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新疏游刃

  疏。引古等者。今古虽远。妙契悠同。况南北数千里之遥何能隔乎。玄悟。系辞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此之谓也。毛诗棠棣章云。况也永叹。
  疏。渊对者。谓师资深相对偶也。已尽下。谓过半已尽。解彻底也。语用下。系辞云。智者观乎彖辞。思过半矣。惯。懑也。音闷。心志不宁貌。
  疏。一所栖等者。谓僧具六和。一身和共住。二语和无诤。三意和无违。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今疏随文配之。於六或阙。
  疏。诸侯盟辞下。按春秋传僖公九年葵丘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於牲上。书谓五命。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等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铭。刻也。铭名也。谓名记其志也。如殷汤以铭辞刻于盘云。苟日新日日新等是也。遗民之意。以寄托之诚。刻铭于心。如日月皎然也。
  疏。易初卦者。即乾卦九三爻辞。乾象如此。盖君象也。初九潜龙勿用。如舜渔於雷泽。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谓大人之德渐显。天下之人利见。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文言曰。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时而愓。虽危无咎。略解曰。谓此爻居上卦之下。故曰上不在天。处下封之上。故曰下不在田。乘二爻之阳故曰重刚不中。象人君创事。上未获九五之尊。下有重刚之崄。正行之难。故昼则乾乾而不息。夜则忧惕若有危厉。未尝去怀也。遗民谓社主行道进德昼讲夜禅勤用不息。故云乾乾等。予近禀下。上师西域乌思人。少出家。诵五分律并诵诸部般若。学瑜伽.显扬.摄大乘等诸论。中年遇帝师拔思巴上师。又禀密藏灌顶主戒。常课晓夕禅定三十余次。说法施食日无少暇。亦尝再四问师所解。以经律论及密藏略出五百部。盛业不能尽述。过顺者。论语为政篇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耳顺者。朱文公注云。谓声入心通无所违逆也。
  疏。谓论主等者。谓方广教理深广如渊海。冥。深杳也。
  疏。理非等者。谓悟理不拘於广部略部。枢。门枢纽也。机。发弩之牙。皆取要约处。苟得枢机之要。则众理彰矣。今此论即诸部般若之枢机。八部下。古列八部。谓放光.大品.小品.光赞.道行.金刚.胜天王.文殊问等。然今之藏中般若部类尤多。未敢详定。
  疏。雪曲者。即古之阳春雪曲也。以音调极高。唱者无几。从有唱者又无和者。古人云。其调弥高。其和愈寡。所喻可知。反推者。盖反辞以推其理。疏中顺释可知。意云若非是忘於言象之外者。作此之论不能至於如此幽微也。若存言象。其旨必乖。婉转者。他文用宛字。禹。大禹。夏王也。禹在尧世治水。亦亲力行之。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及登位。卑宫室。菲饮食。孔子叹其德全无间然。如论语及邢眪眪疏。
  疏。从容者。谓举动之闲暇也。
  疏。文借下。彼天道篇略云。齐桓公读书於堂上。轮扁斫轮於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也。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公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矣。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弗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心而应之於手。口不能言也(云云)。
  疏。初四句等者。知即用也。文出下。即彼初篇。无名者。谓天地已前混然无象。无象则无名。目道也。有名者。谓气质已形。随形名物。曰天曰地等。故无名能始天地。有名能母万物。母者。生息之义。
  疏。遗民下。不欲独任其责。
  疏。余本等者。细详灵字。似涉差也。何者。灵智灵也。今言穷灵。能穷极者智也。所穷又智故不可晓。一也。极数谓悉觉诸法。文阙证真。二也。下就问而答云。夫无寄在乎冥寂。冥寂故虚以通之。妙尽存乎极数。极数故数以应之。斯足良证。三也。故依瑶本。问意下。以文难故出意释之。寂目真谛之境。用属真知之心。妙尽者谓智冥。寂智亦兼亡符合为一邪。盖不分心境为二。不在下。释自然也。不对二谛说之。直就智体显示。详疏可知。
