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肇论新疏游刃
肇论新疏游刃
疏。答前答者。即前云。谓将心体自然乃至群数之应或几乎息矣等。疏初摘句以断大义。后清净已下方释文也。非色下。略遮亦非有非无。一切不足也。韦提者。即瓶沙王之后。恳。诚恳也。切。至切也。无量寿经略云。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於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蜜以上王。如是经三七日。王颜和悦。阿阇世王知之。即勅内官闭母深宫。时韦提希被幽闭已。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乃至佛於山没即於王宫出等。胜鬘下。即波斯匿王女。仰即慕也。祈。请也。夫人经略云。仰惟佛世尊。普为世间出。亦应垂哀愍。必令我得见。即生此念时。佛於空中现等。智则下。由智相即令身无碍。法报名真。无去来故。他化皆应。应机起故。
疏。自此等者。谓非有非无之义通体及用故。约用故则亦非有知亦非无知。故下云。道超名外因为之无等。皆目体也。又云。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等。目用也。故疏云兼通有知。诸心心下。略释如前。缘有下。释有不自有。托缘而有。故论云。以其有有等。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等。
疏。初句等者。对妄释真。真非缘生。非缘生故。圣人之心不因缘有而有。既是非有之有。故有其真。有成非有句。以有其无有。故则成非无句。疏释太简。
疏。欲明等者。前略示真妄不同。今此细明两殊就答前难。以前难云穷虚极数等。数谓妄心妄境也。体其性虚故能极数等。如下示之。今蹑妄示真。为下非有非无之义因。初二句下。影喻相。响喻妄。名者质之与声皆喻妄心。谓心下。疏亦太略。若具释者谓能现有无之心即黎邪三细中现相也。此心能现一切六尘境界。一切境界不出有无也。以有此境牵起内心。内心者即事识智相等也。智相於此相续分别谓有谓无。依此影响之境而生一切名相。即论中计名字也。名相既立。依名取相种种攀缘。疏中指同起信。故此释之。不依此论释义不尽。大乘下。亦龙树菩萨造。人喻现相。罗人喻有无等。自畏喻智相等。四粗分别。大意云境由心起。不知即心已为迷谬。而又从之种种分别爱不爱等。又倍迷也。故起信云。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等。
疏。初句等者。蹑前不有有下文也。谓妄心则随有而有。随无而无。圣心不尔。故云废也。翻前等者。谓圣心非相因而起。疏亦至略。今再示之。心无影响者。谓圣智清净绝有无诸相。言象莫测者。谓圣智非名可名非相可相。亦离攀缘妄念也。道绝群方者。道即般若也。由非名相。所以能穷其虚极其数。由穷极故。所以妙尽而冥符。无寄如疏。
疏。初三句等者。前则即俗成真。今乃即实名权。
疏。此论等者。疏乃通论上下之义。此中下。拣断常也。论略云超名就句。故疏具云双超名相。然般若下。论初已释大意无殊。胜热下。即善财所参一善友。经云。见彼胜热修诸苦行。求一切智。四面火聚犹如太山。中有刀山高峻无极(云云)。大疏略云。胜热者。於五热中成胜行故。体烦恼热成胜德故等。四面火聚者。四句般若烧惑薪故。中有刀山者。无分别智最居中道无不割故。高峻下。高而无上难可登故。又云四句即四边。取则烧之。离则成智。故大论第十八云。般若波罗蜜。譬如大炎。四边不可取。无取亦不取。列子天瑞篇云者。赵襄子狩中山。藉芿燔林。扇赫百里。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也。火过徐行而出。人也。襄子怪而问曰。奚道处石。奚道入火。人曰。何物为石。何物为火。襄子曰。而向之出者石也。向之涉者火也。人曰不知也。释曰。不知是火。亦有冥通於物。物无所违。而火与刀山即是法门。彼何与斯。
疏。舍利下。即大品意。谓知一切众生亦不得众生。即知而无知之义。照明品中照一切法。知也。毕竟净故。不知也。引三慧品证无为而不为可知。
疏。初句下。羁。系也。此下等者。谓答前心数既玄而孤运其照。细示如前。前后照对方知论旨的然可解。
