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肇论新疏游刃
肇论新疏游刃
疏。初二句等者。意云。取境则生知。真智不取。知自何生。永嘉下。讳玄觉。尝谒六祖。经宿而去。时号一宿觉。寂。境也。以能之心。知所知之寂。故托寂知起。寂为缘也。如意者。即搔痒如意手也。能所执宛然。失证会之同。
疏。有所下。乃潜用起信。具云。以一切法从本以来。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末论释之。远离三假相也。谁谓下。释论智非无知也。
疏。已上等者。通会论意。实智可知。疏引中吴。其义甚通。
疏。设尔下。双关。以难意云。取与不取有何过谬。
疏。二俱下。意谓无知则不取。知则取之。
疏。了了等者。释知即不取也。遍计下。枝末不觉已亡。无明下。根本不觉又尽。大论十八云。般若波罗蜜。譬如大火炎。四边不可取。无取亦不取。一切取已舍。是名不可取等。永嘉下。谓亡所知。存有能知也。亦非下。以自知为缘。见有知相也。如手下。虽亡如意。犹存能执。因手作拳。如因心生知也。非是下。谓存有作拳之手。则照体未能无自也。苟未亡此。何以悟同而没於果海乎。契证之妙理不越此。达之则省力而直诣。背之则枉工而转迂。
疏。不取等者。以前后二难皆牒不取以难之。故疏分之可知。谓了物下。物通我法也。二执下。谓执我之见引生烦恼障。执法之见引生所知障也。圣人已断。故无惑取也。
疏。是者等者。凭理印忍名曰忍可不谬。释是也。印物等者。当印物时。心为主质。质。体也。若心下。对而释之。今既下。意以印可为心之用。有当为心之体空空如也。论语云。子罕篇。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疏。有当等者。依迷悟之怀比对而释之也。初约迷者。谓凡印物照境。知其是而不忘其当。皆惑私之取着也。由此生灭微细之心。故未得真智淳净明性。求当求是又灼然有心於是当。此则有照有觉。未能无照无觉也。圆觉.起信俱有此说。今般若下。约悟者谓能了此见。是见当之觉为病。不当下。寂灭无心。体极一念便契佛家。如荷泽会禅师云。妄起即觉。妄灭觉灭。岂云下。反责前难也。论既云。是而无是。当而无当。盖即是即当时无是无当。岂云一向等邪。此亦下。大意则同。然知则通该。是则但於知中说是。当一分之理也。
疏。义引下。大品照明品云。般若波罗蜜能照一切法。舍利品云。菩萨般若波罗蜜。知一切众生心。亦不得众生。乃至知者见者亦不得等。
疏。非不等者。难意已达忘是忘当之理。物我萧然。无法寄怀。
疏。境空等者。意云。住是住当。犹染有病。而是於无是。当於无当可乎。此非相违之难。但问其可不之意。
疏。罪也者。转训失也。谓住无相。不失於真谛。
疏。举圣总遣者。宗本中不存无以观法可谓识法实相矣。又云。圣人无住於无住。孰谓住无得之真乎。
疏。无相等者。谓有一无相当怀。即是相也。引论可知。三十八又云。佛法不着有。不着无。有无亦不着。非有非无亦不着。学般若者。学虽通於三乘。法则唯是一乘之般若。在乘则一致而百虑。於法则殊途而同归。住有下。建有为功行。弃妄求真。种种方便。一一愿门。内则未能悟心。外则未能忘相。住此之心。喻之火也。住无下。谓心寂境空。物我兼丧。行不涉有。心独住无。兀兀冥冥。昏昏默默。不唯一慧而不明。实乃万德沦灭。住此之心而喻之水也。若有无下。示中道无住之心故。
疏。避有等者。释喻可知。以着有下。着有之病空药可治。着空之病无药治也。且责偏空之见拨弃因果。故此痛呵。然非有无以立德。非空无以荡相。苟中道而行之。则二德齐立。二病俱瘳矣。如火出水中者。中论第二云。如火从薪出。以水可灭。若从水出。为用何灭。假设其譬。然楞严说风金二轮相磨。海中见火。庄子谓水中有火乃焚大块。求其实则亦有之。今非正取也。病因药起者。中论云。譬如有病须服药可治。若药复为病则不可治。亦假设也。然世因药饵致病亦多。如唐宪宗服仙药过多。得急燥之病等是也。举此皆喻难治。
疏。处有等者。大意取之则二见随生。舍之则二德俱弃。不取不舍始为无住之行。至下涅盘论中可以精晓。
疏。此约等者。先大意断定老氏之意不与物竞和混也。同尘。同物也。论言尘劳。即生死界也。疏释往来之义。一依大钞解往复无际之辞。及依不迁论中静动不违之理释之。了知下。楞伽第三卷云。非於生死外有涅盘。非於涅盘外有生死。生死涅盘。无相违相。
疏。此难等者。以论云。圣心虽无知。远取则通纵前也。近取则但纵无住也。今言无知。犹云无住。机熟等者。遗教经云。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已度讫。其未度者。亦已作得度之缘。故谓宿禀修者此生度之。今生创信之流。或闻名。或听法。礼供赞悔等。皆成当来得度之缘。设若不信。邪见之俦。亦皆与作远因尔。如华严说。