  疏。若实智等者。意云心境冥一不应存有寂照二名。以定慧二故寂照亦二。盖以定慧为寂照也何成冥符。若许冥符。不应存乎寂用。定慧乃缘起因修。寂照即本觉性德。故以定慧合寂照为问。文借下。系辞云。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等。
  疏。文总等者。皆上句举论意。下句难也。疏释多依瑶疏。此亦极难。故具出之。不合云下。如前云独觉冥冥。又云内有独鉴之明。虚不失照等。皆是也。意云下。如前云神无虑故能独王於世表等。详下等者。如下云妙尽存乎极数。极数故数以应之。意云妙尽极数神乃淳於化表。极数故数以应之。谓极数故方能应数也。难意谓照真之智唯极数。不应於数。应数则不照於真。故两心成异。答意谓正由极数方能应数。正由应数而即穷虚。何异之有。
  疏。深证等者。一理量。二教量。注抚安也。亦犹接也。权智抚接於物。
  疏。先可等者。无相真也。变动俗也。楷。准也。谓则定也。睹。观也。意云若唯见其动。与之抚接。契会於机。此居有相而失无相。若应会之时但观缘生性空之理。则无生可接。得一下。得之理。失之事等。若令下。依谛以二于心。
  疏。叙前等者。谓先举可疑之文以起难。
  疏。例之者。而物无不是。宜其真是也。
  疏。是当等者。指前本论。已是下。即前云物无不是等。后复下。即前云物无不是故是而无是等。矛。槊也。盾。干盾也。昔有一人双衒二物而市之。衒矛云。能刺十重之盾。衒盾云。矛刺不入。故喻相违。胶漆者。虽二物似殊。而性实符。合喻不相违是此也。
  疏。恐救下。意云至当者非泛常之苟当。真是者非泛常之苟是。
  疏。惑不等者。潜用韩昌黎师说。彼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不从师(云云)。
  疏。好相领等者。远公赏叹不妄许也。本传。即论主传。恒沙下。谓心俱恒沙性德。教义诠量亦无量差别。远宗下。据远公传云。尝注法性论以示什公。什公叹曰。边国之人经论未广。所述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什公传亦与秦主着实相论二卷。恨未见之。然法性实相皆诸部般若之理。名异理同。故疏云尔。
  疏。聊尔者。犹琐细也。
  疏。书式等者。古人有之。今即未见。况。犹意也。
  疏。初二句下。意谓广之题端。若书首便云服象虽殊。无所因起。无此式也。
  疏。嘉遁下。即易天山遁也。卦象如此。阴化至二为山象。如秋气盛时山乃渐长天亦渐高而避之。故冬之天曰上天是也。以象小人道长。君子遁之。故第五爻谓之嘉遁。嘉。善也。此爻虽有应在内。然知机而作与时消息亦遁之善者也。何尝下。旧读云何尝不远。今以句法理况推之。宜长读之。释意亦与旧说不同。旧云。喻林下之雅咏。解者。林。竹林也。晋时嵇康.山涛.向秀.阮籍.阮咸.王戎.刘伶七子隐居山阳竹林。并清谈道德。轻蔑仁义。放浪酒色不拘礼乐。时人谓之旷达。然大乱人伦。为名教所黜。自唐瑶禅师立此说以来。历世承之。予意以谓莲社清众不当比於竹林放浪之流。念佛之咏亦不当比尚无之作。唯闻东林宵夕之修心禅讲穆穆。未闻半月之一集歌咏纷纷。又但云林下。则方外之人所居之处皆可名之。非七贤之所宜专也。亦尝以此句就名儒卢翰林挚推之。句读同予。又云。言集之言亦语辞。如诗云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诗注皆云语辞。予固末学。苟理致明白当仁不让。谁循覆辙以蔽后昆。故前后释义有异於古者。皆此意也。亦不一一较乎得失指摘瑕疵。依法不依人。圣人之良训。余如疏。读。音逗。
  疏。清承下等者。膺。亦胸也。企。望也。抱一者。老氏载营魄章。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不独下。毛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隅下。如符坚云。朕统大业。四方稍宁。唯东南一隅未宾王化。亦以晋为一隅。
  疏。但欲下。於我则不足。於君则有余。
  疏。草堂下。什公传云。秦主使沙门僧[(丰*力)/石].僧迁.法钦.道流等八百余人。晋书云。草堂坐禅者常数三千。今云五百。从本论也。