疏。初句等者。以前遗民云而今谈者欲求圣心之异等。故今举而责之。随声下。十地论释示说分齐中文。论云。随声取义有五过失。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者诳他。四者谤佛。五者轻法。雷同者。谓春雷一发百蛰同起。今取同义。俱出下。彼四十一篇云。大方无隅。大器晚成等。用其文不取其义。廉隅。廉棱隅角也。前识下。彼三十八云。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今谓前境所发之识谓之前识。
疏。由前下。谓即言定旨等。通成此二见也。
疏。不合下。中论云。因有而生常。因无而生断。
疏。初二句下。潜用大钞。谓缘生恒无性。无性恒缘生。理事无碍也。
疏。初二句下。可物。执取於物也。纷纷纭纭。广多之貌。三假者。仁王经大意云。法假即相也。名假即一切诸名。受假者。谓妄想领纳也。陈。列也。如不真空论释之。真空下。即还源观序。初二句。迷真智而成妄想。次二句。迷真如以成名相。物非下。境空也。受取下。心空也。名相性空即圆成性。大论四十一云。取色取名故名为受等。
疏。不取下。依境辨心靡无也。意云。名相即虚而令智照自寂。实相妙存灵知昭昭。若依大论释之。不取者取之成过故。不舍者舍之失益故。
论。此攀缘等者。论出经意。谓离心缘相。
疏。初句等者。疏示颇略。今复释之。智之生者。妄智之心依名相而生。法本下。法谓诸法。即指名相。名相之法无自性生。性相俱离。故云无相。境既无相。心亦寂灭。事之初现曰兆。华严下。本疏略云。量智则遍入三世。理智则悉皆平等。四无所畏下。放光.大品.智论等甚广。圆觉普眼章疏云。一正知一切法无畏。谓佛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等。二说尽诸漏及习无畏。言我漏尽等。三说一切障道法无畏。四说出苦道无畏。佛作诚言。说此四法决定无畏。智论云。得无所疑。无所忌难。智慧不却不没。衣毛不竖等。汗竟弗生者。智论二十六云。萨遮尼犍子铜鍱鍱腹自誓言。无有人得我难而不流汗破坏者。大象乃至树木瓦石闻我难声亦皆流汗。作是誓已。来至佛所与佛论议。佛质问之皆不能答。汗流淹地举体如渍。佛告尼犍。汝先誓言。无有闻我难者而不流汗。汝今流汗淹地。汝试观佛。见有汗相不。佛时脱郁多罗僧示之。言汗在何处。复次有人言。或有头汗身不汗者。佛头虽不汗。身必有汗。以是故佛脱郁多罗僧示其身。因是外道大得信向皆入佛法中。是智慧因缘身业随行。十力者。略以二门示之。一依梵行品出名。二依智度论释义。初者。一是处非处智。二过现未来业报智。三诸禅解脱三昧智。四诸根胜劣智。五种种解智。六种种界智。七一切至处道智。八宿命无碍智。九天眼无碍智。十永断习气智。然此十智唯一诸法实相智。此智约度人因缘有十种用。故为十也。二依智论释义者。然论文极广。今略示之。一是处等者。有二意。一道理相应名是处。不相应名无是处。如论云。女身作轮王无是处。二转轮王一时出世无是处。二佛一时出世亦如是。反此。男子作轮王等有是处也。二因果相应有是处。如行善得善报。行恶得恶报。有是处。行善堕三涂。行恶生人天。无是处。二业报智者。谓佛知一切众生所作。有过去业过去报。亦有过业招现在未来等报。现在未来等业招报亦然。此则智为能知众生业报所知也。三诸禅解脱三昧智者。禅谓四禅。佛知是禅佐助道法。禅摄一切色界。三昧即定。定说解脱摄一切定。如是一切诸禅定解脱即三昧。佛以甚深智力悉知等。四诸根胜劣智者。佛知众生利根钝根上根中根下根。是人如是根。今世能得初果二果等。此人得初禅二禅等。如是等一切众生上下根相皆悉遍知等。五种种解智者。解谓欲解。谓众生信喜好乐种种不同。如孙陀罗难陀好五欲。提婆达多好名闻。须弥剎多罗好世间财利。乃至如舍利弗好智慧等。如是佛悉遍知等。六种种界智者。界名为性。佛知世间种种别异性故。性名积习从性生欲。谓众生各各之性差殊无量不可数。佛知众生如是生如是欲。可度不可度。定不定。今世可度后世可度等。佛悉遍知。七一切至处道智者。业即是道。业因缘故遍行五道。业能有所至故。如无漏思业至三乘圣道。以是故诸业是一切至道。一云一切圣道名道。以此圣道随意利益。故云一切至处道也。又云一切善道。一切恶道。一切圣道。各各知其至处。佛悉遍知。八宿命无碍智者。宿命有三。一六通中宿命通。二三明中宿住智证明。三十力中一力也。外道凡夫有通而无明。二乘有通有明而无力。佛则具之。以此知己身及众生无量无边世中受如是报。因如是业。所更种种。佛悉遍知。九天眼无碍智者。佛用天眼见众生生死处。凡夫天眼极多见四天下。声闻傍见小千界。梵王亦然。辟支佛见百千世界。诸佛见无量无边世界。又云得天眼最第一者阿平卢豆色界四大造色半头清净。如来天眼四大造色遍头清净。是为差别。十永断习气智者。即漏尽智也。烦恼习气俱名漏。智能尽之。非二乘所及。诸佛自知尽漏。