疏。正难等者。疑谓权智随缘生灭也。
疏。前二句下。谓心法四缘生。缘离则灭。如眼识起必具四缘。一识种子为亲因缘。二眼根为增上缘。三色境为所缘缘。四无有间隔剎那相续为等无间缘也。余识亦然。圣心下。谓圣人穷尽剎那之极际。了证生相之不生。一念绝眹。三际顿破。故放光十三云。般若亦无法可生者。亦无法可灭者。四相者。即生住异灭也。然此四者亦相因而起。剎那循环。迷其相则分分历然。达其性则位位皆灭。故楞伽剎那品云。初生即有灭。不为凡人说。今生相尚自不生。住异焉从而起。好思历然可解。
疏。华严等者。即第八十。颂云。佛智广大同虚空。普遍一切众生心等。金光明如前。无心心者。一无妄念生灭心之心。一是寂然无相能照之心。余可知。无私者。私谓情私之私。如见亲则度。见疎则舍。化导不均不普故成私也。准清凉释无私成故。亦云无思。如摩尼雨宝而应求。天鼓出声而报贼。喻后得觉物。感之而形。应不在我。故云无思。如前论云。神无虑焉等。然私思皆用义方周美。
疏。是唯者。庄子齐物篇谈天籁云。是唯无作。作则万窍俱号。是唯。犹谚云只除也。此言不应在乎无感。感无不应。如谷响答呼。月影印清。虚无下。庄老谈道皆宗虚无也。谓自然之道至无。故老氏云。虚而不屈。又云。虚其心。又云。当其无有车之用。又云。复归於无物等。疏依正教释之。亦当论之意也。贤首下。即起信序大意。生灭在机。圣无去来。据此无忧树下。来而非生。力士城边。去而非灭。但由吾心缘感之浓淡也。
疏。此辨等者。疏意云。圣智虚无。非生非灭。前有明文。惑智但云无性。未尝言无生灭。故疏会意云。约俱无之意说无生灭也。惑智之生从缘而有。无自性生。无自性灭也。
疏。亦犹等者。举例二谛之言皆谛实名谛。审谛名谛。以真俗分之。随分成异。
疏。谓圣心等者。唯识颂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谓於无我无法物上周遍计度。执实我法。准此。我法二执皆名遍计也。准起信说。从地前三贤至第七地满心。二执方尽。识相下。谓本识三细之相。即八地已上至佛地破之。但灭识中一分不觉之相。不灭一分觉性学论可地。永嘉下。具云。不以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为无知。其性了然故。不同於木石。如手不执物。亦不自作拳。不可为无手。以手安然故。不同於兔角。然此之颂。前拣有知之妄。后拣无知之非。其性了然。显体圆照而非断也。妙哉至哉。识悟如此。千载之下令人服膺也。荷泽下。圭峰略钞引之。故序云。心寂而知。目之圆觉等。众妙之门。全老氏文。彼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华严下。谓财首等十人问文殊师利菩萨也。然智知各答一颂。答智颂曰。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虚空。答知云。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众生。略释如疏。此论下。本以无知之义显于真智。然智则知矣。知亦智矣。所以不分。非约三种般若分体用也。细示恐长。
疏。妄境者。五尘等境名妄境也。今以下。妄心妄境皆缘起性空。俱为般若所照真谛之境。一心下。且依异门分之。如何下。结责前难也。
疏。此中等者。隐犹深峻也。见(音现)。难现於心也。初句下。若不标乎法体。寂用等义向何辨之。寂用义也者。若单云寂用亦法也。今对心境故云义也。即智下。示二法无异体也。华严下。即回向品。既如智不相外。二而不二也。今论下。寂如即真谛之境。智用即般若之心。言用下等者。上来通叙大理。自此按文细示。即体下。心境两分也。彼此下。以心为此。以境为彼。双揽下。前二句则前后异说。谓如之与用正同而异时。唯异非同等。此第三中谓正同而异时。即异而元同。非前后也。故云双揽。是以下。假以问曰。同则唯同。异则唯异。何言异而同同而异邪。举论答云。是以辨於异而同者云云。在疏下可例说。第四句复由第三中来。以其同而异故非异而同等。斯则下等者。可思得之。此中四句非彼此对望义相料简。以寂用一源之法元具此四理。宜用心照文理灿然。
疏。释前等者。如一智一故言无二。谓如理智也。实谓真实者。即前真谛之境。举万法者。缘生即空。是般若所照故。如心经云。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不於蕴等诸法之外见空。前论云。见法实相谓之般若等。内外等者。释相与之言。