  疏。俗主者。儒者以仁圣之君为英主。昏暴之君为虐主。庸常之君为俗主。五胡者。一前赵刘元海。匈奴人。自西晋慧帝大兴四年立。凡三世。至东晋成帝咸和四年为石勒所灭。二后赵石勒。北方羯种人。自成帝咸和三年立。凡四世。至穆帝永和八年灭。三前秦符洪。西域氏人。自穆帝永和七年立。凡六世。至孝武太元十九年为姚苌灭。四后秦姚仲弋。亦羌酋种。自孝武大元九年立。凡五世。至安帝义熙十三年为晋灭。五魏拓拔珪。亦丐奴人。自武帝太元十一年立。改国号魏。年曰登国。凡一十一世。分东西二魏。东魏禅于高欢。为北齐。西魏禅位于宇文泰。号后周也。堑。城外壕堑也。不远下。不以万里为远也。无出下。译场则三藏遍翻。弘护则一人亲御。百官信奉。万姓归依。论其僧则若梵若汉八百许人。并白眉互扬。青眼相击。唇齿泻珠玑之美。胸怀发锦绣之鲜。行洁冰霜。志坚松栢。请对史镜自识芳猷。
  疏。领公等者。远公传云。初经流江东多有未备。禅法无闻。律藏残阙。远慨其道缺。乃令弟子法净.法领等远寻众经。踰越沙雪旷岁方返。皆获梵本。得以传译。华严下。大钞略云。初东晋有沙门支法领。志乐大乘损躯求法。至遮拘盘国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等。自下疏中皆略。各各本传释之。更引实多。
  疏。论主等者。秦主弘通三宝明时也。什公真正善友也。厕。次也。谓不比行也。彩。光彩容彩。列。行列也。身子。舍利弗也。郁郁。文盛之貌。陈迹者。谓已陈之踪迹。然出庄子。引之恐繁。流芳下。谓流传芳美也。晋桓温云。男子不能流芳百世等。寥寥者。谓法教虽盛而龙象稀疎。
  疏。传说下。即慧观传也。生公.融公能通人疑情。肇公.观公善靖其问难。然当时人物既多。评薄随有。如生公传云。生.睿发天真。严.观洼流得。慧义彭享进。寇渊但嘿塞者矣。释曰谓生公.睿公聪悟发於天性。洼。深也。严公.观公深思流连。始可继足。彭享言努力方得前进。冠姓也。名道渊。此公对于三人。但嘿塞无言而已。然戒行高洁。为刘慧林师。骈。并也。八俊者。生也肇也融也睿也影也严也恒也观也。有说无恒而有凭公。然凭公无传。似悞也。西河照公。意谓[(丰*力)/石]公为一。亦有云恒者。北山录说什门十哲。八俊之上又加道恒.道标。此等皆有正传。同气下。系辞文。具云。云从龙。风从虎。又云。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等。莫逆者。庄子太宗师。略云。子杞.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语曰。与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於心。遂相与为友。念佛咏下。未见其文。远公咏序云。夫念佛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等。比兴者。毛诗多托物比兴。如关睢.鸱鸮之篇皆是。
  疏。即弘始等者。论主自作注经序。粗。音粗。略也。成言者。谓什公已成之言。论主注之。
  疏。郢者下。亦少变本文令易知也。彼徐无鬼篇略云。庄子送葬过慧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者斫之。匠乃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释曰。垩。白土也。此亦寓言。
  疏。自疏云下。即前论序云。般若之体非有非无。虚不失照。照不失虚等。至后斯理之玄固常所迷昧者矣。论主再举以答也。
  疏。出问等者。亦再举前难。出彼所问之意。
  疏。两言下。瑶师之意。虽各四字不出权实。故亦两言也。人情下。遍计识情浅近迟钝。知一暗一。随自所达谓二智两殊。圣岂然哉。
  疏。答前等者。即穷虚极数至后出过中若穷虚极数乃至定慧之体耳。双绝者。谓寂照兼亡无可拟象。故寄言同无。非有无之无也。反责下。责其同极之体无相无名。此中不可更求定慧两殊。但圣人摄化非开示一言。而众生无由悟入。故示其亲切处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复由此心从本已来。清净无染离喧扰之相故曰寂也。具灵明觉知故曰照也。圭峰云。心寂而知目之圆觉。然求证此心。一悟。二修。悟则达其本来所有之真。从先所无之妄。依其悟彻之智。修其缘起之行。此行约事门修之。则不修而修万行毕备。约理门修之。则修而无修一心寂寂。此之二门亦不可先后。故始以止观统之。则止观皆通事理。久之乃成定慧。则定慧各通止观。终证此心谓之寂照。寂照者。心境不二。权实双含。体用融。空有绝。当此融绝之处。何容分个寂照之异邪。此实性理之要。故略叙之。然皆依贤首.清凉等义。非胸臆也。
  疏。遣妄等者。意云同极乃定慧之源。本自同而生异。下遣等者。谓既有异。即乖於同。无得下。诸部般若之中诠法无量。若一言以蔽之。不出无所着无所得。苟於外无着则法法平等。於内无得则心心寂灭。然后心无挂碍般若现前。不得而得菩提。得也。不证而证涅盘。证也。虽曰证得。宁容有得证之相乎。故什公悟玄序云。忘功者道合。虚怀者理通。冥心者真一。遗智者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