亦知尽他人漏等。论又问曰。是十力何者最胜。答曰。各各於自事中大。如水能渍。火能烧。各自有力。有云初力为大。能摄十力故。或漏尽力大。事办得涅盘故。已上略释名题。欲广知事义如论。事无不契者。总相释云。谓说理如理。说事如事。说业如业。说果如果等。达僧祗下。即华严阿僧祇品也。此品佛说以此品中僧祇为大数之首。数之复至僧祇。始名僧祗僧祗。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复数不可说不可说以至不可说不可说转等。表因位难知。故佛亲说。此乃后得智用之力也。尘墨者。法华化城喻品云。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於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乃至如是展转尽地种墨。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磨为尘等。如是微细圣智悉知。穷法界下。法界虽通事理。且属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与余法界作泉源故。何者。谓此一真。举体常为万法。举体常自寂然。返流随流皆依此故。故大经虽列四种法界。统以一真而无源故。
疏。字悞下。定传写之谬也。正意云。为遣有知而生无知。有知既祛。无知何立。第一义中无无知也。无有知也。故华严十六云。无中无有二。无二亦复无。意谓因一生一元无自性。论至於此。故兼拂之。以显真照非有非无。至妙之趣在理实当。肇公复起不易吾言矣。然自唐迄今诸家。皆随论文释义。人之常见多守文定义。是古非今。文义乖讹强生穿凿。吾不与也。
疏。权实下。初示中道。寂照同时故云双现。二德同寂故云双亡。孰能等者。疏释略也。据论令使二言。似属权智。感而动之。令智有也。感谢而静。使智无也。此释顺文。然实智必具。故以动为权。静为实。此之二智皆非有无。论故属对。各一边说之。亦互隐互显。
疏。且征等者。谓略却无起无灭等。起信下。即彼中说带言真如空如来藏。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非亦有亦无五句也。此中具有四句。言非有者。谓非斥彼执有之情。般若非是非有也。余例知。
疏。放光下。至涅盘论具示。净名弟子品亦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以知下。知谓情解知见。此是迷真之病根。事须剪伐。然后见法。古人云。心不可传。相契名传。此之谓也。以前下。遗民问后索其证据。故论主引教出理。具足示之。末段引放光。又示无说之理。绝言之道。心知非传。贵在玄契尔。
疏。据前下。通辨论文。问在后而答在前。照前可知。
疏。大品等者。然诸经多有。有执下。但内学之人於真空幻色之理未了。有是执也。一执青黄等色为实。异於真空。故经云。色不异空。谓幻色不异真空。二有执真空在於色外。异色而有。故经云。空不异色。谓真空不异於幻色故。三小乘等析破色法始空。色非即空。四有执空非即色。故经云。色即是空等。广示如法界观。宝性下。即彼论第四。略云。散乱心失空。众生者。谓初发心菩萨。起如是心。实有法断灭。后时得涅盘。是菩萨失空如来藏修行。又复有人以空为有物。我应得空。又生如是心。离色等法别更有空。我应修行。令得彼空等。释曰。初计色灭方空。今言色即是空。此计自遣。第二计空别为一物。今云空即是色。此见即遣。三则计空异色。今云空不异色等。此计亦遣。今以下。通出上下论意。此段辨二谛相即之境。后段示权实相融之心。
疏。前四句等者。遗民谓心两异纵而夺之。若一下。谓一心见色。一心见空。同时两心并照二境。何有此理。疏中以两心分经四句合而明之。从其省约。
疏。谓凡夫下。据疏意。以依他所执之法缘生性空故。令遍计能取之情自空。凡夫不了依他性空。故起遍计执实定相。不同法相。存依他之似有但空遍计。非色之非。斥破之辞。
疏。前二下。论意云。不於空中非斥其色。只於色中非之。故云非色。疏云。色空不异者。以非色含空义故。
疏。承上等者。意云以境求心。境既融而非殊。心亦即而不异。直以一心齐照。约谛分之为权为实。岂以谛二二於心乎。故仁王经云。於谛常自二。於解常自一。会违等者。古释但会色不异空等四句。谓四异执教亦不同。予谓经虽四句不同者。大底明色空不异。由不异故相即。皆二谛相融之意也。故今约法相会之。彼宗说二智在赖邪识中。法尔道理各有种子。登地已去别发现行。本智照真。后智了俗。二谛区分三智别照。如此何邪。答由群情不同等也。