻。靡不叹慕。

  孙氏母

  明中官孙名之母。一生斋戒念佛。年老微恙。自知时至。告其子。欲坐脱。子哀泣止之。不得。乃为作龛。至期入龛。安坐化去。

  徐氏

  明陆母徐氏。嘉定人。孀居。刻志净业。夫昔有千金。出贷。焚劵。不取奁饰。罄以施人。恒于佛所。礼诵不辍。如是者十载。一夕忽呼侍人曰。看东方光发否。我往生时至矣。汝辈可助我。遂高声念佛。合掌而逝。

  朱氏

  明陈母朱氏。吴郡嘉定人。浚川居士室也。孝慈天植。素向三宝。年八十一。其子参云栖归导。以念佛往生。遂笃志净业。越二载。示疾卒之前三日。堂前大呼母名者三。母云。有二青衣。在此时。病久孱困。忽跃起。竖脊端坐。诸子劝其寝息。乃吉祥而逝。迎尸中堂。仰卧之尸。自转西向。一时骇异。以为精诚所感致云。

  徐氏

  大清余姚徐氏。司马执策徐公姑也。适乌山胡振岳。赀产饶裕。举四子。一女年四十余。夫丧。遂托委家事。深居阃内。未尝一入寺庙。亦不持长斋。惟每日晨兴盥漱。焚香至心。礼念阿弥陀佛千声。如是者二十余载。一日无疾。忽谓家人曰。有金童玉女。多人执彩旗宝盖。在此迎接。越三日。当与偕行。届期黄昏时。呼家人永诀云。顷即去矣。长幼环集。并无他诫。但嘱云。人当念佛。正身端坐而逝。

  太君江孺人

  大清杭郡太君孺人江氏。余杭儒宗。讱公严先生继配。都谏灏亭公沆之生母也。太君产於望族。赋质贤淑秉性仁慈。年十五适讱公孝以承先慈。以逮下积德裕。后勤俭治家。凡五十余年。初讱公皈依莲池大师。笃信净土。太君方青年。即奉教虔修。每鸡鸣輙起。长跪佛前。诵经持咒。念佛千声。诸爇香炳烛盥饮之役。悉不呼睡婢。或劝之母自苦曰。习勤固我素。况自了身后事。乃以累若辈。岂学道人所宜 康熙戊申二月示微。疾数日旋差至三月六日。晨起课诵。一如平时。达旦仍寝疾。进药弗饮。曰我无他病苦。但觉肢体惫甚。当不复起。安睡移时。忽大声曰。观音菩萨来矣。趣具汤净体。巾拭毕。甫就枕。又毅然欲起坐。子妇恐过劳。力止之。复卧片刻。瞑目而逝。殓时颜色红润异常。手足绵软。心顶犹热。此足验太君善根夙植。德盛功深。致感菩萨亲来接引。临终正念惺然。其往生安养。永享无穷之乐寿。所必然矣。至如子孙振振甲第。联翩躬膺荣宠。食报於尘世者。特其绪余耳。

  傅氏

  大清塘栖镇西小河。沈易生室傅氏。法名德莲。素敦信向。持斋念佛。沈以瞽目。卖卜所得余赀。悉以饭僧。四方瓢衲闻风云集。接踵而至。傅氏不惮勤劳。虔诚斋供者。十有六载 康熙壬子七月。忽示疾。伏枕旬余。至闰七月初一子时。索汤沐浴更衣。谓亲属曰。我有金童王女。来相接引。因命扶起。前行数步。端坐椅上。合掌念佛。瞑目而逝。瞻山法庆和尚。为说偈曰。老婆弘愿自刚强。典座行堂一力当。大道本无男女相。真心不落断常光。生前夙植华开日。展臂高超往上方。岂让灵昭能撒手。莲生火内更馨香。
  (此系予比邻。众所共知。多年禅宿。回首洒然。不过如是。在俗女流。临终之际。动止恬适。自然而然。岂易得哉直令人敬羡不置宝莲道人特记)。

  补遗
  锺氏

  明锺氏。仁和张后溪继室。年四十夫丧。遂持长斋。笃信念佛者。四十余载。居常每闻天乐鸣空。又夜常闻户外佛声。浩浩启视。杳无人迹。如是异征。屡屡槩见泰昌元年。腊月十六日卧病。二十四日绝食。止饮白汤数日。至次年元旦。为家人言。见徧室莲华。并有幡盖。悬于床前。口中念佛不辍。戌时吉祥而逝。

  恶人往生类
  张善和

  【解】唐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群牛作人言。索命。善和大恐。告妻云。急请僧。为我忏悔。僧至。谕之曰。十六观经说。若人临终。地狱相现。至心十称南谟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净土。善和云。便入地狱也。不暇取香炉。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面西。专切念佛。未满十声。乃云。我见阿弥陀佛从西来。与我宝坐。言讫而逝。

  张锺馗

  唐张锺馗。杀鸡为业。病革。见一绯衣人。驱群鸡来。叫云啄啄。四畔上啄。血流被面。受大痛苦。有僧为铺像烧香。念阿弥陀佛。兼令锺馗一心专念。顷之香气满室。恬然而逝。

  雄俊

  【解】唐雄俊。寓成都。胆勇过人。不守戒律。尝罢道从戎。寻复为僧。因闻经言。一称佛名。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乃大喜曰。赖有此耳。自是虽为恶。而念佛不辍。丁未二月暴亡。经宿忽苏言。至冥司。主者曰。误追汝。然汝念佛。本无深信。今还人世。宜倍精进。人以为地狱漏网。既而入山。斋戒念佛。越四年。辛亥三月。缁辈咸集。告曰。吾时至矣。尔辈还城。见吾亲知。为吾语曰。俊以念佛。得生净土。母以为地狱漏网人也。语笑之间。端坐而化。

  惟恭

  唐惟恭。住法性寺。慢上凌下亲狎非类。酒徒博侣交集于门。暇则念佛。寺僧灵岿者同恶相济。里人为之语曰。灵岿造恶。惟恭继迹。地狱千重。莫厌双入。恭闻曰。我虽积业。罪无所逃。然赖净土教主。悯我愆尤。拔我涂炭。岂复堕恶道耶。乾宁二年。病革。岿自外还。见伶人数辈。少年丽服。问所从来。答曰。西来迎恭上人耳。一人怀中出金瓶。瓶中莲华。其合如拳。俄顷增长。如盘盂。光彩交映。望寺疾驰。而忽不见。岿至寺闻钟声。恭已逝矣。

  莹珂

  宋莹珂。受业霅川瑶山。酒炙无所择。忽自念。梵行亏缺。恐从流转。令同住取戒珠禅师所编往生传读之。凡读一传。为一首肯。既而室中面西设禅椅。绝食念佛。越三日。梦佛告曰。汝尚寿十年。且当自勉。珂白佛言。设有百年。阎浮浊恶。易失正命。所愿早生安养。奉事众圣。佛言。汝志如是。后三日当迎汝。至期。命众诵弥陀经。乃曰。佛及大众俱至。寂然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