疏。释前等者。然寂用二名亦心境相待而立。依寂起用。用许异寂。二名立也。今明体外无用。摄用同寂。用亡之时寂亦不立。当知寂用虽复略标。亦随俗说。第一义中逈无所寄。余义如疏。
疏。鹤长等等者。等山岳太增。涧壑太陷。鹍鹏之辈太巨。蟭螟之俦太细等也。然性下。以相取之则异。以性酌之则同。同则本同。岂待续之截之夷之盈之而后平等邪。即庄子骈拇篇。疏引全彼文。
疏。大品等者。文小不同。大论第一百云。色等一切法。於般若中亦不一相亦不异相等。仁王亦云。般若非即五蕴非离五蕴等。
疏。初二句等者。谓寂用唯一心也。如摩尼宝珠。圆体混成。寂也。清莹明彻。用也。离之则二相不同。合之则内外一贯。可反照而自求。勿循言而他觅。语借下。彼初篇云。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借以成辞。寓论旨之妙。亦非下。遮异解也。恐人见寂用同出。复有根荄源於寂用。如下答寂照云。理极同无。既曰为同。同无不极。又云。若称生同外。称非我也。亦合云下。以义准之。理必然也。举一隅可以三隅反。苟执文以定义。义之害矣。约体下。体重可称为主。用轻可呼为宾。
疏。心用等者。此中举心者。全实相之一心。性相融。心境一。权实同。物我通。而依文析理权实殊明。约旨会宗寂用一贯。
疏。尽物外者。象谓万象。即万物也。以佛理世表故云象外。清谈者。谓上论般若高出有无。深超情识。真清净无相之雅谈也。然上下通叙前文可知。初翻亦二智俱说。第二亦含有二智。第三以缘求智唯谈实智。第四答不取亦通二智。第五答是当亦通论二智。第六答住无唯实智。第七答生灭唯在事智。第八答俱无唯在实智。故疏云尔。或境智下。如答是当及住无等。皆含境智同异料简等可知。然论之首尾固不可以浅深酌量。然成立之妙疏亦略示。今欲缕示又恐厌繁。可课虚求之自识精巧。
疏。说文等者。诣亦至也。诸说者即瑶疏.净源疏等说也。汉楚下。即高祖弟刘交也。封於楚。谥曰元。遗民其后裔。外善下。谓周孔六经及诸子之书等。内研下。研。磨也。亦切磋之谓。又能精治佛理也。与儒者下。远公传云。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菜毕颕之.南阳宗炳.张菜民.张季硕等。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庐阜。山名。在江州。十八贤下。准遗民莲社誓辞云。同志息心真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据此不独十八贤也。唯谢灵运作庐山十八贤赞。即远公.生公.道敬等九人。梵僧觉贤.耶舍二人。前叙遗民等七人是也。以传多谈十八贤。故且依谢康乐标之。精结下。精。专也。结。约也。种莲以象净土之莲池。准宋李公叙李伯时画十八贤图。东林莲池。谢康乐开也。康乐求入社。远公谓心乱而不可。尝以书招陶渊明。渊明辞醉而不应。故后世题云。陶亮醉多招不得。谢公心乱去还来。龙光。寺名。生公所住也。生公传云。与慧睿.慧严同游长安。从什公受业。关中僧众咸谓神悟。时与论主相得。莫逆者谓相契顺也。平叔者。即魏代何晏。字平叔。与王弼等善清谈。故遗民方之。以论主为僧中何平叔也。起予者。论语云。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大意孔子欲说诗。卜商善识其旨。能起孔子之说。今以方之。瑶和尚下。以理详之。实如瑶师所指。论注才同者。经史亦多通用。智度十六云。裁欲求出其门已闭。瑶本用才字。
疏。遗者下。古之高士以道德自居。忘身遗世。如子陵.戴逵之流。天子不得臣。诸候不能友。谓之处士。遗民亦斯人之徒也。虞仲下。论语说作者七人矣。谓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慧.少连等皆逸民也。柴桑。县名。桓玄者。即东晋司马桓温之子。僭逆者。谓将取晋室。事在安帝世。恐繁不叙。盘石。大石也。累卵者。传略云。晋献公作九层之台。百姓嗷嗷莫敢谏者。大夫荀息入。献公逆问曰。将谏寡人作台乎。荀曰。无。闻君好技。臣少进之。公曰何技。曰能累九卵。公喜令累之。至七至八其势欲倾。公曰危哉。荀息曰。此未危也。公筑九层之台。境内疲瘁。百姓离畔。此实危矣。公喜曰善谏(云云。)辟。除授也。命。召命也。太尉等者。宋太祖刘裕尝为晋之太尉。高尚人相礼者。裕观刘志不可力屈。与司徒王谧.丞相桓玄等群公议遗民之号旌焉。冲。深也。邈。远也。高尚者。德高志洁可尊尚也。仰字者。仰慕也。疑伫字悞。陆沉者。陆。平陆也意。谓有德之士不登显位。在平陆。沉隐山林等者。指庐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